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审计署公布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审计结果》,这是审计署第一次对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的审计。其中,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条就提到小水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报告中指出:截至2017年底,10省已建成小水电2.41万座,最小间距仅100米,开发强度较大。5个省十

首页 > 水电 > 水力发电 > 报道 > 正文

央视:小水电影响大生态!小水电站无序发展 生态遭破坏

2018-06-21 11:24 来源:央视 

6月19日,审计署公布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审计结果》,这是审计署第一次对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的审计。其中,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条就提到小水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报告中指出:截至2017年底,10省已建成小水电2.41万座,最小间距仅100米,开发强度较大。5个省“十二五”期间新增小水电超过规划装机容量,8个省有930座小水电未经环评即开工建设,6个省在自然保护区划定后建设78座小水电,7个省有426座已报废停运电站未拆除拦河坝等建筑物,7个省建有生态泄流设施的6661座小水电中有86%未实现生态流量在线监测。过度开发致使333条河流出现不同程度断流,断流河段总长1017公里。

(点击图片可查看视频)

6月2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对此进行了长达将近20分钟的报道。

4月26日,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5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国家能源局三部委决定对长江经济带小水电开展一次排查,起因就是长江经济带小水电无序开发影响生态环境。为深入了解事实真相,新闻频道记者兵分三路,前往长江流域的云南、重庆、江西等地进行调查。

【分布密集 两水电站相距仅一百米】

第一站就是江西赣州,这里有条河流叫乐洞河。这里小水电站的密集程度让人震惊,不到100米的距离之内就出现了两座小水电站。

央视记者张艺瑾 :“那边的白色建筑物是一座小水电的机房,可是那边的机房和我脚下的堤坝竟然属于两家不同的小水电,那边叫做枧坑水电站,而这边是属于田心水电站。也就是说在这条河上短短不到一百米的距离之内,竟然出现了两家小型水电站。”

在乐洞河上,这样分布密集的电站并不少见。继续开车不到20分钟,记者又看到了紧密相邻的两座堤坝。

央视记者张艺瑾:“我们现在已经越过了这个大坝,大家可以看到坝内的水位并不高,河道右侧的淤泥已经高出水面。从这个桥下穿过,可以看到河床左边的水量还是非常的少,但是大家注意一下,右边的水量却突然加大了。这个画面我们再看一遍,可以看到这个位置是有一条支流汇了进来,当地村民告诉我们这条河支流很多,几乎有落差的支流上都建了水电站,因此非常密集。那要找到下一个水坝,我们只要沿着这条干涸的河床一路往上。现在画面里看到的都是裸露的砂石。现在水流量已经逐渐大了,画面中又出现另一个座堤坝了,距离上一个堤坝的直线距离也就不到300米。”

小水电如此密集,大量河床裸露在水面之上,而清理水库内泥沙的人工作业也随处可见。

央视记者张艺瑾:“这就是一台被废弃的采砂吸砂机,在不少河坝的周边,我们都能看到采砂吸砂的作业现场,您看那边的传送带就是一个吸砂采砂的小作坊,它吸出来的砂子已经累积了十几米那么高。它的作用是可以帮助减少库区里淤积的泥沙,但也改变了这条河道原本的生态环境。”

密密麻麻的小水电不仅仅出现在江西,当记者沿河来到了湖南的境内,也发现了同样的情况。

央视记者张艺瑾:“我现在所在的位置大约是在江西省和湖南省的交界位置,我右手边不到100米是江西的一座电站,左手边不到200米是湖南的一座电站。”

两座电站分别属于两个省,而距离却不超过300米。在一张江西地图上,记者把掌握的资料做了特殊处理,标出了江西省所有小水电,密密麻麻的小绿点都是小水电所在的位置。在水资源丰沛的区域,这些绿点甚至连成了片。据统计,江西境内的小水电数量达到了3955座。

【小水电站规划滞后 谁为生态把关】

小水电站距离如此之近,层层设坝,合法合规吗?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究竟有多少?相关部门又是怎么监管的呢?

