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支柱产业,也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建设竞争力强、安全可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打造全国一流乃至世界有影响的产业高地,科学规

首页 > 输配电 > 电力通信 > 政策 > 正文

江苏:无锡高新区(新吴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第十四个五年专项规划

2022-09-29 13:30 来源: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支柱产业,也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建设竞争力强、安全可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打造全国一流乃至世界有影响的产业高地,科学规划与有效引导“十四五”时期高新区(新吴区)“十四五”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根据《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无锡市工业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的总体部署,特编制本规划。

一、“十四五”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条件

(一)“十三五”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主要成效

无锡高新区作为无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集聚区,在进入“十三五”以来,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新兴业态体系不断完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集群特色不断彰显,产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物联网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核心地位不断强化。“十三五”期间全区信息技术产业保持持续发展势头,物联网、集成电路、软件、大数据交叉融合,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高新区物联网企业数量、营业收入及增长率都位居全市第一,物联网企业数从2016年的868家增加到2019年的1338家,年均增加超过150家;物联网营业收入(全口径)从2016年的1206.55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861.5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5.6%;2019年物联网营业收入占全市的比重为61%,已形成感知类、传输类、应用服务类和智能硬件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企业集群式发展,到2019年已有250余家,销售收入从2015年的446.35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88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8.49%;2019年的销售收入占无锡市的70%,占全国的比重接近12%。2019年全区软件企业有558家,主营业务收入由2016年的512.5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764.5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4.26%。大数据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2019年全区大数据企业有115家,主营业务收入为123.95亿元,占全市产业规模比重达52.89%。

龙头企业日益壮大,示范引领作用显著。随着信息技术产业逐渐成为高新区的地标产业,龙头骨干企业日益壮大,规模集聚效应不断显现。无锡高新区作为无锡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区以及国家唯一物联网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试点地区,逐渐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形成持续创新发展能力,推动全区物联网产业做大做强。到2019年,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44家,1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9家;5家企业上市,其中,和晶科技、朗新科技、先导智能在创业板上市智能自控在中小板上市,祥生医疗则是无锡第一家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瀚云科技、中兴智能交通、纽豹智能识别、华润微电子4家物联网企业入选《世界物联网排行榜》500强;联掌门户入选2019年度苏南自创区潜在独角兽企业,中科光电、纽豹智能、圣敏传感等8家物联网企业入选瞪羚企业。

无锡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不仅集聚了SK海力士、华润上华、华虹(无锡)等制造龙头企业和华进先进封装、海太半导体、中微腾芯、华润安盛等封装测试企业,而且还集聚了力芯微电子、芯朋微电子、中微爱芯等众多设计企业,以及新光电气、邑文电子等材料设备配套企业。2019年,集成电路产业规上企业占全区集成电路企业总数的30%,占全区集成电路企业销售总收入的97.58%,成为全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6家企业入围“2018年度中国十大(强)半导体企业”,其中,SK海力士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华润微电子有限公司分列2018年中国半导体制造企业的第4和第6名;全讯射频科技(无锡)有限公司和海太半导体(无锡)有限公司分列2018年中国半导体封装测试企业的第7和第9名;无锡华润华晶微电子有限公司位列2018年中国半导体功率器件企业的第3名;美新半导体(无锡)有限公司位列2018年中国半导体MEMS企业第5名。2019年,华润微电子成为自科创板设立以来第一家过会的红筹企业。

随着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蓬勃发展、大数据国家战略的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效应显著,2019年全区纯软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亿元的有17家;大数据产业超过亿元的有24家,占115家大数据企业全部营业收入的84%。其中,多盟睿达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易视腾科技有限公司、朗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营收入超过10亿元。芯朋微在科创板上市,朗新科技在创业板上市,曼荼罗、北方数据和坦程物联网3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2019年,朗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荣获“2019年行业信息化领军企业”和“2019年能源互联网行业领军企业”两项大奖,并荣获2019年中国经济年度企业大奖,2020年朗新科技上榜全国软件百强。文思海辉凭借优质的数字化技术服务能力,首次获得“2019年中国信息技术年度影响力企业”奖。朗新科技、永中软件、曼荼罗软件、邦道科技通过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备案。瀚云科技入选《2019中国新互联网企业·创新互联网企业TOP100》,与抖音、瑞幸咖啡等知名企业同时上榜。江苏新世纪荣获“中国信息技术服务十年成功转型企业”、“中国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十年推广优秀单位”称号。CNTV入选工信部2019年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系无锡市唯一入选企业。江苏曼荼罗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中科西北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入围全国第三批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公示名单,数量位列全国市(县)区第一。

自主研发持续加大,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力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进阶跃升的重要支撑。“十三五”以来,高新区物联网产业创新成果显著。2019年,观为监测、森蓝智能等8家优秀企业入选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十周年优秀成果专题展,入选企业占比全市的50%;华虹半导体、品冠物联、华润微电子、朗新科技等重点企业集中参展物博会智能制造与传感器主题馆,馆内高新区企业占60%以上,成为工业与传感领域集中展示的主阵地。2019年物博会“三新”发布会硕果累累,由邬贺铨院士等32名专家在海内外10余个国家的1512个项目评选出的60项成果中,高新区企业获奖项目占获奖总量的1/6,约占全市获奖项目总量的八成,遥遥领先全市其它板块,突显了国家传感网示范区核心区、主阵地的绝对地位。全区以5G商用为契机,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苏南硕放机场成为全国首个5G网络全覆盖的机场,太科园片区、鸿山物联网小镇等重点区域部署5G基站20余个,NB-IOT窄带物联网实现全区域覆盖;持续推进“千兆到户、万兆到楼”的光纤网络接入能力,实现光纤宽带占有率达100%;加大创新研发,捷普科技“5G+智能制造”创新应用中心启动,10个5G创新联合实验室(工作站)揭牌;积极开展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农业等领域开展场景应用探索,无锡首个5G智慧农业、5G智慧检查站、小天鹅5G智慧工厂等一批5G创新应用成果建成落地,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十三五”期间,高新区集成电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以智能存储芯片、卫星导航、MEMS 传感芯片、RF芯片等为代表的自主研发产品相继亮相,SK海力士、华润微电子、全讯射频和海太半导体等6家企业入围2018年中国十大半导体企业,华润上华MEMS器件项目获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芯朋微电子、中感微电子两款芯片入围第十四届“中国芯”优秀产品名单,智驰华芯的MEMS传感器成功应用在天琴一号卫星上,彰显无锡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高水平发展的蓬勃力量。以华进为首的封测企业通过强化技术创新,在芯片级封装、层叠封装和微型化封装等方面取得了突破,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配套支撑产业集中在小尺寸单晶硅棒、引线框架、塑封材料、工夹具、特种气体、电子化学品和测试、晶圆减薄、清洗设备等,产业规模提升较快,年增长率超过10%,提升空间较大。

