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日前,天津市宁河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河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2-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的通知。
《规划》指出,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大天然气利用规模,建设多元化供气体系。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重,加快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多种形式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推广“渔光互补”“农光互补”等光伏发电模式,盘活永定新河沿岸不能实现绿化的盐碱地等低效闲置土地资源。加快发展光伏发电,大力推广居民屋顶及企业厂房等分布式光伏项目,实施伟宇丰台50兆瓦光伏项目、国电投宁河东棘坨渔光互补项目、天津天润恒实光储渔复合项目。在资源条件好的地区科学规划风力发电,实施伟宇丰台50兆瓦、国家电投岳龙二三期、玖泰岳龙20兆瓦风力发电项目及峡盛天津宁河东棘坨镇集中式风力发电、天津清之源廉庄镇风力发电等项目,推进宁河区现代产业园区风光储综合能源项目。力争“十四五”期间建成“风光互补”百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保障绿动环保能源生活垃圾及秸秆焚烧发电项目稳定运行。推进北淮淀示范镇地热项目建设实施。
推动消费领域低碳循环发展。开展绿色商场创建,培育一批绿色流通主体。实施商业公共建筑节能化和智能化改造,在宁河吾悦广场试点推行能效标识及能耗限额制度,推动宁河中央商务区重点建筑提高终端能源效率和电气化水平,鼓励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于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
原文如下:
天津市宁河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河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2-2035年)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现将《宁河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2-2035年)》印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天津市宁河区人民政府
2023年4月28日
(此件主动公开)
宁河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2-2035年)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出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并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做出具体部署。可以看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对于加快绿色高质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工作时明确要求,“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打造美丽天津,着力保护生态环境”。多年来,天津市委市政府牢记总书记嘱托,加大生态文明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环境、大生态、大系统着眼,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871”重大生态工程,加快了美丽天津建设步伐,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宁河区地处京津唐城市群几何中心,是天津市“871”重大生态工程主阵地,面积233.49平方公里的七里海湿地是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世界三大贝壳堤之一的七里海贝壳堤,丰富的湿地资源、林地资源、河流水系是维系天津市乃至京津冀生态安全的重要载体,尤其七里海湿地素有“京津绿肺”、“天然氧吧”之称。党的十八大以来,宁河区委区政府坚持“生态立区”,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全面落实党中央、市委市政府生态文明和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坚持抓环境、优生态,绿色发展呈现崭新面貌,生态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多年稳居全市第一方阵。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宣传和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载体,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宁河区做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决策部署。依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修订版),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宁河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2-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指导宁河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对争当全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宁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一)自然环境与经济社会基础
区位优势明显。宁河区位于天津市东北部,是天津市远郊五区之一,距天津市区80公里,距北京210公里,东北部与河北唐山市的丰南、丰润、玉田3个区县接壤,距唐山市中心45公里,距秦皇岛市157公里,距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40公里,地处京津唐城市群几何中心,在天津整体空间布局中,与滨海新区一并纳入天津东部滨海发展带,是连接东北、华北的重要节点。
交通环境便捷。京哈铁路、205国道及滨保、京津、唐津、津宁、塘承、津蓟等9条高速公路贯通全区,共有17个高速出入口,高速路网密度、出入口数量全市第一。国道、省道和县乡公路四通八达,全区500余公里乡村公路全部为6米宽“四好农村路”。车程距天津港20分钟、天津滨海国际机场30分钟、北京国际机场60分钟,与天津中心城区、滨海新区核心区、唐山市区、曹妃甸工业区、雄安新区和北京整体纳入了1小时经济圈。市域郊铁路正在规划建设,“十四五”内建成通车。
自然资源丰富。占据全市1/10的土地仅承载了全市1/30的人口,人均占地面积居全市各区之首。境内七里海湿地占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近90%,占区域国土面积的25%,拥有世界三大贝壳堤之一的七里海贝壳堤,是天津市生态保护承载等级较高且生态保护极重要的五大区域之一。自然河道与人工河道纵横交错,四条水系南北贯通,一级河道5条、二级河道12条,全市4个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源地中2个分布于宁河境内,分别向宁河城区及滨海新区供给优质饮用水,年供水分别为26.9万吨和538万吨,并生产中高端饮用水。现有林草面积180余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7.7%;葡萄、桃、梨、苹果等经济林1.6万亩,年产量3.5万吨,可供采摘、观光及食品、饮品生产加工提供原材料。东方白鹳、金雕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0余种;大天鹅等二级保护鸟类20余种;野生中药材300余种;银鱼、紫蟹、芦苇草被喻为宁河“三宗宝”。宁河区风能、地热资源较丰富。
生态地位突出。宁河区三分之一国土面积划入重要生态空间,包括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红线、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等437.51平方公里,是天津市生态涵养功能区、全市“三区两带中屏障”生态安全格局重要组成、环首都生态屏障带的重要生态节点,也是天津市“871”重大生态工程实施的主阵地,维系着天津市乃至京津冀的生态安全。尤其七里海湿地素有“京津绿肺”、“天然氧吧”之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停歇地和中转站以及众多珍稀水鸟的栖息繁殖地。
人文底蕴深厚。宁河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世界三大贝壳堤之一的七里海贝壳堤、中国第一所地方小学芦台一小、天津道教三大阁之一的天尊阁“三大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东丰台木版年画、中国甑乡陶艺、七里海“河蟹面”“三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涌现了以汉语拼音创始人王照、天津早期党团组织重要负责人于方舟和“氢弹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于敏为代表的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文物古迹100多处,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0个,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市级非遗项目11项,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习、展示和传承基地12个。
社会经济繁荣。宁河区区域面积1297平方公里,其中行政管辖面积1031平方公里,辖15个街镇,共计40个居民委员会、270个村民委员会,常住人口38.96万人,户籍人口数41.2万人,境内4处“飞地”,分别为北京市清河农场、唐山市芦台经济开发区和汉沽管理区、天津食品集团潘庄农场。202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9.73亿元,同比增长7.4%(按可比价计算)。三次产业结构8.4:47.1:44.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万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多年稳居全市第一方阵。
宁河区已成为京津冀地区“米袋子”、“菜篮子”、“蟹篓子”、“肉铺子”,被确定为国家优质小站稻基地、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蔬菜)示范基地、天津市无公害生猪生产基地。“津菜进京”中宁河蔬菜超过80%。生猪养殖规模、小站稻种植面积、高端种业水平领跑全市。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体育建设体系逐步完善,75%以上财政支出投入民生领域,五年实施民心工程159项,中高考成绩屡创新高,新增就业5.9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全市第一,75个老年人日照中心投入使用,在全市率先完成体育设施“五个一”工程,社会足球场建设排名全市第一。
(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基础
1.高标准实施重大生态工程,绿色底蕴日益深厚。
实施七里海湿地保护修复工程。高标准实施《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17-2025年)》。投资140多亿元,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实施历史遗留问题清理、土地流转、生态移民、引水调蓄、苇海修复、鸟类保护、生物链恢复与构建等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发布实施全国首个湿地生态监测指标体系。湿地保护修复成效明显,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
与2017年相比,草、林、水等重要生态空间总面积增加1.62%,生境质量指数上升2.74,植被覆盖度提高6.32%。野生草本植物42科153种,尤其是一些濒危物种,如列入《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的野大豆,以及在天津乃至华北地区都极其罕见的野绿豆、中华补血草、酸浆、倒地铃、罗布麻等物种均得到有效保护与繁殖。鸟类从10年前182种,增加到258种,数量由每年20-30万只增加到40-50万只,东方白鹳等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成为常客,且数量大幅增加,有效提升了七里海湿地的“绿肺”功能,为全国湿地保护修复提供了“宁河经验”。
实施双城间绿色生态屏障(以下简称绿色生态屏障)等重点造林绿化工程。实施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工程,造林4000亩,结合地形设置乔木和湿地区域,建设多层次绿色空间。选择常用耐盐碱树种,远近期结合,建设大绿景观,满足生态建设和景观需求;宁河区以林业重点工程为抓手,除绿色生态屏障工程外,实施津宁高速等提升改造工程,永定新河林水生态效果初显,形成“有路就有树、有村就有林、有田林成网、有水绿成荫”的自然质朴、错落有致的村庄景观;以加快国土绿化进程为重点,实施造林绿化面积21万亩,“三季花香、四季见绿”成为常态,“水丰、绿茂,成林、成片”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打开。
2.高强度推进污染防治攻坚,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环境空气质量取得突破性改善。坚持燃煤、工业、扬尘、移动源、新建项目“五控”治气。与2015年相比,PM2.5污染物年均浓度由70µg/m3降至39µg/m3,改善率近50%;优良天数由217天增加到257天,特别是2021年环境空气质量实现突破性进展,重污染天数首次降至个位数,空气质量综合排名由全市倒数首次跻身全市前五,O3浓度全市最低,环境空气质量实现质的飞跃。
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坚持控源、治污、扩容、严管“四措”治水。地表水环境质量由2016年“全部为劣”改善为2021年“全部消劣”,全域水系贯通,黑臭水体全面消除,8个考核断面均达到天津市考核目标。特别是潮白新河老安甸大桥断面水质由劣Ⅴ类改善为Ⅳ类仅用一年时间,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坚持农用地、建设用地“两控”保土。完成农用地详查和重点行业企业土壤调查。划定农用地环境质量类别。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复试点工作。完成67个地块污染状况调查评估,确保不安全不利用。
