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业新能源论坛暨2023年中央企业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推广日于4月19日在北京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出席并演讲。李毅中指出,人类的生存发展面临着能源挑战,能源消费结构的变革势在必行。更为紧迫的是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气候变暖,由此带来冰川消

首页 > 储能 > 电动汽车 > 综合 > 报道 > 正文

工信部李毅中:深化能源价格 把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纳入电网

2023-04-20 09:41 来源:北极星储能网 

中央企业新能源论坛暨2023年中央企业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推广日于4月19日在北京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出席并演讲。

李毅中指出,人类的生存发展面临着能源挑战,能源消费结构的变革势在必行。更为紧迫的是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气候变暖,由此带来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生态恶化,甚至引发难以预测的次生灾难,导致人类生存危机。联合国巴黎气候协定提出,在本世纪要力争大气温升比工业化前不高于1.5度,而“据说现在已经超过1度”。

实现上述目标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他强调,“我们的煤电当耗现在降到每度电300克标准煤以下,最低是251克,这是世界最好的水平。但即使这样,煤电仍然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努力变革能源结构,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现在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和行动。

李毅中表示,继续降低煤炭占比,是一个异常艰难但又必须达到的目标。至于原油用量,现在电动汽车、轨道交通,以及其他用电设备快速发展,代替了油品。预测到2028年成品油的用量可以达峰,估算2030年前,原油的消费量可以达峰,可能是在8.5亿吨左右。

谈及发展新能源需要解决的几个重点难题,李毅中则表示要积极应对。

首先,发展新能源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特高压输电,加大西电东送。

第二,要持续加强智能电网和灵活电源建设,保障供电安全稳定高效。

李毅中建议要构建智慧电网,推动储能加新能源模式,实现源网荷储相协调。还要建设必要的分布式绿色电网,实现风光储输一体化。要继续提高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的能量密度。

他还提出,“把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纳入电网,实现智能充放电,这个设想经过努力是可以成功”。他称,据测算,到2035年,我国电动汽车保有量可达1.6亿辆。“如果这1.6亿辆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都能和电网联网,智能充放电,日调节能力将接近100亿千万时,这是了不得的灵活电源,但还有很多技术问题要攻关”。

第三,深化能源价格,尤其是电价改革。李毅中称,能源价格要反映自身的价值和稀缺性,还要遵循市场供求关系。风电、光电,经过多年的改进,降低了发电成本。但为了保证电网的稳定,电网公司也增加了即时措施,从而增加了投资和运行费用,电网也应该有合理的收益,而用户又要求合理的电价,因此电价与各方利益密切相关。

李毅中指出,电价改革相对复杂,要建立适应新能源特性的市场调节机制,推进输电价格改革,降低跨省跨区交易的价格壁垒,还要完善峰谷分时电价政策,适度拉大峰谷价差,鼓励多用夜间电,在低谷时用电。还要通过价格信号引导储能、虚拟电厂这些新兴主体发挥调节作用。

谈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方面,李毅中表示,能源结构调整优化是一个渐进和漫长的过程,既要积极,更要稳妥,科学合理,有序替代。

第一,保障油气供给,要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他说,原油和天然气的进口依存度,去年分别是71.5%和41.2%,比上年降低一点,但是仍然很高,所以油气资源安全显得更加突出。

第二,推进煤炭安全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李毅中说,我国煤炭资源丰富,数据显示已探明可采储量2076亿吨,占全球13%。去年产量45.6亿吨,占全球一半。北煤南运、晋煤下海,成本比较高。我国面临的问题一是资源丰富,北多南少,西多东少,因此北煤南运、晋煤下海,负担太大。二是井工矿占了95%,而且多为深井矿、瓦斯矿,开采难度大,采收成本过高。第三是安全状况严峻,通过专项整治淘汰落后,安全状况明显好转。另外煤炭行业攻坚克难,绿色转型,向机械化、电气化、智能化迈进,实现清洁高效。所以煤炭有了很大的进步。他强调,今后要继续努力,仍然要转型升级,保持可靠的生产能力。

第三,要持续节能降耗,减碳治污,开拓思路,探索新技术。第一是要优化用能结构,在使用侧要用电代煤代油,提升终端电气化率。二是要创新变革已有的工艺技术,提高效能,降低污耗。三是要注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节能节材,发展循环经济,各行业大有潜力。

他举例称,报废汽车可以回收再利用——可回收70%的材料,如果零部件再制造,可以减碳70%。“特别是动力电池退役以后再利用,报废的时候可以回收锂、镍、钴这些贵金属,现在汽车保有量3.2亿辆,每年报废率2%,国际上是5%,所以我建议老旧汽车要加快淘汰报废,使得新能源车才能尽快进行替代”。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