调查中记者发现,这些距离相当近的小水电站,审批手续都很齐全。小水电站的管理员,也给拿出了各种审批文件。

水电站建设如此密集,一道道审批手续却都大开绿灯,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记者来到了崇义县政府,几位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与记者见了面。

江西省崇义县水利局副局长钟芳明:“当时国家的背景对于小水电来讲,它是定性为清洁可再生能源,所以水利部门做规划的时候都是按照水能的最优利用,就是不浪费水头。”

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小水电曾是当地政府鼓励的项目。2003到2007年间,短短29公里的乐洞河上,建起了10座小水电。在我国,河流的开发都应遵循相应的流域规划,那么当地的水利部门的规划又是如何进行的呢?在记者将要离开江西的时候,当地政府部门又找到了记者,要进行解释。

江西省崇义县水利局局长卢鑫平:“当时是根据章江规划,下一步我们坚决按照党中央生态环保的要求,立即彻底整改到位。 ”

随后,当地水利局发给记者这样一份说明:乐洞河的开发是依据《章江流域规划》的原则和任务。而这份规划的制定时间是33年前。2010年江西省曾启动《章江流域规划》的修编,但8年过去了,至今没有问世。

【小水电站无序发展 生态遭破坏】

规划严重滞后带来的是小水电站的无序发展,生态遭到破坏。大家可能会有一个疑问,小水电站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真的有这么大吗?

建设一个小水电站,除了厂房之外,需要在河流有落差的地方建立水坝,蓄水、放水,利用水位差产生的强大水流进行发电。而建立一个小水坝,首先需要“清库”,就是把水坝蓄水库里的植物砍伐、清除。

记者拍摄到了一个建设中的小水电站库区的现场,画面中,水平面以上几百米,全都已经被砍伐殆尽。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E20联合研究院院长傅涛:“河流石一条生命共同体,水体、生活的鱼类、人类都是密切相关的,整个把河流切成若干段落,水生物的洄游路径会被阻拦。另外河流本身不光是生物,还有很多生态特性,其实都会受到影响。”

【无序开发 小水电站上游河道断流】

短时间来看,水电站的建设带来的改变是树木被大量砍伐、鱼虾数量的减少,阻隔了一条河流的正常流动,但是长时间来看,密集建设的小水电站,阻断的绝不仅仅是河流的流动,河里的整体生态链,乃至周边的生态环境都会受到重大破坏。我们很难还原每个小水电站建设之初的场景,但在这些小水电站,建设完成之后,带来的生态影响并没有就此结束。多年来小水电无序开发,原本水资源丰富的云南,现如今已经出现了河流断流的情况。

南广河是云南境内,长江的一条支流,资料显示,这条河上,50公里的距离内,就有30多座小水电站,其中13座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河道断流。断流时间长达40天,最长的断流长度达到3000米。记者从南广河的上游出发,顺流而下。没多久就看到了一座水坝。

央视记者朱慧容:“水通过这个通道往这里流,大家可以看到这里有根管子,通过这根管子,所有的水资源都会送到水电站里面去。”

眼下正值汛期,自然河道里还有一些水流,可是到了冬天枯水季,这里就会出现800米的断流。

央视记者朱慧容:“在这个项目设计之初是有一个生态保护措施的,顺着我手指的方向,那边有个门,如果水少的时候,那个闸门打开的话,所有的水会自然流向河道中而不流向水电站,但是我们再仔细看一下这个门,上面都已经长满了青苔,可以把门往上拉的绳子也断在了空中。”

谁的位置低,谁就会优先得到保障,原来应该得到优先保障的是这条生态的河流,但如今闸门紧闭,位置最低的变成了这条流向水电站的通道。顺着黑管,记者找到了这家水电站,整个厂房不到50平米,放着三台发电机,运行的只有两台。

水电站工作人员:“有一台机器基本处于闲置状态。”

记者:“为什么?”

水电站工作人员:“没有水啊。”

这条小水电站林立的南广河上,到了下游,水就更少了。一路上,各类小水电站随处可见,水坝周围几乎都会出现裸露的河床。不仅如此,一些早该拆除的废弃水坝,也成了水资源的“拦路虎”。

央视记者朱慧容:“ 大家可以看到我身后还写着‘水深危险,禁止游泳’的字样,可想而知水资源非常丰富的时候,这里是个什么样的场景,而现如今我们完全可以毫无压力地站在这个河床的中央。再来看一下这个水坝,中间已经被非常多的沙土堆积起来了,经过的水流也不是非常大,只能从沙土的周围往下流。”

【违规小水电站建在自然保护区内】

审计公告中有这样的表述:333条河流出现不同程度断流,断流河段总长度超过1017公里。1017公里,近似于北京到上海的距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可想而知。而这些还不是最严重的情况,在我们记者的调查当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也有小水电站,非但没有按规定退出,反而拿到了国家的专项资金,要继续扩建。

从重庆市区出发,三小时车程,再徒步行走一小时之后,记者一行来到了重庆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被称作天然植物园,是我国珍贵的生物物种的基因库。然而这样一个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却有一座规模不小的水电站。