3.高质量优化调整结构布局,“双碳”工作有序推进。
产业结构更绿色低碳。撤销整合园区23个,整治“散乱污”企业1144家。钢铁、造纸行业加快绿色转型,玖龙纸业自愿完成清洁生产审核,“雏鹰”“瞪羚”等企业达到299家;充分利用风能资源优势,大力引进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率先在宁河镇、廉庄镇部署安装风力发电机组并相继并网发电,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业态规模持续扩大。绿色制造体系初具规模,建成国家级、市级绿色工厂6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单位1家,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3项,市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2个。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保持在99.7%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1.7%,工业增加值增速15%,均居全市第一。
能源供用更绿色低碳。农村地区基本实现煤改气、煤改电。全区仅有的玖龙纸业3台燃煤锅炉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其余燃煤锅炉全部“清零”,并引入北疆电厂热源实现居民集中供热。实施风力发电项目18个、光伏发电项目40个、生物质发电项目1个,获批2个分布式发电交易试点。风电、光电项目累计获批1626兆瓦,实现并网540.8兆瓦,占全市新能源项目并网比例约20%。发展分布式光伏项目,已建成零散分布式光伏1025户,已并网42.3兆瓦。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100%。“十三五”期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及碳排放强度分别累计下降19%、22.8%;2021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4.5%。
交通运输更绿色低碳。新天钢联合特钢货物运输实现“公转铁”,“铁路+新能源接驳”清洁运输比由2020年20.7%提升至56.4%。2021年新投入新能源公交车101辆,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87%,道路运输许可备案清洁燃料LNG货车达177辆,建成电动汽车充电桩763个。公交客车实现“村村通”。
农业发展更绿色低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72,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65)。与2016年相比,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有效利用率分别提升15个百分点、5.5个百分点,施用强度累计下降30%、36%,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无害化处理率、农田残膜回收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0%以上、100%、80%以上、99%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采用种养一体粪污治理模式实现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87.85%,较2018年提升31.3个百分点。稻渔综合种养占全区稻谷播种面积的89.8%。建成20家种养循环示范场、1个绿色循环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和3个畜禽粪污收集利用中心。推广生态健康水产养殖模式,1家水产养殖场已获批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
4.高站位践行“两山”理念,“两山”转化初见成效。
生态农业初具规模。宁河区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实际行动践行“两山”理念。建成全市首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区20.9万亩稻渔混养、8万亩林下经济全面铺开,18家市级龙头企业、206个家庭农场、1351家专业合作社逐步取代了传统家庭经营模式,以种植食用菌和蔬菜为主的“百村千棚”工程亩均增收4万元左右,林下种植增收1500万元以上。
农业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市级知名农产品品牌19个,“津农精品”品牌18个,农特产品40余种,建立苏宁、淘宝宁河特色馆,举办天津七里海电商推介会,打造宁河名特优产品品牌,实现线上销售近3000万元。
全域旅游成效初显。依托良好生态环境、特色文化资源及“北国江南”“湿地水乡”“京津绿脉”“天然氧吧”等特色生态文旅品牌效应,打造环七里海生态旅游圈,建成25个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位,2个AAA级景区、2个市级特色文化旅游村,文旅项目签约额突破百亿元,现已形成“一河两岸”沿河景观、齐心园区旅游、芦台春酒文化博物馆等“多点开花”的局面,年接待游客116.3万人次,营业收入1.35亿元,带动农民就业5597户、7408人,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4.4万元。
5.高水平统筹城乡融合发展,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城乡饮用水更安全。将境内宁河供水站和宁河北水源地2个地下水型地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56个千人以上农村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全部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实现城镇及农村居民饮水安全。
城乡环境基础设施更完善。新建芦台桥北污水处理厂,全区污水处理能力由6万吨/日增加至7.2万吨/日。启动宁河区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工程,预计新增处理能力4万吨/日。建成50吨/日宁河区污泥处理站。2021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67%,污泥安全处置率达100%。改造合流制面积1.63平方公里。252个村全部配套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100%。建成京津冀规模最大农村真空负压厕所系统且建设经验在全国推广。建成500吨/日宁河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垃圾不落地”成为常态,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5个居住区、6个街镇分别创成生活垃圾分类精品示范小区和示范街镇。
城乡环境治理、绿化美化覆盖范围更广。环境治理由城区向村街里巷延伸,通过购买社会化服务,实现城乡环境管理标准化、专业化、常态化。宁河、廉庄、板桥三镇获评国家卫生镇。22%的农家被评为“美丽庭院”,“美丽村庄”创建全覆盖。加大造林绿化。2021年补植杨树等乔木、西府海棠等花灌木、月季分别达到1600余株、2100余株、近万株,草本花卉蛇莓委陵菜等5.8万平方米,铺种草坪6500平方米。新增街景绿地面积7.7万平方米,新增居住区等附属绿地面积12.5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为38.12%、33.2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21平方米/人。
城乡交通出行更便利。完善路网布局,完成滨玉公路、海清公路、宁塘公路等公路改建工程,打通“断头路”。建成“四好农村路”504公里,初步形成以国、省道为主骨架,以重要街镇、农村公路为次骨架,村村通公路的公路网络。2021年,公路总里程达1508.4公里,路网密度146.3公里/平方公里,较2017年均增加12.7%。优化调整新增多条城乡公交线路,运营线路达55条,公交客车实现城乡全覆盖,居民出行更加便捷。启动津宁市域(郊)铁路规划建设,打通人流、物流、产业流“快车道”,开启了“轨道上的宁河”新时期。
6.高效能实行生态制度引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成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纲领衔的生态环保委、污染防治攻坚指挥部等,制定实施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清新空气行动考核和责任追究办法等,压实各级领导责任、监管责任、属地管理责任,构建上下贯通、强而有力的领导体系和权责统一、多元共治的责任体系。开展10个部门涉及17位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任中)审计。成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理11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全面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全面推行林长制、河(湖)长制。发行全市首支生态保护专项债券,募集资金专项用于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完成重点行业排污许可证核发,基本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
(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未来一段时期,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具有多方优势和条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绿色低碳发展成为普遍共识,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将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到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宁河区坚持“生态立区”战略,确立了“生态涵养发展区域”功能定位,将七里海湿地、绿色生态屏障等纳入天津市“三区两带中屏障”生态空间格局及环首都生态屏障带,提出了“大水大绿大美”生态目标及打造“一海一城、两区两带”的工作举措,宁河区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主动服务天津“双城”发展格局,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城市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全区产业结构仍偏重,战略性新兴企业数量及规模小,“生态+”产业发展仍处初期。环境基础设施仍存短板,大气、水环境质量改善任重道远。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尚不健全,七里海湿地保护红利短期内释放效应不显著,“两山”转化路径尚处探索阶段。对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要求尚存差距。
二、规划总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执行党中央、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坚持“生态立区”,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充分发挥天津市“871”重大生态工程主阵地优势,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用好区位、交通、生态、资源、人文等优势,落实“一河一海一城”发展格局和“大水大绿大美”生态目标,打造“一海一城、两区两带”,加快“两山”转化,加快构建生态环境体系、生态安全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生活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生态制度体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宁河,争当全市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坚持“生态立区”,坚持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将生态保护修复建设作为优先任务,优化生态空间格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统筹推进水林田湿保护与修复,切实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稳定性,逐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生物多样性水平。
坚持绿色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坚持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坚定不移走生态惠民、生态为民、生态利民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在全市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建成低碳宁河、美丽宁河。
坚持彰显特色。立足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天津市“871”重大生态工程主阵地,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区位、交通、人文等,坚持突出湿地水乡特色,打造“一海一城、两区两带”,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宁河样板”。
坚持共建共享。充分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组织推动作用,综合运用法律、市场、科技、行政等手段,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充分调动企业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整体合力,形成多方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三)规划范围
规划空间范围为宁河区行政管辖范围,总面积1031平方公里,下辖15个街镇,分别为潘庄镇、造甲城镇、北淮淀镇、七里海镇、俵口镇、东棘坨镇、廉庄镇、大北涧沽镇、苗庄镇、丰台镇、岳龙镇、板桥镇、宁河镇、桥北街、芦台街。
