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已于2022年底高质量圆满收官,但国企改革并没有歇歇脚、喘口气。今年,加快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发展、深入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再次迈出新步伐,中央企业在能源领域开展专业化整合已是动作频频、大戏连台。
专业化整合目标指向行业转型升级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撰文指出,2023年在装备制造、检验检测、医药健康、矿产资源、工程承包、煤电、清洁能源等领域推动专业化整合,切实提高产业竞争力。
眼下,聚焦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积极推动新能源开发利用,成为能源行业发展的目标所向、行动所指,能源央企对此更是多有发力。开年以来,多家中央企业在相关领域实施的专业化整合已经次第展开。
1月6日,国务院国资委组织14家中央企业共22个光伏和风电项目就智慧运维服务合作进行集中签约,将这22个新能源项目的运维服务工作整体交予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负责。
1月10日,装机容量113.6万千瓦、资产总额158.6亿元的国内生物质发电龙头企业——国能生物发电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划转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1月14日,在海外建设了800多项水利水电和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的中国水利电力对外有限公司,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划转到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旗下。
在多家央企之间实施的此轮整合,主要发生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领域,内容涵盖新能源智慧运维服务合作,以及水利电力建设资产和生物质发电资产的划转。
“进入‘十四五’以来,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速,新能源无可争辩地成为能源供需增量的大头,能源企业纷纷将发展重心落点到新能源上。所以说,企业之间在新能源领域频频进行整合也是顺理成章的,当然煤电与新能源联营也是当前比较火的整合方式之一。”一位企业界人士告诉记者,将各大能源央企分散在有关产业链上的资源进行专业化、规模化配置整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发展合力,以求得最大化强链固链稳链,也有利于增强能源央企整体的竞争力,并促进整个能源行业向清洁低碳方向转型发展。
今年年初,国务院国资委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以及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上均强调:着力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乘势而上组织开展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着眼加快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发展,持续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等等。
“这类专业化整合,其实就是为了提高央企的发展效率,促进央企相关业务板块的持续增长。”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表示。
集中优势资源和有限精力于主责主业
央企之间此轮涉及新能源业务的密集优化配置动作,均是采取专业化整合的方式。那么,中央企业为什么要进行专业化整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企业评价研究室主任周健奇认为,在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能源央企迈向新时代新征程,面临很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挑战,需要能源央企聚焦主业,集中优势资源和有限精力在能源供应安全保障、前沿技术创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履行责任,同时也要避免出现受市场利益驱动而产生的低水平同质化发展问题;另外还需要各能源央企努力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以提升全球竞争力,在高质量发展中成长为世界一流企业。
如何顺应新能源发展的特点,探索有利于新能源生产运营的新模式十分迫切。
在1月6日中央企业新能源智慧运维服务合作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翁杰明指出,此次签约,标志着新能源管理从分散式向精益化转变,新能源运营从单兵突进向合作共赢转变,新能源发展从规模扩张向专业化、集约化转变。
记者注意到,在前述央企实施的几项新能源业务专业化整合中,既有项目合作模式又有资产划转模式。
“专业化整合本就有多种路径,具体采用什么路径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周健奇表示,当业务所处行业相对成熟,以项目建制存在且股权相对清晰的资产宜走资产或股权划转路径;如果新业务仍处于培育期,且会伴随新行业专业化分工而逐步演进,那么这类项目就不适合股权或资产的直接划转,但可以通过业务合作模式走专业化整合道路。
林伯强认为,“资产转移的方式,更干净、更彻底一些,操作起来也更容易一些。”将所属企业或资产进行成建制划转,能够最大化维持内部人员和机构的稳定性,不会伤筋动骨,不存在先破后立的重建问题。由于划转后上下级企业之间专业更加对口,被划转企业还能得到更专业的指导、更适宜的发展环境。所以,这种资产或股权整体划转式的整合一般都问题不大。
在我国特有的国情之下,为更好地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能源央企进一步深化专业化整合工作,还处在不断摸索中。
前述14家中央企业签约的新能源智慧运维服务合作项目也是试点性质。翁杰明指出,要以本次签约为契机,推动央企新能源产业发展成为“重头戏”、形成“一盘棋”、探索新模式、突出高质量、强化产业链,更大范围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效率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推动新能源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其中也透露出“探索新模式”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