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建设新型电力系统不仅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根本保障,同时也是电力系统自身转型的内在要求。
尤其是在当前能源供需紧张、替代能源存在不确定性、地缘政治博弈加剧等诸多因素叠加下,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开放互动的新型电力系统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助力“双碳”目标落地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融资租赁是指由三方(出租人、承租人和供货人)参与,两个合同(融资租赁合同和设备购买合同)组成,集融资与融物于一体的综合交易行为。
(来源:微信公众号“能源新媒” 文 | 刘金凯 作者供职于中国电建集团租赁有限公司)
融资租赁作为一种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的融资工具,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在扩大投资、促进销售、盘活存量、推动技术改造、缓解债务负担等方面具有增加资产流动性和强化资产管理的功能,能为产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是产融结合的理想工具。在把握市场机遇、践行绿色金融理念、持续加快绿色产品开发及业务拓展、服务“双碳”目标建设等方面融资租赁具有先天优势。
因此,融资租赁必将在助力电力系统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本文将以此为方向尝试寻找融资租赁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的市场机会,为融资租赁业务在相关领域的开展提供参考。
融资租赁
参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新型电力系统的特征
为保障国家能源电力安全,实现新能源最大化消纳,必须不断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型电力系统与传统电力系统相比,新型电力系统具有如下转变:
在电源结构方面:将由传统的煤电装机(高碳能源)占主导向以新能源发电装机(低碳能源)占主导转变。相比于煤电装机出力连续可控的特点,新能源装机出力的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以及反调峰的特点将更为突出,同时会带来系统调频能力不足的问题。
在电网形态方面:将由传统的单向逐级输电为主向交直流混联大电网、微电网、局部直流电网和可调节负荷的能源互联网多种形态共荣共生转变。
在负荷特性方面:将由传统的刚性、纯消费性向柔性、生产与消费兼具型转变,负荷端能源消费电气化程度更高。
在系统整体方面:将由传统的“源随荷动”实时平衡的运行模式向“源网荷储”协同互动的非完全实时平衡的运行模式转变,由传统的机械电磁系统为主向以电力电子器件为主转变,由高转动惯量系统向低转动惯量系统转变,同时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要求更高。
基于新型电力系统的特点,若要实现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目标,突破能源供给“不可能三角”(供给安全、环境友好、价格低廉)的限制,必须从源网荷储各个环节发力,并充分调动和发挥政策体制、市场机制与技术手段“三驾马车”的保驾护航作用,积极利用各种金融创新工具,鼓励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群策群力,共同探寻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最佳路径。
融资租赁参与的业务领域
如前所述,融资租赁作为理想的产融结合工具,必将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全系统各个环节发挥助力作用。
(1)电源侧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就是要建设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源结构。根据国家能源局最新统计数据,截止2021年底,全国风电装机3.28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3.06亿千瓦。以该数据为测算基础,若实现“双碳”目标中承诺的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至少还需5.66亿千瓦,增量市场空间巨大。
而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装机具有设备占比高,未来收益稳定的特点,这与融资租赁的业务模式是一种的天然的契合,相较于银行,融资租赁门槛低,还款方式灵活,融资期限可以更好的匹配新能源电站的生命周期和项目的投资回收期。
同时,随着新能源电站装机比例的不断扩大,对电力系统调节资源的需求也在同步增大。鉴于我国目前以煤电装机为主的电源结构,火电灵活性改造就显得十分必要。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对外发布的《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实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完成存量煤电机组2亿千瓦改造的目标,国家电网提出了2025年力争“三北”地区累计完成2.2亿千瓦改造、东中部地区累计完成1亿千瓦改造的目标,南方电网提出了具备改造条件的煤电机组最小技术出力达到 20%-40%的要求。
因此,火电灵活性改造市场同样需求较大。火电机组改造不仅包括对机组设备本体进行改造,也包括新建其他辅助设备。改造完成后的机组能够产生稳定的经营性现金流,无论是直租还是回租角度,都具有很好的适格性,且大型火电企业股东背景优良,风险抗压能力较强,对融资租赁企业较为友好[8]。
(2)电网侧
①特高压电网建设
