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级顶层战略,“一带一路”对于中国企业来讲,到底是多重大的发展机遇?
昨天(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演讲中,已传递出重要数据:
● 2014年至2016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中国企业已经在20多个国家建设56个经贸合作区。
● 中国将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资金支持,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规模预计约3000亿元人民币。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将分别提供2500亿元和13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专项贷款,用于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产能、金融合作。
● 未来3年向中国将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600亿元人民币援助,建设更多民生项目。
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一个贯穿欧亚大陆的庞大市场正在形成。新形势下,中国企业该如何抓住机遇,海外掘金?
1、机遇“千载难逢”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举搞基建带动了一批产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基建产业链,钢铁,水泥,工程机械面临的产能过剩。生产多了,实在是消化不掉,走向国际市场是中国经济转型必须面对的挑战。
目前,中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已大规模释放,国内难以消化的产能,正好 “一带一路”战略为这些产能提供了一个出口。中国将帮助“一带一路”成员国修建交通基础设施,并拉动经济增长和就业。可以预见铁路和陆路等性价高的运输方式将成贸易主导方式,相应的领域将迎来春天。
这样,中国输出去的钱,很大一部分又通过制造业和工程输出流了回来,既能消化国内过剩产能,也为中国企业转型升级赢得时间。
“一带一路”成员国是平等的合作关系,资源互补,比如中东有丰富的石油,非洲有广阔的市场,而中国有过剩的产能、资本、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都是这些国家所需要的。
“一带一路”倡议主要目的是实现互联互通,因此对交通的投资是“一带一路”关注的重点,其中包括铁路、高速公路、公路和港口。中银国际预计,到2030年,基础设施和电力投资的比重将从2016年的45%上升到69.5%。
2016 年,中国在“一带一路”市场上收获了1260亿美元的工程建筑合同,同比增长36.5%。从长远来看,中银国际认为到2030年,中国在“一带一路”市场上获得的建筑合同总额会达到1.36万亿美元,2016-2030年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19%。
“一带一路”也将建成创新之路。习近平主席在发言中提到要加强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合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连接成21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
中国建材集团公司董事长宋志平认为,现阶段企业家面临的主要任务,一是创新发展;二是振兴实体经济;三是跟随“一带一路”走出去,输出中国中高端的技术和装备,过去中国是世界的工厂,但是下一步世界是中国的市场。
“一带一路”是中国企业千载难逢的机会。企业家要顺势提高学习能力、提高资源整合能力、扩展国际视野、增加自身的修养。
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判断,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有三方面的发展机遇,主要集中在欧亚大陆区域。首先是创新思路,要根据所在国具体国情,采取一国一策、一城一策,不能简单照搬中国既有的商业模式。
其次是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很弱,初步估算有百万亿人民币的基础设施投资机会,包括交通、通讯、城市新区等领域。第三个投资机遇在服务业。王健林说,“一带一路”沿线多数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人口红利多。这些国家旅游设施相对落后,旅游投资空间巨大。
王健林认为,旅游是最有效的互联互通。一是带动作用大。旅游能带动餐饮、住宿、购物、交通等多个行业,按照国际公认的计算方法,旅游景点收入和相关行业收入比一般都在1:6以上。二是一次分配比例高。旅游从业者多数是中、小、微型企业或者个人,旅游收入超过三分之二直接分配到个人手上,直接富民。像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投资,一般要经过二次、三次才能分配到个人。
2、最热的市场在哪?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覆盖了65个国家,其中40个国家已经与中国签订了合作协议。这65个国家中包括东南亚、南亚、中东、西亚的大多数国家和欧洲的一部分国家。
沿线的六条经济走廊是重点。它们是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前三条具有优先地位,将吸引大部分投资。
3、风险层面高
中国的一些行业中已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主要包括铁路、高速公路、桥梁、疏浚、房屋建设、火力发电、水力发电和核电领域。中国的高铁和高速公路运行长度位于全球第一;在发电装机方面,中国已经超越了美国成为全球发电总量、火力发电量和水力发电装机最大的国家,此外中国还快速发展核电。不过,主要的风险在于国家之间政治环境的变化,如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交和经贸关系摩擦增多。
当然,也总有人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是穷国,占全球人口近60%,占全球GDP仅20%;大把投入的资金恐怕短时间难以收回,预估至少需要3-5年。但是一旦中国撒钱帮这些国家把路修好,把工厂建好,把油气管道建好,也能共享收益,长期看还是有经济效益的。
也有质疑声称,中国的力量之大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生威慑(沿线65个国家的GDP总和仅比中国高出5%),且认为中国企业的一贯作风到了沿线国家或无法施展效率。
这些看法忽视的一个事实是:由“西方社会书写国际秩序、新兴市场适应秩序”的时代已经在改变,新兴市场的飞速崛起决定了它需要适合自身发展的新秩序,而中国发起的亚投行、“一带一路”尽管难免“成长的烦恼”,但它们无疑都在引领新全球化方面起到了先导作用。
4、如何深度参与?
