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斤铀235核裂变释放的能量大约相当于2700吨标准煤、1700吨原油。一座百万千瓦的核电厂每年需要补充核燃料仅30吨,而同样容量规模的燃煤机组年耗煤量约300万吨。“双碳”目标下,作为安全、高效、稳定、可大规模应用的清洁能源,核能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在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过程中,核能将扮演怎样

首页 > 核电 > 核电建设与运行 > 访谈 > 正文

全国政协委员卢铁忠:开足马力推进核能综合利用

2023-03-09 11:14 来源:中国能源报 作者: 李丽旻 朱学蕊

1公斤铀235核裂变释放的能量大约相当于2700吨标准煤、1700吨原油。一座百万千瓦的核电厂每年需要补充核燃料仅30吨,而同样容量规模的燃煤机组年耗煤量约300万吨。“双碳”目标下,作为安全、高效、稳定、可大规模应用的清洁能源,核能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在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过程中,核能将扮演怎样的角色?核能又将如何发挥降碳和保供作用?

针对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总经理助理,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卢铁忠。

中国能源报:近几年能源危机侵袭多国,多国重提振兴核电。您认为能源危机的爆发对核能产业有什么影响?

卢铁忠:2021年以来,多重因素“共振”导致全球范围内出现能源供需结构性失衡,国际能源价格涨势迅猛,世界多地出现能源供应短缺和限电等现象。国际能源竞争与地缘博弈加剧,更进一步加剧了国际市场震荡,全球能源供应陷入危机。

核能作为一种可靠、低碳、高效、稳定能源的优势更加凸显。在此背景下,各国政府开始重新审视本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大国能源安全战略加速调整,促进能源供应来源多样化,加强本国自身供应,而这一新形势为全球核能复兴提供了崭新的机遇。

中国能源报:为保障我国能源体系安全自主可控,您认为核电应如何更好地出力保供?

卢铁忠:核能要更好地出力保供,首先要明确核电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基荷主力电源地位,并制定核能长远发展规划。核电运行稳定、可靠、换料周期长,适用于电网基本负荷及必要的负荷跟踪,是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唯一可以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的基荷电源。

首先,以核电的稳定供应能力为基础支撑,通过与风光等可再生能源互为补充、协同发展,核电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低碳电力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彰显。核电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比越高越有利于整个电网系统的安全,越有利于电网对风光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高比例消纳。

第二,应加快推进核能综合利用,持续探索核能发展新模式。除发电外,核能还可用于工业供热、区域供暖、海水淡化、核能制氢等多个领域,有助于推进石化等传统行业的节能减排。未来可控核聚变的实现,更加有望成为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终极方案。

此外,应充分挖掘核电在我国清洁能源体系中的支撑带动作用,以及在电网中的协调平衡作用,也能够更有效地推进多种清洁能源一体化融合发展,助力推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核工业和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

中国能源报:“双碳”目标下,包括核能在内的低碳能源广受业界关注。在您看来,核能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将发挥什么作用?

卢铁忠:以“华龙一号”为例,华龙一号机组装机容量116万千瓦,每年清洁发电近100亿度,能够满足中等发达国家100万人口的生产生活年度用电需求,同时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3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6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7000万棵。自1991年我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建成投运,到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全面建成投运,我国核电累计发电量超过3万亿千瓦时,减少燃烧标准煤约10亿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5亿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核电是安全、高效、稳定、可大规模应用的清洁能源,是我国能源向清洁化、低碳化转型的重要选项。

中国能源报:核能综合利用近年迎来积极发展,核能供暖、供汽、制氢等模式兴起。您认为核能综合利用的前景如何?又存在哪些挑战?

卢铁忠:我国高度重视推动核能综合利用,随着“双碳”战略的持续推进和能源安全战略的深化落实,核能综合利用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从单一发电到居民供暖,再到工业供汽,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核能综合利用业务不断拓展,正在由“单一型选手”变身为“全能型选手”。

但同时,核能多元化综合利用仍存在一定挑战:

一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结合我国资源禀赋,进一步探索核能综合利用新模式,既要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又要实现降碳要求,这给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是目前我国核电基地基本分布于沿海地区,在电力供给与核能综合利用方面具有天然便利,与此同时,核电也是我国中部地区未来能源电力清洁低碳、规模发展的战略选择,目前尚未破局。“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加大力度开发和保护核电厂址,积极推动内陆核电论证,逐步实现核能综合利用的区域均衡发展;

三是核电发展面临公众接受度挑战,部分公众对核知识存在不对称、了解不充分,对核电安全性存疑,容易产生恐核情绪,这让核电产业发展面对着极为复杂的舆论场,如何进一步争取社会公众支持与认可、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是一个现实问题。

未来,中国核电将持之以恒地开展核科普工作,通过公众开放日、全国核科普活动等方式普及核知识,向社会公众打开核科学技术世界的窗口,有效拉近我们同公众的距离,打破对核的刻板印象;四是保障核安全永远是进行时,需要持续加强核安全管理体系和核安全文化建设,确保安全环保风险始终受控可控。核安全是核工业发展的生命线。我们将在核电运行业绩持续三年保持全球领先的水平基础上,继续戒骄戒躁、谦虚谨慎,贯彻好“理性、协调、并进”的中国核安全观,擦亮中国核电的核安全文化金字招牌,让党中央和全国人民放心,确保核能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