高新区软件、大数据产业企业在公共服务、数字城市、社区服务、智慧停车、校园服务等多个领域的产业互联网业务布局,凭借平台、运营、技术能力积累和实践经验,以B2B2C的业务模式,赋能智慧能源、智慧家庭、公共服务、工业互联网、数字城市、新外贸等行业,助力产业创新和升级。2019年,极课大数据人工智能教育实践入选科技部《智能教育创新应用发展报告》,同时荣获“2019年度无锡市准独角兽企业”奖;华为公司、美林数据等一批IT企业在高新区设立的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中心已经提交专利申请5项,软著5项,大数据算法10个。江苏曼荼罗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入选江苏省2019年大数据优秀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入选数量全市第一。无锡市云惠软件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入选江苏省2019年度“腾云驾数”转型升级计划优秀企业,上榜企业数占全市50%。其中,无锡市云惠软件有限公司的智慧运维解决方案——医疗运维还上榜“融合创新发展案例”名单。江苏金风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的金风新能源功率控制系统V5.1等3件软件系统入围第十届无锡市优秀软件产品“飞凤奖”,占全市的30%。2019年年底疫情发生后,朗新科技紧急开发“公共防疫管理平台”,仅用24小时就完成“锡康码”系统的开发上线。

政策环境持续优化,重点项目稳步推进。为推动全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高新区出台了《关于促进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政策意见》、《关于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等政策措施,从标准支持、龙头企业生态建设、传感器部署、云计算服务补贴、新技术新产品先行先试项目、应用示范项目等方面支持物联网产业发展;从支持集成电路产业重大项目投入、重大项目产出、设计企业贡献奖励、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及研发机构建设、资质标准、人才建设、产业基金建设、产业生态建设等,加快推进无锡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充分利用政策引导作用,着力为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营造高效的政策环境、公平的市场环境和有利的营商环境。新型科技金融体系不断完善,新增了企业新型银团,组建了新动能产业发展基金,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金融支持。

重点项目稳步推进。海尔物联生态网基地、村田智能制造园、SK海力士M8等3个单体投资超50亿元重大项目签约落地,新批总投资超亿元重点产业项目100余个,涵盖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为高新区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华虹半导体、海力士二工厂等一批超大体量项目进展超过预期,成为拉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创新主体集聚成长,产业集群特色显著。“十三五”期间,高新区始终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创新发展的部署要求,以全面落实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两大国家战略为契机,加快发展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主体集聚成长。物联网产业集群效应进一步显现,中电海康、华勤通讯、阿斯利康商业创新中心、华为开放实验室等重大产业项目纷至沓来。特康科技、美国赛仕等一批重特大科技项目签约落户。集成电路产业突出强链补链,无锡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揭牌,韦尔半导体、艾为电子等10余家知名企业签约入驻。软件和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强化产业招引工作,北控大数据科技园区、大数据国家实验室融合创新中心、美国赛仕生物医药数字化产业基地等一批大数据重点项目先后落户,美林数据南方总部开业。创新型企业梯队培育进展顺利,净增高新技术企业73家,累计437家,总数位居全市第一,入选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瞪羚企业26家、省高新技术企业库122家,入选市雏鹰、瞪羚、准独角兽企业培育库近120家,市高成长创新型企业50强14家、位居全市第一。深入实施“太湖人才”计划、“飞凤人才”计划,新招引各类人才1.08万人,其中大学生8045人、位居全市第一。入围“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国家高层次专家15人,省级高层次人才计划69人,市级以上各类人才新增233%,新增省市“外国专家工作室”19个、海外引才工作站3家,获评中国高新区人力资本创新示范区、江苏省示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以物联网产业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特色显著。物联网产业彰显行业引领,形成了以“鸿山”、“慧海湾”为代表的物联网特色小镇,启动提升了物联网应用水平的“城市大脑”和“产业唤醒”两大计划,物联网特色小镇和产业园建设成效明显。加强项目招引,无锡首个5G智慧农业示范项目在鸿山小镇正式建成落地,智能医疗产业园、洪记智能科技、科泰华物联网公司等重大项目落户鸿山物联网小镇,小镇获得了国家工信部迪赛研究院颁布的“最具成长力特色小镇十强”称号。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园,中国物联网国际创新园斩获2019年度“亚洲最佳孵化器”;推动健康物联网战略联盟落地智慧健康产业园;航天国体软件检测认证中心落户智慧体育产业园。PNP全球创新加速器等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创新加速器签约落地、加速建设,新增省级众创空间3家,成功获批省首批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软件园获评A类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入围全国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十强,深港国际等4家园区分别获批省级孵化器、加速器、示范园区。

