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7月13日,中共安顺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发布关于印发《安顺经开区贯彻落实安顺市碳达峰的工作方案(送审稿)》(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
《方案》指出,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创建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协调发展新机制,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步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强数字电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智能电网建设提质升级,推动220千伏及以上线路重要交叉跨越区段可视化,实现22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油色谱、局放在线监测率达到100%,着力建设一个覆盖城乡的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坚强智能电网。推动区域级“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提升清洁能源就近消纳能力;以现代信息通讯、大数据、人工智能、储能等新技术为依托,充分调动负荷侧的调节响应能力,推动分布式发电与电动汽车灵活充放电相结合的园区级“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建立容纳高比例波动性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发输(配)储用一体化的电力系统。支持可再生能源项目加装发电侧、电网侧储能装置,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应按项目容量10%的比例同步建设电化学储能、抽水蓄能等多元化调峰调频项目。加快推动氢能产业布局,鼓励利用富余光伏电力发展电解水制氢,推动氢能开发利用示范项目建设,谋划到2025年建成加氢站1座(含油气氢综合能源站),开展可调节负荷资源整合,需求侧具备2%左右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到2030年加氢站数量进一步提高,可调节负荷资源进一步整合,需求侧具备5%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建设氢能产储基地。
原文如下:
中共安顺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关于印发《安顺经开区贯彻落实安顺市碳达峰的工作方案(送审稿)》的通知
各镇(办)党委(工委)和人民政府(办事处),区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区直企事业单位,驻经开区单位:
现将《安顺经开区贯彻落实安顺市碳达峰的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
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2023年7月13日
安顺经开区贯彻落实安顺市碳达峰的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区党工委、管委会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决策部署,推动全区域全方位积极稳妥有序做好碳达峰工作,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发〔2021〕36号)、《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黔党发〔2022〕24号)、《中共安顺市委 安顺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安顺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安市发〔2023〕4号)等政策文件,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全区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建筑结构优化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低碳产业比重进一步提升,煤电、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重点用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煤炭消费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初步构建,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取得显著成效,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全面推行,林业碳汇价值逐步显现,有利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初步建立。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4%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较2020年降低13%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完成市下达目标,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十五五”期间,全区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建筑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主导产业碳生产力显著提升,重点用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力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地现代能源体系初步建立,煤炭消费明显减少,新型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绿色低碳技术取得关键性突破,广泛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林业、岩溶、农田等碳汇价值全面彰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5%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65%以上,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二、重点任务
将碳达峰贯穿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节能降碳增效、产业绿色低碳提升、城乡建设碳达峰、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升级、循环经济助力降碳、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全民绿色低碳、各镇(办)政府(办事处)绿色转型等“碳达峰十大行动”。
(一)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推动“光伏+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守住能源安全底线,妥善处理好能源低碳转型和供应安全,着力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大能源产业的结构调整力度,打造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重点的高效清洁电力产业,建设“光伏+产业”示范基地,推动能源产业从高碳向低碳转变,加快构建规模型、效益型、生态型的多元化的能源产业体系。
