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能源电力数字化转型成果和协同创新生态研究》报告,由浙江华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牵头组织专家,通过数字化项目现场调研32次,17次撰写讨论,专家组从能源电力的生产、存储、传输、消费、交易、治理等各环节总结分析,撰写浙江能源电力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成果与协同创新实践成果,供产业参考。第二

首页 > 配售电 > 能源服务 > 报告 > 正文

报告连载三 | 能源电力数字化转型成果中能源电力消费、电力交易、电力治理等见解

2022-05-25 12:18 来源: 华云科技 

《浙江省能源电力数字化转型成果和协同创新生态研究》报告,由浙江华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牵头组织专家,通过数字化项目现场调研32次, 17次撰写讨论,专家组从能源电力的生产、存储、传输、消费、交易、治理等各环节总结分析,撰写浙江能源电力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成果与协同创新实践成果,供产业参考。

第二章:能源电力数字化转型成果中能源电力消费、电力交易、电力治理、协同创新、人才重点培养见解。



第二章能源电力数字化转型成果中能源电力消费、电力交易、电力治理、协同创新、人才重点培养见解

1.png

2.4 能源电力消费

2.4.1 电力消费发展趋势

(1) 能源电力消费领跑全国,经济平稳发展

2020 年,浙江能源消费总量增速3为全国最高,达 10.1%,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4上升 6.34%。从用电量看,2020 年浙江省全行业高压用户累计用电量3400.90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36%。浙江电能消费占终端消费比重已达38.3%, 预计到碳中和年,将提高到65%。

2021年上半年,浙江全社会用电量 2553.31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87%, 两年平均增长8.4%。从月度全社会用电量来看,6月份浙江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 9.85%,连续14个月同比正增长。

全省用电量实现快速增长,工业是主要动力。上半年,浙江全省工业用电量 1764 亿千瓦时,增速达到 26.29%,占全社会用电量的 69.64%。工业中,制造业表现抢眼。1~6 月,浙江全社会用电量同期累计增长471.6 亿千瓦时,其中,制造业电量增量占全社会增量的66.52%。从地区分布来来看,高端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宁波、嘉兴等沿海地区,其中宁波高技术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占全省26.5%,是全省高技术装备制造业的领头羊和桥头堡。

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乡村振兴成效显现。1~6 月全省居民用电 326.08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4.43%。从非城镇居民与城镇居民用电比值来看,非城镇居民用电与城镇居民户人均用电比值从2019 年的 0.7585:1 提升至2021年上半年的 0.8070:1,这也体现了浙江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上不断前行的印记。

社会消费需求旺盛,住宿餐饮业增幅领跑。国网浙江电力发布的上半年电力消费指数(以下简称“EPI 指数”)显示,2021 上半年,浙江省全行业 EPI 指数为 124.38,与 2020 上半年相比,指数水平上升29.79,总体保持高位,上扬势头强劲。各行业运行稳中有升,其中,住宿和餐饮业增幅领跑全行业,由 2020上半年的 82.51 上升至 2021 年上半年的 128.87,增幅高达56.19%。相对 应的,第三产业指数增幅最高。2021 上半年,全省三大产业指数相较于 2020年同期,分别提升了 22.87、29.79、30.04,同时指数水平也高于2019年同期。

(2) 新旧动能持续转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在浙江,绿色低碳发展已然成为新风尚,比如大家对电动汽车出行的热衷。体现在电动汽车充电量上,1~6 月,全省充换电服务业累计用电4.2 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 156.5%,两年平均增长 89.66%。2021 年前四个月全省充换电量已经超过2019 年全年充电量,预计 7 月底超过 2020 年全年用电量。此外,浙江也在不断加快新旧动能转化,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 展。1~6 月,省内汽车制造、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力设 备制造业的两年平均用电量占比分别提升 0.78%、0.67%和 0.51%,与之对比, 传统的纺织、造纸等产业用电量占比进一步萎缩,其中纺织业、金属制品业、 造纸业两年平均用电量占比分别下降 1.92%、1.01%、0.67%,表明浙江产业结构逐渐由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向高精尖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型。

同时,在全省建设“数字浙江”的浪潮下,浙江数字信息产业用电量已连 续 16 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速。从月度电量增速来看,浙江数字信息产业增长远高于全社会用电及工业用电增长水平。1~6 月,数字信息产业累计用电量 95.74 亿千瓦时,两年平均增长 18.05%,高于全省工业水平 8.58 个百分点。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数字信息产业明显表现出制造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 备制造业)与服务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协同发展的趋势, 行业增长进入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3) 电能替代与能效提升同步推进

2021 年 4 月 22 日,国家能源局《2021 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指出,大力推广高效节能技术,支持传统领域节能改造升级,推进节能标准制修订,推动重点领域和新基建领域能效提升。积极推广综合能源服务,着力加强能效管理,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实施电能替代,大力推进以电代煤和以电代油,有序推进以电代气,提升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浙江省节能降耗和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十四五”规划》指出,到 2025 年,全省能效水平持续保持全国前列,能源资源配置水平明显提高,能效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领先全国,努力成为全国能效创新引领“重要窗口”。2020 年浙江全年使用清洁电能达 1898 亿千瓦时,占浙江全省全社会用电量的近四成。在消费侧,国网浙江电力继续推行“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的“电能替代”项目, 2020 年全年完成电能替代项目 8731 个,替代电量 94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9.39%。其中在工业领域基本实现电力和氢能替代,各行业能效较当前提高 50%。建筑领域电气化水平达到至 65%,智能楼宇、零能耗建筑广泛推广。电能替代为浙江经济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变化和深远影响。在助力环保, 减少能源对外依赖以保障能源供给安全发展下,电能替代带来的节能减排,更在倒逼企业加快产业转型和升级,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变革,减少化石能源 消费,提高电能消费比重和社会能效水平,以用能方式转变促进企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2.4.2 数字化赋能能源电力消费升级