央视记者王颢一:“我脚下的这个水坝建设于1993年,2000年的时候这里成为了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这座水坝也因为违反自然保护区条例成为历史遗留问题,现在本应该作为违规小水电逐步退出的项目却成功申请到了120多万元的国家财政拨款进行增效扩容。”

在水坝的不远处,记者看到了一个还没有被拆除的施工现场,这些就是电站扩建时用来运送物料的铁架和缆车。

央视记者王颢一:“在这个国家级的保护区里有一个龙塘水电站,顺着我手指的方向往下看,就是龙塘水电站的机房。”

从地图上看,这里已经是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了,原本应该是茂密的森林,却变成了眼前的模样。顺着索道,记者继续向落差300多米的山谷前行,一路上原本的山路已经被大面积的硬化处理,树木、植物被砍伐,只留下大片碎石。几经周折,记者找到了这座水电站,水电站刚刚完成扩建,到处堆放着施工时的建筑物料。同行的南川市税务局局长向记者描述了扩建的原因。

南川水务局局长杨德兴:“财件2016(27号)文件,完完全全是严格按照这个要求来实施的,也就是说几部门的相关政策不完全配套,我们希望今后这些都配套起来,也便于基层操作。”

这位局长说的文件,这是水利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水电站增效扩容的文件。而同行的金佛山保护区管委会并不认同这种说法。

金佛山国际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主任王军波:“增机情况他们没有和我汇报,也没有做环评,如果要环评的话就要核实我们保护区的情况,要我们核实位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三十二条写明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自然保护区内的电站显然不能申报扩建。带着条例,记者再次找到南川市水务局。

央视记者:“其实这是不符合要求的。”

南川市水务局局长杨德兴:“现在看从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这是不符合要求的,保护条例这个事在最早的时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是这样总结的。”

按照审计结果,这座小水电站扩建属于严重违规建设,被责成整改。水电站已于2018年5月30日停机,申请到进行扩建的一百多万元国家财政拨款已全数退还。

【生态环境保护审计:无盲点 无禁区】

一百多万全数退还了,但是扩建给自然区里的动物植物乃至整个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恐怕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修复的。在这次审计署的审计当中,对10个省的小水电站进行抽查,给出审计意见,要求立即整改。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着重强调究竟透露出哪些信息?如何保障这些审计意见可以进一步落实,切切实实保障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公告发布后的第一时间,记者采访了审计署资源环境审计司。

央视记者:“这次我们注意到报告当中也着重强调了环境问题。”

审计署资源环境审计司副司长刘峰:“过去偏重于经济的效益性的审计,但实际上随着我们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的提出,还要更多从生态保护的角度、生态修复的角度看问题。”

审计当中,审计署发现诸多问题。

审计署资源环境审计司处长罗涛:“第一,小水电开发的强度过大;第二,小水电的无序开发问题还比较突出。第三,我们的监管还不够到位,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央视记者:“审计署来关注一个小水电,是不是管得太细节了?”

审计署资源环境审计司处长罗涛:“这个问题可以说小中见大,既与水资源的开发有关系,与水环境质量也有关系。影响我们国家的生物多样性。”

审计署资源环境审计司副司长刘峰:“实际上过去大家可能是认为是个小事,就没人注意,反而变成一个盲区,一个监管空白。作为生态环境保护也要做到无盲点、无禁区。”

根据相关规定,为加强审计监督力度,促进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决定的落实、整改工作,审计署在发出审计结论之后将进行回访。

央视记者:“怎么确保这些整改的意见能落到实地?”

审计署资源环境审计司副司长刘峰:“我们有一个审计整改制度,每年要对它整改情况进行检查,各个有关部门和地方都按照制度,他们每年要对整改情况向社会公布。从整体上看问题,不能是单纯自己一个部门、一个地方来考虑这个问题,协同发展,共抓大保护的工作,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需要推进。”

【别让一江绿水变成一潭死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告诉我们的是经济发展也要尊重自然规律,“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当然,小水电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为解决无电,缺电地区人口用电,农村经济生活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做出过历史性贡献,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凡事过犹不及,盲目的乱批乱建小水电,拦水筑坝、以邻为壑,让一江绿水变成一潭死水,罔顾长远的生态效益,只要眼前的短期经济效益,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两手空空——既留不住子孙后代的绿水青山,也不来眼下的金山银山。

希望各地的管理者,不要只低头盯着自己小账本上的“金山银山”,还要多抬头看看,我们身边的“绿水青山”。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