1.加快煤炭绿色消费替代。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严控煤炭消费总量,推动建材等用煤行业清洁能源消费增长,积极有序推进煤改气、煤改电,逐步减少直至禁止煤炭散烧。(工贸局、发改局牵头,国土资源分局、住建局、市场监管局、城管局、生态环境分局、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坚持集中式与分散式(分布式)并举,因地制宜开展“农光互补”“牧光互补”“渔光互补”试点工程。结合国家实施“千家万户沐光行动”,重点推动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积极发展风电,加快推动分散风能资源勘察开发。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有序实施水电增容改造。充分利用农林生物质资源,稳步发展生物质发电。为满足生活垃圾产生量的增长,适时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加大地热能开发利用力度,推动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应用,加快建设中心城区为重点的地热能开发示范区。到2025年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1.74万千瓦,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总利用量达8万平方米左右;到2030年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提高到1.8万千瓦左右,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总利用量提高到10万平方米左右。(发改局牵头,工贸局,国土资源局、生态环境分局、农水局、财政局、机关服务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有序引导油气消费。合理控制成品油消费。大力推进生物液体燃料等替代传统燃油,提升终端燃油产品能效。加大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优化天然气利用结构,优先保障民生用气和发电用气,推进交通、工业领域天然气替代。推动大用户天然气直供,加快建设安顺经开区百灵分布式能源站,鼓励工业用气大户采取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供给方式,降低用气成本。到2025年全区天然气消费量达到1.3亿立方米(其中:百灵9543万立方米);到2030年全区天然气消费量达到2.5亿立方米。(发改局牵头,工贸局、国土资源分局、城管局、交通局、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创建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协调发展新机制,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步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强数字电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智能电网建设提质升级,推动220千伏及以上线路重要交叉跨越区段可视化,实现22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油色谱、局放在线监测率达到100%,着力建设一个覆盖城乡的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坚强智能电网。推动区域级“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提升清洁能源就近消纳能力;以现代信息通讯、大数据、人工智能、储能等新技术为依托,充分调动负荷侧的调节响应能力,推动分布式发电与电动汽车灵活充放电相结合的园区级“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建立容纳高比例波动性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发输(配)储用一体化的电力系统。支持可再生能源项目加装发电侧、电网侧储能装置,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应按项目容量10%的比例同步建设电化学储能、抽水蓄能等多元化调峰调频项目。加快推动氢能产业布局,鼓励利用富余光伏电力发展电解水制氢,推动氢能开发利用示范项目建设,谋划到2025年建成加氢站1座(含油气氢综合能源站),开展可调节负荷资源整合,需求侧具备2%左右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到2030年加氢站数量进一步提高,可调节负荷资源进一步整合,需求侧具备5%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建设氢能产储基地。(发改局牵头,工贸局、国土资源分局、农林牧水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实施节能降碳增效行动,打造能效提升新标杆
坚持节约优先、效率优先,严格控制能耗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全面提升全社会能效水平,打造能效提升新标杆。
1.全面提升节能管理能力。推行用能预算管理,强化固定资产节能审查,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从源头推进节能降碳。推行重点用能单位分级管理,加快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推行先进的节能管理模式,推动用能管理精细化、科学化,实现用能高效节约配置。提升能源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重点用能单位用能过程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进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重点用能行业企业开展能源管理中心建设,推动重点用能单位完善能耗在线监测系统,逐步建立能源管理共享平台。健全能源计量体系,完善能源计量监管体系,提升能源计量监管能力和水平。加大节能监察力度,创新监察方式,提高监察效能,强化结果运用,逐步实现高耗能行业、重点用能单位以及“两高一低”项目监察全覆盖,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健全区级节能监察体系。(发改局、工贸局牵头,市场监管局、机关服务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商贸流通、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程建设,提升重点领域综合能效水平。以“两高一低”项目集聚度高的园区为重点,实施重点园区节能降碳工程,加快推动园区完成循环化改造,推动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加大可再生能源应用,打造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节能低碳园区。实施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工程,对标国内先进标准,实施能效领跑者行动,推动电力、有色金属等行业开展节能降碳改造,争取各行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家平均水平以上。以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工艺节能等为重点,实施重大节能降碳技术示范工程,加快推进贵州百灵、国电南自等企业重点节能项目建设,促进绿色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应用。(发改局牵头,工贸局、市场监管局、生态环境分局、住建局、投促〈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建立以能效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广先进高效产品设备,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对标国家最新能效标准,重点推进电机、风机、泵、压缩机、变压器、换热器、工业锅炉等能效提升。围绕工业、建筑、交通等节能重点领域,推广一批节能先进技术装备和产品,并组织实施一批节能技术装备示范项目。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审查和日常监管,强化生产、经营、销售、使用、报废全链条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确保能效标准和节能要求全面落实。(发改局、工贸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强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高标准布局新技术基础设
施,加快发展安全可扩展的区块链基础设施,持续推进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做大做强“南智云”等数据中心,积极融入全省一体化算力服务保障基地建设。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结构,探索多元化能源供应模式,因地制宜采用自然冷源、直流供电、“光伏+储能”、分布式储能等技术模式,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严格执行通讯、运算、存储、传输等设备的国家能效标准,提高准入门槛,淘汰落后设备和技术,推动高密度、高能效、低能耗的设备应用。(发改局、工贸局、零一一科创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实施产业绿色低碳提升行动,打造黔中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