(1) 数字化能源管理促进能效提升 对于处于充分竞争行业的制造业企业来说,随着产品质量要求更高、用工 成本压力更大、市场竞争不断加强、客户对低碳意识的持续增强,节能减排、 提质增效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选项。通过电力能耗数据和产量数据进行融 合,来建立智慧能源管理系统,与企业的生产管理系统进行集成,以加强能效 管控,推进工业自动化。对于酒店、商城等物业管理单位来说,依托智慧楼宇 系统平台,通过配电无忧管理、定制化能源模型,实现对各能源设备、一级、 二级、三级、四级负荷进行数据采集、分析、报警和运行优化及时处理和预案 来进行科学维护,帮助建筑能源管理人员实现安全、便捷、高效、经济、智慧 用能。

(2) 数字化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浙江省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了未来数字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 总体框架、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为浙江省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提供重要的指导和遵循。到 2022 年,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加快,乡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 农村集体经济基本实现数字化管理。浙江湖州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十多 年来,坚持“生态立市”发展战略不动摇,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促进 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形成了“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培育生态文 化、构建制度体系”为主要内容和标志的“两山”湖州实践模式。

2.4.3 案例

案例 1(制造领域):韩泰轮胎有限公司的智慧能源系统

1 项目背景

1996 年,韩泰轮胎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韩泰轮胎)在浙江嘉兴建厂;2005 年设立了中国技术研发中心(CTC),为公司轮胎配套事业快速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为了更好地管控轮胎的生产流程,公司需要采用全面、精确的电子系统, 解决公司生产工作量大、精度低、信息难共享等需求痛点。

2 项目功能

为了更好地管控轮胎的生产流程,公司采用了全面、精确的数字化信息系统,目前设有 SPEC(示方书管理系统)、G.MES(生产管理系统)、WMS(仓库 管理系统)、SAP ERP 系统、EZ(设备信息管理系统)、H-EMS(智慧能源管理 系统)、Arena(智能办公系统)。其中 H-EMS(智慧能源管理系统),解决公 司能源管理人工统计工作量大、统计误差、能源信息和生产信息无法关联等痛 点,将在线能耗数据采集和 G.MES(生产管理系统)各生产环节实时的产量数 据进行融合,做到横向对比、纵向对标;同时能效 KPI 和员工 HR 系统考核联动。

在系统中,从公司总体层面、车间层面、生产各环节及重点设备指标可以 做到实时分析。管理者可进行成本控制和分析决策;同时能够对异常事件及时 跟踪分析处理,包括设备故障、运行管理、产量未达标等。从而建立起细化的 指标体系,实现能源精细化管理。

3 项目亮点(成效)

(1)荣获多项资质认证,如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低碳产品认证(首批)、 绿色产品认证(首批)、获工信部国家级绿色工厂,项目被列入 2020 年度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创建名单;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设备管理与技术创新成果一等 奖。

(2)能耗降低,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持续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现在单耗 水准 369kgce/Ton 跨入国家标准先进值行列(GB29449-2012 轮胎单位产品能源 消耗限额标准:先进值<380kgce/Ton)。近 5 年累计节约能源成本 1.2 亿元以 上(单位产品能耗累计下降 20%以上),节约标煤 4 万吨,减排二氧化碳 9.9 万吨,减排 2.7 万吨粉尘。公司在传统行业树立了节能标杆典范,累计接待访问交流学习 1000 人次以上,并在嘉兴日报和人民网获得专题报道。

(3)加速智能和未来工厂建设。十四五期间韩泰轮胎将与中国移动战略 合作、依托构筑韩泰 5G 工业互联网平台,利用 5G 新技术与智慧数字化能源、 智慧安防、智慧物流、AI 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等方面融合解决全生产工艺流程痛点,构筑成先进的现代化 Smart 工厂。

智慧能源系统介绍(图片来源:韩泰内部提供,版权原因,清晰度有限)

根据当前数字化转型取得的成效,韩泰轮胎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一是做 好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及数字化变革,从单耗最高的环节入手;二是激发高中基 层及全员积极性,搭建智能化团队;三是通过应用侧-开发侧-考核侧-产品侧 的人员匹配来进行框架搭建,进行技术系统匹配。

案例 2(制造领域):宁波旭升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1 项目背景

宁波旭升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核心业务为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零部件的研发和制造。2020 年,公司在净零能源的背景下,成立能源小组, 对能源计量开展计算,以提高生产及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实现转型升级。

2021 年,旭升汽车六号厂区“年产 150 万件新能源汽车精密铸锻件数字化车间”省级项目,利用工厂互通的网络信息建设,实现生产、物流、系统管理的数据采集与可视化,利用数字模拟仿真技术进行生产模拟,优化生产工艺, 大幅提升生产效率。项目成功应用了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 大数据等多项新技术,开拓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网络协同等新模式,为公司实现全面智能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项目功能

净零能源设想对制造汽车的行业及其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净零能源的背景下,预计 2030 年全球汽车销量的 60%是电动汽车,2040年重型卡车销量的 85%是电动汽车或燃料电池汽车。在净零能源的背景下,旭升对工厂进行了升级改造,将电池和燃料电池结合在一起,调整了供应链,将汽车的生命周期排放强度降到最低。这为重新设计现有零件和制造流程提供了机会,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3 项目亮点(成效)