(四)规划时限
规划基准年为2021年,规划期限为2022-2035年,分为两个阶段:
近期:2022-2025年;
远期:2026-2035年。
(五)总体战略
宁河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重点实施“1516”战略。
围绕一个目标: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即生态功能充分发挥、生态安全可靠保障、生态经济大力发展、生态生活宜居舒适、生态文化广泛普及、生态制度健全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建设五个生态区:即以七里海湿地为载体,建设生态保护修复建设典范区;以产业绿色转型为抓手,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建设“两山”转化样板区;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建设生态安全保障区;以城乡融合发展为方向,建设生态生活宜居区;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建设生态文化繁荣区。
完善一个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实施六类项目:实施涉及生态保护修复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生活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态制度建设等6大领域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项目。
(六)规划目标
到2025年,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持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两山”转化走在全市乃至全国前列。
——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持续提升。生态空间格局更加优化,重要生态空间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七里海湿地保护修复“十大工程”全面完成,湿地率保持在80%以上,“京津绿肺“功能充分发挥,打造成为“全国湿地生态修复样板工程”、“国际观鸟胜地”与“国际古海岸湿地科普教育基地”。河湖岸线得到有效保护,林草覆盖率达18%以上,生物多样性定期调查监测与评估成为常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保持100%,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和生态质量指数(EQI)稳中向好。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4%,PM2.5浓度下降至38μg/m3,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劣V类水体稳定消劣,黑臭水体稳定消除,主要河道实现水清岸绿。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基本保障,固体废物与化学物质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明显增强,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更加优化,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绿色高质量发展体系更加完善,绿色产业体系结构更“新”、质量更“优”,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取得明显进展,“两山”转化效果显著,经济增速稳居全市“第一方阵”,在全市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建成低碳宁河,成为全市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城乡环境更加舒适宜居。城乡融合更加深入,城乡环境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乡环境更加绿色宜居,城乡居民幸福感、获得感更加显著,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形成。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镇污水处理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96%以上、15平方米/人以上。宁河主城品质提升区建设成效显著,建成国家卫生区、天津市文明城区;蓟运河流域、潮白新河流域乡村振兴发展带高水平建成美丽乡村,七里海周边区域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画卷。
——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区域文化的生态理念得以挖掘创新,生态文化载体更为丰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平台更加多元化,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参与度达到80%以上,初步构建区域特色生态文化体系。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全面压实,监管政策、市场政策、法治政策、科技政策更加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区域联建联防联控协作机制更加健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展望到2035年,“北国江南”、“湿地水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画卷全面展现,美丽宁河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建设成为生态功能充分发挥、生态安全可靠保障、生态经济大力发展、生态生活宜居舒适、生态文化广泛普及、生态制度健全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七)建设指标
规划指标体系由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和生态文化等六大类37项指标构成。其中,约束性指标18项,参考性指标19项。指标设定主要以2021年生态环境部印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标(修订版)》为依据,结合宁河区资源特色,增设“七里海湿地率”1项特色指标。
37项指标包括45项具体指标,2021年32项已达标,需持续巩固提升,力争稳定达标;7项未达标,分别为编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水环境质量(地下水)、林草覆盖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等,通过规划实施,力争达标;6项无数据,分别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特有性或指示性水生物种保持率、节能家电市场占有率、一次性消费品人均使用量、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等,需纳入调查或核算统计范围。具体建设指标见附件1。
三、重点任务
全面贯彻国家及市委市政府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生态环境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要求,立足宁河区“1516”战略,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制定实施六项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
(一)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建设生态保护修复建设典范区
1.优化生态空间格局
基于水、林、田、草、湿等生态要素本底,构建“一心四带多点”的生态空间格局,强化潮白新河、蓟运河等生态廊道建设,统筹水资源利用,实施水系互连互通工程,保证生态系统的连通性与完整性,提升宁河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专栏1 “一心四带多点”的生态空间格局
一心:七里海湿地生态核,该区域主要为七里海湿地,重点实施芦苇修复、鸟类保护、生态链修复等工程。
四带:龙凤新河-永定新河、潮白新河、蓟运河、还乡新河流生态带,重点加强沿河生态建设、滨水地区生态化治理,提升河道防洪能力,实现水清、岸绿、安全、宜人。
多点:片林、湿地、公园等生态节点,重点强化对湿地、林地、城市绿地以及其他生态空间的保护与建设。
2.严管重要生态空间
管控重要生态空间。严格执行国家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天津市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管理规定》,加强保护与管理。严守七里海湿地、潮白新河、永定新河、蓟运河河滨岸带等生态空间,加强保护与管理,严禁开发建设挤占生态空间。编制实施自然保护地规划,提升自然生态空间承载力。确保重要生态空间面积不减少、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其中,按照宁河区国土空间规划阶段性成果提出的,严格落实市级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至2035年规模保持在269.34平方公里以上,占全区总面积的20.75%。
严格落实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管控要求。严格控制项目开发建设活动,除生态保护工程、重大基础设施工程、重大民生保障工程、营造人可接近的环境景观和绿道等附属设施外,禁止一切与生态环境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
加强生态保护监督管理。按照全市部署,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基础调查和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及时发现、移交、查处各类生态破坏问题并监督保护修复情况。加大对挤占生态空间和损害重要生态系统行为的惩处力度,专项督察生态破坏问题集中区域,对违反生态保护管控要求、造成重大生态破坏的单位和人员,依法追究责任。充分发挥河湖岸线综合功能,加大岸线有效保护、合理利用。
3.永续保护七里海湿地
完善顶层设计。适时启动《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17-2025年)》调整,每年谋划一批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大工程。
加快实施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持续实施七里海缓冲区生态修复工程、视频监控监测中心及系统建设工程。加快解决仍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积极存蓄、盘活河流水源及汛期入境水,努力争取潮白新河等河道上游来水,保障七里海湿地生态用水,每年实施七里海生态补水0.8亿立方米,提升七里海湿地调蓄能力。2025年,全面完成七里海湿地保护修复“十大工程”。2035年,将七里海湿地保护修复建设打造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湿地保护与修复的典范。
专栏2 七里海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七里海缓冲区生态修复工程。对缓冲区实施水系连通、湿地修复、植被恢复等,同步实施监控监测、管理用房、巡护道路、标志标牌及配电线路等配套工程。在实验区内建设人工湿地5平方公里,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分别实施表流人工湿地、潜流人工湿地和原生湿地恢复等工程。
七里海湿地视频监控监测中心及系统建设工程。在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面积87.12平方公里范围内,架设视频监控摄像头,铺设视频传输线路(光缆),购置必要的环境监测设备,同时建立视频监控监测中心系统及相关配套设备等。
强化湿地智慧监管。实施国家林改资金支持的生态多样性监测项目,建设集水环境、空气质量、野生动植物情况等多项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和安全防火、巡查巡护等重要内容为一体的监测监控平台,形成七里海湿地大数据监控中心,实现湿地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全覆盖。
逐步理顺执法体制机制。适时整合七里海管委会现有巡护巡查队伍,引入实力强、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全面加强巡查巡护及安全生产水平;整合农业、林政、水务执法资源,与公安部门及周边镇组织联合执法,形成执法合力,实现高效执法;主动对接市相关部门,逐步解决管理人员不足、执法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强化七里海湿地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应用。
健全七里海湿地保护修复资金投入机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湿地保护补助资金、市级财政资金,通过发放政府债券、包装PPP项目等方式,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4.高标准建设绿色生态屏障
构建“一廊两带两片区”的空间格局。一廊是与上位规划对应的古海岸湿地廊道,两带为区段内沿永定新河和金钟河布局的生态带,两片区即为三级管控区内的海航建设片区以及位于永久生态保护区内的金钟河湿地片区。打通古海岸与湿地生态廊道,连接至七里海湿地,融入区域生态空间格局。
加大重大生态修复建设工程实施力度。持续加大水生态环境治理,实施永定新河沿河生态景观修复工程、金钟河湿地片区水源调蓄工程、加强海航片区海绵城市建设,增加口袋公园、斑块绿地、绿带网络、景观河道等形成多层次生态开放空间。到2035年,水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形成宁河生态屏障区段“水网连通、水清岸绿”的水生态格局。实施绿色屏障三期工程建设,结合现状水面绿化种植、道路铺装、园林景观建设及泵站提升等,以“生态之冠”打造宁河的绿色名片。结合七里海湿地形成地域生态循环系统,恢复“大水、大绿、成林、成片”的景观特色,到2035年,蓝绿空间面积占比达到84%,一级管控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4.3%,永定新河、金钟河两条主要河流基本达到Ⅳ类标准,将宁河区段规划打造成为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北部门户。
5.加大造林绿化力度
