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疆库尔勒市乘车西行8公里,便进入天山支脉霍拉山与库卢克山夹峙的一道峡谷,映入视线的是一座雄踞要道、扼守把关的关门,这就是中国二十六名关之一的铁门关。这里因峡谷两侧皆为悬崖峭壁,且岩石坚硬如铁,而被称为铁门关,千百年来,一直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上世纪50年代,王震将军亲率中外水利

首页 > 输配电 > 电力通信 > 评论 > 正文

文化史鉴-送电过天山

2016-09-14 16:01 来源: 国家电网杂志 作者: 张玲 王磊 徐保旗

从新疆库尔勒市乘车西行8公里,便进入天山支脉霍拉山与库卢克山夹峙的一道峡谷,映入视线的是一座雄踞要道、扼守把关的关门,这就是中国二十六名关之一的铁门关。这里因峡谷两侧皆为悬崖峭壁,且岩石坚硬如铁,而被称为铁门关,千百年来,一直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

上世纪50年代,王震将军亲率中外水利、水电专家踏勘铁门关,60年代在这里修建起了当时新疆最大的水电厂——铁门关水电厂。如今,铁门关水电厂即将迎来建厂50 周年。当年,电力建设者用小车、脸盆、钢钎和大锤这样简陋的劳动工具,人拉肩扛的劳动方式,换来高峡平湖、轮机飞旋,换来铁塔银线、光明飞度。老一辈电力建设者抱定“许身电业平生志”的信念,将青春奉献给了新疆这片热土。

丝路要塞铁门关铁门关,是一条30公里长的峡谷,其两边是悬崖峭壁,侧临深涧。据史料记载,已有两千年历史的铁门关,从晋代在此设关稽查,因其险固,故称“铁门关”,被列为中国古代二十六名关之一。谢彬《新疆游记》中有“两山夹峙,一线中通”的记述。《水经注》中称铁门关所在峡谷为“遮留谷”,后人叫它“铁门关”。西汉张骞衔命出使西域,沟通中西文化交流;班超曾饮马于孔雀河,故人称孔雀河又为“饮马河”;岑参驿楼赋诗,留传千古佳句;前凉张植进屯铁门,败焉耆王龙熙于遮留谷,演出一幕悲壮史剧;脍炙人口的塔依尔与祖赫拉的爱情故事,更是源远流长,为千古雄关平添了无限风情。如今,铁门关峡谷被大坝拦腰切断,建成了新疆最早的大型水力发电站。铁门关水电厂(站)已不仅是一座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更是一座承接着巴州电力工业伟大历史变革的现代化水电站。

1949年,新中国建立不久,王震将军率领十万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路过铁门关时,亲手题字“铁门关”。当时,王震将军还爬上一座山坡,环视身边幽深的峡谷和山下茫茫沃野后,提出自己的构想:“开都河两岸要建设百十来个军垦农场,峡谷要建设一个大型水电站” 。 1951年5月,新疆军区代司令员王震率领中苏水利、电力专家踏勘孔雀河三十里河谷,制订建设铁门关水电站的初步规划。

1959年5月,王震再次率水利电力专家考察孔雀河,并作出在铁门关修建水电站的决定。1959年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水电联合设计队根据自治区和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全面规划,综合利用”的指示,完成了铁门关水电站的初步设计,施工单位同时奉命进入现场。 1960年2月,铁门关水电站正式成立,电站筹建工作拉开了帷幕。截断开都河,打通铁门关铁门关水电厂(站)建设初期,电力建设者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而来。他们有的是刚脱下戎装的解放军战士,有的是刚离开校门的莘莘学子,有的是放下锄头从田间地头走出来的农村青年……他们满怀一腔热血,踏上了新疆这片神奇的土地。遮天蔽日山崖绝壁,荒无人烟山沟野草,茫茫戈壁飞沙走石,呼啸的寒风与孔雀河奔腾急湍的流水声交相呼应,那种荒凉、悲怆的景象至今让刘克诚老人记忆深刻。

刘老是原铁门关水电厂厂长兼党委书记,是新中国第一批进疆参与水电站建设的转业军人。据刘老回忆,创业初期,铁门关水电站遵循“先生产后福利”的原则,刚进疆时,他们把当地老乡的牲畜圈改造成临时住房,后来,他们自己动手打土坯盖土坯房、扎苇把子建窑洞。当时粮食紧缺,他们就以粗粮、野菜为食,当时每个人的粮食定量很低,有的小伙子一个月的饭票,不到半个月就吃完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生活、工作条件下,电力建设者们开始了水电站创业的艰辛旅程。 1961年9月,因国家遭受自然灾害,开工不久的铁门关水电站因基建投资压缩而缓建,直到1964年7月才复工续建。 “铁门关水电站复工续建,会战工地上没有庄严隆重的开工仪式,我们凭着‘截断开都河,打通铁门关,输水塔里木,送电过天山’的决心冲锋上阵,再苦再累再艰难,那股干劲、冲劲、闯劲,时至今日,记忆犹新。”回忆起当年复建时的情景,刘老动情地说道。

