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风力发电网(ID:bjx-fd)获悉,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日前发布公告,对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269项、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240项以及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763项予以受理。其中,共包括5个风电项目。以下为公告原文及风电名单节选: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公告第89号2018年度国家科

首页 > 风电 > 风电产业 > 项目 > 正文

5个风电项目在内!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受理名单公布

2018-03-30 16:17 来源:北极星风力发电网 作者: 北极星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ID:bjx-fd)获悉,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日前发布公告,对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269项、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240项以及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763项予以受理。其中,共包括5个风电项目。以下为公告原文及风电名单节选: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公告第89号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已结束,我办共收到有关单位和专家提名的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272项,技术发明奖项目306项(通用项目247项,专用项目59项),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913项(通用项目793项,专用项目120项)。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对形式审查合格的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269项、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240项以及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763项予以受理,在科技部网站(http://www.most.gov.cn)和我办网站(http://www.nosta.gov.cn)同时公布。专用项目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形式审查不合格项目45项不予受理,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技术发明奖8项(通用项目7项,专用项目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34项(通用项目30项,专用项目4项)。

自受理项目公布之日起30日内,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公布项目的创新性、先进性、实用性及提名材料真实性和项目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持有异议的,应当以书面方式向我办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为便于核实查证,确保客观公正处理异议,提出异议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表明真实身份,并提供有效联系方式。个人提出异议的,须写明本人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联系电话和详细地址,并亲笔签名;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须写明单位名称、联系人、联系电话和详细地址,由单位法定代表人签字并加盖本单位公章。我办按有关规定对异议提出者的相关信息予以保护。

特此公告。

联系方式: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政策研究处(督查处)

邮政编码:100045

附件: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受理项目目录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2018年3月23日

更多及时、详细资讯请扫码关注“北极星风力发电网”

1、项目名称:面向低风速区的风力发电关键技术及应用

提名单位:浙江省

提名单位意见:我国低风速资源面积占全国风能资源区的68%,技术可开发量达到10亿千瓦。该项目在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的持续支持下,围绕着我国南方低风速区能量密度低、山地风电场运行环境复杂及配电网侧接入稳定性等一系列国际性难题,发明了矢量变换风电机组独立变桨控制理论与方法,提升了风电机组能量捕获能力,解决了低风速区的能量密度问题;发明了高增益风速观测环境自适应风电机组优化控制技术,实现了机组在各种低风速环境条件下稳定可靠及高效运行;发明了高比例分散接入配电网稳定控制及主动支撑技术,确保了风电机组的可控性及其对配电网的主动支撑性,从而突破了低风速风电机组关键核心技术,开启了我国低风速区风力发电新阶段。 项目获发明专利31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软件著作权17项,制定国家行业标准4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SCI、EI收录论文36篇,他引4100余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主要技术发明获国际权威机构的高度评价。

专家鉴定认为: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成果的推广应用,使得年平均风速6m/s以下的广大地区具备开发价值,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极大拓展了我国风资源的利用范围,支撑了我国风能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经审阅,推荐书及附件材料全部内容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填写符合要求,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等材料齐全,经公示无异议。提名该项目为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推广应用情况: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第一完成人在纸质提名书签名):

更多及时、详细资讯请扫码关注“北极星风力发电网”

2、项目名称:风电装备变转速稀疏诊断技术

提名单位:教育部

提名单位意见: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提名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均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填写要求。 该项目在深入的基础理论研究基础上,针对随机风载导致风电装备变转速运行,使得故障征兆与振动干扰强烈耦合,难以分离、难以提取、难以诊断等难点,发明了“故障模式分离—故障信息提取—故障定量诊断”三位一体“逐层去扰”的诊断新技术,研发了相关产品与系统,解决了上述难题,保障了风电装备安全高效运行。 该项目相关成果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016)、自然科学一等奖(2017)各一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4项,出版风电故障诊断专著2部,发表SCI论文56篇,其中6篇ESI高引论文、1篇ESI热点论文、1篇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论文,SCI他引总计1086次。特邀在IEEE期刊上首次撰写“风电监测诊断在中国”专题文章,在中国首次承办第29届国际故障诊断大会。研制的监测诊断系统,已在100多个风场10000余台风电装备上使用,近三年新增销售额3.63亿元,维护成本降低40%以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显著。解决了变转速风电装备监测诊断的国际性难题,保障其安全运行,推动了机械故障诊断学科发展。符合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提名条件。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推广应用情况: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第一完成人在纸质提名书签名):