实施造林绿化及提升工程。深挖造林绿化潜力,见缝插针。实施绿色生态屏障、滨玉路两侧造林绿化工程。结合七里海湿地缓冲区生态修复,在七里海湿地缓冲区范围内开展环海林带建设。持续实施村庄绿化美化工程。以滨保高速、津宁高速、塘承高速、津蓟高速等为重点加大绿化提升。加强对现有林地管护,提高林分质量,确保保存率和覆盖率。到2025年,林草覆盖率达到18%以上,满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要求。2035年,林草覆盖率进一步提升。
6.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
摸清生物多样性底数。定期开展生物多样性基础调查、评估和监测等相关工作。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要求,开展特有性或指示性水生物种的调查并加强保护,确保特有性或指示性水生物种保持率不降低。
加强鸟类等野生动植物保护。加强七里海湿地候鸟栖息地的保护管理,合理调控水位,为候鸟营造良好栖息环境。加强巡查监测,禁止无关人员擅自进入自然保护区观鸟拍鸟。加强巡护执法,严格落实区月查、乡镇(街)周查、村日查、业务主管部门经常查的四级巡查搜查机制,压实野生动物巡查巡护工作网格化责任,提升乡镇、村街基层巡护能力,实现巡查巡护全覆盖。充实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人员,提升执法能力,严厉打击野生动物违法犯罪行为。加强鸟类等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规范化管理。适时成立野生动物救助站,提升野生动物救助能力。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保持100%。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加大农田生态系统、渔业水域、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和重要生态空间等区域外来入侵物种的监督管理。开展外来入侵物种监测工作。防止林业有害生物侵害,及时跟踪分析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规律、发生面积、危害程度和防治效果。提升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水平,适时发布病虫情预测预警和除治提示,制定相应应急预案。做好以美国白蛾和春尺蠖等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预防和除治。加强京津冀林业有害生物协同防控。
加大宣传教育。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统媒介和微博、微信及公众号等新媒体形式,向社会大力传播保护鸟类等野生动物的知识和理念,特别是对候鸟重要栖息地周边地区和渔户、农户等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加强宣传鸟类保护的知识和理念,树立保护鸟类的自觉意识。充分发挥公益组织、民间团体和志愿者保护鸟类作用,完善野生动物保护社会监督员沟通机制,努力开创“政府全面主导、社会广泛参与、全民共同保护”的新局面。
加强与飞地单位联防联控。严格落实《京津冀鸟类等野生动物联合保护行动方案》有关要求,全面加强与清河农场等飞地单位联防联控,分片巡护值守相关工作,相互通报鸟类等野生动物迁徙动态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各类影响鸟类等野生动物安全的隐患问题,畅通办案协作渠道,定期开展跨区域专项打击整治行动,打破跨区域壁垒,形成强大的合力打击高压态势。
(二)加快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建设“两山”理念转化样板区
1.强化资源能源清洁高效利用
(1)加快构建清洁低碳、高效安全的能源体系
全面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强化能耗强度降低约束性指标管理,到2025年,单位GDP能耗完成天津市下达任务,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到2035年,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明显提升。
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禁止新建燃煤自备机组、燃煤锅炉及工业炉窑,严格控制新增耗煤项目,不再审批新增用煤指标,对确需建设的耗煤项目,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煤炭减量替代。完成玖龙纸业自备燃煤机组改燃关停,鼓励增加清洁能源替代煤炭燃料的比例,鼓励新天钢联合特钢探索应用氢冶金技术,减少煤炭消耗。完成天津市下达的“十四五”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十五五”“十六五”煤炭消费进一步下降。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大天然气利用规模,建设多元化供气体系。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重,加快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多种形式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推广“渔光互补”“农光互补”等光伏发电模式,盘活永定新河沿岸不能实现绿化的盐碱地等低效闲置土地资源。加快发展光伏发电,大力推广居民屋顶及企业厂房等分布式光伏项目,实施伟宇丰台50兆瓦光伏项目、国电投宁河东棘坨渔光互补项目、天津天润恒实光储渔复合项目。在资源条件好的地区科学规划风力发电,实施伟宇丰台50兆瓦、国家电投岳龙二三期、玖泰岳龙20兆瓦风力发电项目及峡盛天津宁河东棘坨镇集中式风力发电、天津清之源廉庄镇风力发电等项目,推进宁河区现代产业园区风光储综合能源项目。力争“十四五”期间建成“风光互补”百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保障绿动环保能源生活垃圾及秸秆焚烧发电项目稳定运行。推进北淮淀示范镇地热项目建设实施。
加大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力度。对钢铁、造纸等重点领域及数据中心能效进行摸底调查,建立企业能效清单,实施分类管理。指导企业制定具体节能改造工作方案,组织实施园区节能降碳工程,推广综合能源服务模式,探索发展智慧能源系统。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高于全市水平。组织实施城市节能降碳工程,开展建筑、交通、照明、供热等基础设施节能升级改造,推进先进绿色建筑技术示范应用,推动城市综合能效提升和能源结构转型。开展专项节能减碳诊断服务,针对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围绕重点用能环节、重点用能系统等查找用能薄弱环节,深入挖掘节能潜力,建立诊断改造项目库,强化诊断结果应用。加强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管理。
(2)加快构建配置合理的水资源节约利用体系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和用水效率控制管理,牢控“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严格落实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强化用水定额管理,严格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加强计划用水管理,推动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到2025年,初步建立符合资源型缺水地区特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管理体制,细化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
加大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实施《天津市宁河区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3年)》,大力开发利用雨水资源,合理保护和利用现有河库水系、坑塘洼地、公园湿地等自然调蓄空间,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适时新(扩)建再生水厂,到2025年,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0%;到2030年,再生水利用率达到60%以上;到2035年,再生水利用率进一步提升。积极争取利用主城区污水处理厂出水,加大向七里海湿地、城区的调度。鼓励工业企业使用淡化海水。
加大节水力度。加强农业节水,发展水稻旱种,建设精细化高效节水示范区和简便实用示范区,以典型带动农业节水全面发展。到2025年,高效节水灌溉率达到60%以上,到2035年,全区耕地全面实现节水灌溉,高效节水灌溉率达到70%以上。加强工业节水,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等持续下降,节水型企业(单位)覆盖率达到55%以上,203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以上,节水型企业(单位)覆盖率达到60%以上。创建一批节水型机关和示范单位,带动建设一批节水型宾馆、学校、社区、家庭。在用水产品、用水行业、大中型灌区和公共机构开展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树立节水先进标杆。到2025年,万元GDP用水量持续下降。
(3)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建立健全新增用地集约利用管理机制。探索制定产业用地指南,充分考虑城市总体功能定位和产业升级的要求,确定产业发展导向,建立产业用地标准和评估退出机制,确定不同地区、不同产业项目的用地效率标准。建立新增建设用地项目的评估机制,对新增建设用地进行产业政策符合性评估、建设占用耕地必要性评估、用地规模符合性评估、用地效率预评估、进园区和开发区可行性评估等多方评估,并作为项目用地预审的必备条件。建立有效的用地批后监管制度,防止新增闲置土地。
强化存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管理机制。推动产业用地地价与产业绩效挂钩,建立低效产业用地综合治理和退出机制。开展对现有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评价以及闲置地和低效用地的清查工作,重点对全区工业用地项目进行拉网式清查,逐宗核实其开发利用现状,建立低效工业用地清查台帐,制定低效工业用地认定办法,完成企业低效用地认定工作,根据认定结果实施分类处置,逐宗拟定处置方案。制订扶持政策,积极推进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鼓励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提高容积率。对存量产业项目按照现行的产业用地指南,进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评估,对用地低效企业进行筛选。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满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要求。
2.打造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示范区
(1)加快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优化调整种养结构。科学调整种植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合理划定种植范围,确定种植品种,构建科学合理、特色突出的种植业生产布局。科学规划畜牧养殖布局,加强畜禽养殖禁养区管理,合理发展畜禽养殖规模,提升畜牧业规模化、现代化水平,建设现代化畜牧业展示区、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示范区,推动形成种养结合、资源循环的都市型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优化水产养殖空间布局,落实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制度,实施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允许养殖区“三区划定”,科学确定养殖种类、规模和密度,发展生态健康养殖。
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在东棘坨、宁河、廉庄、苗庄、丰台等镇建立应用配方肥、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2.2万亩,到2025年示范区化肥用量减少3%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3%,绿色防控、统防统治覆盖率分别为55%和45%;以蔬菜、水果等园艺作物为重点,增施有机肥。严格畜禽、水产养殖投入品管理,规范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减量使用抗菌药物。加强农业节水,推广水稻旱作,加大喷灌、滴灌等,2025年、2035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分别达到0.725、0.73以上。
强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秸秆全量化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9%以上;完善农田残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体系。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现有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正常运转和资源化有效利用,到2025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强化水产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提高养殖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水平。
强化绿色农业技术应用。优先发展智慧农业,以实施智慧物联网控制、水肥一体化等为主,打造智慧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大田作物绿色技术应用水平。建设科技农业种植示范区,配套推广节水、节肥、节药等新技术、新机具,实现绿色发展与高产高效的有机统一。提升畜牧养殖绿色技术应用水平,加快绿色高效新装备新技术示范推广,大力支持健康养殖和绿色高效机械装备技术试验示范。