坚持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四化”建设全过程各方面,推动“四化”产业高端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进一步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加快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等绿色产业,积极打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黔中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
1.大力发展现代低碳高效产业。依托生态环境、数据资源
和军工技术等优势,聚焦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积极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特色轻工、大数据电子信息等低碳型新兴产业,推动土地、能耗、污染物排放、资金等要素资源倾斜,构建高质量发展工业产业体系,打造黔中经济区重要增长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深化航空装备制造业与航空关联制造业、衍生服务等本地多元业态融合,打造现代化航空产业新城。突出打造以生态食品民族医药为重点的特色轻工业,擦亮白酒、制药、茶叶、特色食品、蜡染及民族民间工艺品等“五张名片”,重点谋划和引进健康医药、生态特色食品、白酒、轻纺等行业关键项目,力争将贵州百灵打造成百亿级龙头企业,加快打造重要的生态特色轻工业基地。聚焦云计算、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终端、工业互联网等前沿领域,大力发展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加快推动大数据与工业深度融合,推进安顺经开区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区建设,加快打造全省数字经济新高地。到2025年先进装备制造、特色轻工、大数据电子信息总产值分别达到80亿元、75亿元、50亿元左右;到2030年预计分别提高到140亿元、130亿元、70亿元左右。(发改局、工贸局,零一一科创公司、投促〈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动高碳低效产业改造升级。鼓励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高碳低效工业采用先进适用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生产绿色化水平。以“千企改造”工程为载体,“万企融合”行动为抓手,鼓励有色金属。钡化工、建材等企业采用余热余压回收、水循环利用、废渣资源化等绿色工艺技术装备,推动低碳转型升级,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深入实施绿色制造专项行动,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大力推行绿色设计,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到2025年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完成市级下达目标。(发改局、工贸局牵头,生态环境分局、投促〈商务〉局、区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推动建材行业碳达峰。推动水泥与商砼等传统建材产业绿色化发展,鼓励使用新型低碳环保水泥替代传统水泥,推广变频调控技术、磨破一体化工艺等,切实降低生产过程“两磨一烧”能耗。加强水泥与商砼上下游产业整合力度,实现水泥与商砼一体化绿色发展。积极发展高品质机制砂石骨料,推进矿山尾料、建筑废弃物等综合利用。加强产能置换监管,淘汰落后低效产能。鼓励建材行业利用自有设施、场地实施余热余压利用、替代燃料、分布式发电等,加强清洁能源原燃料替代。加快发展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的新型材料及制品,利用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大宗工业固废发展纸面石膏板、脱硫石膏隔板、高强加气混凝土砌块等新型环保建材。(工贸局牵头,发改局、生态环境分局、住建局、财政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两高”项目管理的指导意见》(黔府办发〔2022〕12号)精神,开展“两高一低”项目清理整治,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定期动态梳理在建、拟建、存量“两高一低”项目。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必须严格落实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贵州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实施细则(试行)》等要求。对项目产品、工艺、技术、装备等属于限制类或淘汰类的,一律禁止投资新建。科学评估拟建项目,对不符合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产能置换、“三线一单”、节能审查、环评审查要求,未履行相关审批手续的,依法严肃查处。对符合审批程序要求的,若对应行业产能已饱和,按照“减量替代”原则压减产能;若对应行业产能尚未饱和,按照全区布局和审批备案等要求,对标国内先进水平提高准入门槛;若对应行业是能耗量较大的新兴产业,支持引导企业应用绿色低碳技术,提高能效水平。对已建成投产“两高一低”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通过改造升级挖掘节能减排潜力。强化节能诊断和产能过剩分析预警,加强窗口指导,坚决拿下不符合要求的“两高一低”项目。到2025年重点“两高一低”行业能效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超过30%。(发改局牵头,工贸局、生态环境分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做强做特城镇优势产业。大力实施城镇化提升行动,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做强做特城镇经济,全面提升城镇品质,引导城镇特色产业节约集约绿色发展。做大做强城镇工业经济,突出发展制造业,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大健康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生态特色食品等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城镇服务经济,重点发展大旅游、大健康、大物流、研发设计、商务会展、现代商贸等产业。积极打造夜间消费场景,推进娄湖等重点区域夜间经济开发,建设“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加快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着力发展城镇创新经济,加快推进新型建筑绿色建材、城市更新等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应用,加快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持续创建双创示范基地。加快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刺梨小镇、文旅经开区。(发改局牵头,工贸局、投促〈商务〉局、社事局、农水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以绿色发展为导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林业特色产业和林下经济,持续推广应用安顺首创的“兵支书”等典型经验,加快打造国家山地现代农业改革创新安顺经开区样板区。做大做强做精蔬菜、茶、食用菌、辣椒、金刺梨、中药材、水果、生态畜牧、生态渔业九大农业主导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花椒等特色林业产业和林蜂、林禽、林菌、林药、林旅等林下经济。