总体来看,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发展,高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无锡市乃至全国的地位稳步提升。但与苏州、南京等我省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领先的地区相比,我区仍缺乏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及产品也较少,产业发展水平仍存在差距。在周边城市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强、产业环境日益优化的背景下,“十四五”时期我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形势仍然严峻。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政策扶持力度不足,产业引导有待提高。为进一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高新区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包括《关于促进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政策意见》、《关于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和《无锡高新区创业领军人才创业项目实施办法》,推动了全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但是,与全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的快速发展相比,区级资金的支持力度相对较低,匹配度较弱;且政策主要偏向有一定规模体量的企业,众多中小企业因需要较高的门槛而难以享受;在支持上下游产业链的配套采购方面,补贴力度也不足;对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发展尚无专项政策和专项资金支持,企业从政策层面得到的支持较有限,产业引导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缺少龙头企业带领,产业链整合力度不足。近年来,高新区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企业稳定成长,培育了一大批瞪羚企业,但是行业巨头、独角兽企业仍然缺乏。以物联网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仅五家,且区内还未出现年营业收入在百亿元以上的物联网企业;在软件、大数据产业中的多盟睿达、朗新科技、文思海辉、华云数据等高端软件企业和高端大数据企业发展迅速,但全区尚未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链,缺乏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软件、大数据企业。尽管无锡高新区的海力士半导体、海太半导体、英飞凌科技在全国集成电路制造、封装测试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但绝大部分都是外资企业在国内的代工厂,是国外集成电路龙头企业在国内的制造环节,对本地集成电路产业升级作用有限,且由于区内设计业大部分产品流片在海外,自主可控仍存在巨大的风险。全区缺乏像华为、阿里巴巴、百度、腾讯这样的本地龙头企业,没有像蚂蚁金服、字节跳动、滴滴这样的独角兽企业,缺少地域标志性较强的企业。园内企业单打独斗,缺少合作,产业链整合力度不足,严重制约了无锡高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仍有部分企业的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能够参与制定国家级及行业标准的企业较少,仍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价格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核心竞争力不足。潜力企业培育力度不够大,缺乏核心技术团队和研发能力。无锡是唯一的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而高新区是无锡物联网的核心区域,但尚未出现像美国国家实验室、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欧洲微电子中心(IMEC)等为代表的欧美科技发达国家的科研机构,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方面始终和发达国家的研发机构存在一定差距,缺乏突破核心技术的研究机构,在核心技术攻坚体系中的战略引领作用有限。在集成电路领域,设计、制造和封测三业最合理的销售收入比例应是3:4:3,但高新区设计业仅占7.33%,相差甚远,2018年高新区入围中国十大半导体企业的除华润微电子外,SK海力士、全讯射频和海太半导体都是从事芯片制造与封装测试。高新区软件产业结构中嵌入式系统软件占比过大,达47.89%,多为电子元器件企业,如海力士、索尼、夏普电子等;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类优势集中在服务外包等领域,如NTT DATA、海辉、宇信易诚等。整体软件产业结构以应用为主,自主研发的基础软件、高端软件、信息安全类软件较少,基础软件类仅永中OFFICE,信息安全类仅意源密码系统在业界有一定的市场,但体量均未过亿。基础、高端软件产品匮乏,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产业发展联动不够,渗透互补作用较弱。信息技术产业与全区传统产业的联动不够,信息技术产业的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和产业升级“助推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传统产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转型升级的步伐偏慢,发挥需求牵引作用拉动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力度偏弱。部分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因自身基础薄弱,信息化水平滞后,既缺乏利用大数据的理念和技术手段,也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对数字化内生动力不足,融合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大数据在传统行业的应用程度不够。有些企业负责人对数字经济了解较少,同时精通大数据和传统经济的复合型人才较缺乏,也有些企业的数据应用与实体经济融合流于表象,大数据与传统行业融合不深,产业发展协同效应发挥不明显,运用大数据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产业体系尚不健全。

专业技术人才匮乏,高端人才引育困难。近年来,无锡高新区出台了《关于实施“飞凤人才计划”的意见》等相关政策,人才培育和引进的力度不断加大,信息技术领域的优秀人才不断集聚,但市场供给仍然不能满足企业需求。虽然无锡的生活成本与周边上海、杭州、宁波等城市相比较低,但是,由于本土高校匮乏,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滞后,融资、财税优惠、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等扶持政策也缺乏明显优势,高端人才引进和培育难度较大。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军人才、关键技术领域的研发人员、软硬件设计人才存在较大缺口。而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领域对高端人才依赖严重,若要做大做强,制定和落实更具优势的人才政策迫在眉睫。

(三)“十四五”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环境与机遇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迈入新的历史战略机遇期,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面临深刻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

逆全球化思潮的兴起导致外部需求呈现诸多不确定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带来新挑战。当前,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全球大流行的疫情之变、全球增长衰退的经济之变、中美博弈的斗争之变引致全球治理秩序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逆全球化思潮的兴起,将导致供应链、产业链和市场渠道遭受深度创伤甚至断裂,使得当前的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发生根本性改变,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带来挑战。

新一轮科技演进加速推进和国家战略实施,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当今世界新工业革命方兴未艾,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深度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引发经济社会的全方位变革。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将给全球制造业带来深刻变革,美欧等发达国家都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纳入国家战略,以谋求抢占制高点、强化新优势。我国也把新一代信息产业纳入国家战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同时也是国务院确定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等都将信息技术产业列为国家战略重点,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5G、机器人等领域都加大了财税金融等扶持政策力度,广东、江苏、上海、浙江、贵州等省市纷纷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发展重点,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从省内来看,南京、苏州等纷纷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领域进行重点布局,形成了多点开花、竞相发展的格局,我国各地区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进入了新一轮加速期,也为高新区带来了发展机遇。

产业发展新常态要求培育新增长点。当前,我国信息技术产业迎来发展新常态,产业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平稳增长阶段,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演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速,创新驱动替代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仍将是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在此背景下,我区应紧跟产业技术发展前沿,在巩固优势产业的同时着力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信息技术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区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良好的基础条件为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十三五”以来,无锡高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取得了长足进展,已在无锡市信息技术产业中处于核心地位。“十三五”期间,高新区推进了一批重大产业、信息通信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了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和小镇,培育了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推动了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等,无锡作为中国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以其在物联网领域的全国首发优势,已获20余个国家级品牌,在物联网产业发展方面有独一无二的品牌影响力和资源集聚力,为“十四五”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近年来,国家、江苏省、无锡市、高新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突出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在智能制造、互联网跨界融合等领域的应用,为信息技术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十四五”期间,我区要加快落实国家战略,抢抓产业发展政策机遇,加大产业推进和实施力度,开拓新的产业发展空间。

二、“十四五”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把握全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扎实推进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区主导战略,通过发展物联网主导产业、夯实集成电路产业、提升软件产业、布局大数据产业、培育人工智能产业,打造万物互联、绿色智能、安全可靠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大力实施城市云脑计划与产业唤醒计划,聚力鸿山物联网小镇与慧海湾小镇创新建设,加速建设全国领先的物联网产业发展集聚区、应用示范先导区和技术创新核心区,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建设“强富美高”新吴区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高端引领。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速突破信息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加强顶层设计,优先布局重点领域,树立强知生慧实施策略,按照深耕物联、跨越智能、迈向智慧逐步有序推进,并在实施过程中动态调整,逐步发育,兼容并蓄,持续进化,持续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实现产业向高端跃升。

