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多元化的绿色低碳技术体系,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是一项被寄予厚望、各方都在探索实践和大力开发的技术,也是一项兜底的技术,在碳中和进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在近日召开的第七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国际论坛上,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厚良指出。

首页 > 火电 > 火电产业 > 报道 > 正文

专家呼吁把CCUS提升到战略性技术高度

2023-04-07 14:38 来源:中国能源报 作者: 李玲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多元化的绿色低碳技术体系,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是一项被寄予厚望、各方都在探索实践和大力开发的技术,也是一项兜底的技术,在碳中和进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在近日召开的第七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国际论坛上,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厚良指出。

CCUS作为革命性的绿色低碳技术,可将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捕集后用于地下驱油、生产化工原料等,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变废为宝”。多位与会专家表示,CCUS产业技术发展是一个多层次、跨行业的系统工程,已经具备规模化的系统应用和产业发展良好基础,但不同地区全产业链技术水平仍有很大差异,各方需形成合力,推动和引领全产业链规模有效快速发展。

支撑碳中和的托底保障

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全球利用CCUS实现的减碳量将在2030年、2035年、2050年分别达16亿吨、40亿吨和76亿吨,分别占2020年全球碳排放总量的4.7%、11.8%和22.4%。如果2050年全球实现碳中和目标,通过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等碳减量方式,有望减碳263亿吨,还需通过CCUS碳移除手段减碳76亿吨。如果2070年全球实现净零排放,需要CCUS作为托底技术封存15%的CO2排放量。

具体到我国的碳排放情况,《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2021)》预测,到2030年、2050年、2060年,我国需要通过CCUS技术实现的CO2减排量分别为0.2亿吨—4.08亿吨、6亿吨—14.5亿吨、10亿吨—18.2亿吨。

“CCUS是目前实现化石能源低碳化利用的唯一技术选择。从我国源汇匹配的情况看,CCUS技术可提供的减排潜力,基本可以满足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托底需求。”中国工程院院士袁士义在会上表示,“在不可能完全放弃化石能源的条件下,CCUS是支撑碳中和的托底保障。”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黄晶也认为,“碳中和背景下,CCUS不仅是实现化石能源净零排放的重要技术选择,以及电力、工业部门深度脱碳和低碳转型的关键技术保障,而且与生物质能、直接空气捕集等结合可实现大规模负碳效应,也是避免碳锁定和大规模化石能源固定资产搁置损失的有效解决方案。”

大规模全链条技术体系尚待形成

据介绍,CCUS全产业链包括CO2捕集、运输及利用三个技术环节,其中利用包括驱油、制备化工原料等。但目前我国在各环节发展并不均衡,大规模全链条技术体系尚待形成,仍需进一步攻关。

以CO2捕集为例,目前从煤化工、化肥等装置排放的高浓度CO2(大于90%)捕集成本较低,低于200元/吨;从煤电、水泥、钢铁等工业装置排放的中低浓度CO2捕集成本较高,约为300—700元/吨,而这部分CO2占到了工业总排放量的90%以上。

在袁士义看来,CCUS-EOR(驱油)是最现实有效的CO2利用减排途径,但目前仍存在制约瓶颈。“我国CCUS-EOR矿场试验取得了重大突破,正处于工业化示范和规模产业应用阶段,但在捕集、输送、驱油与埋存等各环节仍需进一步攻关完善。首先需要解决大量中低浓度CO2排放源低成本捕集问题,这制约着CCUS规模应用;运输环节中,车载运输方式成本高,大规模超临界长距离管道输送方面缺乏经验;驱油则需要进一步提高效率和效益,加大应用规模。”

“近年来,我国CCUS各项技术取得显著进展,但各技术环节发展不均衡,大规模全链条技术体系尚待形成。大部分CCUS技术仍然处于工业示范阶段,管道输送、强化采油、集成优化等关键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黄晶指出,“我国目前仅具备百万吨级的捕集和注入能力。同时,部分关键技术和管网等基础设施大大滞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示范规模和行业覆盖面较小,相比我国约占全球1/3左右的排放量,CO2捕集能力仅占全球的1/10左右,利用与封存能力比例更小。”

技术、市场、政策多方发力

基于上述问题,多位与会专家表示,要结合我国国情,把CCUS提升到战略性技术高度,实施超前部署,在技术、市场和政策三方面协同发力,有效推动CCUS商业化规模化应用。

戴厚良建议:“一是合力破解CCUS科学技术难题,形成以先进工艺、高端设备产品为载体的技术体系,勇当CCUS科技创新的‘开拓者’;二是合力推进CCUS全产业链示范工程,构建我国二氧化碳规模化利用工业体系,勇当CCUS产业发展的‘领跑者’;三是合力构建CCUS高质量发展良好环境,建立新型能源国际合作运行及投资体系,争当CCUS市场应用的‘主力军’。”

袁士义也给出建议:“首先国家层面和相关企业应尽快制订CCUS中长期产业化发展规划、科技支撑规划和实施计划,持续加强科技攻关,形成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和新兴碳产业,推动和引领全产业链规模有效快速发展;其次,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和实施细则,特别是已出台的各项政策之间的有效衔接、落地实施细则,国家统筹排放CO2的有效利用、跨地区跨行业的碳权确定、收益分配等指导意见,支持碳驱油减排与低品位边际储量开发、CCUS全产业链发展等相关有利政策,提高企业规模化实施CCUS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充分发挥石油企业油气田地下驱油埋存空间巨大、油气水井注入通道众多、与周边碳排放源毗邻、技术体系配套等优势,与相关碳排放企业紧密合作,尽快形成捕集、运输、驱油、埋存全产业链,创建大规模产业集群,形成互利共赢的商业模式。”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