铁门关水电厂(站)原厂长兼党委书记徐保旗,在铁门关生活工作了40多个年头。“续建初期,先行安装的是铁门水电厂(站)的1号机组和2号机组。在安装1号机组时,建设者们拉着几十米长的电缆,全靠人力昼夜轮番作业。在架设110千伏铁焉线3 号铁塔时,要把10多吨重的塔材搬运到数百米高的山顶上去。当时设备缺乏,全靠人拉和肩扛。山路曲折陡峭,脚下都是碎石路,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摔下悬崖。当时三伏天施工,山上岩石都要被烤熔化,也得扛着塔材往山顶上爬……”徐保旗回忆。山峰再高,没有我们建设电站的热情高;天气再热,没有我们贡献青春的红心热;困难再大,没有我们勇于攀登的决心大…… 这是当年建设现场人人都会唱的一首歌,“这首歌最能代表那个年代和我们的信仰、执着。”刘克诚老人说。 1966年8月18日14时18分,随着铁门关水电站1号机组安装调试完毕,装机容量为 8750千瓦的第一台发电机正式投运发电,巴州电网初显端倪。

1966年11月,铁门关水电站2号机组并网发电,同时建成35千伏铁门关至库尔勒送电线路和110千伏铁门关至焉耆送电线路。强大的电流开始向巴州城镇乡村和国防基地送电。 1969年,铁门关水电站续建的大坝工程开始施工。1972年11月,大坝下闸蓄水,结束了临时采用的渠道引水发电方式。 1970年8月、1978年5月,铁门关水电站3号、4号机组分别投入运行,铁门关水电站建成。 1972年10月,铁门关水电站的梯级水电站——石灰窑水电站开工建设。1976年10 月,石灰窑梯级电站建成投运。至此,铁门关一厂两站的格局正式形成。

铁门关水电厂装机共8台,装机总容量4.74万千瓦,是新疆当时最大的水力发电厂。此时,巴州电网初具规模。输水塔里木,送电过天山建厂初期,铁门关水电站房不足十间,树不满百株。30年来,历任厂领导与职工一起,在保证主业正常生产的前提下,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美化水电站内环境。每年春天,全厂动员,挖石运土,植树造林,美化家园。曾任铁门关水电厂第四任厂领导的刘克诚回忆:“当初,为了把铁门关水电厂这个家园建设好,我们动员全厂职工挖石运土、植树造林。这里的山是石头山,全厂职工包括家属,利用星期天义务劳动,每人背10公斤土运到山上,背一趟下来需要40多分钟。山上没水,就想办法引水灌溉,靠双手培植了梨园、护路林。”现如今,在近一平方公里的沿河阶地上,绿化覆盖面积超过了50%。 “在我这么多年山里工作的经历中,我们的职工是最能吃苦和敢打硬仗的。

那时为了赶工期,大伙儿几天几夜连续干活,从没有怨言,也从不提回报。遇上大事,连家属都全部出动鼎力相助。”说到动情之处,刘老眼含泪花,沉默良久。

1967年6月17日,新疆马兰基地传来让全国人民振奋、令全世界刮目的喜讯:中国的第一颗氢弹在中国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当时,投运不足一年的铁门关水电站全力保障了马兰基地的电力供应。

干了一辈子电网调度专业的原巴州供电公司调度中心主任何康庄说:“当时,铁门关电站集发电、供电、调度于一体,既要全力保障马兰基地电力供应,还要保障巴州工农业生产用电。当时,保障共和国国防事业和巴州工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用电,是铁门关水电站老一辈电力人最大的骄傲。” 弹指一挥间,半个世纪过去了,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巴州电网终于实现了老一辈“输水塔里木,送电过天山”的愿望。如今,巴州电网形成了以750千伏、220千伏网架为核心,东至马兰基地,西至轮台县,北到和静县巴音布鲁克地区,南至且末、若羌地区,以220千伏、110千伏、35千伏电压等级为主体覆盖的输配电网络。

电网东西伸展约411公里、南北约900多公里,覆盖地域约 48万平方公里。巴州电网内有750千伏变电站1座,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118座,35千伏及以上线路194条,线路总长6198公里;10 千伏线路426条,线路总长8155.734公里。供电能力已达136万千瓦,总体超前满足近3年的用电增长需求。 “十一五”期间,国网新疆电力公司投资48亿元,再造了2个巴州电网,巴州电网成为名副其实的承接南北疆的重要大通道;“十二五”期间,巴州电网跨越式发展,电网建设与投资规模不仅达到了“十一五”的2倍,电网投资增长率也远远高于巴州国民生产总值的10.3%。

这其中,750千伏巴州变电站等一批重点电网建设项目建成;轮台—且末—若羌输变电工程刷新了世界上最长220千伏输电线路的新纪录。巴州电网作为联结南北疆的重要枢纽和“电力丝绸之路”的重要核心区,其发挥的重要作用已越来越凸显。铁门关水电厂作为巴州电力工业的源头,不仅开创了巴州水电之先河,成就了巴州电网辉煌的今天,它更是新疆电力发展史上让历史永远铭记的一座丰碑。

原标题:送电过天山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