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的转型发展无法脱离具体的、实在的社会历史结构,而受迫于应对气候变化,其转型的终到目标又是已经大致给定的。现实结构与未来图景之间巨大的内在张力,无意识地创生出当代世界经济政治进程中最大的投机场域之一。很多年前就已风生水起的德国绿党、欧洲极端环保组织,扯着“气候变化”的大旗奔走呼号,大搞政治秀,而其拥趸者不少来自国内,而今身处俄乌冲突后的地缘政治大变局,德国领先欧洲的绿色新政“突然刹车”,乃至“调头转向”,又不免令这些拥趸者尴尬,徒以“暂时而已”自我安慰。
还有一种更为夸张的表演不能不提。当国家发出要稳妥推动新能源发展的信号时,有些研究者依然信誓旦旦地鼓吹风电光伏大干快上,丝毫不顾国家能源基本赋存事实;当政府反复重申立足煤炭清洁利用推进能源转型的政策基调时,他们又第一时间加盖“亲近”煤炭的大戳,摇身一变而成为主张稳健转型的主将——但实际不过转为暗度陈仓。
倘若任由思想投机之风积势成形,必会肆虐横吹,用浅薄的东西诱惑人放弃更为深刻的思考。只看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管风光“无限”,不顾能源常识,那脱离的只会是现实。
关于能源转型,只能是一个思想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对这种宏大的历史运动,其复杂性、非线性、系统性,殊非一时一刻能够全部理解,必然会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深入过程,这是合乎唯物辩证法的。围绕能源转型而展开技术、经济、体制等全方位的探索研究,自然构成了当前能源研究最为艰苦的挑战,没有捷径,更是投机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