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推广高效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实现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生产模式生态化。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推动幺铺镇、宋旗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程建设。推进化肥农药减量施用,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推行生物肥料、绿肥和菌肥替代化肥,大力推广应用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理化诱控、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建立植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到202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6%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3%,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0%以上;到2030年各指标均稳中有升。(农水局牵头,发改局、工贸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提升现代服务业绿色水平。积极发展绿色旅游业,因地制宜开发特色民族村寨、美食旅游、康体养生等类型多样的生态旅游产品,构建绿色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不断擦亮“富美经开”全域旅游城市品牌。加快发展绿色物流业,支持仓储设施、运转工具、停靠和装卸站点的标准化建设和改造,推广应用托盘集装箱等标准化设备,加快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鼓励黔中智慧物流等龙头企业联合打造互联网信息平台和智慧物流云。大力发展绿色大数据服务业,加快推进安顺大数据产业聚集发展,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兴数字产业,加快建设大数据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积极支持数字金融发展,推动现代绿色金融服务规模化发展。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物流运输、设计搭建、展览展示、会议活动、观众组织等各环节,做精做强国际石博会等常设性会展,策划蜡染等新会展品牌,重点引进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业性高端会议、论坛和高新技术产品展示交易会展,积极打造会展业绿色品牌。不断提升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产业的服务质量,促进住宿业、餐饮业绿色发展,建立节约长效机制,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倡导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到2030年所有A级旅游景区全部实现清洁能源观光车配置。(发改局牵头,投促〈商务〉局、社事局、零一一科创公司、金融办、区内银行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实施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建设绿色宜居之城
以减少建筑能耗和优化建筑用能结构为重点,推动建筑全过程低碳转型,促进建筑领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建设绿色宜居之城。
1.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全面盘活存量土地,推动供而未用、低效利用和闲置土地实现“清零”。倡导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理念,加强城乡建设的气候韧性,加快推进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推广预制混凝土和砂浆、低碳环保水泥、环保抗菌涂料等绿色低碳建材和绿色建造、绿色施工方式,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建设绿色城镇、绿色社区。到2025年全区累计建成海绵城市面积占城市建成区面积比例达到35%以上,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到2030年全区累计建成海绵城市面积占城市建成区面积比例达到80%,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进一步提高。(区住建局、发改局、国土资源分局、农林牧水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加强适用不同建筑类型的节能
低碳技术推广应用,有序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严格执行《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
55015-2021),深入开展绿色建筑行动,实施建筑能效提升工程,持续推进智慧工地建设,实行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推动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建设。推进既有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和老旧市政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重点推动政府投资的既有办公建筑、医院、学校等公共建筑率先实施建筑绿色化改造示范。提升城镇建筑和基础设施运行管理智能化水平,倡导采用PPP、合同能源管理等创新模式。推广优化控制策略、安装控制系统、更换LED灯具等低成本技术,提高供暖制冷空调系统和电气系统能效,提升建筑整体能源利用效率,逐步开展建筑能耗限额管理,推行建筑能效测评标识,降低建筑运行能耗。到2025年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100%。(住建局牵头,发改局、城管局、市场监管局、机关服务中心、卫计局、教育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提高清洁高效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支持新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和其他绿色建筑项目采用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因地制宜采用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空气能等可再生能源解决建筑用能需求,提升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用能中的比重。探索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为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提高建筑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50%;到2030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和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进一步提高。(住建局、发改局、工贸局、机关服务中心、国土资源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推进农村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引导执行《农村居住建筑
节能设计标准》(GB/T 50824-2013),建设绿色农房,加强既有农房节能改造。鼓励农村不断减少低质燃煤、秸秆、薪柴直接燃烧等传统能源使用,加快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用生产和农村建筑中的应用。积极推广节能环保灶具、电动农用车辆、节能环保农机和渔船,推动农民日常照明、炊事、采暖制冷、生产作业等用能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农村电网建设,提升农村用能电气化水平,推动城乡电力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农村天然气利用覆盖面,推动城市天然气管网向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农村延伸。(农水局、城管局、发改局、工贸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实施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升级行动,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