抓大放小,先做宏观。全方位的能源监控和电力监控,对比其他工厂,发现差异值,再对差异进行原因分析,找到影响原因去解决。再考虑精细化。

优化组织结构。宁波旭升能源小组的组织结构优化为:能源负责人——对政府端负责人+对内生产端负责人——能源科(能源管理员)——车间(兼职能 源管理员)。

规划能耗管理,灵活选用设备。在设备选择之初就将能耗考虑在内。目前公司能耗按吨对水、电、气分开计量,二级计量按照能耗高低灵活安排。

顶层设计,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步伐。六号工厂在建设之初,即进行信息化、 智能化、数字化规划,加快了企业转型步伐,在当地同类型企业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4.png

图片来源:现场拍摄

案例 3(建筑领域):临平银泰综合体

1 项目背景

临平银泰城智慧楼宇系统平台是一套专业的变配电设备资产互联网架构管理系统,是传统智能配电系统的一部分,将智能硬件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处理,为配电设备运行状态监视、运行维护作业管理和设备资产管理提供“互联网+” 灵活应用方案。“智慧能源”平台为用户提供基于云平台的电力设备的资产管理、紧急事件处理、维修维护管理、文档报告管理。

2 项目功能及成效

目前智慧楼宇系统平台应用模块包括概况、站点概述、告警管理、控制中心、数据分析、需求侧管理、能源管理、电能质量、设备管理、巡检管理、运维管理、系统状态、大屏服务等模块。

1)通过智慧楼宇的平台建设,能够监测和统计不同级别用电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环比分析,提升供电可靠性,实现数字化运行维护管理功能。同时,辅助银泰城加强配电系统的基础管理,节约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2)初步实现数字化,可以形成月度统计分析报告,目前智慧楼宇平台效用集中在统计和监测方面。

3)项目探索区域值守+共享电工模式,打造数字化运维管理新模式,在达立电管家的基础上,拓展综合体电力设备抢修管理途径。

4)项目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为后续商业综合体的推广复制提供基础。

智慧楼宇智控平台(图片来源:现场拍摄)

案例 4(建筑领域):华云建筑能效管理

1 项目背景

目前,建筑耗能已与工业耗能、交通耗能并列,成为我国能源消耗的三大 “耗能大户”。在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和能源需求激增的背景下,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 30%。建筑楼宇能源管理更是存在以下痛点:用能信息采集不全, 缺乏对能耗现状的全方位了解,对自身节能潜力和节能方向不清晰;机电设备维护不及时,造成设备长期在低效状态下运行,影响建筑能效水平;能源管理自动化程度偏低,节能优化手段缺乏,能源数据价值远未体现;建筑能源管理中缺乏对大电网信息的分析,未实现楼宇负荷与电网的友好互动。

浙江华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建筑能效管理系统是以建筑自动化系统集成技术为基础,在满足使用者健康、舒适的前提下,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并且能够降低建筑物全生命周期成本的一套监控管理系统。随着电力市场的逐步放开, 也将促使建筑用户参与需求侧响应等电网互动,对建筑能源数据的挖掘、分析、利用将进一步提升能源管理系统的价值。

2 项目功能

系统可应用在政府机关、公共机构的办公大楼;综合体、商场、写字楼、 办公楼、学校、医院、酒店、体育场馆等大型公共建筑及建筑园区、商业地产集团等。主要功能包括能耗管理、监控管理、能效管理、运维监控等。

8.png

公共建筑能效数字化管理平台(图片来源:华云内部提供)

3 项目亮点(成效)

监控运维便利化:运维管理者一键进行空调、照明操作配合 APP,清楚了解用能量及用能分布,了解能耗水平,实时掌握能源设备运行及运行异常信息。

提升用能可靠性:提供设备监管、诊断和管理服务,支持用户进行及时设备维护及管理,提升设备安全可靠性。

数据分析深度化:进行能效分析优化、账单优化等,通过可视化报表图像等为用户提供决策支持,减少运营成本,降低用能成本。

强化智慧用能:提供建筑能源智慧化水平,辅助需求响应互动、负荷预测与能源优化配置,为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提供数字化参考。

2.5 能源电力交易

电力市场建设是当前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是深入推进售电侧改 革的基础,是发用电计划有序放开和交易中心市场化运营的前提。由于历史原 因,浙江现行电价较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成本,影响了企业竞争力;浙江电力建设和生产运行目前仍以政府计划管理为主,不能有效反映供需关系和 引导投资;入浙外来电不断增加,省内机组发电利用小时逐年下降,电网调峰 问题日益突出,辅助服务激励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因此需要加快推进浙江电力 市场建设,建立市场化交易机制。

浙江省发改委 2020 年 6 月 29 日印发《2020 年浙江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工 作要点》(浙发改能源〔2020〕212 号),将深化电改分解到全面提速电力现 货市场建设、继续加快电价体制改革、有序构建电力交易格局、持续推动售电 市场完善、不断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深入推进增量配电改革等十项重点任务, 系统推进现货市场等电力市场化重点改革攻坚,降低企业用电成本,优化电力 营商环境,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这将有助于让电价有效反映电力供需情况, 科学引导投资和消费,促进竞争、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电力行业高 质量发展。

2.5.1 浙江电力市场发展概况

(1) 能源电力市场改革加速突破

“十三五”期间,浙江完成市场化交易电量 6326 亿千瓦时,降低企业用电 成本 170 亿元。作为全国改革试点省之一,浙江率先启动电力现货市场结算试 运行;有序放开钢铁、煤炭、建材、有色等六个行业开展售电市场交易,110 家售电主体应运而生,成交全国首笔绿色电力交易。浙江电力市场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浙江电力交易中心股改顺利完成。11 个增量配电业务试点项目启动实施。三澳核电成为全国首个民营入股核电项目。通过电力市场化改革试点, 2020 年全省共计降低用户用电成本超50亿元,在复工复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

