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章立制务求长效工程验收是一项系统工作,协调工作量较大,单位之间、专业之间都需要统筹安排,牵涉到的单位也较多,有建设、监理、施工和厂家等,有的变电站设备厂家就有几十家。因此,行之有效、约束力强和符合现场的制度规范对本专业工作效能影响很大。江苏电力检修公司副总经理江志平在工程验收专

首页 > 输配电 > 输变电工程 > 报道 > 正文

淮上特高压工程验收进展顺利

2016-08-25 08:47 来源:国际电网报 

建章立制务求长效

“工程验收是一项系统工作,协调工作量较大,单位之间、专业之间都需要统筹安排,牵涉到的单位也较多,有建设、监理、施工和厂家等,有的变电站设备厂家就有几十家。因此,行之有效、约束力强和符合现场的制度规范对本专业工作效能影响很大。”江苏电力检修公司副总经理江志平在工程验收专业会上说。

近年来,江苏电力检修公司积极探索验收规范化管理模式,考虑验收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经过梳理提炼,反复修改,制定了符合实际情况的《交流输变电工程设计审查技术要点》《输变电工程竣工验收必备条件》等5项验收制度,共96项条款259个项目,对施工单位三级验收、监理初验、工程设计、验收启动期间人员到位等情况,做了全面细致的规定,建立起施工和生产单位间相互约束的纽带,有效减少生产单位在验收、启动和后期运行中的安全压力。

“1000千伏线路高抗未设置独立刀闸,应该在控制回路中加入线路无压接点,确保灭火装置在高抗已失电的情况下正确动作。”5月份,江苏电力检修公司在与西北电力设计院开展的沟通协调会上,提出此建议。为防止因设计疏漏导致验收过程中发现缺陷不能处理的问题,该公司制定了《交流输变电工程设计审查技术要点》,开展东吴站设计图纸再审查工作,对设计单位提出消防、五防闭锁、遥信信息表、接地等方面的设计缺陷90余条,开具设计更改工作联系单十余张,提前预判,保证验收优质高效。

江苏电力检修公司还注重与时俱进,灵活改进,对不适应现场情况的条款适时修订、增补,进一步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

现场管控一丝不苟

8月6日19时,东吴站项目部会议室里依旧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当日的验收收工会上,各单位人员热火朝天地讨论着当日发现的缺陷及前期缺陷的整改情况。

江苏电力检修公司为提高各专业小组间联系沟通的效率,加速缺陷整改闭环,在每项工程验收期间严格执行例会制度,每日召开验收开工和收工会,有效制定工作计划,及时确认缺陷整改情况。“例会上,不同专业的交叉与融合,使得验收工作开展更加便捷高效。”该公司马文亮说。

在东吴站验收现场,笔者发现验收人员人手持一册一表,填满了密密麻麻的数据及多种颜色的标记。马文亮介绍,手册是江苏电力检修公司为特高压工程最新制定的设备验收规范表,按照线圈类、电容器、避雷器、接地装置等设备类别分类,规范了每类设备的验收内容、流程和标准,验收人员需将验收数据填入规范表中,并与标准值进行比对,确定该数据是否合格。表格则是缺陷汇总表,每日收工会前,各专业验收组长将缺陷汇总,填写整改意见后提交验收组,验收组用不同颜色标注已整改的缺陷、正在整改的缺陷及存在争议的缺陷,使缺陷整改状态一目了然。

在每项工程验收中,江苏电力检修公司都通过一册一表、每日例会等方法强化现场验收管控,确保验收工作不漏专业、不漏项目,设备不带“病”运行。

缺陷整改有的放矢

“我们不仅要能靠火眼金睛发现缺陷,还要密切跟踪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加大复验力度,确保缺陷整改的闭环管理。”8月3日,江志平在东吴站验收现场工作会上布置。

江苏电力检修公司多层面全方位加强验收缺陷管控,编制缺陷分析报告,对工艺不合格、数据不准确、试验方法有错误等缺陷,坚决督促整改。对有争议的缺陷,该公司及时提交明确的书面材料,并召开专项协调会。在缺陷整改过程中,该公司与建设单位、厂家加强协调沟通,及时给出指导性意见。

1月18日,江苏电力检修公司在特高压盱眙变电站验收过程中,发现淮盱1线、淮盱2线避雷器直流参考电压值较泰州1线、泰州2线及主变侧避雷器值偏大,推测可能原因为两组试验人员方法不同所致。验收人员克服天气寒冷、时间紧张等困难,花费2天时间,对5组共75节避雷器进行复测,最终数据符合要求,排除了这一缺陷。“此次复测与我们的猜想一致,对设备不能掉以轻心,缺陷整改必须到位。”参与盱眙站一次设备验收的该公司员工甘强说道。

同时,为提升验收管理水平,、江苏电力检修公司还定期召开验收专业会、缺陷分析会和验收回头看等活动。通过组织各专业专家,分析讨论验收工作中发现的缺陷,总结规律、追查原因,为今后验收有的放矢打下坚实基础。

不放过一颗松动的螺丝钉

没看到过调试工作的人,都会问:调试的意义在哪里?