打造都市圈运输高效、服务便捷、治理高质、数字智能、绿色低碳的一体化协同运输网络,加快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确保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
1.加快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积极推动城市公交车、出租车(含网约车)、市政环卫用车、公务用车、租赁汽车等领域应用新能源交通工具,支持在城市物流配送、邮政快递等领域以及物流园区,优先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及作业机械。鼓励引导客货运汽车和船舶有序应用混合动力、纯电动、天然气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加快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淘汰更新。到2025年当年新增和更新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营运车辆比例达25%左右,营运车辆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4%左右;到2030年当年新增和更新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营运车辆比例达40%左右,营运车辆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交通局、发改局牵头,工贸局、生态环境分局、机关服务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实施交通数字化工程,加快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运载装备和运输组织调度等全要素全周期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积极推进智慧公路和智慧水运等绿色智慧交通建设,加快打造都市圈运输高效、服务便捷、治理高质、数字智能、绿色低碳的一体化协同运输网络。优化货物运输结构,推进大宗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向铁路有序转移。积极推进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综合客运枢纽建设,提升综合客运一体化水平,大力发展旅客联程运输和货物多式联运,推动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完善城市物流网络体系,全面推进城市绿色货运配送发展,发展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共同配送等集约化模式,提高城市配送效率。完善区、镇、村三级物流配送网络,大力实施“快递进村”工程,加快解决农村快递收投“最先和‘最后一公里’”。加快构建绿色出行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公共交通服务品质,完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提升自行车和共享单车便民服务水平,引导公众主动选择绿色低碳出行方式。到2025年城市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40%;到2030年城市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50%。(交通局、发改局牵头,生态环境分局、住建局、投促〈商务〉局、工贸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工程可行性研究、设计、建设、运营和养护等交通运输全过程,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全面推进绿色交通建设,加快实施绿色公路、绿色服务区、绿色汽车维修、绿色邮政快递网点等示范工程,打造以“畅安舒美”为主题的美丽公路,构建交通绿化生态廊道。推动公路、客货运输枢纽全面应用温拌沥青等节能减排技术,推进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改扩建和维修养护路面材料回收和循环利用。加快推进公交场站、停车场、客货枢纽等区域充电桩、充电站、加气站等配套设施建设,配合做好高速公路服务区(停车区)充电设施建设工作。(交通局、发改局牵头,国土资源分局、工贸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实施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升级版
实施全面节约战略,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形成企业循环式生产、行业循环式链接、产业循环式组合的大循环体系,打造资源型循环经济升级版。
1.推动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实施数字化管理、清洁能源替代、能源梯级利用、三废资源化利用,提升资源产出率和资源循环利用率。深化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建设,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构建园区循环企业共生体系和循环经济产业链。全面推行产业园区和企业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技术集约化,综合提升工艺技术水平和节能低碳效能。搭建统一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享平台,加强园区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智能化管理。积极培育创建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化改造、节能及绿色发展综合性示范园区,争创省级、国家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2025年完成园区循环化改造。(发改局牵头,工贸局、生态环境分局、农林牧水局、投促〈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提升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水平。实施大宗固废综合利用专项行动,加快推动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钡渣、石材废料、农作物秸秆等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提高大宗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以“城市矿产”资源的循环利用为重点,积极推进区域建筑垃圾无害化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合理确定责任延伸实施范围。到2025年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到2030年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发改局、工贸局、国土资源分局、生态环境分局、住建局、农林牧水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在工厂和企业集聚区等建立回收点,支持再生资源企业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网络,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进新能源汽车废弃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光伏组件、风电机组叶片等新兴产业废弃物梯级利用和规范回收处理。促进汽车零部件、机械装备、特色装备等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化布局供应链逆向物流网点,促进产品回收和再制造发展,支持相关企业开展再制造试点建设。到2025年废钢铁、废铜、废铝、废铅、废锌、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等9种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力争达3万吨;到2030年进一步提高。