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从姑苏城穿城而过,虽然流淌了千年,但河上从早到晚船只依然络绎不绝。大运河畔,距离寒山寺不足两公里的地方,一高一低构成的苏州新地标已经拔地而起,这就是中广核苏州科技大厦——中国广核集团苏州热工研究院(简称“苏州院”)的新总部。
从老楼到新楼,只有咫尺之遥,但气象大不同。这是苏州院过去五年巨变的外在折射。
时间回溯到1978年,这一年邓小平宣布,将向法国引进两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苏州院正是在我国核电起步的背景下成立的。走过了近四十年的苏州院,在过去几年中生机更加盎然。
“在中广核组织机构调整中,苏州院从三级成员公司荣升为二级成员公司,并且中广核对苏州院进行了重新定位,赋予苏州院‘以设备管理为主线的集团运营技术平台’的重担。”苏州院总经理王安表示,从“求生存”到“谋发展”,合同额从“5亿”到超“12亿”,员工队伍从四百余人到一千多人,苏州院驶入了发展快车道,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优定位:卓越的核电设备“保健医生”
2013年至今,中广核旗下各大核电站开始进入投运的高潮,以每年2-5台的节奏投入运行,中广核拥有的运行核电机组从6台迅速增加到20台,运行核电基地从大亚湾迅速扩散至宁德、红沿河、阳江、防城港等地。从群堆到群厂,如何在保证核安全的同时,提升设备可靠性和大修品质,成为摆在中广核面前的新命题。
苏州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定位,肩负起化解群厂运营的挑战,保障群厂设备可靠性的重担。王安形象地说,“苏州院的使命就是,做一个卓越的核电设备‘保健医生’。”
王安进一步解释说,要做好“保健医生”,苏州院既要建“超市”,也要开“专卖店”。“超市”为核电机组运营提供多种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的技术支持,相当于集团的“大技术部”,负责技术管理;而“专卖店”则立足于自身核心竞争力,提供个性化高端技术服务。
强能力:群厂设备可靠性指数达到美国同行最高等级
方向明则路线正。按照新定位,苏州院不断强化“内功”,自2013年开始、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完成了首批涵盖8大专业40项核心能力的建设,核电技术的“大型超市”基本建成、“品牌专卖店”初见成效,90%以上的核心能力建设成果已经在多基地成功落地。
王安介绍说,“比如‘提升机组效率’这一项核心技术,已在大亚湾核电站实现两台机组发电出力净提升超过17.4兆瓦。此外,反应堆一回路有一项试验优化,在大亚湾核电基地落地后,支持六台机组每个换料周期节省大修工期21小时,效果非常明显。反应堆压力容器在役检查装置和辐射环境在线监测系统进入中广核创新产品目录。”
目前,苏州院首批40项核心能力建设项目已圆满收官,涵盖核电设备管理等成果在国内均为首次应用,提升了核电厂业绩水平,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与各核电站的协同努力,近两年,中广核群厂设备可靠性指数(ERI)由75上升到88,达到美国同行设备管理最高等级(绿区)水平。
2017年,苏州院再次挑起一个重担—中广核群厂技术管理项目组组长调整至苏州院总经理担任。“苏州院要切实扛起群厂设备管理责任,围绕“大设备管理”,从“技术管理、技术研发、技术服务”三个维度,进一步实施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协同内外部专业力量,实现平台价值,全面做实以群厂设备管理为主线的运营技术平台”王安表示。
创效益:大写“服务”,助力群厂业绩提升
在中广核,苏州院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市场化程度很高的企业,“服务”始终大写在苏州院人的心中。“不管走到哪里,客户的需求就是我的需求”,苏州院人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苏州院主动谋划,从节省大修工期、增加机组出力、降低强损等方面制定了群厂业绩提升方案并逐步落实。
通过在役检查、维修大纲优化、PSA技术应用、工程改造等手段,苏州院每年可节省大修工期50小时以上,其中,检测公司RPV在役检查创国内最优工期记录。
通过工程改造、性能试验等手段,苏州院为提升电厂业绩出力,岭澳一期和大亚湾核电站4台汽轮机改造后提升发电出力34.4兆瓦以上,改造后高压缸检修周期从7年改为10年的同时,每年新增净利润超过1亿元。
此外,大力推广新技术的应用,苏州院支持国家核安全监管当局建立了反应堆监管体系(ROP),发布了风险指引型技术、新型设备分级技术、维修规则(MR)应用等政策,为我国核电厂进一步提升业绩创造了条件。
重创新:核电领域首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验收
角色在变,挑战在变,唯有创新不变。过去的五年间,苏州院在创新之路上不断发力,创新成果累累。
2011年,经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立项建设,国家核电厂安全及可靠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苏州热工研究院正式组建,这是我国核电领域的首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中心聚焦我国核电厂安全和可靠性技术前沿领域的开发和应用,充分整合了苏州院的主要技术资源,通过聚集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自主研发和集成创新,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电厂安全及可靠性技术研发、推广及辐射平台。
