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在上海良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掌门人任思龙看来,做企业与读书一样,必得以信仰的态度专注一个领域,将其做精做透,方得始终。
与任思龙先生约定采访的日子,刚好是良信电器应届大学生见面日。可能是因为行业的缘故,这个座落于浦东迪斯尼板块的低压电器行业的佼佼者,办公楼外观看来略显低调冷静,但当天的良信因为这些年轻人的身影,办公楼四处洋溢着活力和青春气息。

上午十点,在办公室准时见到了良信电器掌门人任思龙先生,这位企业家的身上有一种理工生特有的严谨和从容,目力所及之处是一排书柜和摆放整齐的各类书籍。
Q:从曾经的国企管理者到现在的上市公司掌门人,请谈谈个人职业角色转换间的不同感触?
任思龙:从我个人的职业经历来看,前面国企的16年可谓是人生最顺利的阶段,他让我对人生产生了新的思考。
后面创业的这16年像一部电视剧的高潮阶段,成功、失败、酸甜苦辣全部尝了个遍,但正因为丰富,所以精彩,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我于1983年大学毕业,算是比较幸运的一代人。大学毕业以后分配在西北的一个国有企业,工作了16年。从研发到技术负责人,最后做到副总,应该说我当时的人生志得意满。然而,正是这个圆满反而让我不甘心,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所以,1999年,我和几个同事毅然决定来上海创业。
这一段从零开始的创业经历,时至今天,又是16年。这个16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求生存,我们用了3-5年的时间完成了每一个创业企业都必须面临的生存问题。这一阶段很痛苦,每天我都告诉自己必须活下来。
第二阶段:谋发展,通过资本市场让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从启动到上市,我们整整用了七年的时间,直到2014年才正式上市。目前,尽管低压电器行业负增长,而良信仍然在逆势增长,今年一季度增长更是达到两位数以上,这得益于持续的研发投入和市场推广,也得益于资本的力量。
第三阶段:攀高峰。低压电器行业虽然不是大众化的消费品,但涉及的领域以及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未来,良信要在新的阶段抓住国家工业4.0大背景下的行业发展机遇,按照自己的既定战略继续攀登行业的高峰。
Q:低压电器行业目前已形成外商投资企业与国内本土企业共存的竞争格局,请问良信是如何在此环境中保持竞争力的?
任思龙:这的确是现状,国内的低压电器行业既有施耐德、ABB、西门子等国际品牌带来的品牌竞争,也有国内一千多家同行的价格竞争。
我认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价格战占领市场绝不是明智之举,优秀的产品品质和极强的创新能力才是企业能否切到更多市场蛋糕的重要因素。因为现在的客户越来越理性,如同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一样,当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人们就要追求精神需求。
再看客户的需求,当可供选择的产品数量上完全可以满足需求以后,他需要的可能就是质量标准高与创新能力强的产品。
所以,企业需要抓住客户的痛点,不断创新,从而提高自己在行业中的综合竞争力。
Q:作为中欧全球CEO课程校友,有没有哪门课程、哪位教授或师长让您记忆深刻?
任思龙:我和中欧在学习上的缘分应该追溯到2006年在中欧EMBA的学习。在这10年间,我在中欧的学习从来没有间断过,CEO课程是最近的一次学习。也因为熟悉,所以对一些教授的课程及授课方法很有感触。
譬如杨国安教授著名的“杨三角”理论,就用比较聚焦的方法帮助企业家找到提升组织能力的有效和便捷的途径。还有许小年教授的宏观经济课程,有助于提升企业家的视野和战略眼光。
我想在中欧学习的最大的收获在于现在我已经把中欧当作了公司理论学习的平台,每年会选送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到中欧进行各种类型课程的学习。
Q:如果未来可以自由选择,您会选择怎样的一种生活方式?
任思龙:作为一个创业者,即使可以自由选择,我的生活仍然与企业分不开,因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在创始者来看已经成为了一种信仰。
未来我的主要精力将用在寻找和培养更适合的企业接班人。这个接班人可能是一个职业经理人,也可能是一个专业的管理团队,最重要的是这个人或这个团队能够带领良信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
只有到了那个时候,我想我才有可能真正地自由地去选择去看看以前没有看过的风景,走走以前没时间走过的路。
公司的成功不仅需要CEO个人的积极努力,还需要打造卓越的组织。
“中欧-哈佛-IESE商学院合作全球CEO课程”特为肩负着这两种责任的中国CEO所设置,并将凭借哈佛商学院首创的广受赞誉的案例教学法,帮助扩展CEO们在中国以及全球商业环境中的商务知识和战略远见,去接受当前和未来的挑战,并在全球的各种机遇中取胜。
原标题:良信电器任思龙:做企业,我只认“专注”二字 | 校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