(2)加快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优化工业结构布局。全面落实“三线一单”分区管控要求。健全以环境影响评价为重点的源头预防体系。加强用能预警,建立健全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长效机制。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引导低效产能有序退出,确保已退出产能的设备不得恢复生产。以打造“一海一城、两区两带”为契机,按照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制造强区目标,构建“一城两轴三园五集群”,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专栏3 一城两轴三园五集群
源于《宁河区国土空间规划(阶段稿)》。
“一城”:未来科技城;
“两轴”:绿色创新发展轴和高端智造发展轴;
“三园”:潘庄工业园、现代产业园、宁河经济开发区三个市级工业园区;
“五集群”: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先进钢铁材料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航空产业集群五个产业集群。
全面推动重点行业绿色转型。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制定并完成年度审核计划,依法在“双超双有高能耗”行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通过审核的比例保持100%,引导其他行业自愿开展审核,提升清洁生产等级。支持区内龙头企业扩大先进产能、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鼓励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推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稳妥有序推动新天钢联合特钢实施碳达峰行动。加强源头管控,严格落实钢铁产能置换、项目备案、环境影响评价等相关规定。鼓励企业开展氢冶金等低碳冶炼技术研发应用。推广采用高风温技术、BPRT节电技术、冲渣水余热回收等节能适用技术,提高项目能效水平。加强炼钢连铸工序与热轧工序的运输调度管理,确保热轧工序钢坯的热送入炉温度和热送率。有序扩大炼铁高炉余热、炼钢连铸冷却余热输送供热管网规模,推动低品位余热产业化应用。鼓励发展低温余热制冷技术。鼓励钢铁与建材产业耦合发展,探索实施粉煤灰、冶金渣的收集与资源化利用项目,提高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快纯电、氢能重卡替代传统内燃重卡速度,提高物料和产品厂内清洁运输比例。鼓励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扩大家具用钢、光伏支架用钢、金属制品用钢等产品生产规模,强化高端产品布局。鼓励企业加强碳排放数据管理能力建设,布局“5G+工业互联网”,构建钢铁全过程信息化管控平台,实现生产工序碳排放过程目标管控、碳排放预警管控及减碳降污协同管控。到2025年,力争高炉工序单位产品能耗达到361千克标准煤/吨以下,转炉工序单位产品能耗达到-30千克标准煤/吨以下。到2035年,进一步降低。
推动造纸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玖龙纸业加快编制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引导企业加强有害物质源头管控和绿色原材料采购,践行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理念。鼓励企业加大生物质替代化石能源技术研发投入,积极采用低能耗蒸煮、氧脱木素、透平风机、污泥余热干燥等绿色低碳技术和装备。推动企业实施绿色节能及智能化升级改造,提升生产设备自动化程度和机械性能,节约生化污泥、纸渣无害化处理成本。推动企业实施能源结构调整和绿色能源替代,加快自备热电厂、燃煤锅炉清洁化改造,提高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加大废纸回收利用力度,增加非木纤维使用比例,加强污泥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促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推动工业园区绿色低碳改造。按照天津市工业园区绿色评价体系,引导工业园区绿色化改造。强化产业园区资源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生态建设、风险防范等调查评估,推动工业园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推动大北镇产业集群治理改造, 2024年底前完成集群整体升级改造。加快推动宁河经济开发区、现代产业园、潘庄工业园等园区持续实施循环化改造,优化园区产业布局、推动园区产业循环链接,提升园区综合能效、提高资源产出率。促进园区副产物交换利用、余热余压梯级利用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积极推广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规划期,全区产业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
推进绿色制造示范创建。持续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选择基础条件良好的企业和园区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到2025年,绿色制造示范单位达到20家。培育一批易回收利用、再生原料使用等绿色设计产品。在汽车等主要产业的生产、流通、回收等环节初步形成绿色供应链。
(3)加快服务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推动信息通信业绿色低碳发展。推动新型基础设施绿色设计,严格执行通信、运算、存储、传输等设备能效标准,淘汰落后设备和技术,推动高密度、高能效、低能耗的设备应用。推动既有设施绿色升级改造,积极推广使用高效制冷、先进通风、余热利用、智能化用能控制等技术,提高设施能效水平。鼓励数据中心就地消纳可再生能源。引导数据中心使用绿色技术产品。到2025年,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不超过1.3,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普遍不超过1.5。
推动物流业低碳循环发展。推动邮政、快递等企业的资源回收利用,优化包装设计,推进包装材料源头减量。推广可循环可折叠快递包装、可循环配送箱、可复用冷藏快递箱,提升包装环保性能和回收利用性。发展快递包装回收利用新模式,设立可循环包装的回收点、投放点,合理设置包装废弃物分类处置设施,提高资源化利用比例。到2025年,电商快件基本实现不再二次包装,可循环中转袋使用率达到95%以上。
推动消费领域低碳循环发展。开展绿色商场创建,培育一批绿色流通主体。实施商业公共建筑节能化和智能化改造,在宁河吾悦广场试点推行能效标识及能耗限额制度,推动宁河中央商务区重点建筑提高终端能源效率和电气化水平,鼓励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于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
3.打造“两山”理念转化样板区
(1)建设绿色生态农业标杆示范区
发展生态种植业。以丰台镇、宁河镇、东棘坨镇、廉庄镇、苗庄镇、大北涧沽镇、七里海镇、潘庄镇等八镇为重点,依据小站稻生产现状与未来产业发展变化趋势,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和技术模式,打造提升30万亩小站稻生产基地,形成高效益、高价值、高品质的优质宁河大米生产基地;以小站稻生产基地为依托,建设高品质稻渔(稻蟹、稻虾、稻鱼等)绿色立体种养基地,“十四五”末,基本形成10个千亩以上立体种养区域,种养面积达到25万亩左右。以岳龙镇、丰台镇、苗庄镇、板桥镇等四镇为重点,筛选一批适合本地的优良蔬菜品种及有机种植方式,建设有机蔬菜种植区,以“一村一品”促进蔬菜产业集聚发展。
发展生态养殖业。以东棘坨镇、宁河镇、廉庄镇等三镇为重点,以宁河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重要载体,建设以生猪为主导产业的循环发展示范区、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区。选建一批规模连片的特色水产品生产示范区,开展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创建,采用渔光一体发展,将光伏新能源发电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实现“鱼、电、环保”三丰收的崭新发展模式,建设集约化、设施化渔业发展区。以打造种苗、种蟹、种猪、种稻、种鱼等“五大种业”名品为契机,发挥国家级水稻原种场、国家级原种猪场、国家级水产良种场、种业公司等种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探索打造育种、种植(生产)、收储、加工、物流、销售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条。
构建林下经济特色产业体系。在保障林地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的前提下,立足资源禀赋,着力构建林下经济特色产业体系,发展乡村振兴特色农林产品、林下经济和特色经济林,大力发展林菌、林药等林下种植业,适度发展林禽、林蜂等林下养殖业,同步发展林产品精深加工和副产品开发,有序发展森林体验、森林观光等森林生态旅游康养业。培育林业龙头企业,推动创建林业产业品牌,大力开拓林产品销售市场。在绿色生态屏障试点开展林下旅游、林下露营、林下赛事等业态。
促进农产品价值增值。加大“两品一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做好七里海系列生态农产品研发,让“七里海河蟹”“宁河大米”等农业品牌叫得更响、价格卖得更贵。巩固提升18个市级农品品牌,启动名品、名企、名人“三名”计划,在农产品精深加工、品牌战略、营销策略、市场定位等方面创新思路,打造“宁河味道”“宁河农品”等拳头品牌,引进知名电商,以线上线下互动方式包装推广宁河特色品牌产品,不断提升宁河农业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十四五”期间,再打造2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个市级以上名牌产品、1个特色生态农产品交易中心。提升“津菜进京”工程参与度,推动绿色有机农产品进入大中城市高端市场,打造京津冀绿色精品高档菜篮子产品供给区、天津市的“菜篮子、肉铺子、米袋子”。
(2)大力发展绿色高质量工业
积极构建低碳工业体系。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全面推进产业链优化升级。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引进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民航科技、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延伸拉长产业链。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加快发展以人工智能产业为核心,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引领的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加强关键产品材料攻关,围绕风能、太阳能、锂离子电池、氢能四大领域,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
培育壮大绿色环保产业。加快建设九运绿色建筑生态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新材料、新技术、节能环保产业,鼓励企业发挥行业龙头作用,吸引上下游企业共同入驻产业基地,推动宁河绿色建筑产业集群壮大发展。贯彻执行绿色产业指导目录,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能源托管服务、合同节水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以环境治理效果为导向的环境托管服务等模式,引导产业发展方向。
(3)加快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
加快发展生态农文旅融合产业,打造环七里海生态旅游圈。以七里海为核心,放大生态效应,积极打造“湿地文化”和“渔猎文化”体验基地,打响俵口镇“重走方舟路、湿地水乡游”品牌,支持宁河镇建设乡野主题公园,依托周边33个美丽乡村建设,打造高端湿地民宿,加快“小七里海湿地公园”等项目建设,同步助力毗邻的未来科技城加速高端产业聚集,让好生态带来好发展,打造环七里海生态旅游圈。
加快发展全域全季旅游。将七里海湿地修复与生态产业相结合,深度链接全域旅游资源,构建“一环一带多节点”旅游布局,由“一日游”向“多日游”、“四季游”转变,积极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
专栏4 “一环一带多节点”旅游布局
一环:打造环七里海生态旅游圈。
一带:重点打造蓟运河观光旅游带。推广盆罐村市级文化旅游村创建经验,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内涵,在蓟运河周边打造以“欣赏运河风光”、“体验稻香文化”、“品味百鱼宴”为主题元素的“运河休闲文化体验聚集区”。
多节点:整合“天尊阁”、“丰台版画”、“板桥陶艺”、“芦台春酿酒”、“天祥水产”、“百利种苗”、“特色小镇”等宁河特色旅游元素,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景点品质,打造“产业文化+民俗体验+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健康养老”的旅游综合体。
打造“一海、一河、一岛、一林、一稻”生态价值转化试点。推进实施生态价值转化试点工程,谋划实施以“一海、一河、一岛、一林、一稻”的“小七里海”、“蓟运河通航”、桥北“麒麟岛”、“绿色生态屏障之旅”、“禾下乘凉”巨型稻圆梦观光等为代表的生态价值转化试点工程,建设牡蛎礁博物馆等生态旅游体验项目。
(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安全保障区
1.强化大气污染协同治理
强化燃煤源污染治理。加强居民散煤动态排查,确保散煤不复燃。到2035年,除必要的工业企业外,宁河区全域划入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加强煤质管控,严把煤炭准入关、运输关、堆存关。
深化工业源污染治理。实施钢铁、铸造、垃圾焚烧等重点行业提标改造或深度治理。新天钢联合特钢完成烧结环冷出灰口封闭收集改造、高炉重力除尘气力输灰改造、2座步进式轧钢加热炉脱硫治理改造。到2035年,完成钢铁行业无组织排放深度治理,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铸造行业实施“一厂一策”精细化管控,对照重污染绩效分级B级、C级标准提升改造。完成天津绿动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垃圾焚烧厂焚烧炉提标改造,力争排放总量不新增。完成玖龙纸业固废焚烧炉脱硫脱硝改造工程。实施VOCs全过程综合整治,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建立完善源头替代、过程减排、末端治理全过程全环节VOCs控制体系。完善夏秋季节臭氧污染应对机制,深入推进NOx和VOCs协同治理。到2025年,臭氧浓度增长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到2035年,臭氧浓度增长趋势得到根本遏制。