“十三五”以来,浙江积极推进电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构筑安全、 绿色、高效的现代电力体系,为全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2020 年全省全社会最高负荷、用电量分别达到 9268 万千瓦、4830 亿千瓦时, 五年平均速 8.1%、6.3%,较规划目标高出 3.1 和 2.8 个百分点。生产侧,非化石能源装机比重、清洁能源装机比重分别达到 39.7%、52.1%,较规划目标高 出 3.4 和 2.5 个百分点。消费侧,电能替代项目 8731 个,替代电量 94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39%。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能源监管办联合印发的《2021年浙江省电力直接交易工作方案》提出加快探索清洁能源电力市场化交易新机制,鼓励水电、核电等省内外清洁能源参与售电市场交易,交易电量纳入各发电企业参与直接交易总电量平衡。

(3) 分时电价机制与市场交易规则逐步衔接

健全季节性电价机制,强化分时电价机制与市场交易规则相衔接。浙江省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家完善季节性电价机制以及“双碳”目标等要求,制定了季节性电价政策。2020 年 11 月浙江省下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浙江电网 2020- 2022 年输配电价和销售电价有关事项的通知》指出,2021-2022 年,每年的 7、 8 月,大工业用电 1-10 千伏、20 千伏、35 千伏、110 千伏、220 千伏及以上各电压等级电价,低谷电价每千瓦时下调 2 分,高峰电价每千瓦时上升2 分。2021 年 9 月,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我省分时电价政策有关 事项的通知》。《通知》将于10月15 日起执行,本次分时电价政策调整范围为大工业电价用户(不包括国家有专门规定的电气化铁路牵引用电等)。一般工商业、居民 、农业生产等电价用户的分时电价政策本次不调整;一般工商业电价用户自 2024 年起全部执行分时电价。实施季节性电价政策,可进一步丰富电网调节手段,通过适度拉大峰谷价差,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引导大工业用户主动错峰生产,更好地调节电力供需,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保障电力运行安全。

(4) 电-碳市场的深度融合有待探索 构建电-碳市场,推动两个市场管理机构、参与主体、交易产品、市场机制 等要素深度融合,能够提高市场运作效率,提升清洁能源竞争力,打破市场壁 垒,以高效率、低成本、高效益实现气候与能源协同治理,是应对气候变化与 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绿电与碳市场、用能权市场之间的衔接机制还有待探索。在电力消费领域, 针对不同的电源类型进一步细化、测算、核定不同的碳排放计算方法。另一方面,绿电与用能权可以在省级层面寻求试点突破,前期《浙江省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将用户购买的绿电从其综合能源消费量中抵扣,目前湖州、丽水等地市的地方政府态度积极,但由于全省能源双控指标形势严峻,具体试点方案还有待落实。随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建设,绿色电力与碳排放的核算方法和互认机制有望明确,将推动电力市场与碳市场的协同发展。

2.5.2 数字化应用的主要方向

(1) 数字化连接交易主体与交易环节

比如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记账技术,能够为多方协作提供信任基础,改变能源系统生产和交易模式,能源交易主体可以点对点 实现能源产品生产和交易、能源基础设施共享。同时区块链技术还可实现数字 化精准管理,未来将延伸到分布式交易微电网、能源金融、碳证交易和绿证核 发、电动汽车等能源互联场景。

(2) 数字化安全提升电力交易稳定与合规

电力市场存在着广泛的风险与不确定性,特别是涉及系统安全与价格方面的。在数字化时代,一方面,系统变得更加复杂,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不确定程度在增加;另一方面,各种产品与工具将更加精细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加透明、 稳健与高效地处置与交易风险。通过提升数字化安全防护体系,保障电力网络 安全稳定、电力系统运行稳定、电力交易可靠稳定。

(3) 数字化推动能源生态服务

通过搭建数据开放平台、数字服务平台、数字经济平台,可以实现能源价值的深度挖掘,开拓绿色能源协同发展路径的创新商业模式,促进跨界生态合作并提升用户体验。数字化可以推动电力交易在提升调峰辅助(充分激励火电 灵活性改造和调峰/储能电源建设)、增强灵活交易(远距离送受电、跨区电力 灵活交易等)、降低可再生能源发电边际成本、提供清洁能源消纳决策辅助参 考、开展电力市场管控(提升电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及高效机组发电空间)等方 面发挥更大的价值。数字经济平台作为数字化生态服务的最终价值体现,重构 供应商与用户间的价值关系,通过数字化服务拓展数字产业经济,在碳资产管 理、碳交易平台、绿色金融服务等方面有序完善,推动能源领域数字经济全面 发展。

2.5.3 案例

案例 1:绿色电力交易积分

1 项目背景

绿证制度在国际由来已久,国际上绿证交易制度通常是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的配套政策,美日英法等 20 多个国家均实行了绿证交易。2017 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关于试行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及自愿认购交易制度的通知》(发改能源〔2017〕132 号)文件正式发布,在全国第 62 页 范围内试行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和自愿认购,标志着我国绿证交易制 度正式实施。

《2020 年浙江省能源领域体制改革工作要点的通知》中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开展绿证交易创新试点,激发市场活力,引导全社会 绿色电力消费。浙江省绿电积分已纳入国家绿色电力证书体系管理,是省内非水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管理的数字化工具。绿色电力积分出售方为浙江省可再生能源项目开发企业,购买方为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和自然人等各类主体。可以说,绿电积分是从实际出发的浙版“绿证”。

2 项目功能

一是衔接国家绿证。在国家绿证核发交易体系框架下,建立绿证、绿电积分多类型灵活化交易体系。

二是减少交易约束。参照国际通行规则实现“电证分离”,无须受电力现货交易集中组织和固定平台的限制。

三是降低交易成本。交易价格由市场决定,根据不同可再生能源品种发电成本、电能质量(是否配套储能)设定最高限价。

四是实现主动感知。基于央行区块链数字货币技术,实现主动发证、即发即售。

五是扩大应用场景。协同节能减碳、绿色消费、可再生能源发展等工作, 探索构建绿电积分与用能权、碳排放量挂钩机制,与国际绿证互认机制,推动绿电积分可作为出口企业抵扣碳排放量的方式,规避绿色贸易壁垒。