(发改局牵头,工贸局、生态环境分局、投促〈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推动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面实现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降低垃圾填埋比例,推动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逐步实现区镇餐厨垃圾处理能力全覆盖。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广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积极推动污水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基本健全,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0%;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到97%,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提高到80%左右。(城管局、发改局、生态环境分局、农林牧水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实施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发挥科技创新在绿色低碳转型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强化绿色低碳科技供给,促进绿色低碳关键技术成果转化,布局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平台,壮大绿色低碳技术企业群体,加强绿色低碳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
1.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鼓励企业申报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相关领域省市级科技专项,实行“揭榜挂帅”制度,推进低碳零碳负碳、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健全科技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科技同经济、创新成果同产业、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利益收入“四个对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立足自身产业转型发展实际需求,承担绿色低碳重大科技项目,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加强与省内外院所学校开展绿色低碳创新合作。面向安顺经开区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转型升级需求,加强绿色低碳知识产权应用和保护,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工贸局、发改局牵头,生态环境分局、市场监管局、教育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提升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一批绿色低碳产业技术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产业孵化基地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持贵飞公司、贵州百灵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面向科技前沿和重大需求,着力开展先进实用性绿色低碳科学技术研究、运用、转化。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鼓励产业园区与贵阳贵安及省外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科技创新联盟,合作共建产学研基地,促进绿色低碳科技成果在我区就地转化。鼓励企业在广州等地设立科研中心、工程实验室等“科创飞地”,打造东西部协作科研平台,部署科研攻关项目,实现研发在广州,转化在安顺经开区。实施人才五年倍增计划、“十百千”人才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加强具有国际视野的绿色低碳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建设绿色低碳领域未来技术学院,加快培养绿色低碳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工贸局、教育局牵头,发改局、生态环境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快绿色低碳技术转化应用。加快推进能源领域低碳化与数字化深度融合,积极推广应用大容量风电、高效光伏、大容量电化学储能、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制氢等先进技术,探索建设高比例接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综合能源微网。聚焦新材料、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以降低能耗和碳排放为导向,消化吸收并推广应用低碳环保水泥、超高性能混凝土、热能等变革型技术,促进重点行业绿色转型升级,推动废弃物资源化等绿色技术转化应用。(工贸局、发改局、住建局、生态环境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实施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绘就富美安顺新画卷
坚持减排和增汇并举,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面提升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和质量,切实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绘就富美经开新画卷。
1.巩固生态系统固碳作用。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将严守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作为加强生态保护、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加快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土壤、岩溶等固碳作用。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加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推广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国土资源分局、农林牧水局牵头,发改局、生态环境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建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与评估体系。充分应用“天—空—地”一体化现代监测手段、智慧化技术和生态网络感知系统,重点开展森林、湿地、草原、岩溶等各类碳库全覆盖专项监测,全面客观反映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汇量现状分布及变化情况,加快建设安顺经开区林业碳汇数据库和3个镇(办)政府(办事处)子数据库,建立全区林业碳汇一张图,探索构建安顺经开区自然生态系统碳汇监测体系。科学预测评估全区生态碳汇和生态固碳潜力及其演变趋势,为有效管理生态系统碳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科学依据。(农林牧水局牵头,国土资源分局、发改局、生态环境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强化森林碳汇能力建设。构建以苗岭自然生态带生态保护带为骨架的林水互联互通的生态安全格局,持续筑牢长江和珠江“两江”上游生态屏障。科学开展国土绿化美化行动,巩固和稳定已实施的退耕还林成果,加强公益林、防护林、碳汇林等分类保护建设。强化森林经营和树种结构调整,实施森林抚育、封山育林、人工造林、低质低效林改造等生态工程。推进低产低效林改造和退化林修复,加大森林草原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能力建设,提高森林草原防灾减灾能力,建立“天空地人”四位一体化林草生态灾害防治人工智能应用体系。重点推进乌江中上游三岔河流域、城镇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支持镇(办)政府(办事处)有序开发各类森林碳汇项目。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探索建立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到2025年全区森林覆盖率稳定在39.64%、森林蓄积量6万立方米;到2030年全区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稳中有升。(农水局牵头,国土资源分局、发改局、生态环境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提升农田岩溶草原湿地碳汇能力。开展农业农村减排固
