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价/平价、海上风电、运维市场……都是近两年风电领域的热门词汇。在市场的潮起潮落中,战略决策往往关系到企业的生死。从“上山下海”到“三驾马车”,湘电风能有限公司(下称“湘电风能”)的战略调整,也透露出这家风电制造商对于自身优势和市场的判断分析。
2019年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期间,《风能》记者采访了湘电风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谭文理▼
01.从“上山下海”到“三驾马车”
《风能》:在风电大发展的十余年间,湘电风能抓住了哪些发展机遇?面对新形势,又有哪些战略调整?
谭文理:湘电集团是一家拥有80多年历史的老牌企业,是我国机电行业的“领头羊”。在风电发展过程中,湘电风能充分发挥了自己起步早、起点高、技术储备强的优势。
第一,选择了一个很好的技术路线。当大多数同行热衷于双馈发电机时,我们已经在研制永磁直驱发电机;当业内还在争论永磁体会不会因失磁导致效率下降时,我们早已解决了这个问题,并将永磁直驱作为产品研发的重点方向。事实证明,永磁直驱很快成为有竞争优势的技术路线。2007年11月,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兆瓦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在湘电风能成功下线并很快实现批量生产。
第二,勇于在海上风电领域开拓引领。在我国海上风电规模化装机之前,湘电风能就分别在荷兰和我国福建安装了业界领先的5兆瓦样机,通过多年的运行和维护,取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2015年,湘电风能实现了国内首个真正意义上的海上风电商业化项目的批量装机运行,在风况复杂的福建平海湾项目中表现出很好的综合优势。这得益于湘电集团特殊的产业底蕴,有着其他厂家难以复制的海工技术特色。此外,位于荷兰的湘电达尔文公司,其前身是欧洲永磁直驱海上风电机组领先的研发公司,2010年被湘电风能全资收购后,通过相互的融合创新,开发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产品,这也是我们能够在海上风电脱颖而出的原因之一。
第三,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前瞻性产品。即使拥有优秀的技术路线,也不可能一种产品包打天下。针对不同的市场特点、工况环境和客户要求,湘电风能开发了一系列差异化的产品,比如专门针对海上、高原、沙漠、山地等不同条件的风电机组。此外,为增强产品的可靠性,湘电风能还进行了一系列特殊的设计,如内部微正压、永磁电机内转子结构、外部自然散热等。
前几年,湘电风能提出了“上山下海”战略,主要是考虑到随着风能资源开发的梯度推进,一方面,山地风电项目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海上风电项目逐步推进,我们的市场目标要前瞻性地进行调整,现在看来是成功的。近段时间来,我们结合行业发展态势,将“海上风电”“平价风电”和“国际风电”作为新时期市场战略的“三驾马车”。之所以这样调整,是基于我们对宏观环境、产业发展和自身特点新的认识和分析。
一是我国海上风电发展刚刚进入快车道,虽然投资成本高、安全风险大,但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相关技术越来越成熟、市场空间十分巨大。利用在舰船发电机上领先的产品技术和丰富的海洋工程经验,湘电风能完全有能力在海上风电发展中占得先机,并可以实现重要拓展。
二是随着资源竞价和平价上网的到来,风电开发的主战场会重新回到“三北”地区,特别是内蒙古、新疆、甘肃和东北的一些平原。对于平价项目,优先考虑的因素是总体建设成本比较低,同时风电机组成本进一步降低、出力更高,这就决定了适应低风速、大功率的机组将是重点研发方向。此外,针对国际化市场,我们已经有了多个成功的商业化项目。
三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和持续的改革开放,国家鼓励和支持有能力的企业“走出去”,要关注的是如何找到恰当的市场并控制关联风险,形成包括项目、产品、工程和金融一体的解决方案。国际市场更看重机型的成熟度、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运行经验,同时,对产品认证和部件供应等要求比国内要高一些。相比而言,国内市场更激进,产品机型迭代很快。正因为如此,针对国内外两种不同市场的互补性,我们将实行产品的梯度开发。
02. 海上风电,不能短视
《风能》:目前,我国海上风电产业链基础还存在很多缺板,成本高、风险大,同时还有降补贴等压力,您认为我国海上风电的发展需要在哪些方面实现突破?
谭文理:第一,海上风电的特殊性,要求风电机组设计更安全、运行更可靠、发电更稳定以及具有更好的维护性。湘电风能已推出6兆瓦、8兆瓦平台的风电机组,国内有厂家甚至推出了10兆瓦的海上风电机组。海上风电机组的大型化,除了涉及单机功率之外,更要注重产品软性能的提升,包括信息采集分析、运行控制策略、即时预测调度、系统集成优化等。
第二,从经济模型分析来看,海上风电的投资需要涵盖全生命周期,投资回报更要看重项目后半段的运行。目前,我国海上风电的投资开发还存在一些短视行为。投资商往往注重一次性投入,拼价格、拼进度、拼发电量,而对后期的运行维护重视不够,可能会导致后期成本激增和风险失控。
第三,海上风电产业链亟待完善。相对于陆上项目,海上风电机组工作环境复杂恶劣,安全可靠性要求高,同时还有价格约束。相同技术路线的产品,海上风电机组部件设计冗余度和形体尺寸会做得更大,对供应商的产量和质量要求更高。目前来看,整个产业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产业链的准备跟不上速度,需要时间来培育。
另外,在政策等宏观环境上,要避免行业的大起大落。从前些年的发展来看,风电发展处于一种较大幅度震荡的波浪式前进模式中。每隔几年有一次峰谷周期,每次高峰期都会刺激行业高歌猛进,低谷时整个行业又迅速进入寒冬,挨不过的企业只能被“冻死”。这当然符合市场规律,但也具有很大破坏性,需要提前预警和理性对待。我个人希望,行业能真正过渡到“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机制上来。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平衡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对海上风电产业在成熟度不高的初期,需要政府宏观政策的支持和引领。在成长到一定程度的时期,要尊重市场规律,逐步凸现优胜劣汰,企业个体要通过竞争与合作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
03. 国际市场,获取价值更重要
《风能》:湘电风能很早就开始布局国际市场,目前发展情况如何?未来的市场潜力有哪些?有什么规划?
