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生态环境部发文,要将碳排放纳入环评,多地正在开始试点。据了解,已经有陶瓷企业因为碳排放指标已经用满,不得不对部分生产线进行停产。此外,近期还有不少企业在全国各地“圈地”、并购。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 陶城报 ID:fstcb1989 作者:房耀坤
对此,有人判断,陶瓷行业“未来是(碳排放)指标的竞争”,陶企要扩充规模只能通过盘活存量。除了碳排放被纳入环评外,二氧化碳还被“明码标价”,允许交易。当前,建材行业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的步伐已经迈出,未来陶瓷行业也将进入碳交易市场。据了解,未来大型陶瓷企业每年要多花3000万元~4000万元来买“碳”!而这个价格还会不断攀升……
随着国家“双碳”政策的步步落地,“碳”切实地关系到陶企的成本与发展。
碳排放纳入环评?“未来是指标的竞争”
有厂家停产,有人疯狂“圈地”
今年5月30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环环评〔2021〕45号),明确提出“将碳排放影响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据悉,目前国内已经有多个省份在开展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工作。
有业内人士分析,碳排放影响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意味着未来每个陶瓷工厂都将有碳排放配额指标,“这是一条红线,你陶瓷厂要建生产线、要点火开工就必须要有国家环保部门给的碳排放指标,超出指标、没有指标的情况都不被允许”。
据透露,国内已经有部分陶瓷厂家收到环保部门给出的碳排放配额指标了,有厂家更是因为现有生产线已经用满配额指标,导致刚刚新建好的生产线无指标可用,只能选择停产 。
对此,有业内人士判断,在“双碳”背景下,陶瓷行业“未来是(碳排放)指标的竞争”,拥有碳排放配额指标意味着拥有能够扩大的本钱。
德力泰科技副总经理荆海山表示,“建筑陶瓷属于国家限制类行业之中,陶瓷企业想要申请新增碳排放配额指标会很难”,因此未来陶企只能够盘活存量,通过收购并购来扩充生产规模,而“那些倒闭的企业会变得越来越值钱”
陶城君观察到,2021年来越来越多曾经无人问津的破产企业、“僵尸”企业被拍卖、盘活,更有许多有实力的大企业在全国各地“圈地”建新的生产基地。近些日子内,行业里也出现了多则关于广东头部陶企在重庆、江西等地要投资建设生产基地的传闻。
“二氧化碳”也要花钱买?
陶瓷厂每年要多3000万元~4000万元
除了二氧化碳排放被纳入环评外,二氧化碳还被“明码标价”,允许交易!所谓碳交易,是将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来进行买卖,成功减排的企业可以将剩余配额卖出,而超额排放的企业则需要在市场上购买配额。
7月16日上午9点30分,全国碳市场正式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上线交易。当日碳排放配额(CEA)开盘价为48元/吨,上市首日交易总量410.40万吨,交易总额为21023.01万元,收盘价为51.23元/吨。
据生态环境部消息,当前首批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只是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逾家企业。而在今年5月份,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就向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发出委托函,正式委托其开展建材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相关工作。这真正意味着建材行业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的步伐已经迈出,未来陶瓷行业也将进入碳交易市场。不少陶企表示这或将带来成本的增长上。蒙娜丽莎董事张旗康此前在接受南方Plus采访时就表示,以常见的大型陶瓷企业为例,其年纳税额在1000万-2000万元,而未来用于购买碳排放配额(CEA)的支出可能高达3000万-4000万元。荆海山告诉陶城君,当前国内碳排放配额(CEA)的价格远远低于欧美水平,欧洲的碳配额期货价格约为300元人民币/吨,未来随着国内碳排放配额(CEA)的价格与国际碳交易市场接轨,届时部分陶企的生产成本必定也会随之大幅增加。
万亿市场!“卖碳”是门大生意
或将影响陶瓷厂未来盈利模式
据生态环境部消息,截止到2021年6月,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试点的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量4.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114亿元。而随着参与行业、主体的不断扩大,有分析机构预测未来中国碳市场的总体规模可能突破1万亿人民币。
有业内人士表示,碳排放配额指标、碳排放权交易切实地关系到陶企的成本与发展,那些减碳效果显著、具有能效优势的陶企或将有望在碳市场中分一杯羹,一些陶企可能不靠卖砖赚钱转而靠卖“碳”获利。当前一些头部企业已经开始着手减碳,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新明珠三水基地引进的德力泰双层窑炉,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4.64吨/日,相当于每年减碳约5万吨。
简一的广西生产基地项目在行业内率先同步采用建筑光伏一体化设计进行光伏发电,建成后预计年均光伏发电量6000万度,年均节省标煤20000吨、二氧化碳减排量54000吨、二氧化硫排放减少160吨。
蒙娜丽莎的广西基地、清远基地、西樵基地已经全面完成天然气的改造,江西基地正在全面着手天然气改造的规划。此外,蒙娜丽莎正计划在生产基地布局分布式光伏发电。
无论能否通过卖“碳”获利,更环保的企业必定业内更具优势,正如新明珠陶瓷集团智能制造与能源总监李萍所说,“减碳显著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声誉将大大提高”。
原标题:每年多花3000万元!“买碳时代”有陶企选择停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