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8日,海上风电船舶前沿技术研讨会在广东省汕头市举行。大会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CWEA)主办,汕头市风能协会承办。来自中国、挪威、荷兰等国家政府部门代表以及国内外海上风电开发企业、海上风电工程技术科研机构、海上风电施工与运维龙头企业、船舶设计与建造企业嘉宾参加了

首页 > 风电 > 海上风电 > 会议 > 正文

筑基发展 远航深蓝——海上风电船舶前沿技术研讨会在汕头召开

2023-05-09 09:31 来源: 风能专委会CWEA 

2023年5月8日,海上风电船舶前沿技术研讨会在广东省汕头市举行。大会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CWEA)主办,汕头市风能协会承办。来自中国、挪威、荷兰等国家政府部门代表以及国内外海上风电开发企业、海上风电工程技术科研机构、海上风电施工与运维龙头企业、船舶设计与建造企业嘉宾参加了此次会议。

近年来,全球海上风电发展呈现出大型化、规模化、深远海化趋势,单机18兆瓦机组业已推出,单体百万千瓦级项目成为现实,离岸100千米、水深100米以上的海域实现开发。上述海上风电发展趋势对海上风电船舶的数量、性能与技术水平,风电项目在工程建设、运维、通航过程中的安全管理,以及基础与整机施工安装、升压站建设、海底电缆敷设等工程技术方面产生了大量挑战,提出了更高要求。此次会议通过搭建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对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船舶,该如何筑牢海上风电安全基石,又有哪些利器能为海上风电走向深远海保驾护航等未来发展问题进行探讨和解答,为与会嘉宾提供了一场极具专业技术水准,全面覆盖船舶与工程技术领域前沿信息的海上风电船舶与工程技术盛会。

微信图片_20230509092534.jpg

汕头市委副书记、市长曾风保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曾风保指出,汕头向海而生、因海而兴,是国家一类口岸城市,全国五大海上风电场之一,具备风速高、年有效利用小时数多、海床条件好、开发成本低等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的独特优势,规划装机总容量超6000万千瓦。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汕头海上风电产业发展,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和省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支持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建设,为汕头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发展海上风电产业擘画了路线图。目前汕头已引进并开工国内首个集“研发设计、工艺流程、生产制造、检测认证”为一体的海上风电产业园,一个龙头齐聚、体系健全、创新要素完善、国际化程度高、综合竞争力强的世界级风电产业集群正在汕头加速建成。充分发挥汕头港的区位优势和良好条件,加快推动海上风电母港项目建设,规划3个2万吨级、未来可调整升级为5万吨级的专业性海上风电泊位,可满足海上风电施工、建设、运维、出口等全方位需求;同步布局海上风电装备、海工装备、新型输配电装备、新型储能装备,力争形成市场资源互通、业务领域互补、功能齐全的海洋工程服务产业集群。

微信图片_20230509092530.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铁首席科学家、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高宗余表示,跨海桥梁建设与海上风电建设,在人才、技术、装备等方面具有高度相通性;在深水基础建造安全、防灾、安全和耐久性保持技术方面,具有相似性。两者携手创新、融合发展,具有广阔空间。船机设备是海上风电建设最关键的要素。近年来,我国集中建造了一批先进的海上风电基础施工、机组安装、机组运维船舶,施工装备得到进一步升级和完善。面对水深越来越深,单机容量越来越大,中铁大桥局乘势而上,充分发挥跨海桥梁建造技术的深度积累,投资10多亿元,打造一艘最大吊重2000吨的新一代风电安装平台,具备在70米作业水深条件下,安装25兆瓦海上风电机组的能力。随着白鹤滩等新一代海上风电施工装备投入使用,我国海上风电建设能力将得到大幅提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相信通过本次研讨会,大家共同探讨面向新时代海上风电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共同促进海上风电船舶技术不断进步,共同推动海上风电产业链蓬勃发展,一定能够为我国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微信图片_20230509092525.jpg