3 项目亮点(成效)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双创中心先试先行开展绿证市场化交易创新,打造绿证交易新模式。在电源侧,支持非水可再生能源项目发展,疏导建设成本。在消费侧,为用能企业缓解能耗压力,为外贸企业提供规避碳壁垒的工具。推动全社会能源生态共建、清洁低碳共享、减排成本共担,打造全国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制度样板。

2021 年 5 月 31 日,“浙江大花园碳中和专列”首发仪式暨“扫绿码碳中和畅游浙江大花园”主题公益活动启动仪式在杭州东站举行。“浙江大花园碳中和专列”是国内首列主动实施“碳中和”的高铁列车。一方面,高铁列车方通过认购绿色电力积分,抵消高铁运行的部分碳排放;另一方面,同步举办“扫绿码碳中和畅游浙江大花园”主题活动,鼓励乘客扫码购买。

国网浙江双创中心还将继续研究完善可再生能源消纳分析,为浙江可再生 能源消纳责任权重提供支撑,推动建立商业激励、政策鼓励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机制,研究完善绿色电力积分管理及认购平台,积极培育绿色电力积分应用场 景,推动浙江形成成熟完善的绿色电力积分体系与市场,从而全面反映绿色电力的环境价值,引导全社会形成消费绿色电力的共识。

9.png

图片来源:国网浙江双创中心发布在“浙电 e 家”

案例 2:长三角首个地方碳普惠市场在浙江乐清试运行

1 项目背景

温州乐清市光照资源充足,近年来光伏发电发展迅速。当地计划通过三年建设,新增 300 兆瓦滩涂光伏、80 兆瓦屋顶光伏,将清洁能源发电占比从 4.7% 提升到 15%以上,同时大力发展集中式储能项目,促进光伏能源消纳平衡。2021 年 8 月 27 日,浙江温州乐清市政府出台文件,提出建立碳普惠运作机制, 提出由国网乐清市供电公司产业单位承担碳普惠平台的建设及运营职责。

2021 年 9 月 17 日,项目作为长三角首个地方碳普惠市场启动试运行。市场为分布式光伏用户的减排量提供了交易通道,以碳普惠的模式促进温州乐清企业用户参与交易。

2 项目功能

自主交易,盘活乐清碳资产。在平台上,卖方用户可以关联到自有碳资产进行核证,核证完成后就可以选取想要交易的减排量挂牌出售。买方用户可根第 64 页 据需求在众多挂牌出售信息中自由选取。通过碳交易实现碳排放抵销,激发企业节能减排动力,促进地方低碳转型。

3 项目亮点(成效)

经济效益:首批交易达成 37 单,合计交易二氧化碳减排量 10985 吨,交易金额 30 余万元。作为此次交易中最大的一家售卖方,正泰集团卖出二氧化碳减 排量 3660 吨,为居民光伏用户创造出额外收益。

社会效益:引领长三角区域碳普惠减排新风尚,更好推动地方提早实现 “双碳”目标。乐青作为首个县级落地示范城市,充分发挥地方产业优势,开 展分布式光伏碳资产聚合试点建设。本项目还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签订战略 合作协议,推动温州乐清市产业上下游联动,实现自愿减排生态圈循环发展。

(案例来源:根据新华社报道等公开信息整理)

2.6 能源电力治理

能源电力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电力治理不仅关系到电力产业 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其他部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积极应对电力 供应体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不断提高电力能源治理水平和效能,能为经济 社会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有力支撑。

2.6.1 能源电力治理发展趋势

(1) 多措并举推进能源双控

早在 2015 年,国家即提出实行能源消耗总量(能源消费上限)和能源消耗 强度(单位 GDP 能耗)“双控”行动(简称“能源双控”)。能源双控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动力。“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提出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 强度双控制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2025 年单位 GDP 能耗和碳排放比 2020 年分别降低 13.5%、18%。2021 年 8 月 12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 《2021 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显示,浙江省能耗强度 降低进度目标、能量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均为二级预警(形势比较严峻)。浙江省已对多地水泥、纺织、印染、化纤、化工等企业采取限电措施。“双控”意在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促进节能降耗、推动高质量发展。虽然过程需要经历各种挑战,但也是产业深度转型的必经之路。

以宁波为例,宁波作为国家临港重化工基地、华东地区重要能源基地,在 区域产业经济空间布局上碎片化特征明显,规上企业产值中燃煤发电、炼化等重工业占 63.5%。能耗总量全国靠前,工业能耗占 72%。从生产侧看,煤炭占比 37%,石油占比 40%、天然气占比 6%-7%,其他为可再生能源;从消费端看,电能耗能达到 50%-60%。在“十三五”中,宁波主要采取了工业用煤压减、淘汰 35 吨以下小锅炉、使用天然气替代煤炭、对燃煤锅炉开展电能替代等措施。在 “十四五”中,将进一步促进能源体系低碳转型,例如合力控制煤炭消费总量, 严控新增耗煤项目,新、改、扩建项目实施煤炭减量替代,禁止企业建设自备燃煤设施;同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 600 万千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25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

(2) 新型电力系统促进基层治理

新时代下,中央对能源电力行业提出了加快建立现代能源体系、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等使命要求,这需要将加快推动能源电力行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作为重要制度保障。传统上,我国长期重视自上而下的垂直化管理,但是随着分布式能源中能源生产与消费主体界限日渐模糊,能源消费者产生了能源供应治理诉求,基层治理在实体形态上取得突破。伴随能源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市场多种参与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拥有更多对参与能源市场政策制定、实施、变更的期待。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下,能源业务产权加速向社会资本转移,更加激发了基层参与能源治理的渴望。对能源企业而言,需要摆脱集中管控型的治理形态,进一步激发基层活力,包括:营造和谐的能源共治氛围,以更包容开放的心态去认识能源领域中基层治理需求,设计满足各能源利益相关方参与治理需要的非歧视参与制度、市场机制和混改模式等,形成制度性保障。