碳行动,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推广农光互补、光伏+设施农业等低碳农业模式。应用增汇型农业技术,推进秸秆还田、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等综合利用。加快开展退化耕地综合治理、污染耕地阻控修复、土壤肥力保护提升、耕地质量监测,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合理保护喀斯特地形地貌,重点开展乌蒙山东部石漠化综合治理,支持开展岩溶碳汇监测调查、方法学开发等试点示范,加快推动岩溶碳汇开发利用。(农林牧水局、国土资源分局、发改局、工贸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实施全民绿色低碳行动,打造低碳环保理念生活圈强化全民节约简约、绿色低碳和生态环保意识培养,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打造低碳环保理念生活圈,推动绿色生活蔚然成风。
1.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拓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对公众生态文明科普教育,普及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知识。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湿地日、植树节、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贵州生态日等重要节点积极组织群众参与绿色低碳主题活动,增强社会公众绿色低碳意识,引导民众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将绿色低碳理念有机融入文艺作品、文创产品和公益广告,打造公众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平台。(宣传部、发改局、教育局、国土资源分局、生态环境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推广新型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绿色包装,推动节约型机关、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等“细胞工程”建设,厉行节约,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实行公共交通优先,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实施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推广计划,减少一次性日用品、塑料制品使用。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鼓励企业采购绿色产品和服务。(发改局牵头,教育局、工贸局局、财政局、生态环境分局、住建局、城管局、交通局、投促〈商务〉局、市场监管局、机关服务中心、妇联、各政府采购相关单位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引导企业主动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强化环境责任意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提升绿色创新水平。区属国有企业及行业龙头企业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率先制定实施企业碳达峰实施方案。重点用能单位及碳排放大户要梳理碳排放情况,谋划碳减排实施路径和举措,制定专项工作方案,开展清洁生产评价认证。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要按照强制性环境披露要求,定期公布企业碳排放信息。(财政局、发改局、工贸局、生态环境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强领导干部教育培训。政治部组织党员干部培训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指示精神纳入学习内容,各行政单位也要组织碳达峰碳中和学习,分级分类组织开展培训,普及科学知识,宣讲政策要点,强化法治意识,深化各级领导干部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科学性、系统性的认识。从事绿色低碳发展工作的领导干部,要加强系统性学习和领悟,尽快提升专业能力素质,切实增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政治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实施各镇(办)政府(办事处)绿色转型行动,因地制宜做好碳达峰工作
各镇(办)政府(办事处)要按照区里统一部署,综合考虑本地区资源禀赋、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节能潜力、环境容量、重大项目等因素,坚持从实际出发推进本地区绿色低碳发展,合力推动全区碳达峰工作走深走实。因地制宜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幺铺镇要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和文旅城市群强劲增长极作用,率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宋旗镇要巩固绿色低碳发展优势,努力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走在全区前列。西航办事处要着力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动高耗能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积极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镇〈办〉政府〈办事处〉、各有关部门负责)
区级:统筹贵州航空汽车装备制造药食业为引领的军民融合示范区、国家级物流示范园区与“一带一路”通往东盟十国的重要物流枢纽、贵州安顺大数据产业试验区等建设,力争把安顺经开区打造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高质量绿色发展为主线,以军民融合产业、生态食品产业、健康医药、康养旅游、大数据产业及绿色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快构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生态经济体系。加快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深入推进“互联网+制造业”“千企改造”项目、新产品新技术推广运用三大计划,聚焦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鼓励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车间(工厂)和智能仓储建设。以贵州省大数据战略为指引,重点推动“011科创谷”数智科创综合体,大力引进和培育具有影响力的上市企业,把科创谷打造成为贵州省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争创省级绿色低碳园区试点。
幺铺镇:调动各种灵活性资源,采用产业+观光旅游模式,大力发展金刺梨种植,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以“党建+智慧”数字赋能农业现代化,打造“十里荷廊”集成示范带农文旅一体化运行模式,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绿色、低碳生活;利用安顺21℃的气候优势资源,发展村级精品民宿,留住更多的游客。加大秸秆禁烧和综合回收利用的宣传及查处力度,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我镇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消费方式,鼓励居民绿色出行,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少开私家车;践行“光盘行动”,开展理性消费、杜绝食品浪费及过度消费;继续开展宜居乡村创建工作,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减少日常生活的能源资源消耗强度,积极申报上级资金对各村的老旧路灯进行升级改造,节能降耗。积极配合区级有关部门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
