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最近甘肃现货市场“停摆”了,当然此前广东、山东也都“停摆”过,倒也不新鲜。尽管市场的推进与“2020年全面启动现货市场”的目标好像有些距离,但近期黑龙江、青海、陕西、新疆、江西、江苏等地都拿出了电力现货建设方案的征求意见稿或送审稿,也让市场感受到了推进改革坚定的步伐。虽然听说有些赶鸭子上架,但总归是在向前走。
然而,到底现货市场能走多远,仍然是围绕着业内人士的问题。不过这并不好回答,改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到底能走多远的问题看似是一个能力的问题,但如果细想又是个决心和意愿的问题。
(来源:微信公众号“享能汇” ID:Encoreport 作者:享能汇工作室)
能否做成一件事情,取决于我们的意愿和能力,短期看基本是能力决定事情的成败,然而长期看则是意愿,因为能力可以培养和提高,但真正的意愿和决心则是取决于价值观。
近期在读李录先生的《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从中找到了一些有趣的思考,结合最近电力市场化改革碰到的问题,故而写篇闲谈,与电力市场有关也无关,权供各位看官周末闲阅。
方向变化
电力市场化的背景是什么?
在经济发展上,中国在从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转变为以政府为辅助的全面自由市场经济,其表现是经济资源对全面开放,包括金融、能源、土地等将不再对外贸、国企倾斜,而是通过市场机制向全民放开,以公平价格在全国范围流通。国有企业经营特权将被逐步打破,逐渐形成与民间企业的自由竞争。国企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也将逐步分离,引入民间资本,管理彻底市场化,国有股份逐步进入社会保险体系。而随着社会保险体系的逐步完善,民间储蓄也将通过逐渐规范化了的股市、银行等金融媒介有效地进入到实体经济,从而形成资本、企业、消费的有机良性循环。从中、长期看,政府将从经济一线主力队员任上逐步退役,专注成为游戏规则制定者及公平的裁判员。政府经济管理方式逐步从正面清单过渡到负面清单。
以上是李录先生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判断,如果这个判断方向是趋势,那么电力市场化的方向就是确定的。其实从近些年政府的政策导向就能看出这种趋势的端倪端倪。
然而回翻过去,人们对政府干预经济是有着根深蒂固历史记忆的。往远说,过去一些朝代是存在一定市场经济的雏形的,但每当社会财富发展的过程中,土地、货币等生产资料集中到一定程度,社会分工需要进一步加深的时候,社会就会出现一些动荡和不稳定的状况,当时的政府通常就会以安定社会和民意的名义出面干预。比如历史上通常以国有专营的各种方式与民与商争利,以均贫富稳定社会,这样既充实国库,又让实际执行的官吏中饱私囊,一举三得,这样的措施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
因此如果有人说,中国的经济将由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转变为以政府为辅助的全面自由市场经济,多少会让人不那么确信。所以这个判断是怎么来的呢?
改革开放后由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
驱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是投资、出口和消费。在改革开放的40年中,国内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出口和投资。
改革之初,一方面中国有大量很有纪律的廉价劳动力,另一方面有一个具有超强执行能力、聚集了一批优秀人才的执政党。曾经的劣势在改革开放以后就成为它很大的后发优势。政府利用超强的执行力设置了从外汇、资金到土地、劳工等一系列有利的政策条件,把中国劳工纳入到整个世界经济市场,最终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因此外贸成为最大的经济动力之一。即便知识产权、设计、市场两头都在其他国家,中国仍然在中间加工这一环节具有独特的优势。这期间中国经济的主要模式是政府主导、市场跟进,或者说是在看得见的手主导下的市场经济。在外贸、投资两大引擎中,这种现象都很明显。比如,中国式的新型城镇化通常是在地方政府领导下进行的,地方政府通常扮演核心地产商的角色。
为什么这样一种混合经济制度能够获得巨大成功呢?