以宁波为例,十四五期间,宁波将坚持改革创新,全面完善治理体系。落实各方主体责任,开放协作,引导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环境治理、决策和监督, 建立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强化科技支撑和数字赋能,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数字化转型,打造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的能力。

2.6.2 能源电力治理需要数字化赋能

数字化浪潮给我国进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带来了一系列重大机遇和挑战。数字化改革是“数字浙江”建设的新阶段,是政府数字化转型的一次拓展和升级,是浙江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举措。电力大数据作为能源领域和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在反映经济发展情况、监测经济政策运行成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电力数字化的合理应用将有效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推动社会治理加速现代化,助力社会治理更智慧、法治建设更高效、生态环境更优美。

在“双控”过程中,可利用数字化技术赋能,结合市场化的机制解决能耗问题,在具体实施中,可引入生产配额,进行电能替代,进行绿电交易,从而 降低能耗,提升能效,从而达成“双控”目标。

2.6.3 案例

案例 1:能源双控平台

1 项目背景

依托华云科技开发的能源双控平台,嘉兴市政府开展能源双控智慧用能监测,平台接入用能企业 580 户,涵盖全市规上企业和所有高耗能企业。通过该平台,政府可及时了解辖区内能源结构情况、能耗总量和能耗强度的控制情况、 企业用能权利用情况等。平台大数据为政府提供辖区、行业、企业多维度的能效数据分析工作,为政府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政策决策以及具体工作部署提供及时有效的数据支撑;通过产品应用,可实现能源监管业务在线化,降低办公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能效对标工作,可促进用能企业增加节能降耗意识, 有效促进能源双控工作开展。

2 项目功能

能耗总量监测:在线实时监测城市各类能源以及综合能耗的总量,开展总 量趋势分析、同比分析,能源结构分析等。

能耗强度监测:在线实时监测城市和下辖区县整体、各行业、各企业的能 耗强度,开展对比、对标、排名、同比等分析。

行业数据分析:对比分析各行业整体能耗总量控制、能耗强度控制情况,第 67 页 能源消费占比情况、为政府产业结构调整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区县双控考核:对比辖区各区县整体能源双控工作推进力度、能耗总量控 制、能耗强度控制等工作成效情况,作为考核依据。

具体企业工况:展示监测企业的基本信息、用能规律、与行业平均值对标、能耗日历与各维度的用能统计报表。

用能进度管控:主管部门对监测企业下达用能指标、监测指标消耗进度,用能过快及时提醒、超额用能及时告警,强化用能事中监管。

能效对标分析:针对监测企业进行能效水平评价、同比分析与排名、并与标杆值对标,促使企业通过能源管理提升和技术改造实现节能增效。

监管分析报告:深度分析挖掘城市能源大数据,为政府能源供给侧和消费侧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等决策和具体的能源工作部署提供数据支撑。

3 项目亮点(成效)

打破数据壁垒:用能数据来自各能源供应商结算采集系统,确保能耗数据及时准确;

强化事中监管:实时监测企业综合能耗年度指标利用情况,超标告警以便及时管控;

强化能效评价:支持对企业、地区、行业进行能耗总量与能耗强度考核与对比。

案例 2:湖州工业企业数字化低碳转型共同体

1 项目背景

浙江湖州以研究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与代表企业经济效益的增加值之间的关系为突破口,应用数字化技术在全国首创推出“碳效码”,科学客观反映各区域和企业碳排放强度、节能减碳水平和碳中和进程。

2 项目功能

“碳效码”针对用能企业,包含“一码三标识”:一码即“碳效码”,三标识为“水平标识”、“效率标识”和“碳中和标识”。其中,“水平标识” 将企业报告期单位增加值碳排放量分为低碳、中碳、高碳 3 个等级,评价企业在全工业所处的碳效水平。“效率标识”反应企业在行业中碳排强度相对水平。并根据碳效值进行五级赋码,其中三级代表行业平均水平,一、二级表示碳效第 68 页 领先,四、五级表示碳效落后。“碳中和标识”为企业采取零碳电力、固碳行为等实现的碳中和量与该企业能耗所需碳排放总量的比值,直观显示该企业的 碳中和进程。

3 项目亮点(成效)

数据集成“破壁垒”:全面打通政企数据壁垒,定期获取所有规上企业电、 气、煤、油等 30 余项能耗和增加值数据,完成 22 万用户税电数据核查,通过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实现企业各种能源品类碳排与增加值数据自动匹配。

政企联动“聚合力”:助推成立由湖州市政府秘书长牵头的碳效改革专班, 出台《工业碳效对标(碳效码)管理办法》《工业企业碳效综合评价细则》等 12 项制度规范,发布了工业“碳效码”地方标准编制,并已申请省级标准,及时固化应用建设中的机制性成果,多部门全力协同开发应用“碳效码”。

碳效等级“掌上查”:在“浙里办”的“企业码”APP 上开通“碳效码” 功能,企业可以“一码查询”自身碳效数据,通过“碳服务”一键申请降碳改 造。目前已完成全市 381 个行业 3700 余家规上企业赋码和季度动态更新,实现湖州地区规上企业“碳效码”全覆盖。

碳效智能对标:打造浙江省工业碳平台,覆盖浙江 4 万多家工业企业,实现碳效的自动计算与发布、新能源减排情况分析等,智能对标企业、行业、区 域碳效水平,全景展示碳排指数、碳效排名等 50 多类监测信息,涵盖 417 万条碳效数据,精准定位降碳服务对象,辅助政府科学决策。