合作开放,共享发展。推进以“飞凤平台”为主的泛在融合、安全可靠的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突出资源集约利用,建立硬件、数据、平台多维共享机制,稳步推动政府信息资源向社会合理开放。充分发挥云计算、大数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服务支撑作用,加强推广应用,挖掘市场潜力。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建立健全各方协同建设、共建共享、合作共赢、跨界融合的长效机制。完善产业体系,加强技术、应用、产业之间的创新互动,确保骨干企业稳步增长,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融合发展,赋能增效。以应用为牵引,坚持技术产品和应用市场的融合,推进信息产业内部以及信息产业与其它新兴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推动跨界融合和集成创新。深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激发传统产业新活力,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打造创新产业生态链、生态圈,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自主可控,安全可信。着眼网络强国战略,坚持发展自主可控的软硬件产品,推进自主可控产品示范应用。完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大力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统筹建立安全可控的保障体系。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高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继续扩张,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行业得到较大规模的应用与发展,为各行业赋能,形成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新应用,信息技术产业在高新区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和战略性作用进一步凸显。全区物联网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0%,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7%;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0%;大数据(云计算)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5%。

到2025年,建设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和特色园区,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形成一批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特色优势产品,创建一批有持续创新能力的重点技术创新中心,把无锡高新区建设成为全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引领区,在物联网、集成电路、软件、大数据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引领性的技术、产品、企业。

物联网产业发展目标。物联网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集群规模力争突破2800亿元。核心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引进一批重点环节重大项目和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拥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形成一批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和新应用,物联网上市企业超过20家。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行业得到较大规模的应用与发展,为各行业赋能作用进一步凸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目标。集成电路产业链更加科学合理,产业优势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集群规模力争突破1500亿元,引进一批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配套支撑等重点环节重大项目和龙头骨干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协作配套能力强,处于产业价值链高端,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软件产业发展目标。软件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国内一流,综合实力进一步彰显,行业地位显著提高,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00亿元,拥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努力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高端软件产业集群。

新基建建设目标。加强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全区建成5G基站3000个,保障5G网络全区覆盖;着力培育一批创新力高、盈利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丰富5G产业生态,形成以射频元器件为核心,产业要素配置齐全的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亿元。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目标。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能力国内一流,核心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行业地位显著提高,主营业务收入增幅10%,拥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努力建成具有高成长性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三、“十四五”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构筑产业发展新格局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条件,以信息技术产业基地、产业园区、特色小镇等为主要载体,按照布局合理、产业协同、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原则,着力打造新型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明确各产业集群在国家、江苏、无锡和我区产业发展中的定位,统筹规划全区信息技术产业园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重点推进无锡(国家)软件园争创中国软件名园,加快建设智能传感器产业园(中国传感网创新园)、无锡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朗新科技产业园和北邮国昊物联科技生态园,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二)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发挥引领带动新作用

精准施策、分类指导,推动大中小微企业协同融合发展。实施领军企业引育计划,加大对国内外信息技术产业龙头企业的招引力度,鼓励和推动现有龙头骨干企业围绕产业发展的前瞻领域和重点方向,强化自主创新,加快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推进科技企业梯队建设,深入研究、及时关注“科创板”发展动向,推动高科技、高成长性企业上市,进一步向产业链高端发展,打造产业发展“高峰”。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攀登攻坚计划,扎实推进“雏鹰”企业、“瞪羚”企业、“准独角兽”企业的入库培育及遴选评价,通过靶向培育、精准扶持,支持中小企业研发掌握核心技术和产品,加速培育造就一批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处于行业价值链高端、综合竞争力强的创新型龙头企业。落实和完善支持创新创业的税收优惠、资金支持、信用担保、投融资、政府采购等政策,着力培育一批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隐形冠军”等“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鼓励企业或行业协会牵头成立产业战略联盟,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交流协作,推动中小企业合作,引导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建立共赢的协作关系。

(三)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

以突破核心技术、关键工艺和高端产品为重点,大力突破高端环节,全面提升基础产品档次和技术水平,鼓励重点领域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企业开展协同创新,重点在物联网、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等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和“杀手锏”技术。加快发展未来产业,抢先在边缘计算、区块链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大力实施“太湖人才计划”“飞凤人才计划”,探索“龙头企业+大院大所+顶尖人才团队”的人才招引模式,加大力度引进领军人才。依托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等重点领域的应用需求,发展新一代智能互联设备、可穿戴智能终端等新型智能硬件产品。积极推进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向服务延伸,鼓励引导制造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催生新产品和新业态繁荣发展。在“十四五”期间,高新区要不断壮大优势产业,做强基础产业,在5G、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形成一批高端产品;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技术、卫星及商用航天航空等产业发展;推动新型数字化产业发展。

(四)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径

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重点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围绕新兴产业链进行创新链培育,提高体系化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产业化步伐,打造一批新兴特色产业集群。瞄准生产制造水平提升,鼓励企业加快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推动制造企业与软件提供商、信息服务提供商联合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的数字化水平。利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重点围绕关键工序智能化、生产过程智能化控制、供应链优化、安全生产等环节,不断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推动智能制造新模式在各行业进一步发展。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开展贯彻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试点,在中小企业中推进企业物联网示范建设,在大型企业试点工业互联网试点建设,推进企业信息化从基础应用、单项应用向集成应用、创新应用、产业链协同应用转变。加快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智慧物流、智慧旅游、互联网金融、智慧工业、智慧农业等智慧应用体系建设,大力促进经济智能化发展。

(五)完善产业引资环境,开放发展培育新活力

深化开放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智),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值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项目,培育一批信息技术新兴领域的创新型中小企业。积极开展“精准招商”,充分发挥华虹、海力士、阿斯利康、中电海康、海尔、阿里巴巴等龙头企业磁场效应,加快关联配套企业集聚,营造优势产业生态圈。加强区域开放合作,鼓励企业与产业发达地区企业开展横纵向合作,实现跨区域供应链整合。推动国际、国内技术交流与合作,深化国内外资源的整合利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国际化运营,建立全球研发、生产和营销体系,努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着力建设若干个国内领先、具有国际水准的创业创新示范中心,提升技术创新、标准规范、认证检测、市场推广等公共服务平台运营水平,构建产学研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优化整合信息科技资源,加强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应用部署等环节的统筹衔接,畅通科研成果转化渠道。

