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是商品!竞争形成差价!在江苏534亿度电力交易,为925家客户节约购电成本14亿元.在山东银东直流省间电力交易,将客户购电成本每度电降低了6.5分钱.在重庆,在上海,在江西…………在国家电网,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今天,我们跟大家聊一聊电力改革那些事儿
一直以来,电力体制改革备受关注。电力交易是电力市场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及相关改革配套文件的指导下,作为非营利机构,各省电力交易中心相继迅速成立,市场化交易运营成效显著。
实践证明,电力交易市场机制和相关规则的缺失制约了能源资源的全国性优化配置,改革红利难以彻底发挥。制定清晰的市场机制和规则框架,让交易各方都能获得相应红利,最终形成竞争充分、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市场体系才是电改真正的目的所在。
那么,改革的红利何在?
9月13日,江苏电力交易中心组织了一笔50亿度的客户平台集中竞价交易。
直接交易534亿度,参与直接交易的客户达到925家,客户侧电价平均每度降低2.6分,为客户节约购电成本约14亿元……这是江苏电力交易中心自4月18日成立以来交出的成绩单。这不只是江苏电力交易中心的改革成果,也是全国电力市场化交易运营迅速开展的一个缩影。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明确要求建立相对独立的电力交易机构,形成公平规范的市场交易平台。中发9号文件及有关改革配套文件印发后,电网企业按照中央要求,加快组建电力交易机构,全力推动改革任务落地实施。
今年2月,一份关于银东直流省间电力交易的试点方案报告出现在了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的办公桌上。仔细研读方案后,相关负责人认为方案可行,并表示支持。
3月1日,我国第一家正式注册的电力交易机构——北京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成立当天,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就组织了银东直流省间电力的直接交易。当时,西北地区符合准入条件的824家发电企业和山东30家客户参与交易,采取双边协商和集中竞价的方式,达成交易电量90亿度。而这次发电侧竞争形成的价差空间全部被疏导到客户侧,山东客户购电价格平均每度降低了6.5分钱,总共节省的成本多达5.4亿元。
自这6.5分钱开始,改革的红利不断被释放,越来越多的客户尝到了甜头。
北京电力交易中心成立之后,又相继组建成立了24家省级交易机构。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这24家机构覆盖了国家电网经营区域的大部分省(区、市),搭建了各省级交易平台并开展了市场化交易运营工作。
各交易机构成立以来,为各市场主体提供了公开透明、便于监管的交易平台和场所。今年1~8月,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域共同完成市场化交易电量4422亿度,同比增长70%。其中,省间市场化交易电量1018亿度,同比增长10.7%;清洁能源市场化交易电量431亿度,同比增长20.8%。省内市场化交易电量3403亿度,同比增长101.6%。在这4422亿度电里,客户直接交易电量达到了3007亿度,直接交易减少客户购电费支出约150亿元。截至8月底,各交易中心共组织达成电力直接交易电量4600亿度,较去年同比增长近两倍。
北京电力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交易机构实际上是市场化的服务机构,只是推进改革的措施抑或“工具”,而并不是改革的目的,不论以哪种形式组建交易机构,关键还是要看是不是有利于尽快释放改革红利,是不是有利于电网安全可靠运行。
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多种形式交易机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待更长时间的检验。目前,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及各省级电力交易机构运营良好,改革红利不断释放,作为改革中实际操作的工作人员,这位负责人表示,现阶段再过多纠结于组建形式绝非明智之举。
市场化与社会责任如何并存?