深化移动源污染治理。深化机动车污染防控。加强新车监管,2023年7月起,新增重型货车实施国六b标准,严格新生产、销售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环保达标监管,开展一致性检验。推动老旧车辆淘汰,强化在用车监管,非免检柴油车注册登记前要实行排放检验,以国省干道和城市道路为重点,开展柴油车排放检测,加强入户检查,重点用车单位入户监管检查全覆盖,加强机动车遥感监测,重型货车实施在线监控。
持续优化货物运输结构,大宗货物年货运量150万吨以上的工业企业、新建物流园区要配套建设铁路专用线,150万吨以下的工业企业、新建物流园区,要采取共建共用铁路专用线或新能源车辆集疏运方式。
强化非道路移动源污染防治。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管控,完善使用登记制度,升级管理信息平台,有序推动在线监控。加强油品和油气管控。严格执行油品质量标准,加强车用油品、车用尿素监管。推进油气回收治理设施建设,汽油年销量5000吨以上的加油站全部安装油气回收在线监控,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严厉打击黑加油站和非法流动加油车。
强化面源污染治理。加强扬尘污染治理,施工工地严格落实“六个百分之百”管控要求,将绿色施工纳入企业资质评价、信用评价,全面推行绿色施工。加强道路扬尘治理,加大重要路段冲洗保洁力度,扩大道路机械化清扫保洁面积,优化“以克论净”考核方式和范围。加强裸地、堆场扬尘治理。到2025年,全区年均降尘量力争控制在6吨/月•平方公里以下。推动大气氨排放控制,强化重点工业源氨排放治理和氨逃逸防控,提升养殖业规模集约化水平。开展餐饮油烟专项治理,加强油烟扰民源头控制,定期组织拉网式排查,确保油烟净化装置安装全覆盖,保持正常运行和定期维护,确保达标排放。推进恶臭异味综合治理,全面排查恶臭异味污染,建立恶臭污染分级管控台账。系统梳理纳入重点管控台账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和企业的恶臭异味问题,编制“一园一档”、“一企一档”恶臭异味问题清单。着力解决投诉集中的恶臭异味问题。到2025年,恶臭异味投诉数量整体下降。
深化重污染天气应对。持续推进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对秋冬季细颗粒物污染进行精准把控。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机制,适时修订《宁河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实施重污染应急管控清单动态更新。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深化绩效分级、差别化管控,持续细化完善“一行一策”、“一企一策”重污染天气应对方案。到2025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2.强化水污染治理
深化生活源治理。补齐污水处理设施短板,扩建桥北污水处理厂。完成芦台城区12片共1.67平方公里合流制片区治理。持续开展雨污错接混接点改造。在北淮淀、潘庄等示范小城镇建设雨水管道、污水管道及雨污水提升泵站。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长效运行机制,确保稳定运行、达标排放。
深化工业源治理。补齐七里海工业园、大北涧沽镇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配套管网,实现园区污水集中收集、集中处理。涉水重点排污单位全部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
深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试点。加大水稻种植区退水治理。编制实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同步建设粪污处理设施,推动现有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正常运转和资源化有效利用。落实《宁河区畜禽粪污治理和资源化利用三年行动方案》,到2023年,采取“四个一批”的方式分类推动规模以下畜禽养殖场户粪污处理设施实现应建必建,达到畜禽粪污无外排外溢、无随意抛撒,杜绝流入河流水体的要求。深化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控制水产养殖规模,对养殖尾水实施净化处理,确保排入河道水体稳定达标或循环利用。
专栏5 “四个一批”方式分类推动规模以下畜禽养殖场户粪污处理设施建设要求
对一批养殖量相对较大、且未纳入畜禽粪污集中处理范围的,督促其参考规模场相关建设要求自行建设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并按相关标准配套相应消纳用地,建立健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台账。
对一批纳入畜禽粪污集中处理范围的,督促其自行配建畜禽粪污暂存设施,与第三方处理机构签订无害化处理协议,并建立健全收集转运台账。粪污暂存设施设计总容积应与养殖数量和收集频次相适应。
对一批养殖规模相对较小、能够利用自有土地消纳的,督促其在做好养殖粪污治理和养殖环境清理整治的基础上,做到日产日清。
对一批不具备畜禽粪污处理条件、养殖环境脏乱差臭,严重影响周边环境的,推动其退出养殖。
强化水环境监管。落实“水体-入河排污口-排污管线-污染源”全链条监管机制,完善入河排污口名录清单,开展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有效削减入河污染。2023年底前,完成骨干河道及重要支流排污口排查、溯源工作,制定并实施排污口整治方案。2025年底前,所有排污口排查完成,基本完成骨干河道及重要支流排污口整治并建立排污口长效管理机制。
3.强化土壤污染防治
强化土壤、地下水污染预防。加强空间布局管控,健全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基础数据库,将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要求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推进实现疑似污染地块、污染地块空间信息与国土空间规划的“一张图”。加强土壤、地下水综合监管,完善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重点企业定期开展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自行监测、污染隐患排查,2025年底前至少完成一轮排查整改,定期开展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地下水环境监督性监测。加强调查评估,防范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周边土壤污染,加强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管理,对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行业企业、工业集聚区等关停搬迁的地块,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
加强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安全利用。加大优先保护类耕地保护力度,巩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成效。强化农产品质量检测,统筹开展农用地土壤、农产品协同监测,在安全利用类耕地设置长期定位观测点,监控农产品质量安全变化动态。根据土壤污染状况和农产品超标情况,制定耕地安全利用方案。
加强建设用地全过程管控和安全利用。严格建设用地准入,加强腾退土地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实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加强暂不开发利用污染地块环境风险管控,严格管控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污染地块开发建设活动。推广绿色修复理念,防控修复过程二次污染。健全实施风险管控、修复活动地块的后期管理机制。
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加强地表水与地下水、土壤与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按照天津市要求,完成地下水监测网络建设,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解析污染来源,2025年底前完成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加快制定区域点位地下水环境质量保持方案、污染源及饮用水水源点位地下水环境质量保持方案,分类实施水质巩固或提升行动。确保地下水环境质量完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要求。
4.强化噪声污染防治
通过铺设低噪声路面、沿线建设声屏障及生态隔离带等控制噪声传播途径。通过加装隔声门窗措施降低室内噪声。城市道路、主干道、公路、铁路交通等扰民线路中具备整改条件的,制定实施整改方案,降低沿线噪声对周边居民的影响。严格夜间施工审批并向社会公开,强化夜间施工管理, 完成天津市下达的声环境功能区域夜间达标率目标。加强文化娱乐、商业经营等社会生活噪声监管整治。持续开展“安静小区”创建活动。
5.强化环境风险防范
强化危险废物安全处置。严密危险废物全过程环境监管。动态更新危险废物监管单位清单。持续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强化信息系统集成联动。严厉打击非法转移、非法倾倒、非法处置危险废物等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健全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危险废物监管体系。完善医疗废物全覆盖收集体系,保障重大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落实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危险废物鉴别管理。
强化重金属和化学品污染防治。严格涉重金属项目环境准入。完善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清单,纳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实施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确保排放总量不增长。加强优先控制化学品风险管控。重点防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汞等化学品物质的环境风险。
确保核与辐射安全。保障核技术利用辐射环境安全。实施核技术利用单位安全隐患排查三年行动。加强废旧闲置放射源监督检查。加强放射性废物(源)安全管理,废旧闲置放射源100%安全收贮。加强核与辐射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强化辐射环境监测人才培养,定期开展培训、交流、技术练兵和应急演练。加强辐射事故必要的应急物资配备。
6.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加强污水处理厂等处置设施甲烷排放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强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推广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养殖,控制农田和畜禽养殖甲烷、氧化亚氮排放。
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完善城乡防洪排涝体系,提高排涝抗旱能力。推进城市内涝治理工程,改造积水片、易积水地道和老旧排水管网,新改扩建雨水泵站,提高城市排水系统标准和能力。
(四)深化城乡统筹,建设生态生活宜居区
1.完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
确保城乡饮水安全。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管理,完善芦台镇、宁河北2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加强对地理界标和宣传牌、交通警示牌等警示标志及隔离防护设施的维护。推进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管理,定期对水源地的水质进行监测,及时掌握水质变化趋势。实施农村供水管网更新改造工程,2023年底前完成农村饮用水水源切改,实现从地下水向地表水转换。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检查,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巡查,保障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地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千人以上农村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均达到100%。
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扩建芦台桥北污水处理厂,新增1.3万吨/日处理能力,2025年,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6%以上,远期达98%以上。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管理机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保持100%。适时启动污泥处理设施新、改或扩建工程,新增污泥处理能力100-150吨/日,确保污泥安全处置率保持100%。
完善生活垃圾收集分类处置设施。持续推行垃圾分类和“垃圾不落地”,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全链条。完善垃圾收集转运设施,桥北新区新建2处小型压缩收集站,未来科技城新建2座大型垃圾转运站。完善垃圾处理设施,加强生活垃圾终端分类处置设施建设,新建厨余垃圾处理厂、粪便处理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厂、大件垃圾收纳场各1座,建筑垃圾处理厂2座。到2025年底,形成完善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体系,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到2035年,全区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体系全面巩固。
2.提升城乡绿化水平