(六)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抢抓区域发展新机遇

在“十四五”期间,无锡高新区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重大国家战略机遇,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协同推进长三角基础设施建设,共筑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共推数字技术应用和产业合作。主动承接上海等地科技研发项目产业化溢出效应,对接高端创新资源,构建更加开放高效的协同创新格局,立足区域一体化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优势发展、差别化竞争,增强高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无锡高新区在物联网、集成电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有竞争优势,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机遇,积极谋划把无锡高新区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的先进制造核心区和技术创新先导区。依托上海全球创新中心,加强与上海地区的产业对接、园区对接,建设更多优质的科技孵化、创新创业、产业转移载体,有效承接高端项目和产业链配套项目,带动提高全区产业资源整合力。针对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卡脖子”领域,无锡高新区要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和市场潜力大等诸多优势,加快“强链、补链、延链”,加强“定链招商”,补齐补强产业集群链条上的短板,协同推进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形成科技创新和制造业研发高地。

高新区作为我市创新创业高地,“十四五”期间不仅要进一步推动企业在物理空间上的集聚,而且要进一步引导企业优势互补,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提升产业配套协同程度,实现高质量发展超越。高新区要发挥财政基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调动各方优势资源,通过产业与金融资本结合,对高新区重点打造的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他重点培育产业等进行培育,促进优质产业资本、项目、技术和人才向高新区聚集;要聚焦龙头企业本地化配套所需,一方面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和生产能力,另一方面招引上游项目,鼓励相关企业做好“产业的配角、配套的主角”;要基于产业聚集的优势,打造本地产业协作平台和信息化合作平台,建立高新区产业联合会,突出产业协作功能,推动企业产业链就近配套,打通产业链堵点,加强园内企业产业链合作。

(七)挖掘区域资源潜力,打造产业发展新载体

建设物联网特色小镇。加强规划设计,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建设思路,围绕综合集成应用推进鸿山物联网特色小镇建设;围绕智能传感器全产业链推进慧海湾小镇建设。引导各类重大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相关典型案例及创新案例优先在物联网小镇试点应用,加大特色小镇挖掘培育力度。

发展特色产业园区。整合各方资源,建设物联网、集成电路、软件、车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安全、智能传感器、智能装备、智能交通等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化产业园。重点推进无锡(国家)软件园争创中国软件名园,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园(中国传感网创新园)、无锡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朗新科技产业园、北邮国昊物联科技生态园、智慧体育产业园等加快发展。

推进一批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推动华虹无锡基地项目、海力士二工厂项目、海辰M8晶圆制造项目等一批投资超100亿元重大项目的建设,尽快实现稳产增产。重点支持中电海康无锡总部、启明星辰物联网安全总部、浪潮数据无锡基地、中科光电总部基地、锡产微芯全球总部、朗新科技产业园、先导集成电路装备与材料产业园等一批产业合作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华润上华集成电路扩产项目、无锡捷普电子5G电子元器件、中加区块链研究院、阿斯利康智慧医疗中心等强链补链项目和创新型项目建设。

高标准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依托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整合无锡高新区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资源,打造涵盖应用示范平台、产业培育平台、智库支撑平台、技术创新平台等的公共服务综合平台。建设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产业领域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提升集成电路“芯火”双创基地(平台)等国家级行业重点平台的服务能力,推动华进半导体封装先导技术研发中心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华为软件开发云创新中心等专业平台加快建设,实现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等产业要素的集聚和技术、标准、检验检测等能力的提升。

(八)深入推进城市数字化,创新城市管理新模式

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着力提高高新区通信网络特别是宽带网络接入能力和光纤网络深度覆盖和速率,构建泛在高效的信息网络。深入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工作,大力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推进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手段建设,完善IDC(互联网数据中心)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建设,提高数据的准确率、完整率,规范有序开放使用。大力实施城市云脑计划,充分融合“云物移大智”等先进技术,构建新型智慧城市的中枢系统,实现对城市政务、民生、产业等领域的自主感知、智能分析、全面处理和精准执行,不断推动城市智能化水平提升。不断完善数据共享交换开放平台,大力提升城市大数据中心的数据挖掘和应用、数据开放与共享、数据资源整合等功能,鼓励社会各方对开放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增值利用,带动大数据应用创新。不断提升电子政务水平,积极推进政府数字化改革。以市民需求为导向,推进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在教育、医疗、交通、养老、文化、体育、社区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不断完善全市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公共服务的个性化、智慧化。构建智慧高新区数字化平台,实现数据的规范化治理、融合化建模以及应用集成与共享,全面整合高新区在空气质量、楼宇、交通、能源、环境、安全等垂直领域的海量数据,通过动态实时的可视化能力,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预警和决策机制。高新区智慧园区数字化平台可涵盖资产管理、运营环境监控、设备绩效管理、可视化分析和预防维护等城市物联网应用,实现对城市全地域覆盖、全时空监控、全过程综合管理。

四、“十四五”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重点

(一)发展物联网产业

在“十四五”期间,围绕物联网技术创新核心区、产业发展集聚区、应用示范先导区建设,进一步加快发展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融合发展,聚焦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从龙头企业培育、总部企业招引、产业集群打造、核心技术突破、优化产业服务体系等方面,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协同共进,带动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全面支撑智慧城市建设。

1.着力关键技术突破。以建设国家物联网创新中心为抓手,鼓励和支持本地企业及研究机构加大研发投入,着力提升产业协同创新能力,努力攻克物联网飞速发展所产生的海量数据处理和信息安全等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以及对相关智能硬件进行开发,重点应用于工业物联网、智慧健康管理和智慧城市管理等领域。依托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形成以应用示范带动技术突破和标准创制的机制,完成一批物联网发展所急需的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和重点应用标准,努力将创新成果上升为技术标准。

2.着力做大做强企业。加大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强化政策倾斜,推动资源整合、并购重组、上市挂牌,全力打造全国一流乃至世界一流的领军企业。根据企业类型和发展阶段,分类施策、分业指导,打造一批综合性、行业性平台型企业,优选一批发展前景好、成长空间大的中小“专精特新”企业,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以“补链、延链、造链”为工作方向,加快传感器、RFID、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系统集成、平台服务等企业集群培育。从政策扶持、金融支撑、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建设、专业服务等方面着力,精准施策,梯度培育企业成长,培育百家高成长的瞪羚企业、10家高估值的潜力独角兽、企业科创板上市;形成朗新、和晶、感知集团等物联网龙头企业“领跑”,中科光电、森蓝智能、曲速教育、曼荼罗等行业翘楚“冲刺”,大量富有创新活力的小微企业“精专”的创新梯级层次;加快推进中电海康集团无锡物联网产业基地、海尔物联生态基地、华勤通讯无锡研发中心、特康科技产业园等产业化项目建设。