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指出,为应对气候危机、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经济增长,世界各国正大力发展海上风电,在相关技术上已取得了长足进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海上风电开发的关键技术支撑环节,专业安装运维船舶与工程技术的发展,必须跟上并适应海上风电市场与技术发展趋势。未来海上风电的建设与运维工程中,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船舶,目前产业界有着不同的看法。对于不一样的需求、差异化的观点、多渠道的信息,我们更应通过此次会议,增强跨行业的交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找到未来船舶发展问题的答案,提升海上风电发展效率。目前,汕头正通过加强产业协同,打造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其中“四个一体化”风电产业集群的建设,已成为全球集群化发展新模式的典范。汕头还在建设海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园,打造国字号工程施工企业和船队,将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建设成为“服务全球的海上风电产业新城,国家海上风电产业根据地,国际海上风电创新策源地”。同时,汕头拥有优异的风能禀赋,丰富的场址资源,良好的区位优势,充满发展机遇。在这里举办本届会议,为与会嘉宾提供了近距离考察并了解汕头未来发展的机会。我坚信汕头这片热土,一定是我们践行国家战略的支点,实现企业愿景的天地,成就个人梦想的舞台。

微信图片_20230509092520.jpg

挪威王国驻广州总领事馆代总领事关睿利提到,挪威是最早认识中国的西方国家之一,中国和挪威之间已经有了几百年的贸易往来。双方于1954年建立外交关系,2024年将共同庆祝双边关系70周年,希望在汕头的新合作可为活动添光增彩。可持续发展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我们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大胆采取行动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有国家都应加快向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消费过渡。挪威是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之一,但自身电力消费有97%来自可再生能源,未来几年仍将继续开发海上风电。挪威也拥有强大的海上风电供应链,活跃于全球市场,特别是在欧洲北海。海上风电机组与升压站基础设备安装,包括运维服务,都需要专业船舶的支持。挪威企业正在将从海上石油与天然气勘探中积累的经验与技术,应用于海上风电行业,不断创新解决方案,应对海上工程所面临的诸多挑战。我们认识到汕头海上风电在广东省能源发展计划中占有的重要位置,相信挪威企业能够支持汕头实现相关发展目标。

微信图片_20230509092516.jpg

荷兰王国驻广州代总领事范柏霖谈到,荷兰毗邻北海,而北海是欧洲海上风电发展的核心区域,并且荷兰在海洋活动和油气生产方面也拥有丰富经验。作为一个滨海国家,荷兰在海上风电项目设计、设备安装、运输和运维,包括基础与升压站设备供应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果。我很高兴与大家分享荷兰的一些新进展:根据政府要求,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将成为荷兰发展计划中的一部分。投标人要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将所有发出的电力全部纳入荷兰能源系统,包括风电。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发布的2022年统计数据,中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和累计装机容量继续领先全球。中国与荷兰拥有共通的创新精神,这促成我们成为了重要的贸易伙伴。对于海上风电而言,这种伙伴关系可促进创新、创造就业、提升投资。

微信图片_20230509092512.jpg

嘉宾致辞环节之后,会议发布了《海上风电场工程施工技术》一书。该书是中铁大桥局立足海上风电行业长远发展需要,贯彻国家和行业相关规范及技术要求,依托多年积累的海上风电建设技术成果和经验,结合国内外海上风电场工程先进施工工艺及技术,撰写而成的一部海上风电场工程施工应用技术专著。该书既是对海上施工关键技术的阶段性总结,也旨在健全规范海上风电施工标准化体系,推进海上风电工程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提升,促进新能源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微信图片_20230509092508.jpg

在“未来之舟:海上风电工程船舶全景展望”议程环节中,与会嘉宾针对“未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船舶”阐述了见解。挪威创新署绿色海事中国项目负责人倪凯安指出,船舶市场的需求和供应永远没有终点。但可以明确的是,目前全球建造船舶的速度已经非常之快,可建造船舶的制造商并没有那么满意,因为其成本正不断增加。在今天做投资决策时,必须要考虑好这些船舶退役后进入二手市场的潜力,以及在20年、30年后的技术水平。我们必须要思考未来的发展形势,考虑到船舶设计的灵活性,从设计之初就做到尽可能先进。