王安表示,过去五年间,“国家核电厂安全及可靠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完成建设并通过验收。此外,“国家家能源核电站寿命评价与管理技术研发(实验)中心” 也顺利通过验收完成一期建设,自主研发、采购大型试验设备100余台套,公司科研投入远高于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要求。
先进的研发平台、充足的科研投入、完备的创新体系带来丰硕的科研成果,苏州院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专项,原863、973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近10项。
近3年来,共获得各级科研成果63项,其中获省部级奖32项,416项专利,其中苏州院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重点专项项目“核电关键材料服役行为的高通量评价与预测研究”项目正式启动,“核反应堆压力容器接管安全端焊缝射线检查设备” 荣获第44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工业智能超生检测理论与应用关键技术”已完成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公示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电力行业核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单位”、“国家核安全局技术后院单位”、“中广核标准建设办公室依托单位”,近五年,苏州院共承担能源行业核电标准和电力行业标准制修订任务200余项,为完善我国核电品牌链,为核电出海做准备,树立行业标杆做出了贡献。
重文化:“一次把事情做好”
安全是核电的生命线,作为全国最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核电运营商,安全在中广核是“最高法律”、最高准则。作为中广核的核电运营技术平台,苏州院对核安全更是严之又严、慎之又慎。
“我们通过持续强化安全文化、推进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地、加强安全质量网络建设、落实安全质量行动、严格过程考核等举措,守住安全底线,中广核安质环考核连续5年一档,这是让全体苏州院人自豪的安全成绩单。”王安表示。
在良好安全业绩的背后,王安介绍,这是苏州院全体上下自觉践行中广核“一次把事情做好”核心价值观结出的实果。
2012年,苏州院迎来了一次重大的机构改革,不少大亚湾核电运营公司、中广核研究院等公司开展核电运营技术研究的员工加入到苏州院,集中全集团的资源提升苏州院作为运营技术平台的作用。新成员的加入带来了新鲜血液,但团队文化融合也为组织调整带来了最大挑战。
“这不应该成为我们干事创业的阻碍,技术平台建设需要文化先行。”王安直言,在技术平台建设初期,公司领导班子直面挑战,思索通过中广核共同的文化来凝聚人心,提心聚气。
“我们领导班子带头‘一次把事情做好’的核心价值观,率先垂范。‘一次把事情做好’是起源于大亚湾,是经过几十年检验的,中广核人都认同的价值理念,苏州院人在核心价值观的旗帜下,更容易统一认识再出发。”王安表示,“追求卓越”这一内在的精神动力需要转化为切实的行动,苏州院结合定位,提出“创新引领 协同发展”理念,确保将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在文化共识的践行中转变传统发展模式,从“单兵出击”到“跨专业、多领域协同作战”, 以“设备可靠性管理”、“运营业绩提升”、“运行许可证延续”为主的新目标驱动因素强化。
跟党走:将红色基因融入发展血脉
思想建设是党建的首要任务,纵观苏州院党建工作开展过程,思想教育是一条贯穿始终的清晰脉络。
从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精神,各项主题实践活动在技术平台事业发展的多基地技术服务一线持续推进,有效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同时苏州院党委注重品牌打造,创新党建工作方式。
苏州院的事业发展到那里,党组织就建设到哪里,这是苏州院党委践行“一次把事情做好”核心价值观的又一体现,目前,苏州院共有党员755名,约占员工总数的65.4%。设有党总支2个、党支部21个,按照业务划分与地域特点,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全覆盖。
“好钢用在刀刃上”,苏州院党委不断健全《干部选拔聘任管理制度》,用人导向鲜明,致力于让制度发现埋头苦干的价值创造者,据统计。近五年公司党委累计考察干部160人次,聘任干部286人次,选拔公司级后备干部3名,大批优秀人才得到提拔和重用,后备干部队伍完善充实,实现了员工与公司共成长。
党建不断加强,夯实了苏州院发展的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这股力量将继续引领全体员工在新征程中阔步前行。
回忆往昔,“苏州市质量奖”、“苏州市市长质量奖”、“电力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成果一等奖”、“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江苏省企业技术创新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项,是社会公众对苏州院质量管理和经营绩效的最好认可。
伫立当下,全体苏州院人正秉持“一次把事情做好”核心价值观, 在组织、管理、科技、文化四方面“创新引领”,在“技术创新、管理优化、专业打造”等领域“协同发展”攥指成拳。
着眼未来,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核电技术研究院愿景清晰可见,共创绿色核电,共筑辉煌中国,全体苏州院人用务实求真的工作成绩献礼党的十九大。
原标题:【聚焦十九大】中广核苏州院:五年奋进路 扬帆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