3.着力产业链精准招商。在物联网芯片领域,围绕现阶段华润微电子、华虹(无锡)代工的客户企业,按照其代工量较大,产值较高的方向进行招引,并通过跟踪华润微电子等研发客户,瞄准其已初步形成产品的初创企业客户,寻找下阶段市场存在爆发机会的“独角兽企业”。高度关注北京半导体所、上海微系统所等代表国家水平的研发机构的落户意向,针对性的出台招引措施。在传感器领域,围绕5G、汽车电子为发展方向并且已形成一定市场应用的传感器企业,结合无锡高新区区域的汽车电子配套产业链全面的特点,与政府主导的应用示范相呼应,缩短研发及应用企业的试错时间成本,提高企业研发生产综合效率。在通信领域,华为、中兴、烽火等企业产业链上存在诸多配套企业,高新区除了已有的菲尼萨光电通讯、德科立光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外,缺乏足够的产业链支撑。硅光器件主导的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在高新区仍显不足,上海鸿辉、博创科技等企业,西安光机所、上海光机所等研发机构均有机会在细分市场实现突破,打破国外技术的垄断,形成一定的市场份额,可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在应用服务方面,结合无锡众多的物联网技术提供方企业资源,对拥有行业背景的信息化三产公司,例如,国家电网、各大国有银行信息中心等配套信息集成企业,可以快速的形成物联网产业化效能。

4.着力推广示范应用。通过搭建一批创新平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推进一批试点应用、打造一批行业标杆,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着力增强“新吴智造”的行业竞争力。积极开展大数据应用、智慧产业、智慧治理、智慧生活、信息网络、信息安全六大提升行动,为物联网产业提供应用市场、创造发展空间。到2025年,培育15家以上的智能工厂,新增100个市级以上智能车间,打造10个各具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新吴区慧海湾小镇,高水平建设国家级江苏(无锡)车联网先导区。推进C-V2X城市级示范应用项目建设,全面升级完善无锡高新区(新吴区)双模C-V2XRSU、智能标牌、信号灯等路侧智能化基础设施,推进车联网产业链完善与创新,探索车联网商业运营,进一步丰富公共管理、行业应用和个人服务等场景的车联网应用。

5.着力营造产业生态。以中国传感网创新园为核心,着力把太科园片区整体打造为全国一流的物联网产业园和物联网创新区,持续推进慧海湾、鸿山等物联网特色小镇以及智慧健康、智慧体育、智能传感器、北邮国昊物联科技生态园等一批物联网专业园区载体建设,高标准建成瀚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国家医疗健康物联网产品评测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加快物联网金融平台建设和产业化步伐。全力打造物联网国际交流合作平台、行业趋势发布平台、技术成果展示平台、产业发展投资平台、高端人才集聚平台,协同办好世界物联网博览会等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物联网专业会议和展览。

(二)夯实集成电路产业

在“十四五”期间,按照“优先发展设计业、重点培育晶圆业、优化提升封测业、积极扶持支撑业”的发展思路,通过政策引导招引企业,持续完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区内局部的“设计—生产—应用”自循环发展模式和产业生态。

1.优先发展设计业。高新区芯片设计主要涵盖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和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以及分立器件、MEMS等相关产品领域,高新区设计企业的模拟电路设计能力技术水平达到0.18μm~0.25μm,数字电路设计水平达到90nm~40nm。产品范围涉及DSP、USB3.0、HDMI接口,包括蓝牙、2.4G传输芯片、智能手机应用芯片、电源管理、音视频驱动和LED驱动芯片。2019年,高新区前十大纯芯片设计公司总销售规模达到26.43亿元,在规上设计企业总销售额的占比超过50%。但是,高新区集成电路设计业销售收入尽管2019年占无锡市的比例为43.23%,但在高新区全产业中仅占6.08%,在全国仅占1.71%。因此,在“十四五”期间,高新区要依托华虹无锡、华润微电子等行业龙头企业,加强集成电路设计等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发展。在芯片设计环节,重点发展物联网、计算机、网络通信、汽车电子、智能装备、高端显示、北斗导航、信息安全等领域的芯片设计开发,满足企业核心芯片需求。高新区要重点招引龙头型、总部型的项目与企业,打造具有强大集成能力的龙头企业,进一步围绕华虹无锡、华润微电子和海辰半导体的特色工艺和产业人才基础,吸引在无锡流片的外地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落户无锡高新区,同时加大对已有一定规模的模拟和功率器件类设计公司招引,做强集成电路产业链中的设计环节,巩固无锡高新区集成电路的优势地位。

2.重点培育晶圆业。现阶段,虽然高新区集成电路晶圆制造销售收入较高,但外资存储制造项目占比较大、产品单一,本地制造企业技术水平、工艺能力及销售收入仍有较大差距。为了保持高新区集成电路制造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在晶圆制造环节,要重点支持有特色的模拟工艺、数模混合工艺、微机电系统(MEMS)工艺、射频工艺、新型功率器件工艺的开发应用,推动全区集成电路特色工艺生产线的建设与扩产。其中,推进华虹12寸线代工产能爬坡、海力士12寸线产能稳定运行和海辰8寸线投入运营,在确保现有芯片生产线项目建设的同时,积极关注中小特色产品代工服务,形成高新区独有的特色工艺和亮点产品,进而带动整个制造产业发展水平的稳中有升。积极推进华润上华通过兼并重组,扩展8英寸和6英寸的模拟与功率特色工艺线建设;重视引进基于MEMS工艺、射频电路加工的特色工艺生产线,协助开发模拟、数模混合、SOI、GeSi等特色工艺产品,实现多层次、全方位的晶圆制造能力。

3.优化提升封测业。在“十四五”期间,优先提升区内先进封装测试技术发展水平,引进先进封装测试生产线和技术研发中心;顺应集成电路产品向功能多样化的重要发展方向,支持封装工艺技术升级和产能扩充,重点支持芯片级、圆片级、硅通孔、三维封装、系统级封装、扇出式封装等先进封装测试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大力推动区内封装测试企业与芯片制造业的联合协同发展,支持封测企业开展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在华进半导体的“国家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制造业创新中心”项目上,继续推动华进的先进封装的产业化,招引IGBT和MEMS等特色封装企业。