一方面,外贸实际上是在国际大的自由市场中的一小部分,整体的国际自由市场是一个以看不见的手为主导力量的自由市场经济。在这个大循环里面中国只参与了其中的一部分,在这一小部分里使用了看得见的手来主导,这是可以做到的,毕竟设计、销售iPhone与制造iPhone是不同的。
另一方面,经济从落后状态追赶时,情况也有所不同。因为前人走过的路已经铺好,方向、目标也都明确,只需照着走原路或是抄近路追赶,这时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能推动经济跑得更快。但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是有极限的,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极限到底在哪。当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之后,显然它的外贸就不可能再以远高于全球贸易的速度持续增长。同样,当投资接近GDP的一半,“鬼城”在各地出现时,以投资拉动的GDP增长也遇到了瓶颈。从长期看,像中国这样大体量的经济,要实现真正长期可持续的增长只能靠内需。在内需市场里,不再有国际自由市场做依托,政府与市场,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之间,需要做根本性的调整。
这恰符合中央提出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如果说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那未来的路可能连石头都没有,因为前人走过路,我们已经走过并且正在赶上,那未来怎么走呢?
未来的方向
经济发展需要靠一个个企业,社会财富归根结底是人创造的。在40年的改革开放中,我们逐渐意识到市场经济的作用,通过各类型的企业研发、购买、生产、销售等行为组成了巨大的经济循环,创造了社会财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有决定性作用的,就拿最常见的投资和贷款行为,如果把资金这种资源放在了好的项目上,那么是有好的收益回报的,反之则会造成损失。这种资源配置发生在经济运行中的各个部分,而目前有效配置资源的最好方法是自由市场。
自由市场在现代化发展中扮演的主要角色就是以创造性的破坏来最有效地配置资源,而这与政府的基本职能相悖。
政府是一个庞大的官僚体系,需要以共识和上下协调的关系来往前推动。政府需要可预测的目标,通过预算、计划,从事有建设性的事情。当政府从后向前追赶的时候,如果面前已有清楚的目标,有已经铺平的道路,并且知道要做些什么,还可以动员强大的社会力量,这时候政府便会发挥很大的作用。比如说,建设基础设施、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机场、港口,或是协助建设煤炭、石油、化工等等传统工业。现代经济绕不开基础设施及传统制造工业,每一个成功的现代国家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当一个落后的国家开始追赶时,政府就有能力去领导这些建设,从而加快追赶速度,这是政府的基本职能。
然而一旦赶上以后,政府就不得不预测未来的状况。此时面临的市场竞争瞬息万变,需要选择赢家、输者,相比政府,市场的优势就明显了。在自由竞争的市场里,在没有外力干预下,无数个体受资本利益驱使,甘愿冒风险试错,最终成功者必然是市场最需要的,也必然是对未来社会资源最有效的分配。但如果由政府来做,就好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跟政府的基本职能和特征是相悖的。
回看过去许多行业的发展,基本是以一种通过淘汰的方式前行着。前几天,香港联交所宣布自2021年1月18日起,汇源果汁被取消上市地位,这个与娃哈哈同期发展的国民饮料现在在超市几乎看不到了其身影。而类似这样曾经红极一时后又衰落的企业在国内外真是数不胜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大败局》,里面的许多公司可能会让你一听就知道,一想还真是“好久不见”了。
即使如电话的发明公司AT&T,旗下的贝尔实验室培养了那么多诺贝尔获奖者,最终也消失了,其仪器部分的业务也不复存在。像这样创造性的摧毁,与政府的根本职能有着根深蒂固的矛盾。因为如果由政府来做决策,怎么会去选择把贝尔实验室舍弃掉,而去选择一家几乎破产的电脑公司——苹果去投资呢?别说是政府,就是连很多投资行业的人可能都不会选择。
由政府来选择未来经济走向,最有可能的结果要么是墨守成规,要么选择错误,要么是两者都有。
电力市场化的意愿
回到电力市场化这个话题,如果政府想持续的发展经济,那么摆在中国面前的道路跟之前的40年又有很大不一样。通过自由市场去配置资源,才能更有效的促进发展。所以站在这个角度看,那么电力市场化的方向则是可期的。随着电能替代、碳中和等目标的前进,电力这么大的生产、生活必须要素如果没有市场的调节,效率如何进一步提升?
本文没有谈电力市场具体的问题,一方面能力有限,且有众多专家学者给出了分析方案,另一方面还是文初提到的:我们能否做成一件事情,取决于意愿和能力,短期看基本是能力决定事情的成败,然而长期看则是意愿,因为能力可以培养和提高,但真正的意愿和决心则是取决于价值观、世界观。
原标题:闲谈电力市场化改革还能向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