没有高耸的铁塔拔地而起,也没有大型设备现场轰鸣,对于调试人员来说,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在与一些小螺丝、小线路较劲儿。这些事情似乎与一个庞大工程的气质不符。

上海送变电公司参与东吴站调试的团队共计13人,这13人所要面对的是东吴站分系统调试——近3000条二次线路的核对以及保护屏柜的试验。这是一项同时考验体力和脑力的工作,在七八月最热的几天里,调试人员被安全帽包裹着的头部已热得发烫,却仍需保持冷静而清晰的思考。“调试工作最重要就是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可能。”东吴变电站调试负责人奚丕奇说。

这天,调试人员正在进行一个保护试验,在电流和电压都满足条件时,保护并没有跳闸动作。这种情况在以往也常常出现,在排除线路接线问题后,症结基本都会被归结到保护仪器本身。这就需要等待生产厂家前来检修设备。

但是,奚丕奇脑海中突然闪过了什么东西,他想到另外一种可能性。

奚丕奇在另一侧仓位中开始用万用表测量起来。果然,他发现另一处电路在接线正确的情况下却没有任何电流。经验丰富的他马上意识到:是螺丝松了。

螺丝的松动导致二次线路接触不良,没有电流通过,保护自然无法启动。拧紧螺丝以后,他再次调试,保护动作正常。

“这些都与我们书本上学到的不一样,书本上可不会教你螺丝松动导致保护拒动。”刚入职不久、第一次参与变电站调试的朱湘婧不禁感慨。“越是简单的问题,越容易被忽略。但我们做调试的,就是要把被忽略的简单问题揪出来。”奚丕奇说,“一颗松动的螺丝可能导致相关保护拒动,继而造成大范围停电。这是一座特高压变电站,影响范围更大,调试要更加细心。”

对调试人员而言,一柄小小的螺丝刀是他们最趁手的兵器。复原错位线路,检查螺丝,一天下来,他们记不清自己拧了多少颗螺丝。按单个仓位有150颗螺丝粗略估计,整个东吴站需要校验的螺丝有1.2万颗。

“再多也不能少,再多也不能漏。”奚丕奇说。

不遗漏一个偏移的间隔棒

东吴站以北20多千米,淮上特高压工程18标段施工项目部在此驻扎了26个月。刚刚过去的7月,项目部完成了与运行单位的验收和交接,高质量完成了最后的消缺工作。

李俊明是18标段线路施工队队长,他主要负责消缺工作。六七月间,结束了大规模的架线施工,他主要的工作就是细心配合特高压线路最后的调整。“一般上午收到消缺通知单,我们在下午就要消除缺陷。”李俊明说。

6月27日,在接到现场消缺工作后,李俊明带领5个人的消缺团队出发了。在24号~26号铁塔间的线路上,验收工作人员发现间隔棒距离有问题。李俊明团队到达现场后,熟练地运用经纬仪,测算这一档线路上6个间隔棒是否处于同一平面,果然发现左上相导线间隔棒与其他5个间隔棒存在近1米的偏移。

问题确定,消缺作业随即展开。烈日下,导线的炽热透过手套和胶鞋,炙烤着高空作业人员的手脚。经过近1个小时的拆卸和重组,左上相的间隔棒被调整到正确的位置。

18标段线路全长18千米,1米的距离是个什么概念呢?“这不符合特高压工程优质标准。”在李俊明眼里,这1米的距离差就是一个重要缺陷,必须消除,“间隔棒的作用是将导线分开防止接触,1米的偏移虽不会影响线路运行,但是时间久了就会使导线受力不均匀,久而久之会对线路运行造成影响。”

完成消缺作业后,李俊明又带领队伍在同一段线路内检查了其他间隔棒,这样的工作,他要求自己要反反复复做,最终确保无误,才能放下心来。

所谓伟大,就在于每一次的精雕细琢;所谓精品,就在于每一次的谨小慎微。

相关阅读:

昌吉—古泉特高压工程甘3标段施工纪实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