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电力网获悉,近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甘肃省“十三五”西部大开发实施意见的通知。
意见指出,“十三五”期间甘肃省将强化综合能源建设,加快转变煤炭产业发展方式,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煤电集约高效发展,提高煤炭清洁开发利用水平。
加快发展风电、光电、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稳步推进水电开发,积极发展储水蓄能。
积极争取国家布局建设大型商用核乏燃料后处理和核电站项目,推进核能开发利用。以甘肃新能源综合示范区为重点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新能源外送基地,以兰州、庆阳地区为重点建设石油加工基地,以庆阳、平凉为重点建设陇东煤炭与煤电基地,同时建设以铀浓缩和乏燃料后处理为主的核燃料生产基地。
以下为具体通知及意见中涉及能源、电力部分: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甘肃省“十三五”西部大开发实施意见的通知
甘政办发〔2017〕92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各单位:
《甘肃省“十三五”西部大开发实施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5月24日
(此件公开发布)
甘肃省“十三五”西部大开发实施意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培育和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发改西部〔2017〕89号)和《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甘肃省“十三五”西部大开发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阐明了“十三五”时期全省西部大开发的主要目标、开发布局和重点任务,是推进今后五年我省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性文件。
主要目标
围绕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我省西部大开发建设努力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经济保持中高速健康增长。产业转型不断升级,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壮大,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经济增长和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生产总值跃上万亿元台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全国差距明显缩小。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50%、38%以上。
——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初步建成,自主创新能力有效提升,全力推进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至2020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
——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大力培育现代农业体系,争取建成国家重要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促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推动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至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6%,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
——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明显改善。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健全,全省骨干公路网基本建成,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0万公里以上,建成铁路3400公里,实现14个市州铁路和机场基本覆盖。水利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工程性缺水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信息基础设施城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量突破500万户。
——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重大生态工程加快建设,重点区域综合治理有序推进,循环经济水平明显提升,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国家下达任务,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生态保护红线全面划定,生态补偿机制基本建立。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12.58%。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与全国的差距逐步缩小。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85%、95%、95%、40%,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7%,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全覆盖。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依托区域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紧紧抓住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培育重点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机遇,积极推进国家西部大开发“五横两纵一环”总体空间格局中陆桥通道、京藏通道、包昆通道节点城市建设,进一步优化总体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兰州—西宁、关中—天水、酒泉—嘉峪关等经济区发展,争取国家支持兰州—西宁城市群、关中—天水城市群建设,形成大兰州、河西走廊、陇东南三大经济区组团发展,巩固提升区域首位产业,形成错位互补、特色鲜明的区域发展格局。
改造提升水利基础设施
深入实施全省“6363”水利保障行动,加快水资源配置体系建设,重点实施节水工程、重大跨区域跨流域引调水工程、重点水源和区域供水工程建设,实现流域水资源统筹配置,保障重点城镇、工业园区用水需求,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及节水型社会建设水平。积极开展灌区现代化改造,“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推进农田水利和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加强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和水生态保护,加大防洪和沟道治理工程建设,加快抗旱应急水源项目实施,着力推进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和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努力实现供水安全、防洪安全和水生态安全三大目标。
强化综合能源建设
充分发挥我省能源资源综合优势,提升能源生产供应能力,优化调整能源发展方式、能源结构及消费模式,扩大能源转输、存储能力,加强综合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打造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和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
加快转变煤炭产业发展方式,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煤电集约高效发展,提高煤炭清洁开发利用水平。加大陇东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开展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及勘探开发试验工作,提高油田规模高效开发水平。加快发展风电、光电、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稳步推进水电开发,积极发展储水蓄能。积极争取国家布局建设大型商用核乏燃料后处理和核电站项目,推进核能开发利用。以甘肃新能源综合示范区为重点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新能源外送基地,以兰州、庆阳地区为重点建设石油加工基地,以庆阳、平凉为重点建设陇东煤炭与煤电基地,同时建设以铀浓缩和乏燃料后处理为主的核燃料生产基地。
推进天然气管道及储气设施建设,扩大天然气供应覆盖范围,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提高新能源消费比重。推进新能源与火电发电权交易转换,提高新能源消纳比例,吸引承接中东部地区现代高载能产业转移,提升清洁能源就地消纳能力。深入推进敦煌、金昌、武威等能源示范城市建设,积极推进庄浪、迭部等绿色能源示范县区建设。
加快建设西气东输四线、五线及新疆煤制气外输管道、成品油管道和原油管道甘肃段工程。配合国家西电东送战略通道建设,加快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和配套调峰电源工程建设,实施陇东至东部地区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河西第二条外送通道工程,推进甘肃电网与宁夏、陕西、青海、新疆电网联网运营,提高电网整体配送能力和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建设西北中枢电网和电力电量交换枢纽。通过发电权置换、直接交易等多种形式强化新能源就地消纳,大力实施电动汽车基础设施电能替代等惠民工程,推动能源消费升级。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网络强省战略。以加快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及大数据、云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优化骨干网络架构,增强网络容量和传输能力,提升信息服务支撑能力。加快全光纤网络城市和4G网络建设,开展“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群创建工作。实施“宽带乡村”和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完善工程,加快光纤宽带和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乡村工程。加快兰州新区数据中心、大数据产业园、云计算中心、甘肃广电“云上陇原˙智慧甘肃”云平台、西北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云计算软件研发应用中心平台建设。
第七章 转型创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深入推进工业强省战略,以创新驱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质量和效益,促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形成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高端、产业链齐备、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和“互联网+制造业”行动计划,以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和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型煤化工、现代服务业、公共安全等为重点领域,继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攻坚战,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辐射带动作用的产业链和骨干企业。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按照产业关联和产业链发展需求,推动创新要素、骨干和配套企业向产业园区集聚,形成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和产业聚集区。重点推进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金昌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聚集区建设;加快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组织实施兰州、白银和敦煌等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创建工作;加快兰州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开展物联网产业应用示范、高性能医学诊疗设备、高性能集成电路、生物育种等专项应用示范试点,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大数据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煤炭电力、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三去一降一补”力度,积极稳妥开展“僵尸企业”处置工作。坚持化解过剩产能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着力推进以兰州、庆阳为重点的国家战略性石油化工基地建设,以金昌、白银、兰州为重点的国家有色金属材料基地建设,以嘉峪关为重点的优质钢材生产及加工基地建设,以陇东、酒嘉为重点的煤炭清洁利用转化基地建设,以兰州、天水、酒泉为重点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以特色农产品生产区为重点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实施“371”优势产业链培育发展行动,推进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打造一批上下游关联、结构优化、效益显著,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产业链。到2020年,形成3条百亿元产业链、7条千亿元产业链,成为全省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巩固提升、示范推广”的循环经济总体发展思路,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积极创新多产业复合型区域特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全省绿色经济发展。着力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加快绿色矿山示范、园区循环化改造、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培育、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等工程建设,在煤炭及煤化工、电力、冶金、有色、石油化工、化学工业、建材及新材料、轻工医药、装备制造业等工业领域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提升循环型农业体系,建设“张(掖)武(威)定(西)”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甘(南)临(夏)陇(南)”生态农牧业循环经济基地和一批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推进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及工农业复合领域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健全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社会大宗固废的资源化利用、城市低值固废的收集利用、再生资源和生活垃圾分类回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体系,开展白银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试点,推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发展再制造,实施绿色建筑行动和绿色交通行动,推行绿色消费。积极推进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等建设。争取国家在甘肃布局民用航空器、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