4.整合材料装备等配套业。依托现有基础和优势,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清洗设备、刻蚀设备、封装及检测设备,加快产业化进程,突破关键专用设备和材料,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发挥已有海力士、华虹半导体规模企业配套的需求,借助本地制造企业众多、产线尺寸丰富的优势,积极开展相关材料和配套产品。目前,无锡高新区晶圆生产线共计11条,其中12寸线3条,8寸线2条,6寸线4条,其中华虹、华润、海辰、中微晶园都是晶圆代工企业,为这些产线配套的设备、材料公司众多。在此基础上,集中整合材料装备等配套业,引导推进本地的材料、零配件企业进入区内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形成完善的产业配套生态链,提升国产配套产品的应用,稳步推进材料、配套产品的国产化替代,加快自主可控的产业化进程。同步借助华进先进封测产业链带动,吸引后道配套装备、材料企业,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封测所需的塑封料、引线框架、键合金属丝等材料支撑企业,统筹优化、合理布局,形成相互依托态势,建立强有力的支撑关系。

5.加快推进平台载体建设。充分发挥芯动力人才计划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基地作用,加快推进东南大学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国际联合学院、国际工程师学院等建设,打造全市集成电路技术高地、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加快推动无锡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和苏南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园建设,集聚国内IC设计研发资源,联动集成电路设备厂商、代工厂、设计企业及科研机构,努力打造成一个吸引上市公司、科研院所、海内外领军人才集聚的高水平集成电路产业园区。针对集成电路产业重大项目用地面积较大、污水排放和危废物产生量较大等特征,加快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相融合,全面整合布局散乱、利用粗放、用途不符规划的低效用地,推动供而未用、用而不足土地再开发,加快推进存量资源直接利用转化,盘活低效存量用地和环境容量资源,着力化解集成电路产业大项目落地的土地要素和环境容量瓶颈。

(三)提升软件产业

在“十四五”期间,充分发挥无锡国家软件园品牌效应,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完善产业生态链,努力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高端软件产业集群。

1.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发展。在“十四五”期间,高新区将进一步发展新一代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稳步推进高端软件产品、软件服务外包和重大投资项目等,做大做强永中软件、隆正信息等基础软件企业,大力培育江苏税软、江苏曼荼罗、金风科技、宇信易诚、飞谱电子等重点行业应用软件企业,支持文思海辉信息技术、恩梯梯数据(中国)等服务外包软件企业拓展业务与技术新领域,重点推进无锡(国家)软件园、无锡广告产业园等国家级软件园区建设,加快推动朗易产业园、特康产业园等新型软件园区建设。

2.加强招大引强,完善产业生态链。以信创基地建设为牵引,通过造链、补链、延链和强链,加大对高端芯片CPU和多种国产操作系统的组合,到整机、外设、OS、数据库、中间件、流版章、安全软件等软硬件产品的引进培育,重点推进一批信创领域产品和相关企业进入国家采购目录。通过测试中心和攻关基地研发适配,推出江苏信创产品的解决方案,走出有无锡特色的江苏信创模式,为全国信创产业发展探路。

3.加强平台建设,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以江苏省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联盟企业为依托,通过搭建国产基础软硬件产品技术攻关与服务支撑平台,积极引进产业链中的包括CPU、操作系统、数据库等相关企业,推动联盟内软硬件企业在基地内协同攻关、联合适配调优,解决关键共性技术,提升自主基础软件、安全软件、网络可视化产品品质,争取形成基于国产芯片的云办公解决方案,带动安可产业快速发展。依托瀚云科技重点推进工业APP培育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依托中国ITSS实训基地,加快信息技术标准试验验证环境、信息安全测评环境等建设工作。加快华勤长三角研发基地、国家级实验室及华勤企业大学项目建设,加快朗易科技产业园、隆正超级软件工厂、恒云太数据中心等重点项目落地、建设和投产。积极推进中加物联网与区块链产业发展研究院无锡分院、特康AR/VR学院等载体建设。

(四)加快发展大数据产业

1.搭建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统筹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围绕大数据产业,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深入调研大数据企业对服务平台的需求,构建大数据全产业链平台与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大数据全产业链平台着重于对大数据全产业链的构建和吸引,实现“网络化”的创新产业协作关系。如包括数据存储服务平台,云计算服务平台,端产品服务平台和服务外包平台等。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则为大数据全产业链平台的企业和产业发展提供资源共享的公共服务支撑。如包括政务服务平台,人才资源服务平台,融资服务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创业孵化服务平台等。通过科学规划,统筹推进数字经济、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的发展。

2.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培育大数据产业龙头企业,做好对大数据和云计算骨干企业上市培育工作,支持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或挂牌。支持重点企业参与“中国大数据企业50 强”等全国性行业排名。打造创新能力突出的大数据骨干企业,并发挥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企业与系统集成企业开展战略合作,联合特色鲜明、灵活高效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相互支撑、协同创新的发展体系。

3.加强招大引强,加快产业生态圈建设。围绕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核心领域和前沿领域,补齐产业链短板,瞄准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发达地区和国内外领军企业,以全国大数据50强企业为重点,进行有针对性地企业招商,积极争取在无锡高新区设立子公司或创新研发中心。走访企业,共商发展,搭建政企深化合作的平台,推动相关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依托重要平台和行业影响力,通过举办大数据融合发展论坛、产业生态推介会等,集聚产业链各环节和上下游企业抱团发展,打造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圈。

4.鼓励研发创新,注重数据应用,深化产业融合。设立大数据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创新与应用,逐步打造具有核心技术自主权的大数据产业链,形成自主可控的大数据技术架构,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创新能力。推动大数据产业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重点在数字车间、数字工厂、协同制造、网络化协同等方面开展融合创新,加快发展大数据驱动的新业态、新模式。以专项资金、产业基金、税收优惠、投融资对接等多元化方式,加大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资金支持。