微信图片_20230509092503.jpg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晓冉表示,我国发展十多年的运装分离安装船技术路线需要两船协作,在深远海的风浪条件下存在安全性挑战。深远海施工的安全风险更多在于船舶本身,主要风险来自于强涌浪环境。对于平台安装船来说,风险主要来自沿途,在深远海依然面临深厚的淤泥黏土层覆盖问题。综合考虑工程建设的经济性及船舶资源,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海上风电将呈现运装分离和运装一体技术路线并行发展的局面,并最终可能走向运装一体化。在特定的工程项目中采用怎样的船舶,取决于经济性和安全性的综合考量。

微信图片_20230509092459.jpg

乌斯坦公司中国区副总裁杜可提到,油气行业的运维服务船舶在海上风电市场中,会体现出一定的不适应性,因为海上风电市场具备明显的季节性。比如夏季船上需要住比较多的人,以开展大规模运维工作;冬天时人又会很少。如果海洋工程船服务海上风电场,就要满足这种季节性需求,在油气和海上风电市场之间实现跨界发展。我们希望在这方面给中国海洋油气公司带来一些启发,帮助他们在油气船上增加风电工程相关设施。我们最近研发出的新成果,可以在无论是海上风电还是油气等整个能源领域进行作业。

微信图片_20230509092455.jpg

克拉克森海工专家邱东杰谈到,日益增多的机组数量和机组大型化需求,包括更长的运输距离,造成目前甲板运输船短缺。安装船则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桩腿要为整个安装船提供支持;二是吊机要能够吊更高,吊更重;三是甲板面积尽量要大,减少运输成本,提高安装效率。敷缆船此前发展迅猛,在2021年施工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改造驳船甚至建造出更大的船体。但个人认为,就敷缆船而言,最大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最适合的可能才是最好的。运维船中倒班船与运维母船将实现完美的结合,未来发展趋势将集中在氢动力、电池混合动力、液化天然气和液氨动力等方面。

微信图片_20230509092450.jpg

海上风电的施工和运营安全是头等大事,是海上风电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安全管理水平是行业成熟度的标志,也是永恒的主题,需要政府和企业从制度建设、技术能力、装备水平、管理能力以及系统培训等各个角度紧密配合,广泛吸收借鉴其他行业经验,缔造海上风电产业的安全文化,助力行业可持续发展。在三峡集团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业师董秀芬的主持的“发展之基:海事安全规范与安全运营管理”议程环节中,有三位演讲嘉宾对如何缔造产业安全文化内核各抒己见。

微信图片_20230509092446.jpg

国家电投集团山东电力有限公司海洋工程事业部副总经理张晓斐谈到,海上风电项目安全管理的思路,是基于海上风电业务安全管理特点和近年来国内外海上工程典型事故类型,以风险防控为核心,强化本质安全管理,坚持科技兴安,着力打造智慧安监新模式,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一是通过建立项目安全管理组织与制度体系,夯实管理基础;二是开展施工逻辑优化,分级管控,落实“一船一案”;三是严格船机选型与资质审查,严格交叉作业管理;四是以人为本,加强出海人员动态管控;五是加强应急管理,确保有备无患;六是加大科技兴安力度,助力安全发展。

微信图片_20230509092442.jpg

中铁大桥局新能源工程指挥部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孙国光表示,针对海上风电安全挑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是加强产业融合,比如桥梁和风电之间,风电和石油之间有一些技术相通。二是从智能化建造上进行创新,在基地规划、设计一体化、管理产业化以及施工智能化、运维智慧化方面进行总体把控。三是打造适应相应海域的施工装备。四是不断创新,通过基础结构形式的创新,施工工艺的创新,材料的创新来进行解决未来发展问题。