11.png

图片来源:国网湖州供电公司

案例 3:数字化打通电价优惠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1 项目背景

浙江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探索形成以“转供电费码”为基本手段的转供电价格监管新模式,形成“风险预警+精准监管+案件查处”的全链条常态化闭环 监管。由于转供电环节涉及主体多、情况复杂、政策性强,转供电主体违规加价、“截流”惠企电价政策红利等现象屡见不鲜。

2020 年 3 月,浙江省市场监管局会同国家电网浙江省电力公司,依托网上国网 APP 转供电终端用户电费申报平台,设计开发“转供电费码”,实现惠企电价政策“码上明”。协调建立起了供电公司、市场监管部门、小微企业等多方协同机制:由小微企业负责按月上传电费电价情况,起到数据源作用;供电公司开展红黄码大数据分析,将当月转供电环节加价幅度为30%及以上(高度疑似存 在问题)、15%-30%之间(疑似存在问题)、15%及以下(基本合理)三种情况,分别自动生成红黄绿三色转供电费码,实行价格违规风险提示,并及时提供政府监管部门,发挥“数据大脑”的作用;市场监管部门对连续两个月红码、黄码所对应的转供电主体及时上门核查和抽查,针对性开展提醒告诫,监督优惠政策执行,并要求违规的转供电主体限期整改清退。

13.png

图片来源:国网杭州供电公司(清晰度有限)

2 项目功能

多方协同形成全链条防控达到有效治理。“转供电费码” 建立了供电公司、 市场监管部门、小微企业等多方协同机制,实现“风险预警+精准监管+案件查 处”,达到全链条常态化闭环监管,不仅让用户知晓自己电价是否合理,还通过 大数据分析让政府部门及时掌握国家政策落实情况,更好地支持小微企业复工 复产。

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实现信息穿透,打破利益壁垒。针对商业综合体、产业 园区、物业、写字楼等转供电主体在电费收缴过程中存在的红利截留、信息屏 蔽等行为,利用移动互联技术打通供电企业和小微企业之间的信息通道,并采 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疑点侦测,有效破解了转供主体的信息屏蔽行为,实现了政 策的有效落地。该创新充分发挥了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作用,为国家的相 关政策落地难、惠企惠民措施实施难的问题提供了“国网方案”,为其他公共服 务行业提供了可推广复制的创新样板。

3 项目亮点(成效)

截至目前,“转供电费码”浙江省申报用户数累计约 13.82 万户,其中绿码 11.32 万户,占比 81.9%;黄码 0.59 万户,占比 4.30%;红码 1.91 万户,占比13.8%。浙江省已立案查处转供电价格违法行为 223 起,罚款 689.1 万元。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浙江市场监管部门协同发改委、电力等部门组建整治工作专班,明确责任分工,充分发挥市场监管部门综合执法优势,注重整合执法资源和系统力量,聚合省、市、县、所四级执法队伍集群作战。截至目前,浙江省已检查转供电主体 5731 家,2427 家转供电企业清退费用 2.8 亿元,惠及终端用户 189216 户。

2.7 协同创新链条需进一步打通

2021 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在“双碳”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目标下,新一轮能源革命加速 推进,为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大云物 移智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与能源技术加速融合,新能源、储能和新型用电技术的发展都对能源技术、商业模式、市场机制等创新发展形成倒逼之势,迫切需要以市场化思维和管理变革手段,突破能源领域传统的科技研发体制机制, 构建灵活的创新体制机制,打造跨专业、开放型、协同化的“政产学研用金” 深入融合的创新生态体系,从而促进创新资源、企业的产业资源和政府的公共服务资源有效对接,充分激活各类创新主体,为各类创新提供从前期需求到成果培育、商业运作全过程全产业链的服务与支持。由此,通过广泛合作和跨界 交流,加速推进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业态创新。能源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社 会发展的“活水之源”,引领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的重大变革,从而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同时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加强知识产权 保护,改革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畅通创新链,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谁能干就让谁干。

通过能源电力行业上下游以及企业内部各专业之间的协同,实现能源电力全链条的动态优化,推动协同创新发展。在行业上下游方面,需要打通、消除 信息孤岛,实现业务和数据的互联互通,并逐步建立全行业数字化转型思维, 在技术上联合突破;在企业内部各专业之间,基于公司统一顶层规划设计开展 数字化建设和创新,实现核心平台、技术和数据的标准化,打破原先各系统和部门数据信息独立分散、数据孤岛的现状,实现规划建设运营一体化、跨专业 业务协同化、财务业务一体化、省市县多级业务一体化。

在电力领域的创新平台构建方面,以“国网浙江双创中心”为例,介绍浙江公司的相关实践。

案例 1:国网浙江双创中心

1 项目背景

2014 年 9 月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首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并先后在世界互联网大会、国务院常务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中频频阐述这一关键词。2017 年 6 月,国网公司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2018 年, 国网浙江电力响应国务院“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政策,搭建国网系统首家实体运营的双创示范基地,并获批成立双创中心。国网浙江双创中心作为先行先试单位,在科研创新、体制机制、成果转化和科创孵化等方面开展探索,形成了一套成系统、可复制的科技创新体系。

2 项目功能

聚焦“互联网+智慧能源”领域,打造专业、开放、共享的创新创业创造平台,建设众创智库平台、产业孵化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和开放合作平台,全面构建“政产学研金介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构建灵活的创新体制机制, 实践柔性研发机制、激励机制、统一成果转化等机制,充分激发创新活力和动力,加快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

3 项目亮点(成效)