习近平主席在论坛致辞中提到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力”——
2014年至2016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中国企业已经在20多个国家建设56个经贸合作区,为有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沿线国家已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成为中国基建、装备、技术、服务和品牌的重要市场,也为沿线国家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生产能力、加快产业发展、扩大就业机会、改善民生福祉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如果把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中的战略意义比作一艘航母,央企是旗舰,起主力带头作用,地方国企紧紧跟进,民企外企合作的格局正在形成,民企的分量在逐渐加重。
5月8日,在国新办举行的央企参与“一带一路”共建发布会上,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介绍,“一带一路”倡议提出3年多时间以来,共有47家央企参与、参股或者投资,或与当地企业合作共建了1676个项目。
一带一路建设中,目前央企发挥的作用比较突出,集中在基础设施、交通、建筑建材、通讯等领域。尤其是中交建、中铁建、中铁工、中能建、中电建等几家承包了98%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排头兵和领头羊。
资本、技术、设备、标准、人才都在走出去,其中“标准走出去”最为关键,标志着中国制造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目前主要形成了两个趋势:一是在产业上从基础建设到装备制造业的过渡,一开始的建设大部分都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由央企这种大国企打头阵,那么之后民企会逐渐增多;另一个是由引进到合作共赢过渡,初期主要是我们在投资,当然也遇到了一些投资、经济上的风险。但到中期,希望能实现互利双赢。
“一带一路”是国家大战略,但它的实现需要依靠企业力量。一个真正的企业家,究竟该如何谨慎冒险?一个企业,究竟该如何调动各种资源,协调各方利益,支撑如此庞大的跨国项目?
在合作机制方面,中国交建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与金融机构、兄弟单位、上下游企业打造战略联盟,构建价值网络。构建的中国企业+地方政府+境外园区+境外企业的价值网络发展模式已经初见成效,在海外建设园区已经有23个,推进较快的有6个。下一步,将继续突出海外优先发展,在体制机制上进一步释放海外业务各主体的活力。
在发展思路方面,中国建筑明确提出向“海外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服务价值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目标迈进,不断扩大海外市场的经营规模,提升国际化指数,增强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全产业链的优势,从建房向建城转变,从房建为大向基础设施业务转变,从承包商向投资运营商转变,实现价值链向高端延伸;转换思维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提高国际化经营的效率和效果。
在资源配置方面,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表示,在国家发出“一带一路”倡议后,我们在沿线国家进行了多项投资、并购,帮助公司实现国际化发展和战略转型。自己“干干干”与到海外“买买买”,并不矛盾。中国企业“走出去”,不是什么东西都放在中国,而是把全球资源整合好、给全球提供好的产品。全球化经营不是代工,而是在全球主要市场上拥有属于自己的品牌、资产和客户群体。我们得在全世界范围配置资产,然后去经营当地的资源。
“一带一路”进程中,中国企业的“洪荒之力”将为战略全局描绘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原标题:观察| “一带一路”打开世界级市场,我们已总结出企业深度参与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