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年多的大气治污,京津冀及周边“2+26”城环境空气质量正日益改善,而河北石家庄市的改善则尤为明显。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8月河北全省PM2.5平均浓度5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8.2%,而石家庄是降幅最大的四城之一,同比降20.5%。8月河北PM2.5平均浓度31微克/立方米,同比降22.5%,为2013年有监测记录以来首次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是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不过,传统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正制约着石家庄市大气环境改善。面对多种复杂因素,石家庄市将如何稳固已有成果,破解“电厂围城”,实现环保与经济的双赢。这早已摆在政府眼前,时刻挑动着政府的神经。
9月12日,经济观察网专访了石家庄市大气办副主任马玉辰,他回答了备受社会关注的诸多问题,并对下一步大气治污提出了对策。
经济观察网:目前您压力来自哪里?
马玉辰:今年上半年石家庄大气治理取得初步成效,可归结为“人努力、天帮忙”,但这并不足以打消我们对完成任务的担忧,目标压力仍然很大。
我们从县到市都是强力管控,现在我们就是要查漏补缺,一门心思补短板、抓督查,周调度、日会商,几乎每天都在跟踪和研判污染源,一旦发现,马上查处。尽管力度这么大,但我们也不敢说有十足的底气和把握,毕竟还有很多不可控因素。
石家庄市环境容量已基本饱和,进一步改善压力很大,一是目标压力,二是秋冬季压力。保障冬季供暖是必须做好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但供暖就会产生大量排放,带来新的污染。去年煤改气、改电并未全覆盖,整个石家庄市完成了42万户改造,今年我们力争再完成30万户煤改气、改电。但只要没到最终接上气那一刻,我们都视为没有完成。
管道通了没气,那也不行。去年冬季闹气荒就是一个经验教训。这个压力非常大。况且,石家庄地区冬季气象不利条件多发,大气环境改善难度会更大。
经济观察网:如何防止“散乱污”问题反弹?
马玉辰:尽管目前新发现的“散乱污”企业比以前少了,但清单内仍存在很多整改不到位的问题,比较典型。比如,一些小加工厂为节省成本,不运行环保设备,检查来了就开、走了就关,或是白天不干晚上干等,这些问题点位较为分散,不是国控省控监测重点,但是地方监管的突出难点。
对此,我们也准备安排“特别行动队”进行夜查,只要是查实了,就先关停整治,该罚的必须罚,直至检查达标,以此达到处理一个、警醒一片的效果。
现在市长亲自主抓大气治理,各县、区长也是直接抓,压力传导至基层,可以说从上到下都动了起来。我们每天要通过大气治理工作群上报有关数据,当天问题当天解决。
经济观察网:目前面临哪些根本性难题?
马玉辰:石家庄市面临的根本性难题有三方面: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结构。这是今后工作重点所在。
除了“散乱污”问题,石家庄市还面临“电厂围城”难题尚待攻克,市周边大概有12座电厂,设计之初并未考虑到大气流通问题。尽管我们一直在搞超低排放治理,但电厂污染排量较大,已成为空气质量改善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如果该问题不解决,石家庄市想脱胎换骨,是难上加难。
这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在目标压力下,必须加快解决。今年要在上半年成效基础上再多降几微克,若没有大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结构调整,是很难的。
另外,过境大货车污染排放问题突出,包括扬尘、尾气污染。我们将对“车、油、路”污染源彻底整治,一个都不落下。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地区能完全解决的,还需国家对交通结构的整体改革。
石家庄、唐山等地上述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比如大型钢厂、矿山等工业企业污染问题,这在其它城市都是很少见的。而钢铁去产能这两年,市场环境有了很大改观,钢价成倍增长,钢企获利甚多。下一步我们要瞄准根本性结构改革发力,加快推进污染企业整治、搬迁和转型升级。可以说,越往后大气治污任务就越艰巨。对于剩下的根本性问题,就是要啃“硬骨头”。
经济观察网:如何看待环保与经济?
马玉辰:加强生态环保和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经济本来就是正相关,把两者对立,是完全错误的。因为真正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不仅对经济没有影响,反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机遇。
也就是说,治污绝不是要搞垮经济,而是为了经济能更良性的发展和社会更加长治久安。
今后绝不能再靠数量和块头来赢取GDP,这种污染式发展带来的黑色GDP对公众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一定要靠先进科技和转型升级。但这肯定会有一个阵痛期,地方转的越快,就越有利。
原标题:大气治污往后要啃“硬骨头” ——专访石家庄市大气办副主任马玉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