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由中国铁建港航局总承包(船舶)分公司承建的国内近海水深最深、施工难度最高的华电阳江青洲三海上风电测风塔项目顺利竣工,建设历时135天,净安装时间仅24天,创造了国内海上风电领域46米水深的最快安装记录,被誉为“国内近海风电第一塔”。
▲“国内近海风电第一塔”顺利竣工 ▲
▲“铁建桩01”完成平台吊装▲
▲ 上部平台安装一次到位 ▲
初接任务,项目负责人郑喜平既兴奋又担忧。“此次施工的测风塔,施工难度在国内罕见。除了技术难度大,项目部组织策划的变更方案尚且没有实际应用经验,加之南海海域巨大的风浪对船机设备的影响巨大,心里更加没有底。”
确定施工后,项目部立即组织人员到相关风电场进行实地调研,“我们不仅把设计图纸、报告从头到尾全部看了一遍,还结合南海海域实际情况,打破了传统导管架施工方案,创新将原本的深水水下导管架结构变更为高桩水上导管架结构,将‘穿靴子’变为‘戴帽子’,大大提高定位精度的同时,减少了钢材用量。”郑喜平介绍道。
▲ 下部结构顺利完成 ▲
近海深水区测风塔安装,施工设备十分关键。“可在船机的选择上,我们还是有所顾虑。”郑喜平介绍说,南海海域号称“风窝子”,台风频繁,对船舶施工安全影响巨大,当时多方意见不一致,我想的是:“无论多难也要先试一试,将船舶潜能发挥出来,将公司核心船舶推向海上风电新兴市场。”
“经过多次沟通与方案论证,我们最终选用由港航局的核心船舶之一——目前国内配置领先的超大型打桩船“铁建桩01”作为本次测风塔安装的主力船舶。”郑喜平说。
通过实地考察走访,他们走访了引航站、海事局及当地渔民,详细了解水文地质环境,经过多方论证和分析,郑喜平带领大家做好充分准备,选好窗口期,决定勇“战”南海。
要保证海上施工顺利,最大的干扰因素就是涌浪,“如果不能在一个窗口期内完成桩基施工,结构物很有可能遭到风浪破坏,前功尽弃,这就需要我们提前预判,找到合适的施工窗口期。”
郑喜平回忆道,“2019年9月12日,水下沉桩工作正式启动,桩基施工需要先进行深水抛锚固定船位,再将钢管桩立起来,最后精确地安装到海上,依次打好四根桩后,再安装钢桁架,全部施工历时四天,在一个窗口期内一气呵成顺利完成。”
“为了确定合适的施工窗口期,我们专门购买了天气预报软件,实时监测海上天气情况。”技术员张纬介绍道,“窗口期太珍贵了,一刻也不能耽误,如果第二天是窗口期,我们当天就提前组织大家坐船前往施工地,在船上睡一晚后再施工。”
塔架一共由7000多个杆件组成,需要用起重设备一件一件起吊,像搭积木一样搭设起来。为提高施工效率,保证高效利用窗口期,施工团队创新采用“双卷扬机”架设方案,施工效率较传统施工方案提高近两倍。
10月28日,塔架封顶,塔架主体工程顺利完成。距离成功,仅有一步之遥——塔架上还需安装18个测风杆和测风仪器。但这时,东北季风也随之到来,海上风力越来越大,有利的窗口期越来越少,风力平均达到6至7级,如果要继续施工,就需要采取新的办法克服困难。
“测风杆长达30多米,杆上的测风设备十分精密,不能碰到任何设施,我们创新采用双缆风绳增加防护保障,确保仪器安全安装。”项目经理郑喜平比划着说。
9月至11月期间,广东阳江气候依旧炎热,在没有任何遮挡物的茫茫大海上,建设者们不仅要经受强烈紫外线的“烤”验,还要经受海风猛烈地吹袭,塔架安装时,需要施工人员沿着塔架一步步爬上去,在高温、高风环境下负重登高已经是一种煎熬了,建设者们还要额外背负15公斤的扳手、螺帽、饮用水、干粮等物品。
没错,就是在距离海平面足足有110米的高空施工
夹杂着海盐味儿的海风迎面吹来,对眼睛伤害很大,“有的时候,大风吹得我脑袋都发懵了,眼睛都是红彤彤的,时间久了不自觉地就会流出眼泪。”施工员李洪光深有感触地说,“为了抢工期,大家在塔架施工的时候都不敢多喝水,也不敢多吃,我们的午饭是四个鸡蛋和水果,在提供身体所需能量的同时,尽量减少进食。”
“经过长达4个多月的精心施工,测风塔垂直度完全达到海上风电要求的千分之1.5的要求。”提起此次安装,华电集团阳江风电公司工程部负责人胡春雁非常兴奋:“不愧是央企,战斗力强大,测风塔项目仅仅只个开始,未来我们还将在这片蔚蓝的海域上,建立大型风场,希望今后有更多合作机会。”
竣工当天,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金国亮到现场为大家加油鼓劲,“你们是一群苦干、实干,干在一线的最美建设者,今后我们还要深入落实股份公司“三转”战略,深耕属地市场,拓展新能源领域,做海上风电的优质服务商。”
据悉,建设完成的测风塔将为500兆瓦华电阳江青洲三海上风电场的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我国海上风电领域的发展积累宝贵经验。
原标题:【新闻聚焦】“国内近海风电第一塔”顺利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