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关于“内蒙古拆除风电”的新闻在网上传播。新闻表示,在推动清洁能源代替化石能源的背景下,风力和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获大力支持,但是内蒙古龙源辉腾锡勒风场却从2020年底就开始了风机拆除工作。
新闻说到,该风场拆除风机第一个原因是“保护生态环境”。有专家就表示,到底是什么破坏了生态?怎么破坏了生态?风电对生态的影响主要是鸟类,对下垫面几乎无影响,除非是为了建设而砍树。
根据《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的文章,风力发电厂对鸟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鸟类栖息和觅食——风机运转产生噪音,是对噪声敏感的鸟类回避海该地区,减少活动和觅食范围;二、鸟类迁徙——风力资源的地理分布与大多鸟类迁徙通道重叠,尤其在中国,因此风立场占了鸟类迁徙通道的很大面积,阻碍鸟类迁徙;三、鸟类存活——鸟类飞行高度与风机叶片旋转高度相似,飞行中的鸟类可能因避让不及时撞上叶片而受伤或死亡。文章也指出,有些鸟类会避让风电场,但是这无疑增加了鸟类迁徙时能量的消耗;而不避让的鸟类有些会选择在风机之间飞行穿越,但是成功率取决于季节、飞行高度和鸟类物种等。
建设风电场之前肯定都有环评,如果前期评估显示风电场对生态环境影响如此大,加之占用土地,为何还会获批建设呢?
新闻报道的第二个原因是由于当地自然环境严酷,发电效率低,运维成本高,成为了“鸡肋”。那么环境同样严酷的内蒙古其他风电项目以及甘肃风电项目为什么能够保证发电效率呢?
第三个原因说的是“弃电率高”。早在2018年1月17日,国家电网就宣布我国新能源消纳显著改善,风电、太阳能弃电量、弃电率实现双降。专家因此表示,该风电场弃电率高是电网设计不好,不是风电的问题。
弃电量是指在风力发电过程中,由于蓄电池蓄满,载荷不足而剩余、未被利用和储存的电量。
有专家还注意到,新闻最后表示要继续发展清洁能源,实际上是为煤电再发展留下伏笔。
除了文章本身逻辑自洽的问题,还有文章中所讲的拆除生态红线里的已建项目。专家表示,这是一个政策协调的问题:生态红线里的已建项目是否要一刀切地拆除?(事实上,据央视新闻报道,2020年12月27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宣布,内蒙古全区50.46%的土地划入生态红线,明确早草原森林重要生态功能区不在新上矿业开发和风电、光伏项目,但并未表示要拆除已建项目。)已经修完的风电场,如果不是有持续的生态影响,拆除是不是一个最好的选项还需要进一步评估;如果不在关键物种的迁徙路上,其他实实在在的补偿措施或许更加紧要。退一步说,投资建好风场后再拆除,这两次都造成了工程影响,而且还浪费人力、物理和财力。
而说到生态红线,此风电场建设前是否已经在生态红线的范围内?从这个角度看,真正的问题不是弃风或影响鸟类,而是压了红线。但是,建设时手续齐全,红线未颁布,那就不能说违建了;即使这样,红线颁布了,也不应该追溯拆除既往项目。
根据全国能源信息平台2020年12月28日的报道,北方龙源辉腾锡勒风场场长表示,“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乌兰察布市、中旗党委政府的要求对辉腾锡勒自然保护区拟退出风机进行拆除,我们今天拆除第一台风机,计划在1月底把这次的10台风机全部拆除完毕”。旗新能源办负责人称,察右中旗对辉腾锡勒草原保护区内的88.24万千瓦风电项目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其中2021年将要完成北方龙源风电场3.2万千瓦和京能辉腾锡勒风电场10万千瓦风机拆除任务,并规划从2021—2023年辉腾锡勒保护区内的风电机组全部拆除完毕。
拆除并没有讲到是生态破坏的原因,而文中的风电场不位于保护区内。但是专家不无担忧,主要是新闻一出,可能打击公众和新能源企业的信心。
另外,中国绿发会秘书长周晋峰博士在接受中国能源包采访时表示,要从风电项目的调研、立项、需求等方面,做到以生态文明为引导。绿会曾多次接到因风电项目选址、建设不当,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相关举报。如风电项目破坏了候鸟迁飞通道,给珍稀濒危鸟类带来不可逆的伤害,致使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严重破坏,甚至还存在破坏文物等情况,并指出此类破坏生态环境的“清洁能源”并非真正的“绿色能源”。
对于当前风电项目开发存在的一些选址不当、手续不正规、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周晋峰表示,有关部门应加强此项目的监管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建议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监督,将项目环评工作落到实处,充分考虑其可能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希望有关部门和项目实施方加强信息公开,确保沟通渠道和沟通机制的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