(五)加快发展5G产业

1.加速推进5G基站建设。深化与中国三大移动通讯运营商的合作,加快落实与无锡电信签订的《关于共同推进5G创新应用示范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并探求更加广泛的战略合作。借助运营商在基站建设、网络覆盖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推进5G通讯基站由点及面的全方位覆盖。进入5G时代频段不断提高,单个基站覆盖范围有所减小,需要相比于4G更加密集的基站覆盖。同时由于高频信号穿透力减弱,室内覆盖问题亟待解决,应把小基站建设作为5G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快推动5G移动通信网络架构、大规模天线、超密集组网、新型多址以及新频谱开发与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和前瞻部署,以非独立组网(NSA)架构为过渡,以独立组网(SA)为目标架构,到2025年,全区建成5G基站3000个,保障5G网络全区覆盖。

2.加快推进5G产业化项目落地。重点支持闻泰科技一期研发中心和制造中心项目投产,闻泰科技新吴智能终端研发中心是闻泰科技在全球布局的第五座研发中心,主要从事5G智能终端和模块产品的研发设计。闻泰科技新吴智能制造中心是闻泰科技在全球布局第二个智能制造基地,主要从事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硬件、笔记本电脑、汽车电子等智能终端设备制造,一期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将超过40亿元。充分发挥新吴半导体材料研发优势,以半导体器件研制为抓手,依托深南电路、SK海力士半导体、全讯射频科技等企业,加快研发滤波器、功放、PCB等关键射频元器件,培育形成一批引领5G产业快速发展的龙头企业。大力支持基带芯片、基带光模块、天线模组、LCD模组等领域研发,完善产业链无线侧、有线侧、终端侧的骨干企业布局。

3.着力丰富5G应用场景。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通信技术,将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相互融合、跨界赋能,将产生更多颠覆性的新业态、新动能。而5G垂直行业应用,又会推动5G产业快速发展。应根据新吴智能化现实需求,着力于智慧医疗、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教育、自动驾驶技术等需要,大力发展大带宽、低延迟与虚拟现实、仿真系统相结合的应用场景。重点发展“5G +智能制造”,在虚拟现实场景下显示生产环境、生产设备和产品质量数据,方便远程专家指导维护。大力发展“5G +车联网”,充分利用江苏(无锡)车联网先导区创建机遇,利用5G加快规模部署C-V2X网络、路侧单元,装配较大规模的车载终端,完成重点区域交通设施车联网功能改造和核心系统能力提升,协同推进全球首个城市级车联网(LTE-V2X)应用项目,构建开放融合车联网产业生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支持5G在智慧医疗和智慧教育领域应用,实现有限的医疗资源、教育资源的电子化与共享化,有利于缓解资源分配不均衡状况。通过5G+区块链融合发展,对质押动产的全流程监控,实现无额外担保和纯线上“闭环操作”,破解商业银行对于动产质押监管难的困境,促进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化解。

(六)加快发展人工智能产业

重点发展 AI 芯片、工业机器人、柔性制造、智能装配、离散制造等智能成套设备系统,推动智能安防、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无人机等重点领域智能终端产品创新,推进可穿戴设备、关键电子元器件、智能仪器仪表等关键装置及部件的研发和生产。加大集聚具有多技能的人工智能人才力度,积极争创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园,力争在人工智能的创新能力、产业体系、行业应用、企业实力、集聚发展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机器人制造及人工智能装备相关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在全国有一定影响。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强化规划引导作用,确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全区新旧动能转换中的重点发展地位,引导各类政策向信息技术产业倾斜,营造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政策发展环境。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成立以区主要领导为组长、区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建立和完善全区信息网络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强化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统筹和协调,解决好事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围绕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强区,建立全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相关职能部门间联动推进机制,协调各部门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进一步整合部门职能,优化机构设置,配强力量,抓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政策制定、督促检查、考核指导等具体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工信局,牵头负责推进工作,各有关部门和街道明确职责、分头推进、密切配合,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的作用,并制订相应实施方案,努力形成上下联动、分工协作的工作体系。

(二)加大财税扶持

进一步完善和实施“无锡高新区(新吴区)加快发展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扶持政策与实施细则”,设立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健全完善财税、金融、人才、土地等配套支持政策。完善管理规范,探索创新型政策法规,加快制定和完善有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项目建设、应用推广、信息共享和运行管理等各环节的流程、技术架构、跨部门信息协同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进一步完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尽快破解芯片卡脖子难题,重点支持和鼓励物联网、计算机、网络通信、汽车电子、智能设备、高端显示、卫星导航、信息安全等领域芯片设计开发,12英寸及以上先进生产线、8英寸特色专用工艺生产线建设,芯片级、圆片级、硅通孔、三维封装等先进封装测试技术产业化,以及关键设备、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培育本地龙头企业和成长性企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成立大数据资源中心,围绕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数据资源开放交易进行立法层面的探索,保障对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保护、政府数据的开放和利用、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法律保护。

(三)拓宽融资渠道

加快构建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信息技术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或到“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实现直接融资。加大产融信息对接力度,建立完善跨部门工作协调机制,搭建服务平台。统筹区级相关专项资金,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成立区产业投资基金,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作为重点投资领域。积极争取国家集成电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等专项资金对我区电子信息制造业重大项目的支持。推动银企对接,建立常态化的银企信息交流和融资联动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企业信贷支持。同时,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积极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企业提供担保并给予倾斜支持,适当放大担保倍数。

(四)优化发展环境

增强平台及中介服务功能。加强政府指导和政策引导,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和社会资本的积极性,推进创建一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服务平台。发挥行业中介组织作用,鼓励协会、学会等相关社会机构加强能力建设,组织开展推进行业技术进步、产学研合作等活动。指导电子产品检测、评测等第三方机构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和业务能力建设,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行业技术服务需求。同时,高度重视产业与城市良性互动发展,促进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构建和完善集文化、商业、金融、娱乐、生活功能为一体的生活配套区,加强“产、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形成产业与城市良性互动的格局。

(五)集聚高端人才

落实“太湖人才计划”,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紧缺急需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实施“飞凤人才计划”,以更大力度引进信息技术产业的“高精尖缺”人才。依托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国家传感网大学科技园平台等,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激励机制和配套措施,吸引海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层次人才来华就业、创业。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培养,整合高校、企业、社会资源,推动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多层次、多类型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培养体系。支持鼓励高校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兴领域学科专业建设,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鼓励校企合作,建立人才实训基地,培养产业急需的各类科研人员、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依托社会化教育资源,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知识普及和教育培训,提高社会整体认知和应用水平。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