鉴于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与负荷呈现逆向分布的特点,为解决我国西北地区大规模新能源装机电力消纳的问题,需要将西北地区的电源侧与中东部地区的负荷侧通过电网连接起来。如此远距离、大容量的电力输送需求,如果采用超高压等级输送,线路损耗、系统稳定和短路电流问题就会非常严重,因此必须采用特高压输电来解决这样的问题。
特高压作为新基建的主要板块之一,市场前景广阔,而且项目收益来源稳定,主体信誉度高,是一项低风险优质资产。“十四五”期间,国网将规划建设特高压线路“24交14直”,涉及线路3万余公里,总投资3800亿元。但由于特高压所在领域的特殊性,融资租赁公司参与其中仍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租赁公司不仅具有较低的资金成本、规模优势,而且需要具备较强的产业背景及综合市场营销能力。
不过特高压电网具有产业链长、带动优势强的特点,融资租赁可以在与特高压产业相关的大基地配套电源、电力施工装备等板块寻求业务机会。
②配电网升级改造
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在电网侧除了需要建设特高压电网解决新能源装机消纳问题,还需要加强配电网的更新与改造,提升配电网的综合承载能力和实施感知能力,从而能支撑更多的分布式新能源的并网与消纳,为建成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的智慧能源系统和微电网提供基础。
长期以来,我国配电网建设水平弱于主网,配电网存在网架结构薄弱、线损率高等问题,随着负荷快速增长叠加分布式新能源发展,配电网将是未来投资建设的重点。国家电网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1-2030)》中计划在“十四五”配电网建设投资超过1.2万亿,占电网建设总投资超60%。南方电网十四五规划提出,配网领域投资3200亿元,占电网总投资比重约50%。通过查询公开报道,已有国网株洲供电公司通过“融资租赁+EPC”模式完成了5座35KV变电站的提质改造项目。湖南电力公司召开了“向配网开战”的动员会,提出了通过“融资租赁+EPC”模式在全省范围内每年改造100座35KV变电站的目标。综上,配电网升级改造市场空间大,融资租赁业务具备较好的业务拓展机会。
(3)负荷侧
在新型电力系统中,负荷侧将由传统的刚性、纯消费性向柔性、生产与消费兼具型转变,由传统的“源随荷动”向“源荷互动”转变。
一方面,负荷侧将大力发展电能替代工程,进行用电终端改造。通过“互联网+”智慧能源系统,根据发电侧的情况,动态控制工厂、商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用户侧储能等电力用户参与供需调节,深化用户与电网的互动,实现更大范围的削峰填谷。以充电桩为例,根据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2022年上半年我国新增充电桩130万台,是去年同期的3.8倍。
另外一方面,负荷侧将通过建设分布式发电、储能等可调节资源从原来的电能“消费者”变为“消费者+生产者”,进而形成多个独立的微电网,提高电力供应的稳定性。以分布式光伏为例,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2022年一季度,全国光伏新增装机1321万千瓦,其中,分布式光伏887万千瓦(包括255万千瓦户用,632万千瓦工商业)。
因此,负荷侧为满足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求,需要不断提高可调节资源建设,从而带动充电桩、分布式电源、智能电表、储能等市场发展,这些领域相关设备市场需求规模大、收益稳定,风险较小,是适合开展融资租赁业务的优质资产。
(4)储能侧
建设新型电力系统需要源网荷储协同互动,储能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之一。以风光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具有不稳定性特点,而电能又是瞬时的,导致发电侧和负荷侧出现错配的问题,为了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就需要储能的调节作用。
储能技术贯穿于电力系统发电、输电、配电和用电的各个环节,储能根据技术类型不同,可分为机械储能(抽水蓄能、压缩空气、飞轮储能)、电磁储能(超级电容、超导储能)、电化学储能(锂离子电池、钠硫电池等)、热储能以及化学储能(氢储能)5类。根据储能在电力系统中所处环节的不同,可分为电源侧储能、电网侧储能和用户侧储能,不同环节储能发挥的功能是不同的,具体如表1所示。
对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而言,储能系统的发展直接决定了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进程和成效。为了平抑新能源的波动性、随机性和间歇性,目前新能源电站并网要求强制配置储能已经成为主流,大部分省、市、区的储能配置比例基本不低于并网容量的10%,河南、陕西等省配置比例要求达到20%。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的目标。储能属于重资产投资项目,设备占比较大,对融资需求较为强烈,为融资租赁提供了很好的业务机会。
鉴于电网侧的特殊性,融资租赁公司参与储能项目市场机会主要集中在电源侧和用户侧,尤其是用户侧。不过目前储能市场盈利模式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而且储能电站收益受政策及原材料成本影响较大,融资租赁公司参与其中需要加深对行业研究并做好风险收益测算,从而规避相关风险。
(5)智能化板块
新型电力系统将由传统的“源随荷动”实时平衡的运行模式向“源网荷储”协同互动的非完全实时平衡的运行模式转变。这就要求系统的动态感知能力不断增强,同时对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应用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系统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将更高。