宋旗镇:调整产业结构,利用产业+观光的模式,大力发展金刺梨及安西白精品果蔬种植、和兴村农文旅产业园、湖兴村观光农业连体大棚,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从一个角度实现了“碳中和”,有力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大秸秆禁烧和综合回收利用的宣传及查处力度,打响蓝天白云保卫战,力争不冒一处烟,取得显著成效;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消费方式,鼓励居民绿色出行;倡导“光盘行动”,配合市场监管部门在餐馆、夜市等场所开展理性消费、杜绝食品浪费及过度消费的宣传工作;继续开展宜居乡村创建工作,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减少日常生活的能源资源消耗强度,积极筹措资金对各村的老旧路灯进行升级换代更新,用太阳能路灯替换电灯,节能降耗。积极配合区级有关部门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
西航办事处:大力发展金刺梨、花椒种植农业产业,有效推动绿色农业产业发展;加大森林防火及秸秆禁烧宣传及查处力度,打响蓝天白云保卫战;积极发展旅游产业,优化辖区内马厂村御马湾温泉产业结构,开展节能减排,促进旅游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消费方式,培育指导辖区内餐具消毒公司发展服务工作,保障人民群众吃得放心、满意;开展宜居乡村创建工作,强力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减少日常生活的能源资源消耗强度,积极筹措资金改造污水管网,合理排放污水,减少污染。全体干部职工下班及时关电关水,节能低碳从我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做起,推进绿色办公,促进资源节约。
三、政策保障
(一)建立碳排放监测核算评估体系
按照省级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执行市级应对气候变化统计制度,推动将碳排放核算相关需求数据纳入统计体系,扩大核算范围,协助配合编制完善市级能源平衡表。建立健全二氧化碳排放计量体系,推进碳排放实测技术发展,加快遥感测量、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碳排放实测技术领域的应用。建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与评估体系,探索碳汇统计核算和监测方法研究。(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发改局、生态环境分局、统计办、工贸局、市场监管局、农林牧水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完善各类支持政策
统筹各类专项资金,加大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推动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林业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落实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措施,加大对光伏、风电、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绿色低碳领域基础研究支持力度,认真落实国家对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和对绿色低碳产品补贴制度。健全绿色收费价格机制,强化阶梯水价、电价、气价运用,优化分时电价,实施差别化电价。深入实施“引金入安”工程,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科技金融,培育发展碳中和债券、碳中和ABS、碳中和REITs等碳金融产品,拓宽绿色低碳领域融资渠道。探索建立生态信用行为与金融信贷相挂钩的激励机制,积极研发适合节能减排、绿色矿山建设、资源综合利用的能源效率贷款、节能减排专项贷款等绿色信贷产品,鼓励和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重点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积极争取使用支持绿色转型项目的再贷款。(财政局、税务局、发改局、金融办、生态环境分局、国土资源分局、工贸局、供电公司、农林牧水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积极参与市场交易
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鼓励重点排放单位建立碳排放监测报告制度,提升碳资产管理能力。根据全国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安排,加快开发储备森林碳汇、岩溶碳汇、可再生能源等优质自愿减排交易项目。主动参与全国用能权交易市场,建立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推动能源资源向优势地区、优势行业、优势项目倾斜,倒逼企业节能降碳。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鼓励在各城镇、产业园区和重点行业开展综合环保服务试点,探索建立生产过程协同资源化处理废弃物交易市场。(生态环境分局、发改局、工贸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分局、市场监管局、农林牧水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切实加强党对全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对碳达峰相关工作进行整体部署和系统推进,研究重大问题、制定重大政策、组织重大工程。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统筹协调,定期对各镇(办)政府(办事处)和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调度,科学提出碳达峰分步骤的时间表、路线图,督促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各镇〈办〉政府〈办事处〉、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强化目标落实
各镇(办)政府(办事处)、各部门要深刻认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复杂性,实行党政同责,切实扛起政治责任,按照本方案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着力抓好各项任务落实,确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成效到位,助力全市碳达峰目标如期完成。(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各镇〈办〉政府〈办事处〉、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严格监督考核
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指标实行协同管理、协同分解、协同考核,逐步建立系统完善的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定期组织开展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镇(办)政府(办事处)碳达峰目标任务的评估考核,有关工作进展和重大问题及时向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强化监督考核结果应用,对碳达峰工作成效突出的镇(办)政府(办事处)、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碳排放控制目标的依法依规实行通报批评和约谈问责。(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各镇〈办〉政府〈办事处〉、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