更多及时、详细资讯请扫码关注“北极星风力发电网”

3、项目名称:我国首座大型海上风电场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

提名单位:上海市

提名单位意见:为加快抢占全球风电技术制高点,填补我国海上风电领域空白,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新能源发展,2008年国家发改委核准了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示范工程,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正式并网运行。 项目组结合我国海域特有的台风天气、淤泥地质条件以及东海大桥海域独特的通航需求,通过协同攻关与自主创新,建成了我国首座大型海上风电场,全面实现近海大型海上风电场关键技术国产化。 该项目研制了我国首台海上风机,攻克了强台风海域风机长期安全稳定运行的难题;首创了多桩混凝土-钢组合式海上风机基础,攻克了软土地基低载荷能力的影响与通航条件下的防撞难题;首创了大型海上风机整体安装技术,攻克了海上有效施工期短、漂浮式平台上安全快速吊装高型重型设备的难题;创建了大型海上风电场电气系统优化技术,解决了近海海域海上风电场电气系统与海洋多功能区的交叉穿越问题。 该项目技术国内首创,实现了我国海上风电从无到有的关键转变,掌握了海上风电自主技术,形成了海上风电相关技术71项专利、17项标准,实现了我国海上风电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促进了我国海上风电技术进步。项目的成功示范,直接促成我国海上风电的爆发式增长。项目成果推广应用至2600MW海上风电场,占国内海上风电市场的60%,为国家能源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推广应用情况: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第一完成人在纸质提名书签名):

更多及时、详细资讯请扫码关注“北极星风力发电网”

4、项目名称:高效低风速风电机组关键技术研发和大规模工程应用

提名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提名单位意见:发展风电已成为世界推进能源结构转型的核心内容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手段。国家能源局《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中东部和南方地区是我国风电持续规模化开发的重要增量市场,但这些地区普遍属于典型低风速区域,风资源能量密度低、气候环境复杂多变,因缺少适应低风速区域的高效风电机组,风能资源开发利用缓慢。 在全球范围内无先例和经验借鉴情况下,该项目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开展了高效低风速风电机组关键技术研究,创建了基于流固耦合多体动力学的低风速风电机组叶片-整机一体化产品设计平台,并在关键承载部件制造、先进控制策略研发、安全运行技术四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了风电行业技术进步。 该项目突破了低风速风电机组关键技术瓶颈,在低风速风电机组设计、制造、控制、运行等方面自主创新,引领了全球低风速风电技术发展。项目成果实现大规模应用,近三年新增销售收入216亿元,促进了我国低风速区域风电大规模开发利用以及风电装备制造品质提升。由黄其励院士、韩英铎院士和世界风能协会原主席贺德馨等行业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认为“项目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在低风速双馈风电机组的叶片-整机一体化设计技术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经认真审核,我单位确认提名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填写符合要求。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推广应用情况: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第一完成人在纸质提名书签名):

更多及时、详细资讯请扫码关注“北极星风力发电网”

5、项目名称:超大型自航自升式海上风电安装平台关键设计与建造技术

提名单位:交通运输部

提名单位意见:海上风电是可再生清洁能源,具有风能密度高、靠近工业中心输送距离短、电网消纳能力强等诸多优点,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本项目立足于国内外海上风电场建设对风电安装专用重大装备需求,创新性设计建造出世界首座超大型自航自升式海上风电安装平台。该平台集海上风电机组装载运输、重型起重、动力定位、自升作业等功能于一身,是船舶与海工平台结合体,是一种全新海洋工程高端装备。 本项目针对复杂海况下风电安装需求,创新性的完成了作业水深45m/55m的2型4座超大型自航自升式海上风电安装平台设计及建造;首创桩腿切割、焊接及变形控制技术和总成建造技术,实现了100mm的E690超厚超强板焊接桩腿一体化成型及100%无余量免机加工建造;突破提升控制技术,可满足20000吨以上船体提升;攻克了海上风电专用装备整体建造关键技术,实现了超大型海上风电安装平台平地高效建造,比国际同类产品建造周期缩短3个月。 本项目构建了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体系,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其整体技术居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国际领先,对实现国家海上新能源开发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我国海上风电场建设、提高海上装备自主开发建造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申报材料内容真实,材料完整,附件齐全,完成人员排序合理。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推广应用情况: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第一完成人在纸质提名书签名):

更多及时、详细资讯请扫码关注“北极星风力发电网”

( 来源: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 作者: 北极星 )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