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规模有望达5000亿
联合国气候变化波恩会议11月6日拉开帷幕,国家发改委也于早前发布《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要求确保在2017年启动全国碳市场,实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有消息称,国家发改委已向国务院提交了启动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计划。
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后,将重点覆盖石化、化工等8大行业的7000—8000家企业,碳排放量占全国的40%—50%。据机构预测,届时将形成一个覆盖30—40亿吨碳配额的市场,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碳市场;全国碳排放权配额交易市场市值总规模有望达到1200亿元人民币,如果考虑到期货等衍生品,交易额规模可达5000亿元人民币。
市场主体为重点行业大企业
目前众多企业已做好相关准备。作为国内五大发电集团之一,中国华能集团早就参与到碳市场中了,并于2010年成立了专门的华能碳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华能碳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宁金彪表示,全国碳市场启动对于电力行业及企业而言,影响巨大,还有助于煤电行业去产能,一些落后机组可能面临更大碳减排压力。随着全国碳市场发展,参与行业会越来越多,免费配额会越来越少,企业经营上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阶段将涵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8大重点排放行业,参与主体为业务涉及上述重点行业,其2013至2015年中任意一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企业法人单位或独立核算企业单位。
“也就是说,进入第一阶段全国碳交易市场的是重点排放行业的大企业,二氧化碳等排放的大点源。”能源基金会低碳转型项目主任刘爽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说。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样的市场设计主要是考虑到交易成本。
“碳交易必须是覆盖大点源,否则交易成本太高了。”姜克隽说,企业碳排放的真实可靠数据很难获得,如果是小企业,一家企业的碳排放权交易额度可能不过几万元,但测量、核查其排放数据等其他交易成本可能要高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
姜克隽说,目前启动全国碳市场的最大挑战是排放清单。要交易就必须有碳排放底数,而且只有底数清楚了,才能制订公平的交易规则。但是全国以及每家企业到底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交易额该是多少?并不是很清楚。
“以前我国想获得各企业的碳排放底数,制订排放清单,但是没有抓手。”刘爽说,根据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要求,为切实反映企业实际情况,各有关行业协会、中央管理企业必须按照规定,对本行业内或本集团内的企业单位进行摸底,并对拟纳入企业的历史碳排放进行核算、报告与核查。
“真实的排放数据不仅是国家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等碳排放政策制订的支点,也为实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的配额分配方案等提供支撑。”刘爽说,因此,衡量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否成功的因素不只是交易了多少金额、市场规模有多大,更多地是二氧化碳减排的实际效果。
对此,国家发改委气候司负责人李高表示,2011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在北京等七个省市组织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纳入交易的有多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截至2017年9月累计配额成交量达到1.9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45亿元人民币。
李高说,还深入开展了碳市场相关能力建设,通过开展历史数据核查,组织开展了对7000多家重点排放企业的历史数据核查,累计开展了四万余人次的碳交易的相关培训。“这些工作对碳市场的建设会起到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的作用。”于是,“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省市试点范围内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呈现了双降趋势,在推动参与企业和试点地区的低碳发展、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方面,试点发挥了积极作用。”
配额交易并非只对配额负责
据初步估计,按2010年价格计算,从2005年至2030年,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我国大约要投入41万亿元,截至2015年已投入10.4万亿元。未来国家还将投入30万亿元。由此可见节能减排蕴含的商机巨大。
国际碳市场可分为配额交易市场和项目交易市场两大类。配额交易市场的交易对象主要是指政策制定者通过初始分配给企业的配额;项目交易市场交易对象主要是通过实施项目削减温室气体而获得的减排凭证。
目前,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ETS)的配额现货及其衍生品交易规模最大,约占据全球碳交易总量3/5以上。
我国在北京等七个试点地区均采用了类似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制度设计。各省市试点碳市场确定配额总量时均综合考虑“十二五”期间碳排放强度下降和能耗下降目标,将强度目标转化为碳排放量绝对目标。即将启动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也会采用类似的配额交易方式。
“尽管碳交易实施的是配额制度,并非意味着企业只对配额内的碳排放负责的,不属于配额内的就不负责了。”刘爽解释说,国家是有碳排放强度下降等目标的,对全国的碳排放是有总量控制要求的。在碳减排体系中,企业不仅是对配额内的碳减排负责,还要对所有实际排放负责。随着碳交易市场的完善,企业碳排放数据也会越来越准确、完整。
“启动全国碳市场的目的是通过碳交易促进减排。那么交易与减排要明确挂钩,并非是为了单纯的赚钱。交易一吨就要减排一吨。”姜克隽说,配额制度比较适合排放大的大企业,如果要把小企业也纳入碳市场,比较合适的制度是征收碳税。
碳税是指针对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税。主要通过对燃煤和石油下游的汽油、航空燃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产品,按其碳含量的比例征税来实现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刘爽赞同姜克隽的观点。她说,未来碳市场可以打“组合拳”。根据行业和企业排放大小等不同,把配额和碳税制度都纳入其中,掌握企业真实排放数据,把交易成本降下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温室气体排放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真正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低碳发展。
“只有把碳减排的价格传递到消费者终端,不同碳排放产品市场销售差价大,才能形成比较好的激励机制。”姜克隽说,当前的配额制度未能实现这点,这是在碳市场实施过程中,需要继续完善之处。
启动只是开始,且行且完善
“我对今年如期启动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信心,不过这也只是个开始,还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去完善。”刘爽说,就像世界上首个多国参与,目前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其实施过程也经历了三个阶段,2013—2020年是其第三阶段。EUETS当初基于各种市场判断来设计政策、交易方式等,也是先出台、先存在碳市场,然后不断通过实施的现实情况再改进。
“我们坚持将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定位,在碳交易系统运行过程中避免过多投机、避免出现过多的金融衍生产品。”李高说,在全国碳市场建设过程中坚持稳中求进的基本要求,按照市场导向、政府服务、协同推进、广泛参与、统一标准、公平公开的原则,分阶段稳步推进。
“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姜克隽说,中国不能老是试点,应该尽快启动全国碳市场。“到市场中去扮演真正碳交易的角色,真正发挥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降低碳排放强度等作用。
原标题:碳交易,一个不能错过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