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三峡集团准备投资葡萄牙电力集团(EDP)(以下简称葡电)时,通过三峡国际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峡国际)在卢森堡设立了三峡欧洲公司。2011年底,三峡集团通过竞标方式,成为葡电第一大股东;2013年,成功收购葡萄牙风电资产49%股权;2016年,成功收购德国Meerwind海上风电项目80%股

首页 > 风电 > 风电产业 > 访谈 > 正文

引领新能源发展 ——访三峡国际副总经理、三峡欧洲公司总经理吴胜亮

2017-02-09 17:12 来源:三峡国际 作者: 罗艳

2011年,三峡集团准备投资葡萄牙电力集团(EDP)(以下简称葡电)时,通过三峡国际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峡国际)在卢森堡设立了三峡欧洲公司。2011年底,三峡集团通过竞标方式,成为葡电第一大股东;2013年,成功收购葡萄牙风电资产49%股权;2016年,成功收购德国Meerwind海上风电项目80%股权。目前,集团与英国、法国海上风电合作项目已经签订了初步协议,意大利、波兰等欧洲国家风电项目交割也已完成。

正是基于三峡集团与葡电良好的合作基础,2015年11月,三峡集团成功中标巴西朱比亚、伊利亚两座水电站30年特许经营权,开启了中巴两国水电合作的新篇章。

三峡集团和葡萄牙电力公司都是世界领先的能源企业,拥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双方在业务上形成较强的互补性和战略协同性。

双方联合成立了全球中小水电合作开发平台、全球新能源合作开发平台以及开展新能源研发中心,共同在全球范围内开发中小水电、新能源,以及新能源、储能、智能电网等领域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

通过双方合作,三峡集团已成功进入欧洲新能源市场,并以自身雄厚的投资融资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借助葡电大股东地位,准确把握时机,不断深化合作,加快国际化步伐。

记者:三峡欧洲公司如何布局欧洲市场?制定了哪些发展战略?

吴胜亮:“十三五”期间,根据集团的发展战略和目标,欧洲公司主要集中于海上风电、陆上风电以及太阳能清洁能源为主的发展方向。

三峡欧洲公司主要负责三峡集团在欧洲与北美地区的业务发展,欧洲业务主要发展方向是清洁能源的开发和新能源相关技术的引进。

记者:三峡集团在欧洲市场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

吴胜亮:无论是欧洲、北美还是全球市场,面临的挑战有很多相似点。总体来讲,目前全球电力行业供大于求,主要原因是世界经济低迷,需求不足,电力利用小时数下降;同时作为全球能源基准的石油市场价格长期低位运行,导致电力市场价格也整体下行,电力行业整体低迷,电力企业盈利状况显著下降。由于电力整体供大于求,新增项目机会比较少,同时市场上的资金又非常充裕,整个欧盟都在放松银根,包括英国和中国,因此,具有稳定投资回报、低风险的项目,市场竞争会非常激烈。

正因为市场不景气,欧洲电力企业利润下降,市场上很多企业纷纷出售其部分资产和业务,欧洲市场也存在较多的并购机遇。三峡集团资产质量优良、偿债能力强,企业信用与国家主权信用相当,融资成本相对较低,在行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记者:三峡集团与葡电的合作对开拓欧洲市场具有怎样的战略意义?双方如何实现双赢?

吴胜亮:葡萄牙选择三峡集团作为葡电的股权持有方,契合双方的需求。三峡集团能成功击败德国的意昂、巴西国电两大电力企业,成为葡电第一大股东,这对双方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葡电是葡萄牙第一大企业、欧洲最大清洁能源企业之一,集团总营业收入占葡萄牙GDP的9%,对葡萄牙而言这是一个“巨无霸”企业。但葡电2012-2015年每年到期债务约为20亿-30亿欧元,而未收回的应收账款比例也较高,当时由于欧债危机不断深化,葡电等南欧电力企业已经无法在欧洲债券市场进行再融资,因此葡电有可能出现现金流问题。一旦葡电出现问题,就会对葡萄牙经济和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葡电的可持续发展对葡萄牙政府来说非常重要。

另外,欧洲对葡萄牙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比较困难,中国成为葡萄牙政府的重要选项,同时中国欣欣向荣的经济形势和健康的银行体系正好契合葡萄牙政府需求。因此,葡萄牙政府希望通过双方合作打开中国投资者的大门,加强与中国的联系和衔接。

与三峡集团合作,有利于葡电解决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再融资问题。正是在三峡集团的帮助下,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等中资银行先后为葡电提供贷款支持,帮助其迅速重返欧洲债券市场。

第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正是因为三峡集团的支持,不断收购葡电的小股权,葡电获得更多资金可用于新增投资,使葡电的发展具有更好的可持续性。