微信图片_20230509092415.jpg

全球风能组织(GWO)首席执行官Jakob Lau Holst指出,多年来全球风能组织已经确定了风能行业面临的25个首要安全风险,既包括陆上也包括海上。根据对会员研究的最新报告,近些年来虽然风能行业员工工作时长总体在增加,但安全水平也比较高,只有导致紧急响应和医疗疏散事件的数量增加了61%,掉落物增加了46%,成为主要风险源之一。经常发生事故的两个工作流程,分别是起重作业和人工搬运。发生事故最多的区域,是将技术人员由海上带到机组的倒班船。有可能发生事故的三个工作流程分别是起重、高空和电梯型的作业。

微信图片_20230509092411.jpg

专业的海上风电施工装备对我国海上风电未来高质量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面向未来,我们要站在更高更广阔的技术前沿,用安全、先进、高效、经济、绿色的方式破解我国海上风电施工运维装备的瓶颈问题。为充分讨论上述问题,会议进入“远航之帆:海上风电工程船舶前沿技术”环节。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统计信息部主任郑一铭进行了引导发言,介绍我国海上风电装备的发展情况,并对未来进行展望。随后,该会议环节分为三个部分展开。

微信图片_20230509092407.jpg

第一部分的主题为“筑基——海上风电基础施工及安装”,由华能集团新能源事业部副主任张晓朝主持。演讲嘉宾首先对目前全球风电机组基础、塔筒、导管架等相关大型部件的运输物流体系进行了介绍,指出传统运输船舶对装载超长管桩存在适装性不足等问题,并以大金重工为海上风电量身定制的新型平板驳船为例,详细介绍了针对未来海上风电大型部件运输应采用的船舶建议。随后,嘉宾们重点聚焦探讨了如何结合新装备与新工艺,提高海上风电基础施工效率。尤其是在进入深远海时代,面对超大直径的单桩基础,需要采用更专业的装备与更先进的解决方案,确保基础得到高效安装。固定式海上风电机组的安装瓶颈与效率,主要取决于安装船采用的性能指标与技术特点,以及不同海域的海床条件。漂浮式风电是海上风电走向深远海,化雄心为行动的必然选择。其中,漂浮式风电基础需要通过技术创新进一步降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微信图片_20230509092402.jpg

第二部分的主题为“聚能——海上升压站及海底电缆的敷设与安装”,由江苏龙源振华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冯小星主持。演讲嘉宾首先介绍了三峡昌邑300兆瓦海上风电升压站的建造安装经验,并对深远海风电海缆铺设与安装进行了充分探讨。嘉宾们认为,全球近80%的海上风能资源潜力位于60米以上水域,海缆敷设必将随风电开发向深远海发展。同时,海缆敷设行业发展受制于技术与装备限制,既是新的挑战与压力,更是推动安装技术发展的动力。对此,需采取一系列措施:一是企业对风电海缆敷设市场投入需慎重;二是需要船队的组合,从深水到浅水、潮间带,从敷设、埋设、保护到运输、维护等,最弱环节决定了整体方案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三是除电缆船本身,应注意海上风电还有很多专业电缆施工设备的需求;四是软硬件与技能需不断提升;五是应关注性价比;六是应重点关注电缆安全。

第三部分的主题为“护航——关键装备与技术破解海上风电运维难题”,继续由冯小星进行主持。嘉宾们谈到,目前海上风电运维存在安全风险大、运维成本高、服务专业性不足三大痛点。针对安全风险大问题,应进一步规范运维船舶,统一安全标准,加强运维人员安全培训,完善安全监管和应急机制。针对高运维成本,应进一步优化运维模式,减少资源浪费,通过智能化提高运维技术水平,提升装备水平,提高海上可达性。针对服务专业性不足问题,可通过实现企业与人员属地化管理,增加运维服务合同周期,确保运维团队稳定,关注海上运维舒适性,强化人员能力培训加以解决。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