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年前的1964年10月16日,一声东方巨响震惊世界mdash;mdash;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宣告了一个曾经落后的大国正在迅速崛起。在一穷二白的中国要搞当时世界最顶尖的武器系统,可以说是一个神话级的故事。为了星辰大海的梦想,有一个人28年隐姓埋名,扎根大漠深处,为了什么?

首页 > 核电 > 核电技术 > 人物 > 正文

邓稼先:假如可以再生 我仍选择中国 选择核事业

2017-10-18 14:34 来源:深度安庆 

53年前的1964年10月16日,一声东方巨响震惊世界——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宣告了一个曾经落后的大国正在迅速崛起。

在一穷二白的中国要搞当时世界最顶尖的武器系统,可以说是一个神话级的故事。为了星辰大海的梦想,有一个人28年隐姓埋名,扎根大漠深处,为了什么?只为了那朵蘑菇云在蓝天绽放!

这个人就是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他随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邓稼先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因大出血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

“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1986年7月29日13时50分,年仅62岁的邓稼先永远地离开了。邓稼先是谁?他做了什么?何以在如此浩荡的历史时空中,在这样漫漫的岁月间,让我们总是惦念着他的名字?很多人,一直在找寻这个答案。

也曾少年,松风水月

想象中的邓稼先,应该回到历史的烟云,回到他的生地五横,回到那个松风水月的翰墨世家。一个少年从那里走向中国,迈向世界,穿越历史的漩涡。稼,即田野的秀穗结实之禾。取名“稼先”,寓根植中华大地,早早成熟之意。许是人如其名,他终究成了造福国众的沧海之一粟。

五岁读史,束发从理。家族潜移默化,父辈悉心栽培,儿时的稼先已是庸中佼佼。陌上如玉的少年,温润无双的公子,本应就这般自在如风,游心乘物。然而,初涉人世时目睹了太多杀戮与纷争,13岁的稼先记住的情景,是祖国遭遇强虏,是山河沉沦硝烟,是人间生灵涂炭,是不可愈合的伤口。他宁可绕道走弯路,也不愿向日本哨兵鞠躬行礼;宁可撕碎日旗踩踏,也不愿游行庆祝日军的胜利。令人窒息的深重国难,无处安放的铮铮傲骨,终将他送上了离家之路。

临行前,父亲对他说:“稼儿,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不要像我这样,不要学文。学科学对国家有用。”

独上高楼,心有所向

智勇时代弄浪潮,中华儿女壮志豪。

有人问他怎么这个时候还去留洋?天快亮了!

“今后国家建设需要人才。”

24岁的邓稼先如是回答。

不畏艰苦,勤学苦读,仅用2年就从普渡大学物理系毕业。

是回国报效?还是赴英深造?这位年仅26岁的“娃娃博士”毅然选择了前者。

归来是他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

“那时稼先工作很顺利,也有成绩,经常在刊物上发表文章。周末总是带上孩子去爬山、游泳、散步。”他的夫人许鹿希曾这样说起。是啊,归国后那几年,《物理学报》上常看到他的名字,公园里有他带着妻子儿女划船滑冰的身影,论谁看都一幅令人羡慕的生活画卷。确是学者本色,亦是布衣凡人。

本以为,在漫长而又短暂的时光隧道里,他可以一直做这样的邓稼先,风华卓绝的科学家,似粥温柔的丈夫,慈爱如友的父亲,这可真的太美好了。然而,他却选择了一人成究竟觉。

衣带渐宽,赤子其心

稼先同志,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样?”

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选国还是家?时光缓逝的夜晚,他终究对妻子开了口:“我今后恐怕不照顾不了这个家了,这些全靠你了。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34岁的邓稼先做出了选择。谁也不曾想到,这一句嘱托,竟是许下了一生。

那天起,他,邓稼先,从物理研究所彻底“消失”,名字也不再出现于公开出版物上,亲朋好友无从寻觅他的踪迹。

都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中苏破裂,举步维艰的1959,他说,“研制核武器是中国人民的利益所在。国外对我们封锁,专家们也撤走了,现在只有靠我们自己了。我们要甘心当一辈子无名英雄,还要吃苦担风险。但我们的工作能振我国威,振我军威!我们为这个事业献身是值得的。”对于未来,他坚定执着,任山河渺远,任天地苍茫,矗立不倒。

惊涛骇浪的时代,他深埋下头,甘做沉默的砥柱。

三餐草草,夜以继昼;伏案疾书,探源溯流。手摇计算器劈啪作响,算盘嗒嗒声声不停,300多个日夜,9次运算,无数次论证,原子弹奥秘的黑暗之旅终现光明。

“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起爆!”1964年10月16日15时整,罗布泊上,一朵巨大蘑菇云直冲云天。这一声巨响,震撼了中华,惊诧了世界。征途望断,玉汝与成;铸剑长空,一笔千秋。

向死而生,瞬如朝露

粗粝的岩石,寒凉的风雨,入骨的孤寂……

他于而立之年临危受命,28年人前埋名。

他在茫茫戈壁激情燃烧,远离故土只为改写祖国未来。

心里装着使命,衣襟沾满晨光。

为实现核爆,他奔波于一线试验场,

32次试验,15次亲临;

为降低危害,他斡旋在死亡边缘,

事故现场、地下竖井,他一直在。

数念完日出复又望向日暮,为心中家国,立尽28年寒暑晨昏。

日日相伴他的,是无边的岁月、漫天的黄沙和不可逆的损伤。

28年酷寒炎暑,28年夜深似井,

28年路远成河,28年铁马金戈,

终究如他所愿,成就了他的祖国,而他一生的好时光,也引颈就屠。

六千余里回程路,二十八年砺剑心。

归来时,他已是满身疮痍。 

世事如乱草,岁月短藏刀。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

他从星星走成了夕阳,献尽了青春献终身。

“人,都是早晚要走的,怕的是没做完事就走了,那才是遗憾。”

他走了,留下了对祖国的最后一份赤心忠魂。

走过千山万水,穿过时间河流,

崭新的繁华中,他的名字依然荡涤后人心间。

“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

那么,

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原标题:邓稼先:假如可以再生,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