第三,吸引更多中国投资者关注。2011年以前,葡萄牙只有中兴、华为两家中资企业,三峡集团投资葡电后,国家电网、复星集团、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海通证券等一大批中资企业和金融机构到葡萄牙投资兴业,目前在葡中资企业已发展到13家。在葡萄牙中国人也更受关注,葡萄牙颁布“黄金居留”(Golden Visa)投资移民政策后,中国人占“黄金居留”所有投资者的比例接近9成。

对于三峡集团来说,由于其业务特性,很早就确定了国际化战略,但因为国内外市场评判标准、文化理念等方面有很大差异,起初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与葡电合作,一是能实现市场互补;二是双方战略上相近,都是发展清洁能源的企业;三是葡电有一支一流的国际化经营队伍,拥有丰富的国际化经营经验和网络。双方的合作对三峡集团快速拓展国际市场非常有意义。实践证明,经过5年时间达到了原来的设想和预期,双方合作实现了共赢。

记者:双方联合开发第三方市场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吴胜亮:借助葡电平台开发第三方市场,最典型的例子是巴西。

三峡集团共投资6.63亿雷亚尔,收购了巴西JARI水电站50%股权、CC水电站50%股权及SAO MANOEL水电站33.3%的共同开发权。正因为共同投资这三个水电站,三峡巴西公司迅速成立,公司对巴西市场越来越熟悉,团队也越来越有自信,才有后来一系列的独立并购。三峡集团开拓巴西市场是源于葡电,但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欧洲市场也同样如此,通过收购波兰、葡萄牙、意大利电力项目,团队快速成长,越来越国际化,越来越有信心,也为我们能成功收购德国的海上风电项目奠定了基础。

记者:成功并购德国Meerwind海上风电项目80%股权,使三峡集团成为首家控股海外已投运海上风电项目的中国企业。三峡集团以水电起家,进军海上风电行业是出于怎样的战略考虑?

吴胜亮:三峡集团致力于成为海上风电的引领者,是在深入研究分析基础上制定的科学决策。对于三峡欧洲公司而言,贯彻落实三峡集团的发展战略,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全球80%的海上风电公司集中在欧洲,英国、德国、丹麦是全球海上风电的领导者。而中国则处于探索的前期阶段,标准、供应商,服务设施与体系均不健全,因此很多东西需要到境外去学习、去了解。

三峡集团之所以进军海上风电行业,一是引领海上风电的战略需求,不到最高层次的殿堂,如何做引领者。二是德国Meerwind海上风电项目是德国首家获得挪威船级社(DNV.GL)完全认证的海上风电项目,同时也是全球第一个获得投资级信用评级的海上风电项目。中国未来海上风电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该项目不仅是财务投资,更重要的还是战略投资,通过交流与合作,使欧洲经验与中国市场结合起来,归根到底,更好更快地促进我国海上风电业务的发展。

记者:进军海上风电行业是否会面临一定挑战?

吴胜亮:海上风电技术正在成熟,三峡集团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现在欧洲海上风电计划已到2025年,很多竞标项目都是2025年以后投产的项目,欧洲海上风电电价直线下降,部分竞标电价甚至低于目前的陆上风电电价水平。预计整个行业的资本支出、后续运维成本均将大幅下降,开发海上风电的风险也在下降,正是因为这样一系列因素导致电价下降,项目盈利水平在快速降低。

记者:请结合三峡集团在欧洲葡萄牙国家电力公司、德国海上风电项目和意大利、波兰陆上风电项目股权收购等投资经营的实践,谈一谈三峡集团国际化经营的体会和经验?

吴胜亮:从三峡集团经验来讲,一是有一个坚定的方向。在国际市场,三峡集团只做自己熟悉的水电、新能源方面的业务;二是做风险可控的项目。三峡集团的国际化进程,虽然发展很快,但我们一般选择风险可控、收益适中的项目,风险可控放在第一位;三是有一个好的合作模式很重要。三峡集团投资葡电的模式,是与西方国际化经营的平台合作发展业务,起点高、见效快、风险低。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

记者:欧洲作为高起点市场,中国企业在进入时经常面临各种挑战,三峡集团在开拓欧洲市场有哪些经验值得其他企业借鉴?

吴胜亮:一定要循序渐进,一个好的合作伙伴非常重要,对于把握不准,有风险的项目,不要一开始就控股,可以通过参股来获得经验,参股也是国际化,通过参股走向控股。现在欧洲电力市场,建议中国企业多做并购项目,少做绿地项目,两者风险不同。三峡集团是以并购为主,所以风险整体可控。

另外,中国国际化经营面临企业同质化问题,这将导致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这需要建立一种机制来解决。在行业内需要一个领头羊,避免中国企业在海外自相残杀。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