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内卷是当今风电主机装备产业的主旋律,如何规避,是行业企业值得思考的问题,装备企业的本业是做产品,做装备,看看光伏如何做,就知道为什么光伏是投资者愿意投资的原因了,内卷要消除,还得看看外面,外面的市场很大,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啊。
2022年注定是惊心的一年。
低价内卷助推风电主机招标持续发力:1-9月直径招标量已过75GW
2022年以来,风电主机项目招标量再创新高,中国风电新闻网统计数据(不完全)结果显示,1-8月,风电主机装备(部分含塔筒)总容量达到了61.9GW,这个数据基本已经持平2021年的风电主机招标量,令人惊讶的是,与陆上风电平价趋势相同,海上风电主机招标量也超出行业预期,达到惊人的12.9GW,而这一切的核心推力就是两个字:低价。9月21日,中广核广东阳江帆石一1GW海上风电项目(含塔筒)采购开标,此次招标价格意料中均价突破4000元/kw(含塔筒),而这个价格应该是目前的主流价格走势水平,对比近三个月海上风电主机价格,下降了300元/kw以上,下降幅度达到7%以上。
不同的行业媒体统计数据结果显示,2022年1-8月风电招标规模达68GW,其中海风招标12.7GW。最新媒体统计,截止发稿本周,9月风电招标规模达6.12GW,其中海风招标规模0.2GW。可以初步预测,2022年中国风电的招标容量将又是一个新纪录:2022年风电主机招标量或过90GW
低价助力招标量持续增加。相比海上风电价格降价高幅度而言,陆上风电主机价格在持续稳定略有回弹。根据不同行业媒体的大致统计测算,1-8月陆风机组加权容量中标均价(扣除塔筒450元/KW,行业统计数据按照400,我个人认为不同高度加权应该在450)分别为1957元/KW、1946元/KW、1796元/KW、1806元/KW、1743元/KW、1735元/KW、1750元/KW、1777元/KW。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价格是投标价格的加权平均,历史最低价格应该是最近的140塔高(非柔塔)加主机价格2050元/kw,这也刷新了历史最低的带塔筒招标低价。从价格的趋势而言,后4个月价格走低的核心还是在主机的机型大型化带来的边际成本下降使然,从这个趋势来看,低价或成常态。
低价内卷短期是常态:1500元/kw风机价格基本触底
不难看出,价格走势基本已经到达最低,并开始缓慢抬升,不过想要大幅上涨难度很大。竞争格局难以破。目前国内的123家主机企业,4家民营企业,8家国企/央企,民企基本已经到头部企业行列,而9家国企央企的风电装备都已经成为其战新产业或主导产业。
三大动力:上海电气,东方电气和哈尔滨电气最早进入风电装备行业的企业,火电的下滑就注定了风电成为三大动力的主导产业,从近两年的企业领导人行业动态就会发现,为了风电可谓是亲自上阵,助力风电再出发。
两车:中国中车已经把风电装备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加之其有全球独一无二的全产业链,风电装备产业再崛起毋庸置疑。
中国船舶:海装2021-2022年全国布局多点,海上主机加上海工装备以及拟上市改制,都不能小视这家西南深处的央企决心。
国家能源联合动力:升级为集团直属二级企业,有国家能源自留地,再度腾飞就看时间问题。
运达股份:已上市,2021年的业绩已经证明这家地方国企雄心壮志。
目前4家民企和8家国企央企的市场格局已经基本持平,从2021年的市场占有率来看,民企略占优势,达到55%,但从国企央企的发展态势来看,国企央企的市场占有率在逐步上升。从每日风电统计1-8月风电中标量结果,中标容量比例基本也是这个局面。
作为国家能源装备的国企央企,在高质量发展的发展道路上,保持正常的盈利是企业的基本要求,作为上市公司,为股东保证持续的盈利是基本的诉求,所以从这个价格态势来看,价格下调基本到底,从技术角度分析,材料成本也基本到了极致(单位千瓦的用量)。
低价下的风机成本亚历山大:短期无法维持高毛利
自从3月份出现了1400元/kw 的风电主机价格后,风电整机企业面临巨大的盈利压力(尤其是上市公司),尽管行业企业中有企业保持盈利,但对绝大多数行业主机而言,主机毛利率面临巨大挑战。
1,大型化的机型尚未大规模交付,都处在交付的初期阶段。对绝大多数的大兆瓦机型,其生产摊销包括模具开发成本摊销相对较大,以叶片为例,一套叶片(90m长度左右)模具的成本不低于1200万元,正常150套叶片寿命,按6MW计算,也就是100万千瓦左右,模具成本12元/kw,叶片目前单位千瓦的销售价格约450元/kw左右,模具占比3%,由此可见一斑。
