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也确实进行着电缆入地化改造,随手翻出几个施工现场:

某“花园小镇”架空线全部改造成地埋电缆。

某县在2.5公里长的主路,对4条10千伏线路开展电缆入地改造。

某村开展电缆入地改造,富裕村啊!
电缆入地后,街道更美了
那还等啥
赶紧改!改!改!
加快速度把所有电线、电杆都入地吧!一刻也不想看到它们在街上,一刻也不想看到他们在我家门口、我们小区、我们村!
可是,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
科普来喽!
电杆、电线入地是好事。这件事虽然好,却并不简单!在快速发展的城市中,如果地面上见不到电线杆了,不但美观,也有利于市政建设和改造。
但大规模的电杆入地实施起来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面临多方面的困难,比如:
1规划方面:政府得非常非常操心

城市的地下走廊土地资源也是比较紧张的,除了建设输电电缆,还有供水、供暖、供气、地下通信光纤等,这些有的已经建好,有的正在或者将实施入地改造。
看,地下也很挤了,再加上电缆,这就需要政府协调,尽量一次开挖,多家单位共同利用,合理安排工期和分配地下走廊土地资源。
协调多家单位、多项工程,其难度可想而知!
可是,关系民生的电力工程又不能等……所以,在没有统一规划或者统一规划没有实施之前,建设架空电力线路是可以较快解决居民、企业的安全用电问题的唯一办法。
又想快点用上电,又不想让在地面架电杆......供电公司真的做不到啊!
当然,也有前期规划非常好的例子:

2建设方面:施工难度非常非常大
施工难度大:有些城市较早前建设的地下管道,如供水、排水管道,缺乏完善、系统的地下管线网络分布图,甚至具体位置都不详,给电缆入地施工带来巨大困难,施工过程中需要多方询问、摸索前进,严重影响工程进度。
施工人员稍有不慎,便可能挖断地下管线,影响水、电、气、暖等的正常供应,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给工业生产造成损失,甚至影响人身安全。这样的例子也有过很多:
建设周期长:建设地下输电电缆所需的时间比建设架空输电线路要多很多,最简单的“直埋型”也要经过开挖、敷设、回填……如果需要穿管,挖电缆沟,甚至建设隧道的话,建设过程就更复杂且漫长了。作为长期规划还行,如果是急等用电,真等不起啊!
3资金方面
虽然谈钱伤感情,但是电缆入地工程确实需要一大笔钱,如110千伏的高压电缆入地,在华北某地级市,需要近1000万元/公里,所以仅仅靠供电企业独木难支,需要各级政府、大企业给与一定支持。
这个事吧,电缆入地虽好,办成很贵……很多时候也是穷的!
4维护方面
电缆在地下,检查起来肯定不如在高空方便、直观。
电缆沟里面空间狭小
运维人员根本直不起腰
有时候,里面还很脏
甚至需要戴防毒面具
干活的时候经常四处碰壁,施展不开
不过好消息是,我国已经发明了电缆隧道智能巡检机器人,将来的地下电缆巡视会大大减轻劳动量。
国家电网隧道智能巡检机器人模拟隧道紧急情况下的电缆故障特巡 。
高压电缆隧道智能巡检机器人系统测评场景。
电缆隧道智能巡检机器人在锦江大道隧道完成“首跑”。
所以电缆入地,想说爱你不容易!

原标题:为啥不把电线都埋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