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汇聚生态环保、经济金融和实业科技等领域的专家和领军人物,探索切实可行的低碳发展路径,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近日,生态环境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该方案作为“1+N”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进行系统谋划。在“1+N”政策体系的指引之下,各行业、各区域都在持续发力,正加速迈向“双碳”愿景。
但无法回避的是,当前全球正面临多重叠加的严峻挑战。首先,气候变化不断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而减碳降耗时间紧、任务重。其次,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滞胀风险上升。此外,新冠肺炎疫情对产业链和供应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产业恢复发展不是要退回老路,而是要选择更具韧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值得注意的是,低碳经济的市场效应正逐渐形成。一方面,消费者的节能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产品和技术更具竞争优势,《“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国绿色环保产业产值高达11万亿元;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对于企业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的要求愈发严格,可持续发展正逐渐成为上市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尽管外贸增速放缓,但部分附加值高的、绿色相关的行业和产品出口仍保持较好的增长韧性。此外,欧盟正推动碳边境调整机制的落地,这意味着,绿色低碳将成为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的“敲门砖”和“加速器”。
在此情况下,对企业而言,可持续发展早已不只是关乎社会责任的可选项,而是打开商业机会的窗口,更是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支点。那么,企业应当如何打造绿色产业链,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面对重重挑战和不确定性,数字化将成为绿色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无论是制造工厂、楼宇、交通,还是能源系统,在从设计、规划到生产、运营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各个环节的互联互通,赋能企业显著提升发展速度、质量、效率和灵活性,推进有序减碳。
实践证明,西门子数字孪生结合其他先进技术可使企业在产品设计阶段节省50%的原材料,在制造执行阶段降低40%的能耗。工业边缘计算可提升信息透明度,优化流程,节能达45%。西门子MindSphere平台支持智慧能源管理,能帮助减少20%的排放。在碳足迹追溯方面,西门子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创新解决方案(SiGreen)可提升碳排放透明度,不仅覆盖工厂的核心制造过程,也贯穿整个工业链。目前该解决方案已在西门子德国安贝格工厂和成都数字化工厂成功落地。
碳中和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成不变,需要各界持之以恒、与时俱进,通过技术创新来构建低碳产业体系。站在全球视野,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的共同使命,谁都无法置身事外。为此,西门子中国在去年9月启动了“零碳先锋计划”,携手各方伙伴共塑零碳生态,打造端到端的绿色产业链,并提出了清晰的行动计划和目标。
在自身运营方面,西门子持续落实节能举措,加强精益和数字化生产,推动减碳进程。6月中旬,西门子全球首座原生数字化工厂在南京开业,它不仅在产能、生产效率和产品上市时间等方面取得飞跃,更树立了绿色工厂的新标杆。通过屋顶光伏和电源热泵系统,新工厂预计每年可减少超过3300吨的碳排放。针对供应链,西门子力争到2025年帮助超过500家重点供应商加速减碳步伐,目前西门子已将低碳相关指标纳入采购决策过程,并建立起覆盖近9000家在华供应商的减排信息管理系统,有针对性地支持供应商挖掘减碳潜力。面向客户,西门子力争到2025年赋能数十个行业的上万家客户节能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