一是开展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双创体系。深入研究和规划能源电力发展战 略体系下的双创事业蓝图,编制“高质量双创发展指导意见”和“三年行动计 划”,首创“双创目录指南”和“开放式创意指引模式”,并结合地市特色和 资源优势,设立特定科研创新方向的双创分中心,构建省市两级立体双创体系。

二是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和动力。实施创新人才的柔性管理,根 据能源创新发展需求和项目研发需要,通过全职聘用、“双聘双挂”、合作研 究等多种形式集聚全球顶尖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完善人才考核评 价机制,实行柔性团队积分制、揭榜挂帅制,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 氛围;实施成果收益分红激励,开展创新成果转化项目收益分红激励,探索建 立有利于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中长期激励机制。

三是构建“孵化+投资”运营模式,打造产业孵化平台。针对产业发展的需 求,甄选内外部具有独特领先技术、非凡创新激情的团队,孵化和培育一批该 领域领先的科技创新产品;搭建职工创业平台,依托优秀成果,以创业联合创 始人身份,允许职工到新兴科技公司开展离岗创业,通过成立项目制公司等形 式,孵化一批由公司内部职工创新创业团队主导的优质科技型板块或企业;探 索以新业务新业态培育为导向且建立股权关系共成长的“投资+孵化”模式。

四是打造成果转化平台,畅通成果转化应用通道。构建开放协同的成果转 化机制,完善创意源头和市场需求对接机制,紧扣“开源开放”,全力打通创新“最后一公里”,编制形成《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科技成果转化指导意 见》;创新提出双创基金运作模式,提高科技成果创新成熟度,推动科技成果 技术改进、工艺提升、应用前景等方面的重点突破;建设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 心和组建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能源中心,进一步拓宽创新成果价值实现渠道, 推动公司创新成果的交易转化和合规使用。

五是打造开放合作平台,深层聚合各类创新资源。深入推动产学研融合, 营造促进创业就业的校企新生态,建立常态稳定的合作机制,联合举办创新创 业项目路演,开展创新项目合作研究等;积极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建立中欧国 际能源创新技术合作平台,并探索在创新大国、关键小国设立国际联合实验室、 海外研发机构和创新孵化中心。

2.8“业务+经营+数字化”复合型人才需重点培养

“数字化转型”不等于“数字化”,而是与业务深度融合,实现“数字化业务战略”和“业务化数字战略”。同时,在运行方面,数字化转型实施过程中应重视中台建设。电网企业应以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创新应用为驱动,打造能源互联网数字化运营体系,推进架构中台化、数据价值化、运营智慧化,以此来支撑电网企业数字化转型。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持续提升“业务+经营+数字化”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的成熟度,逐步打造一支由数字化领导者、数字化应用人才和数字化专业人才组成的队伍,为能源电力生态企业提供有力保障。目前行之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实战性项目及体系化课程培训进行数字化人才的培养。比如通过设置挑战性课题或项目,让人才在高密度高压场景中,促进学科交叉和紧密合作,开展多方向探索,整合协调“产、学、研、用”平台资源,使知行合一,在孵化创新成果的同时,进一步健全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支撑数字化人才的培养,需要在推进以数据为中心的理念落地过程中,营造“拥抱改变和创新”的企业文化,也需要推进企业与运营数据流相关的能力建设,并在一过程中产生规模化洞察,以数字化、智能化重塑工作方式、工作内容以及工作环境(包括企业/办公室环境、操作空间/现场环 境,以及运营空间/工厂/控制中心等)和工作体验。

案例 1:华云科技数字化人才培养

1 项目背景

面对高弹性电网建设和数字化转型的新形势,国网浙江省有限公司现有营 销专业集中脱产形式的创新设计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各基层单位大量、快速、跨专业培育数字化创新人才的需求。

2016年伊始,华云科技支撑省公司营销部开展营销创新人才“百人培养计划”;2018 年华云科技基于营销部“百人计划”教研成果,支撑“互联网+营 销服务”创新基地创办互联网创新设计青年培训班。创新人才培养着力于三类 数字化人才的培养:数字化领导者,数字化应用人才和数字化专业人才,未来主要会在“咨询规划、ICT 解决方案、数据治理”方面助力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

2 项目功能

“电力数字化创新人才培养训练营”旨在通过互动式知识课程的组织及自 身创意课题的设计,实现以下目标:

营造县公司青年员工良好的数字化创新学习氛围;

激发青年员工从实际工作中发现创意的活力;

培养以问题导向提出创意解决方案、以落地为目标进行数字化产品转化的一系列能力。优秀的课题可作为青创赛参赛项目或地市公司入孵项目,能够有效地促进省市县之间的沟通交流。

14.png

某期创新人才培养训练营设计总览(图片来源:华云学校)

3 项目亮点(成效)

训练营具有专业广、投入低、普及易三个亮点。

专业广:训练营可涉及电网公司所有相关专业,扩展了人才培养的范围。

15.png

投入低:训练营创新培训方法与手段,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 式,减少了对工作时间的占用,降低培训投入成本,提升培训实效。

16.png

普及易:训练营设计完整的课程体系,出具标准化的运营规则,形成学以致用的创新成果,使得训练营能够在更广的范围里普及和推广。

17.png

目前取得成效:创新设计班的举办,为全省各单位输送了一大批创新青年骨干,自创建以来已举办 8 期,培训人员 271 人,为创新基地输送 52 个优秀人才;输出创新研究课题 49 个,基地入孵课题 16 个。

本篇正文转载结束,为了方便读者了全文,请查看第一篇和第二篇内容:

第一篇研究报告 第一章能源电力数字化转型趋势

第二篇研究报告 第二章能源电力生产、电力存储、电力传输数字化转型成果分析报告

预告:

第四篇刊载内容:

第三章:能源电力数字化创新发展启示,独道深刻的思考,最具特色!

敬请关注!

下附本报告全文目录: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