近日,由腾讯发起、聚焦下一代前沿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碳寻计划”(点这里,了解国内CCUS领域首个由科技企业发起的亿级资助计划),历时半年,公布了首轮Top30优胜项目获奖名单。经过评委会从技术、应用、商业落地等多维度的评估后,最终,下面这30个团队和它们的研究项目,从300多项申

首页 > 碳管家 > 碳排放 > CCUS > 企业 > 正文

腾讯入局CCUS领域半年 首轮Top30优胜项目获奖名单公布

2023-09-20 09:23 来源:腾讯SSV 

近日,由腾讯发起、聚焦下一代前沿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碳寻计划”(点这里,了解国内CCUS领域首个由科技企业发起的亿级资助计划),历时半年,公布了首轮Top 30优胜项目获奖名单。

经过评委会从技术、应用、商业落地等多维度的评估后,最终,下面这30个团队和它们的研究项目,从300多项申报中脱颖而出。

用评委会专家的话来说,“这30个团队代表和决定了未来CCUS领域的发展”。

1.jpg

他们中,有的是90后牵头,也有的在这一领域已经深耕了二十多年;既有来自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等中国顶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也不乏来自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怀柔实验室等单位的“国家队”成员。

入选首轮Top 30优胜项目的每个团队,都将获得50万元奖金。

未来,腾讯“碳寻计划”组委会将从这30个项目里优中选优,继续投入数个千万级别的项目资助。

1.png

关注碳中和领域的人,没准都听说过CCUS这个概念。

简单来说,CCUS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对二氧化碳进行捕集、利用、封存,从而达到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目的,进而不断朝着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前进。

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当下,CCUS被认为是实现碳中和必不可少的托底性技术,近些年逐渐为人所知。

但也由于技术前沿、风险高,CCUS领域目前还缺少足够的资金和资源支持,一些很好的技术、创意和探索,还没等投入应用,就戛然而止,倒在成果转化的“死亡谷”中。

腾讯发起的“碳寻计划”,正是想弥补这一空白,鼓励更多技术团队加入、更多机构提供支持,最终帮助CCUS技术跨过“死亡谷”,实现创新加速。

“CCUS是一个正处在十字路口的全新产业,这个以前并不存在的产业之所以诞生,是因为人类正面临着许多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我们必须有所准备加速推进CCUS技术研发。” 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首席探索官网大为在视频致辞中提到。

正因为这一领域太过于前沿和创新,此次征集过程中涌现出的创新技术,在评委内引发了热烈讨论。

最终入选的30个项目团队,探索的方向可谓脑洞大开— —

有的团队,长期致力于研究如何从空气里直接捕捉二氧化碳(DAC技术方案);

有的团队,已经探索出用固碳微生物“吃掉”二氧化碳、代谢出可以“变废为宝”的化合物;

还有的团队,则在尝试通过养殖贝类来捕捉二氧化碳;

……

对于这样一群敢想敢做的人,一切皆有可能。

“我们不需要确定性,我们需要接受风险大的、有潜力的技术,才有可能探索出创新的机会。”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碳中和实验室负责人许浩表示,腾讯将投入数个千万级资金帮助这些实验室内的技术加速走出实验室,落地工业场景。

虽然CCUS领域还在探索阶段,但这30个团队已有不少开始产业落地的初步尝试。

例如清捕零碳公司把废弃建筑材料进行CO₂矿化再生,最终制成新的地砖,实现“建筑-废弃物-建筑”的循环经济模式,并将在杭州恒隆广场建成首个使用固碳混凝土实心砖的商业项目。

其他已有产业落地探索的,还包括已与国电电力和中石化开展合作的原初科技公司,希望大规模低成本永久矿化封存二氧化碳。

选出这些有落地潜力的项目,正是“碳寻计划”的初心。“碳寻计划”评选之初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就是要在2030年实现规模化。

时间紧、任务重,为了能选出真正有落地潜力的项目,“碳寻计划”的评审委员会开创了院士专家、产业伙伴以及投资伙伴共同评审的方式——

评委会中,既有中国科学院院士金红光、欧洲人文与科学院院士严晋跃等学术大咖,也有来自海螺集团、河钢集团等企业和经纬创投、红杉中国等投资机构的产业界专家,确保从实验室走出的前沿技术能在市场上得到验证。

腾讯集团战略发展部高级总监、“碳寻计划”负责人黄新我介绍,此次入选的30个项目里涵盖了超过15-20种不同的CCUS创新技术路线,为了确保前沿和创新技术被充分重视和讨论,评委还被分为10个小组和4个大组,独立评审。

除此以外,“碳寻计划”组委会还将协助获奖的初创企业对接共创学习平台——腾讯青腾,帮助初创企业尽快实现规模化和商业化。

3.png

尽管赛道不同,但无论是哪个赛道、哪个团队的科学家,无论是90后还是有超过二十年研究经验的知名学者,都对CCUS在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并愿意为之冒险,大胆尝试。

例如,前文提到研究出微生物固碳、生产可用化合物的团队,来自南京食气生化科技有限公司,两位联合创始人放弃了稳定的重点高校教职,投身到创业研发CCUS技术中。

再比如,霖和气候科技首席科学家和创始人陈曦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领导的团队是世界上首个提出直接空气捕集DAC的团队,他也看好国内CCUS领域的前景:“CCUS在国外有很多发展机会,但我决定在国内做研发是相信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一定可以在短时间做出低碳领域有代表性的工作。”

这次入选团队极具“中国特色”,很多初创企业聚焦二氧化碳利用赛道,这也正是中国当下最需要的技术;中国有大体量的工业基础,目前的技术积累一定会实现二氧化碳利用领域的加速发展。

而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全国碳市场总体设计专家组负责人张希良教授的团队正在与腾讯合作,为中国CCUS领域发展提供基础基石,通过技术的测量、报告与核证(MRV),推动CCUS领域的市场化和标准化。

4.png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