延伸绿化补植,提升城区主次干道、非物业管理小区和楼宇间绿化水平。侧重立体栽植,将各小区透视围栏、市政、环卫设施等具备立体栽植条件的区域均纳入立体绿化提升范围,提高城区绿量和生态景观效果。见缝插针,扩大公园绿地面积,实施渠梁广场、桥北生态绿廊、桥北中心绿轴、蓟运河左堤城区段景观提升、乡村振兴造林绿化等项目。实现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人,满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要求。
3.全面改善农村环境
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全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创建全覆盖。完善农村交通、水利、电网、道路、供暖等基础设施,实现农村现代化。深入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现有5条农村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治理,建立农村黑臭水体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动态排查、动态治理、动态清零。到2035年,农村河清岸绿成为常态。
4.打造宜居示范区
结合“一海一城、两区两带”建设,以建设宁河主城品质提升区为契机,以经济开发区、芦台老城区、桥北新桥新区为重点,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提升人居环境,建成国家卫生区、天津市文明城区。以打造蓟运河流域乡村振兴发展带为契机,以苗庄镇、廉庄镇、板桥镇、宁河镇、丰台镇、岳龙镇、东棘坨镇等为重点,结合乡村农文旅融合产业振兴,高质量提升农村生态环境、环境基础设施等,高水平建设美丽乡村,并逐步向整个城区延伸,以城带乡,全域提升,不断改善生活环境。以七里海湿地保护及周边开发建设为契机,以七里海镇、俵口镇、北淮淀镇、造甲城镇、潘庄镇等七里海周边区域为重点,借乡村振兴之力,高品质提升村庄人居环境,持续改进生产生活方式,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5.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
加快发展绿色建筑。新建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政府投资的保障性住房、学校、医院等公益性建筑,大于2万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建筑以及大于10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按照绿色建筑一星级及以上标准设计和运行。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在桥北新区鼓励建设近零能耗建筑和低碳建筑试点;新建项目总建筑面积在20万平方米(含)以上的,需明确建设一栋以上超低能耗建筑,开工建设超低能耗建筑面积不低于总建筑面积的10%。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双修、海绵城市建设等推进既有居住建筑绿色改造。
加快发展绿色交通。完善轨道交通、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等绿色交通体系,加快推进津宁市域(郊)铁路及轨道站点交通接驳设施建设,积极争取环渤海城际铁路在宁河设站。优化城乡公交线路。以蓟运河流域、潮白新河流域沿河区域为重点,研究建立慢行交通线路。推动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新增或更新的出租车全部采用新能源汽车,城市公交、城市邮政、环卫、物流配送等领域新增或更新的车辆中,新能源车辆比例不低于80%;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持续提高新增和更新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租赁车辆优先选用新能源汽车。完善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加强共享单车投放;完善桥北公交场站绿色化提升改造;推进充电桩、配套电网、加注(气)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对有充电设施意向的场所和停车位信息进行底数摸排,与承建企业积极对接,高标准完成小区公共充电桩建设;推进唐廊高速、宁塘公路等建设精品示范绿色公路,引导有条件的农村公路参照绿色公路要求协同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
加快推进绿色消费。加大政府绿色产品采购力度,加强政府采购工作培训,节能、节水产品、环保产品采购金额比重达到85%以上。在机关、学校、商场、医院、酒店等场所全面推广使用节能、节水、环保、再生等绿色产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宣传贯彻餐饮行业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规范,坚决制止餐饮行业的浪费行为,积极践行“光盘行动”,坚决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等陋习。鼓励宾馆、饭店、景区推出绿色旅游、绿色消费措施,严格限制一次性用品、餐具使用。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要求,每年开展节能家电市场占有率、一次性消费品人均使用量问卷调查,节能家电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一次性消费品人均使用量逐步降低。积极引导绿色出行。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商场等创建活动,广泛宣传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党政机关率先创建节约型机关,推行绿色办公。到2035年,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
(五)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化繁荣区
1.加强全民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执行《天津市生态文明教育促进条例》,构建全民生态文明宣教体系。国家机关要安排生态文明教育实施计划,对干部职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公务员管理部门应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等纳入公务员教育培训内容。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或者工作安排,重点排污单位的负责人、管理人员、环境保护设施操作人员,每年接受生态环境教育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八学时。教育部门要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学校、幼儿园教育内容。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要结合绿色社区创建和美丽村庄、美丽庭院建设等工作实际,依托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对居民、村民开展经常性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要加强对职工、青少年、妇女等群体的生态文明教育。广播、电视及网络媒体等,要通过开设宣传栏目、专题节目等方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公益宣传。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要求,每年开展“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问卷调查,到2035年均达到90%以上。
2.强化生态文化宣教载体建设
依托“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湿地文化体验基地、非遗文化传承基地、科学技术展示基地、历史资料存阅基地、文创产品研发基地”六大基地建设,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生态文明宣教平台。在现有4家向公众开放环保设施基础上,推动其他环保设施、绿色工厂等向公众开放。依托新天钢联合特钢工业旅游景区资源,开展生态文明宣教服务。适时将现有“天津绿动环保能源有限公司”环境教育基地更名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加强“宁韵讲堂”、“文化大讲堂”等文化宣传平台建设,建成区镇村三级文化服务中心,拓展生态文明宣教空间。充分通过“双微”、视频平台等多样载体,推动七里海湿地保护修复等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生态环境科普活动以及主题新闻采访活动。组织好生态文明教育宣传周(世界环境日所在的周)、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世界海洋日和全国节能宣传周、爱鸟周等主题宣传活动。
3.培育特色生态文化
深入挖掘、继承、创新湿地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蓟运河漕运文化等区域特色文化的生态内涵。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区域文化的保护及文化产业发展中,在发展文旅、农旅及文化创意产业中突出生态链与文化产业链的衔接、转化,在弘扬与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逐步形成具有宁河特色的生态文化主题。结合答好“宁河三问”、宁河优质农产品宣传推介,融入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行为的自律。鼓励文艺工作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积极参与生态文化题材的文学作品创作等,通过不同文艺、文化形式展示生态保护修复成果、生态产业发展成效及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建设成效,提升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引导公众实现从“人类统治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价值观的根本转变。健全文化遗产保护推广制度,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队伍建设和文化遗产项目库建设,结合区域特色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
4.实施生态文化建设“五个一”项目
依托“小七里海”打造,合理选址建设一个生态文明宣教基地。依托生态文明宣教基地,每年举办一次“两山”理念践行等生态文明论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生动的生态体验活动,让公众充分感受到自然生态系统的文化和服务价值。依托一海一河一稻一岛一林建设成效、名特优农品品牌、特色文化资源及农旅、文旅等产业发展等,建设一个“两山”理念践行等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宣传网站,提高美丽宁河知名度,促进农文旅与“生态产业+”的有机融合。结合宁河区七里海保护修复、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好的经验做法,编写一本宣教书,讲好宁河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故事。在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美术、书法、摄影等艺术领域创作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艺术水准较高、深受群众喜欢的文化作品,总结凝练宁河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传播生态价值观,提升“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
(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1.健全责任体系
压实党委领导、政府主导责任。全面落实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实中央及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按时完成督察整改任务。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建立完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标数据的年度统计(调查)核算机制;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目标任务、工程项目,编制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落地。健全体现生态文明引领的考核体系,将示范区建设指标融入年度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增加资源能源节约利用、产业结构优化等考核指标权重,到2035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达到30%以上;实施街镇、园区差异化绩效评价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探索通过公开栏、报纸、电视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将考核体系向群众公示,增加生态文明考核机制透明度。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等,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制。严格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层层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压实企业治污主体责任。落实企业污染治理主体责任落实督查检查制度。鼓励新天钢联合特钢、玖龙纸业等企业通过设立企业开放日、建设生态文明宣教基地等形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并接受社会监督。严格执行《天津市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和分类监管办法(试行)》。通过财税、信用、价格、信贷等市场机制,推动企业落实治污主体责任。