谭文理:湘电风能确实很早就对海外市场进行开拓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训。目前,我们的风电机组已经走出国门,在法国、荷兰、阿根廷、纳米比亚、摩洛哥和伊朗等国实现装机运行。客观来说,中国风电企业无论是品牌形象、经营理念,还是运作模式与市场操作,还处在较为初级的阶段。但企业最终要在全球化的格局下参与竞争,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都需要通过国际市场的磨练,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力。
欧洲风电整体规模没有我国大,但起步时间早、研究基础比我们强,他们更侧重前瞻研究和理念创新。因此,我们把新产品的基础研究和概念设计放在荷兰的湘电达尔文公司,而把产品的工程化和应用化设计放在国内的风电研究院。通过内外结合,形成优势互补,更快更好地响应市场。同时,我们也以开放的姿态,与国外其他公司、国内研究机构开展广泛的合作。湘电风能不仅要借鉴消化吸收国外技术,更需依靠自主研发。通过自主的知识产权、自主的实验检测、自主的系统集成形成自身优势,对整机企业来说是很重要的。这次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上,我们接待了好几家国外的开发商,洽谈推进项目,对海外市场充满信心。
在时机上,如果对国际市场的项目介入得太晚,面临的竞争和不确定性也会更强。所以,我们更希望在项目前期就积极参与;在模式上,我们摒弃单打独斗,通常与国内研究院、投资商、工程建设方等组成联合体,一起“走出去”。现在看来,效果不错。
国际项目的经济效益体现需要一个过程,我更愿意用另外一个词——获取价值,这个表述会更好。湘电达尔文公司已经在与当地机构研究海上漂浮式基础,除了技术投入,还要购买实物机组做验证,可能短时间内赚不了什么钱,但通过项目实施,可以获取先进的技术方案和工程经验,从而取得优先进入市场的机会,这些价值也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当然,最终将会体现在经济效益上。
04. 运维市场,业态专业化加速
《风能》:未来,风电运维市场的商业价值巨大,您认为运维市场的扩大将对行业产生哪些影响?湘电风能有哪些布局?
谭文理:运维市场话题近两年很热,这是有道理的。若是从2005年大规模商业化装机算起,第一代风电机组即将退役。不少机组需要更新换代或进行技术改造,以提高运行效率和抗风险能力,此后每年都有数量更多的风电机组进入生命终期,如此不断循环累加,运维市场规模将不断增大。
从市场业态的变化来看,开发商更加专注于跑项目、拉投资,可以不再管风电场运营;投资商越来越专注于项目收益,并以此去为新项目融资;而制造商正向技术总包型转变,成为风电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方案服务商。开发商、投资商与制造商,将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内设定成本构成、资金保障、利益分享等,由甲方、乙方的上下游交易关系转变为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创新的合作模式优化了产业的生态系统,有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也就是“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湘电风能在运维市场早就做了布局,将其作为相对独立的业务单元去运营。一是帮助业主进行技术升级改造;二是做好工程优化,比如技术改造、风电机组移机,包括输变电工程等;三是发电场的运营管理。
05. 对待抢装,要理性平和
《风能》:在利润不断压薄的竞争环境下,行业的集中度会越来越高,整机商的数量也将进一步减少,您认为整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谭文理:我发现,这一轮的抢装,订单大多集中在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身上。优势企业的供货量已经接近饱和,开发商在发出订单时要非常慎重,不但要考虑设备厂商的产品能否长期可靠地运行,还应考虑设备厂商本身能否持续健康地经营。缺失任何一点,都是开发商难以承受的风险,毕竟前车之鉴刚过去不久。
风电企业不会因为规模大而不死,“大象也可能一夜之间倒下”,所以,我们强调稳中求进,不能冒进,尤其是海上风电,一个项目失败就可能把公司击垮。对重大项目的投入不仅仅是做了分析、论证、评估和测试就安全,要以理性平和的心态科学决策。
利润越来越薄,洗牌尚未完成,整机企业迎来的仍是不确定的未来。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风电市场,企业形成一定规模后,对未来的前瞻性、预判性要求很高,一定要把握好正确的发展方向和节奏,如果出现重大失误,后果难以想象。
原标题:海上风电,要看25年——访湘电风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谭文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