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杜苏芮的猛烈侵袭已经席卷了各个城市,相比以往,此刻的城市显得格外的静谧而清幽,城市的喧嚣和熙攘仿佛被狂风带走,留下的只有一片平和的氛围。在那些被台风吹过的角落,比平时更是显得安静许多。天空中密密麻麻的乌云把炽烈的阳光挡住,让这座城市感受到了难得的凉意,那份凉意是雨滴带来的,是从干燥的地面上蒸发出的水蒸气,也是风中凉爽的气息,这种清爽的凉意让人感觉特别舒爽。
一则台风吹跑光伏板的消息,在网上闪过,然后闪灭了。这让人们对分布式发电的可靠性,再次产生疑虑。可再生能源的稳定性、可靠性和诱发的安全性问题,一直是能源能否实现绿色转型的疑虑之一。
7月13日,国家能源局发布6月份全社会用电量等数据,1至6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4307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0%。7月19日,国家能源局发布1-6月份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截至6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7.1亿千瓦,同比增长10.8%。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4.7亿千瓦,同比增长39.8%;风电装机容量约3.9亿千瓦,同比增长13.7%,风电和光伏的高速增长,掩盖了火电的增速。上半年,火电完成了392亿元的投资,和2602万千瓦的火电机组投产量。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也给了传统火电新的机遇。
由于今年的来水严重不足,与去年同期相比差距明显,光照也较去年同期下降了不少,在这种情况下,火电的利用小时数不出人意料地同比去年增加了84小时。这无疑彰显了火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再一次履行了作为国家能源战略重要支柱的压舱石作用。
火电的利用小时虽然超过了同期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从去年的总体情况来看,其超过2021年的反弹高点的可能性并不高。众所周知,从2013年开始,中国火电的利用小时数就已经停滞不前,再也没有突破过5000小时这个关口。尽管有很多高参数、大容量的火电机组的利用小时数仍然有超过5000小时的报道,甚至还有报道声称,这些机组的利用小时数甚至已经达到了5500小时,但是,这样的报道通常不会告诉我们,这些看似辉煌的数字背后,其实掩藏着一个又一个中小机组正在面临的危机。很多中小火电机组,它们的利用小时数已经降到了一个非常低的水平,甚至已经低于了1500小时。这些中小火电机组,正面临着一个非常尴尬的处境,那就是“活着困难,还死不了”,它们已经提前进入了调节性机组的运行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它们只能勉强度日,无法像以前一样,凭借自己的产能获得稳定的收入。
火电行业所面临的困境,使得很多人在分析时将原因归结于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与应用,这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然而,除了这个原因,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能源需求的巨大渴求。中国的用电量,尽管在多年内稳居世界第一,但如果按照人均计算,就会显露出窘迫的境地。在追求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发展道路上,在寻求重现汉唐盛世的辉煌历程中,仅仅依靠化石能源来供应能源,显然是难以满足需求的。这才是中国能源转型的根本动力,也是能源结构调整的核心原因。
当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天气条件的限制时,无论风力发电设备的装机容量有多大,还是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有多先进,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都无法满足能源的供应。而化石能源的供应不稳定,就算火电装机容量再多,也无法保证稳定充足的能源供应。因此,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力度,调整能源结构,以应对未来的能源需求,才是解决能源发展困境的可行之策。
可再生能源的独特性,决定了它们的难以调度性,或者说是不易调度性。这种特性,与集中式的强力调度模式,具有天生的不兼容性。特别是分布式能源,尽管目前的开发量与可开发量相比,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它们与电网的兼容性,相比集中式能源,显得更差。一方面,是能源转型的需求,使得分布式能源的接入,成为迫切的需求,因为人们追求电力的获取,越来越靠近需求端,靠近东部地区这些电力消费需求的主要地区。另一方面,尽管分布式能源在现阶段尚待发展,但已有的实际问题,如消纳困难、价格机制的不协调等,已经显得颇为突出。今年上半年的光伏项目投产情况显示,分布式光伏已经超越了集中式光伏的投产规模,如果陆地风电的开发再度开启,预计分布式风电也会有一个明显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无疑将会加剧既想要实现环保清洁,又面临难以有效消纳问题的挑战难度。
如何解决困境,其实八年前的9号文,已经给出了答案。知易行难,如何坚持在正确的道路上走下去,考验的是对长期结果负责的责任心。建立合理、逐步完备的价格机制和运行体系,避免朝令夕改的政策突击,会让电从身边来的美好设想,逐步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