参照国网提出的数字新基建及重点任务,内容涉及电网云平台、大数据中心、电力物联网平台、智慧能源服务平台等信息化系统建设,以及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项目。电网智能化改造属于一种数字化、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具有投资高、设备占比大、收益稳定、风险较小等特点,是融资租赁理想的目标业务。
(6)电力建设工程机械板块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工程的推进,大规模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电站的开工建设,将会带来大量施工机械的市场需求,尤其是在特种运输、挖掘、铲运、起重(吊装)、混凝土制备等方面。对于施工企业而言,设备购置占用资金量大,回收周期长,采用融资租赁或者经营租赁方式不仅可以缓解资金压力,而且可以提升资产管理和经营能力。融资租赁具有很好的发挥空间。
主要业务模式
随着融资租赁的发展,业务模式也在逐渐增多,除了常见的直接融资租赁和售后回租方式外,还有杠杆租赁、转租赁、联合租赁、委托租赁等多种形式。融资租赁公司若想更好的拓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所带来的业务机会,除了在传统业务模式上进行针对性创新外,还需要加强与不同市场主体合作。主要模式如下:
(1)融资租赁+EPC方模式
在该模式下,对EPC方来说,一方面可以减少EPC方工程垫资的压力,及时回收工程款,缓释“两金”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延伸EPC方产业链服务能力,提升投标竞争力。对租赁公司来说,通过与优质的EPC方合作可以提升工程建设质量、保证建设工期,降低了项目的建成风险,同时扩大了融资租赁公司项目市场信息来源,可以获取更多项目资源。该模式主要适合各种形式新能源发电站、储能电站、配电网改造等项目建设期的直接融资租赁。
(2)融资租赁+核心设备供应商模式
在该模式下,对于设备供应商来说,一方面便于快速回款,另外一方面可以借助融资租赁工具在提供设备服务的同时,拓展服务功能,增加新的营销手段,从而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对于融资租赁公司来说,通过与设备供应商合作,借助设备供应商对租赁设备在技术性能、市场价格、再维修、再销售等方面掌握的主动权,当承租人违约时,租赁公司可以通过收回租赁设备、再销售(出租)该设备、收回债权,甚至还有获得溢价收益的可能性,这大大增强了融资租赁公司的资产处置能力。
此外借助设备供应商的营销及售后服务网络,融资租赁公司可以更快获得项目信息。该模式一般需要融资租赁公司具有资金成本及规模优势,主要适用于新能源电站建设中的光伏组件、逆变器、风机、塔筒等设备厂商,储能电站中的电池厂商、逆变器厂商以及充电桩厂商,工程机械厂商等与融资租赁公司通过直接融资租赁模式开展合作。
(3)融资租赁+银行模式
在该模式下,融资租赁公司可以借助融资租赁保理业务方式,向保理银行转让租赁合同项下未到期的应收租金,由保理银行向融资租赁公司提再融资相关金融服务。不仅充分发挥融资租赁节税作用,而且融资租赁公司可以实现资金提前退出,并投放到新的项目,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同时,银行也可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此外,融资租赁公司也可以借助杠杆租赁的方式,与银行合作,从而解决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项目因融资规模大而引发的融资困难的难题。而且,借助融资租赁公司在相关领域的专业优势,可以为银行资金投放提供渠道。该模式主要适用新能源大基地建设、特高压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等对资金需求规模较大的领域。
(4)融资租赁+收购方模式
在该模式下,收购方可以借助融资租赁公司提前获得项目信息,锁定优质收购标的项目,同时利用融资租赁公司在相关领域的专业优势,对项目风险进行“双重”把关。而融资租赁公司通过与收购方合作,提前获得资金退出渠道,可以避免项目运营期的相关风险,并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该模式主要适用于新能源发电及储能电站的新建项目。
(5)EPC+融资租赁+收购方模式
借助融资租赁的桥梁作用,将EPC方和收购方连接到一起,延伸该模式的产业链服务功能,从而进一步增强参与各方对项目的抗风险能力,实现多方共赢的效果。
结语
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承载着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使命,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本文从新型电力系统特征入手,重点分析了融资租赁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储能侧、智能化板块以及电力施工机械板块中的业务机会,并考虑市场参与主体情况,进一步提出了融资租赁参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可能的业务模式。
然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是一项专业性强、系统化高的大工程,受国家及行业相关政策影响较大,融资租赁公司参与其中,不仅需要在业务模式上有所创新,同时需要重点防范由政策变化、自身操作、项目审查等因素带来的风险。
融资租赁公司需要加强相关领域的政策研究,不断提升业务团队的操作规范性和专业性,加大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强化资产处置能力,从而更好的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相关领域业务开发。相信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推进实施,融资租赁作为产融结合的重要工具,必将在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