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前正值编制“十四五”电力规划的关键时期,近期媒体陆续有文章就“十三五”规划实施效果、分布式发电、西电东送、电网投资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建言“十四五”电力规划应该注意的问题。其中有不少观点比较鲜明,立场明确,有些非常透彻,有些也值得商榷。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电力”ID:ELECTRIC-POWER 作者:国网能源研究院)
为做好编制“十四五”电力规划的前期准备,针对部分典型观点,《中国电力》公众号邀请国网能源研究院陈挺、王晓晨、刘文峰、李厚源、张丝钰等同志,以“能源圆桌派”的形式,就某些观点进行了线上讨论,现将主要观点与大家分享。
本公众号推送内容仅代表专家针对该问题的个人见解,仅作学术交流和探讨使用,无任何指向性,本公众号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
【主持人】:
当前正是编制“十四五”规划的关键时期,很多研究成果出来。有观点认为,当前火电利用率较低,火电应大幅度退出,全力提高清洁能源替代比例,这才是未来趋势,请问对此有什么样的看法,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李厚源
火电设备利用率低是反映火电产能过剩重要指标之一,表明我国发、输、配电系统效率还有提升空间,需求侧管理措施还不完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刺激了行业大规模投资扩张,忽略效率和效益。尽管坚持以清洁能源逐步代替煤电是我国电力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清洁能源,尤其是风、光的大规模快速发展,不仅带来消纳能力不足的问题,也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新挑战,尤其是越来越多的电力电子设备在新能源并网上的应用,进一步加剧了电网稳定形态的复杂程度。
陈挺
从“十二五”到“十三五”,我国电能发展实现了从紧平衡到较宽松的转变,火电利用小时数下降是最为明显的。但也要看到背后的逻辑,我国本来就是多煤贫油少气的国家,大力发展火电有其背后的逻辑和背景,早些时候我国煤炭供应成本较低,火电投资建设特别快,短期内形成大量产能,而我国又处于缺电状态,所以基本上都是从供给侧来考虑。而电力需求侧的响应有其被动性,截至到目前仅开展了一些实验。大量新能源并网之后,对电网以及负荷的响应要求都是非常高的,不能简简单单的认为新能源发电大幅度上网是大势所趋,而忽视火电的稳定性作用。
王晓晨
提高清洁能源替代比例对于打造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从我国资源禀赋及当前清洁能源发展阶段来看,仍需要有序推进,尚未到达“火电大幅度退出,全力提高清洁能源替代比例”阶段。一是“多煤少气”的资源禀赋依然是我国国情,合理开发及利用煤炭资源对于维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二是火电机组的服役年限较长且投资建设成本大,将“正当壮年”的火电机组强行退役,是对存量资源的极大浪费。三是我国“风光”等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能源电力的高质量发展应着眼于清洁能源发展的质量、效率与动力变革,清洁能源替代比例的进一步提高,应更加依赖于科技及商业模式创新,而非行政力量推动。四是煤炭在火电厂的清洁高效利用已处于发展过程中,其对清洁低碳能源体系的打造同样意义重大。
刘文峰
我国火电体量大,火电是电力系统的稳定器,大幅过快退出会加剧系统安全风险,与其说火电的大幅度退出,不如说火电的定位转变,从电量为主的定位转变为电力电量并举,最终转向系统服务的定位。提高清洁能源比例的前提是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高比例清洁能源尤其是风光新能源接入系统,增加了系统的调节负担,提升清洁能源替代比例虽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绝不是简单的比例的提升,而是伴随着电源、电网、用户、储能、政策、技术有机协调,系统综合调节能力提升的过程。
张丝钰
近些年,全球大力削减煤炭消费,多国陆续列出“弃煤”时间表,我国面临着很大的“控煤”压力。我国的煤电规模远远大于世界其他国家,火电的退出需要着重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目前我国居民用电侧负荷的波动性较大,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大规模发展并网加大了我国电力系统平衡的压力,为满足电力平衡的需求,需要一定规模的煤电装机来“托底保供”。二是搁浅成本如何承担的问题,一方面需要保障企业获取合理的补偿,另一方面需要统筹安排并制定合理完善的时间计划表,实现平稳过渡,避免对煤电上中下游相关企业带来较大的打击。目前我国煤电大幅度退出的条件还不具备,不宜过早、过快大规模淘汰煤电,应当对现有煤电机组进行灵活性改造,逐步降低利用小时数,促进煤电在系统中的定位由基荷电源向调节电源转变,充分发挥其“压舱石”和“稳定器”的重要作用。
【主持人】:
可以预计未来火电特别是煤电仍然起到基础性作用,新能源的发展对输电安全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那么未来特别是“十四五”期间,煤电、新能源各自的定位究竟如何,在规划中应该注意什么?
刘文峰
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煤电在保障我国电力供应存量中依然处于主体地位,而新能源在满足我国增量电力需求中应处于主力地位。考虑到近年来我国电力需求增长放缓,必须加强不同电源规划的协同性,有序引导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建设,严控东中部地区新增煤电,助力能源生产清洁化。同时,必须从全局出发,将源-网-荷-储-用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以提高系统整体能源效率为着眼点,综合考虑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市场条件、技术约束的差异,因地制宜,协同规划,科学制定长期稳定的远期规划以及导向明确的阶段性目标。
王晓晨
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依旧是电力“十四五”规划的核心目标,首先是进行存量资源优化,辨识哪些存量资源可进一步提高利用率,“十四五”规划期间哪些火电机组可提高利用率或需重新建设。注重加强“大云物移智”等数字化手段的应用,加强重点行业的需求侧响应,但同时需要注意当前部分数字化技术成熟度有待加强,部分技术应用的实际价值发挥有限。其次是探索更加弹性的新能源消纳考核机制。“十四五”期间,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有望实现更大规模平价上网,未来可再生能源要健康发展,必须通过技术创新进一步降低度电成本,尽量通过市场等手段让各类发电能源承担各自的角色定位,平稳实现使命的转换,而不是通过行政化手段。
李厚源
清洁能源成为主体能源是大势所趋。但能源的清洁化转型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需从综合能源系统角度去考虑,在发展中必须做到多种能源之间的互补,实现能源系统清洁化、绿色化、低碳化目标。一方面,推动煤电与风、光等清洁能源互补,适度发展煤电,逐步优化存量煤电,逐步提高清洁能源的占比。另一方面,推进多样化储能和需求侧响应技术发展,充分利用新兴数字技术,建设基于综合能源的智慧能源系统。
张丝钰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对电力系统的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火电机组逐步由电量型电源向电力调节型电源转变,将更多地承担调峰、调频、调压、备用等功能,在促进新能源的消纳和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在新能源的规划中,应注意进一步向东中部地区倾斜,统筹发展光伏电站、海上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东中部地区的消纳市场空间,完善市场化的消纳机制,加快消除跨区跨省市场壁垒。
原标题:关于对“十四五”电力规划的相关思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