2006年11月4日,欧洲互联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源自德国E.ON电力公司为满足一艘轮船通航需要,将两条跨河380千伏线路停电。受寒冷天气影响,当地负荷激增导致电网过载,线路跳闸,并发生连锁反应。在此之前,同年7月1日,美国纽约地区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当时纽约受到高温天气影响,电网负荷创高峰,导致线路过负荷及设备发热停运,先后10条27千伏电缆出现故障停运。由于未能及时采取果断措施,潮流过载引起连锁反应,其他变压器和线路陆续跳闸,波及皇后地区约10万人口。
在国外,这样的事件并不罕见。我国在推进电力市场化的进程中,如何能够避免重蹈其他国家的覆辙,成为业内人士探讨的话题。发达国家的电力事业一般为商业运作,市场化调节,电网投资者追求商业利益,一方面不愿增加投资,另一方面为了使电力设施运用效率提高,设备往往长期重载运行。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周大地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一方面要搞市场经济,一方面还需要在具体的利益和投资的问题上界定清楚,哪些是属于公益性质的,国家应该用什么方式来支持?尤其是对老少边穷地区的供电问题,交叉补贴问题,不能混到一起。
对于周大地提出的问题,中发9号文件给出了答案。该文件开篇就提到了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化交易的基础:“通过农网改造和农电管理体制改革等工作,农村电力供应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农村供电可靠性显著增强,基本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电力服务水平普遍提高,这与多年来央企持续履行社会责任是分不开的。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域农网供电能力显著提升,县均新建和改造35~110千伏变电较2009年增长42.6%,农村低压客户户均配变容量比2009年增长58.6%。2015年,国家电网公司完成农网专项投资813.2亿元,农网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9.065%,农村年户均停电时间13.14小时。
电是商品,也是人民群众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以上这些数字除了履行社会责任,也为售电侧放开奠定了基础。有媒体评论指出,托好民生的底,才能让深化改革更有底气。国家电网公司参与改革的一位负责人也表示,积极推进市场化的同时,国家电网公司不会放下社会责任的担子,完成农网改造升级工作,实现对老少边穷地区的精准扶贫。
市场机制如何形成?
今年1~8月,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域内市场化交易电量达4422亿度,其中大用户直接交易3007亿度,降低用户电费支出150亿元。从国家电网公司各级电力交易平台运营实践看,目前,各省电力交易中心的交易行为已实现全过程透明,迄今从未发生违反市场规则的现象,而且相关市场主体可以通过交易平台参与交易、查阅信息,保证交易行为公平运营。
按照中发9号文要求,在市场化条件下,交易机构的组织形式有多种:电网企业相对控股的公司制、电网企业子公司制、会员制等组织形式。多位业内专家表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无论电力交易中心以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出现,它都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在政府监管下为市场主体提供规范公开透明的电力交易服务的,最终目的都应是为市场服务。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和规则。
国网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交易平台建立起来后,确实发挥了一定效果,但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相关规则缺失,能源资源全国性优化配置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电力交易的很多规则尚不健全,相关政策也并不完善。很多售电公司虽然成立了,但在交易中心平台上注册仍然存在一定障碍,也就没有真正运行起来。很多用户对清洁电有迫切需求,愿意多支付电费。但由于用户购电权没有放开,用户买不到清洁电,他们甚至直接打电话到交易中心,询问如何购买清洁电。
国家电网中心体改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国家电网公司认为,电力交易中心以子公司的形式出现是现阶段最具优势的模式。但在电力交易过程中,牵扯利益相关方较多,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系列科学的交易规则,用以推动和实现改革,让各方获得改革红利。
对此,多位业内资深专家对记者表示,如果没有具体可操作的市场机制和电力交易规则,就不能形成充分的交易,电力交易中心也将流于形式。
中电联规划与统计信息部规划一处副处长张卫东公开表示,电力交易准入和竞争性电价形成机制是电力市场规则的核心和重点,建议国家级行政主管部门和电力监管部门加强对各试点省区电力交易规则的指导和管理,必要时邀请经济、金融、法律专家对规则进行讨论和审核,避免各地方过多地走弯路。
例如,有业内人士建议,价格低的清洁电从能源资源大省输送到了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省份,那里的市民享受到了电气化的生活和清新的空气,支付高一些的电价给送电端也“无可厚非”。
在复杂的情况中,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制定出清晰的规则框架,让企业有据可依,并在规则框架中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竞争力,顺应市场化改革,让电力用户及相关各方都能获得相应红利,最终形成竞争充分、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市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