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日前发布消息称,该所中国碳卫星研究团队联合芬兰气象研究所团队首次利用中国碳卫星(TanSat)观测定量识别和计算城市碳排放,证实了中国碳卫星具有城市级别碳排放监测的能力。研究结果于10月25日在线发表在SCI期刊《大气科学进展》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杨东

首页 > 火电 > 火电环保 > 报道 > 正文

关注 | 我国碳卫星实现城市二氧化碳排放定量监测

2022-11-03 09:09 来源:中国能源报 作者: 齐芳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日前发布消息称,该所中国碳卫星研究团队联合芬兰气象研究所团队首次利用中国碳卫星(TanSat)观测定量识别和计算城市碳排放,证实了中国碳卫星具有城市级别碳排放监测的能力。研究结果于10月25日在线发表在SCI期刊《大气科学进展》上。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杨东旭介绍,利用碳监测卫星进行全球人为排放的监测更具优越性、准确性,但难点在于如何定量区分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来自人为排放还是自然过程。“化石燃料燃烧是二氧化碳人为排放的主要来源,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伴随排放二氧化氮,即人为排放二氧化碳和二氧化氮具有较强的同源性,因此,理论上通过两者的同步监测,就可以有效地计算出人为的碳排放量。”

在此次研究中,科研人员在温室气体遥感监测合作协议的支持下,联合使用了欧洲哨兵卫星(Sentinel-5P)的二氧化氮观测。杨东旭说:“我们选取了我国唐山(2018年5月6日)和日本东京(2018年3月29日)两个个例,定量计算了人为碳排放和二氧化氮的相关性。计算结果和排放清单给出的结果一致,论证了通过联合应用中国碳卫星和欧洲哨兵卫星的协同观测,可以对二氧化碳和二氧化氮的排放比例进行定量监测。同时,这也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空间监测人为活动碳排放的能力。”

中国碳卫星——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TanSat)是全球第三颗温室气体卫星,于2016年12月22日顺利发射升空并在轨运行,其目标是实现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柱平均干空气混合比的高精度监测,为碳排放科学研究提供卫星资料。

据悉,目前,我国下一代碳卫星的论证设计工作已经开始,卫星的研制工作也即将启动。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