完善公众参与监督机制。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加强环保社会组织、环保志愿者的能力培训和交流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环保组织的桥梁纽带和组织引领作用,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形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多主体”。设立环境信息公开栏,公布环境状况和环保工作信息,扩大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知情权。严格执行环境污染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制度,强化社会监督。
2.完善政策体系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监管体系。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精准确定发展空间,准确把握城镇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各类用地需求,在严格管控生态空间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为城市未来发展留足空间。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将“三线一单”作为硬约束落实到环境管控单元,强化“三线一单”成果在生态、水、大气、土壤等要素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刚性约束机制,各种开发利用规划必须依法同步开展规划环评工作,确定空间、总量、准入等管控要求。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强化固定污染源“一证式”监管执法。建立排污绩效机制,综合考虑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强化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倒逼企业绿色转型。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鼓励以替代修复兑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拓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领域,力求在林业等领域实现突破。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市场机制。规范市场秩序,培育市场主体,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创新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模式,构建“环保管家”第三方服务模式,积极探索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模式改革。探索“诊断式”环境治理监管制度,区生态环境部门聘请第三方环保公司对企业进行诊断性检测及现状分析,针对发现的问题为企业“私人定制”整改方案,生态环境部门全程跟踪督促整改情况,推动环境治理由“后果严惩”向“源头预防”转变。落实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根据环保信用评价结果实行差别化价格政策。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对节能减排显著的企业和项目优先给予授信支持,加大对绿色环保企业利率优惠,加大信贷资金向节能环保领域倾斜;探索“绿色园区贷”、“环境整治贷”等融资服务。
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法治支撑。坚持并充分发挥公安机关驻生态环境部门工作组作用,联合查处侦办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完善生态环境、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等部门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机制。鼓励检察机关提前介入案件侦办,加强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工作。
强化生态环境治理科技支撑。积极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开展烧结、炼铁、炼钢、轧钢智能生产、减少固体燃料、节电等节能减排降碳技术的研发应用。积极开展绿色技术创新企业培育,发展壮大绿色环保产业,培育一批绿色技术创新企业和示范企业。
3.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机制。对湿地、林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实施统一确权登记;对湿地、水资源等重要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用途进行统一调查、监测评价,建立宁河区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定期开展生态状况评估。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机制。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试点建设,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要求,适时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开展以生态产品实物量为重点的生态价值核算,将核算结果作为开展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经营开发融资、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健全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推进生态产品供需精准对接,充分利用农产品交易中心、展会平台开展“宁河大米”、“七里海河蟹”等生态农产品推介。组织开展生态产品线上云交易、云招商,推进生态产品供给方与需求方、资源方与投资方高效对接。通过互联网、“两微一端”、社交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利用企业家大会、津洽会、世界智能大会等展会平台,加大宣传推介力度,重点提升农产品、旅游产品、重大生态工程等的社会关注度、知名度和品牌影响,扩大经营开发收益和市场份额。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实施“一海、一河、一岛、一林、一稻”生态价值转化试点工程,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将“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确定生态补偿的范围和内容,重点突出对七里海自然保护区以及生态红线区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等的生态补偿。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对按时完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务、达到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街镇,给予相应的财政补助和奖励;对未能按时完成任务、区域生态环境不达标的,扣减相应财政补助。加强与唐山市芦台经济开发区、汉沽管理区和北京市清河农场的水污染治理联防联控,配合市生态环境局依据出入境断面水量和水质检测结果等,开展跨地区、跨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
4.深化跨区域联建联防联治协作机制
以大气、水环境保护为重点,健全“飞地”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以七里海湿地保护修复为重点,健全湿地水质、上游生态水量补给协同机制;以全市“三区两带中屏障”生态安全格局建设为大局,健全七里海-大黄堡协同保护修复机制;以北疆电厂余热、淡化海水利用为基础,健全清洁能源、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协调机制。
专栏6健全“飞地”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以大气、水为重点,深化污染联防联控,严查污染跨区域转移,健全水污染应急联动机制,开展重要河道周边环境风险隐患抽查,联合应急演练,推动联合监测、信息共享、研判预警、问题处置、纠纷调处等协同开展。建立“飞地”生态环境联合监管机制,深化区域联动执法,推动完善跨界区域联合执法、交叉执法机制,加强跨区域、跨流域突出问题及重污染天气应急等联合执法。以打造好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大北起步区为契机,与“飞地”共同探索生态环保共治路径,助力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宁河样本”。
5.提升治理能力
提升生态环境信息能力。完善生态环境基础数据库,建立生态环境数据共享通道,通过数据采集与集成、数值模拟和智能分析等技术手段,为生态环境治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提供技术支撑和数据保障。
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高精度生态环境智慧感知监测网络,推动环境质量、生态质量、污染源监测全覆盖,完善大气、温室气体、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声等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在重要生态功能区域配合建设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点。加强大气、水重点污染源监测,推进重点城镇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测全覆盖,加强主要入河排污口监测,规范排污单位和工业园区污染源自行监测。按照国家要求,加密布设农业面源污染监控点。加强监测数据质量监督管理,保障监测数据真、准、全。提升监测人员业务水平,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及业务知识培训,更新并维护监测设备。
提升生态环境执法能力。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强化执法人员专业培训,补齐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监管短板,推进执法能力规范化建设。创新环境执法监管模式,充分利用在线监控、卫星遥感、走航、无人机等高效监测侦查手段,开展非现场监管。
提升生态环境宣教能力。加强宣教队伍建设,开展生态环境宣教业务人员培训,组织经验交流,提升工作水平。加强宣教装备配置。
提升生态环境应急能力。提升环境应急队伍建设,开展环境应急人员培训,加强应急监测装备配置。完善与公安、消防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联动机制,开展应急监测演练。
四、重点工程项目
根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目标、指标和重点任务,衔接《宁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及相关部门、行业专项规划,以解决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补齐创建短板、完成创建目标为导向,共规划了6大领域33项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项目,有明确投资金额或可概算的项目资金合计约201.5亿元,涉及生态保护修复、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生活建设四大领域,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及社会资本投资。详见附件2。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宁河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基础上,成立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和组织推进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统筹实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领导小组在区生态环境局下设办公室,做好组织协调、任务分解、督促检查、实施评估等工作。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有关重大问题。各部门、街镇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落实各项具体工作任务,形成全区分级管理、上下互动的良性推进机制。
(二)强化考核评估
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规划目标任务,分年度制定工作计划,将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各街镇。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考核和长效管理机制,对规划实施情况实施年度考核和评估。加强考核结果的运用,对生态文明建设成绩突出的部门、街镇、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三)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加大投入。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企业资金投入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严格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资金管理,使资金真正落到实处。结合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积极争取中央和天津市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强化绿色金融支持。
(四)强化科技支撑
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开展“两山”转化路径、转化模式等研究,开展湿地保护修复、湿地监测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碳汇、林地碳汇等方面研究,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完成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服务。组织实施绿色低碳发展相关科研项目,建立专家智囊团,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