2,研发成本较高。目前行业(国内)的机型研发周期在8-10个月左右,一套机型的研发成本(陆上)成本4000-5000万元左右(不过部分模具可后续用于生产),如果一个机型可销售500台,平均每台的研发成本在10万元左右,按6MW机型设计,摊销到成本上将达到15-18元/kw,问题是要能达到500台,只有主流机型可能达到这个规模。
3,原材料仍处高位。海通证券统计刚才近几年的价格,当期的钢材价格人高于去年同期10%以上,而去年同期的风机价格高于今天价格50%以上。
从行业价格走势看,风机机型的同质化,直驱开始逐步在大兆瓦时代退出历史,都在走双馈或半直驱路线,近期永济和中车株洲电机下线的半直驱中速永磁整体传动链就会发现,未来齿轮箱的技术路线已成为主流,同样的技术路线,同样的供应链,同样的国产化,唯有价格才是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内卷潮下的风机竞争:回归产品技术创新本质
同样曾经是内卷严重的光伏组件行业,为什么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今天依旧保持冲天的前进步伐。无论是光伏行业,还是新能源电池行业,笔者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这两个行业的装备企业(其实就是小部件,暂且称之为装备)只做产品,不做产业(行业下游)。
光伏产品的竞争本质是产品竞争。光伏行业的发展也是大起大落,也有很多企业被历史留在了沙滩上,但从他们的行业竞争我们发现,无论是隆基,还是通威,都只做产品,从传统的组件,到TOPCON,HJT,钙钛矿,只要是能提升技术效率,降低成本的技术路线,都是创新的目标。加之行业企业后来做产品产业链,本质上还是产品竞争,从硅料,切片,到组件,到电池,其商业模式是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产业链延伸为股东创造价值,在硅料持续涨价的今天,仍然保持高速增长,并未接入到电源下游产业。
新能源电池同样保持产品竞争的本质。从三元里到磷酸铁锂,再到钠电池,一句话,如何降本,如何提升效率,如何提升性能,创新就指向哪里,宁德时代,比亚迪等行业龙头,其本身并不做其下游产业(比亚迪本身是汽车企业例外)。
风电装备企业行业的竞争目前已经陷入一个循环,产品盈利下降,通过其他非产品盈利来补充,就连塔筒企业都开始开发风电场。以此行业发展进入一个非正常的竞争态势:装备企业做开发,与客户竞争或合作,产品本身的盈利水平并未得到提升,这也许是为什么众多的风电装备上市企业加起来不够一个隆基股份的市值,更不用说赶上宁德时代,因为产品本身的盈利能力预期无法给投资者一个可见的未来。
外面的市场很精彩:中国风电该大步走出去
光伏的走出去,是风电未来的学习榜样。光伏组件原材料价格持续高涨,而光伏行业的盈利却并未下降,原因在于光伏走出去的市场路线取得了成功,今天,全球海外市场占到这些光伏产品的70%市场,以分为单位进行价格测算的光伏产品确实值得我们风电装备企业学习。
从并网数据来看:
2021年,全球新增风电装机93.6GW,中国装机46.9GW,全球市场占比过半。截至2021年年底,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837GW,同比增长12.4%,未来市场可期。2021年全球陆上风电市场发展势头有所减弱,但72.5GW的新增装。
从吊装数据来看:
2022年5月19日,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最新发布的《全球风电供应侧报告》,全球风电整机制造商在2021年的交付量创造了新纪录。报告指出,尽管有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还有原材料价格上涨和物流的压力,全球30家风电整机制造商在2021年仍然实现了104.7 GW的新增吊装容量,全球前十有中国6家在列,但海外市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2021年中国风电吊装容量统计简报》发布数据,2021年,中国风电装机全国(除港、澳、台地区外)新增装机15911台,容量55.92GW。同样占比全球市场过半。
这两组数据结果告诉我们,海外市场大有可为,中国风机全球市场潜力巨大,陆上风机中国装备企业的性价比已经在越南得到了充分的体现,VESTAS作为全球老大,2021年价格上涨30%仍然保持亏损,而他们的主机价格按当前中国主机价格对比,是中国风机价格的3-4倍,而中国风电应该是全球最抗造的风机,因为中国的风电场是全球最恶劣的风电场,没有之一。
走出去,一方面可以避免恶性竞争,同时还可以提升企业的盈利水平。做好产品,装备企业要做好本业,产品竞争需要在产品本身下功夫,投资者不是单纯看产值规模,而是看盈利能力,华为就是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