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十大创新能手、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以及国网公司优秀共产党员这些荣誉和称号不足以囊括戚革庆25年来的成就。经历攻坚克难,依靠勤奋实干,追求创新科研,从一个少年到稳重严谨的专家,并在电气试验专业领域登峰造极。用心干活,用心体会很好地诠释了戚革庆的人生,工匠精髓早已深入他的血液。他说

首页 > 输配电 > 保护与控制 > 报道 > 正文

戚革庆是电气试验专家 收藏古董记录电力发展 240个变电站数据全在心里

2016-07-14 11:14 来源:半岛晨报 

辽宁省“十大创新能手”、“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以及“国网公司优秀共产党员”……这些荣誉和称号不足以囊括戚革庆25年来的成就。经历攻坚克难,依靠勤奋实干,追求创新科研,从一个少年到稳重严谨的专家,并在电气试验专业领域登峰造极。用心干活,用心体会很好地诠释了戚革庆的人生,工匠精髓早已深入他的血液。他说,成为专家要能守得住寂寞,耐得住坚持,经得住考验。电气试验技术性超强,拿着设备检测做试验,在成堆的资料中寻找答案。

戚革庆

戚革庆是大连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试验专家。该部门是本市唯一一个对电力设备检测的专业部门。

创新成果:

1.设计了高压电器设备绝缘考核装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并获得了2015年辽宁省职工技术创新竞赛活动二等奖、2013年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专利奖励二等奖。

2.设计改良的一种专门用于10kV金属铠装封闭式开关柜的核相装置,分别于2012年和2016年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授权,且获得2013年辽宁省专利奖励三等奖。

3.利用系统退役设备组建“实训基地”,模拟电力系统中各种设备缺陷,开展有针对性的诊断分析培训工作。以此为基础,他主持并带领大连供电公司状态评价专业,根据实训基地的实际经验完成的《提升现场试验工作效率》获得2015年辽宁省质量科技成果二等奖。

大工匠谈工匠精神

“电气试验更多体现在细、专、责任上,责任心是第一位,没有责任心再细再专也干不好活。”——戚革庆

电气试验是干啥的

为保证变压设备运行时能安全稳定运行,电气试验人员像化验员一样,对投入运行前的设备进行“抽血”、“验尿”等一系列的体检,分析结果,及时排除缺陷,确保绝缘性能、电气特性、机械性等各项指标无问题。

匠心较真

240个变电站了如指掌扎实数据折服老外

民间,有背着药匣子走街串巷入户登门看病的行医者。在大连共有240所6万6千伏和220千伏变电站,也有一名“行医者”。戚革庆身穿防护服,手拿电气试验装置,行走在复杂精密的变电设备脚下,一个一个仔细测试,每一台变电设备的数据实时传送显示在仪器上,运行情况好不好,戚革庆一看便知。

大连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的试验专业,是本市唯一一个对电力设备检测的专业部门,每年对全市的240所变电站变电设备进行“体检”,超声波局放、特高频局放等各项检测多达数千次。“设备投入运行前我们要检测性能合格才能投入使用,像化验员一样抽血化验,然后分析数据判断是否正常。”戚革庆把自己的工作说得很轻松,实际上,25年间他不是在试验室里就是“泡”在变电站里。

高电压一级级转化需依靠变电设备,它们决定着全市电力配送稳定性。如果变电设备突然运行故障,百姓无法用电不说,企业将承受巨大经济损失,后果不堪设想。“电网每一个环节紧密相扣,不管是带电作业还是设备检测,都没有孰轻孰重,最重最难的任务就是把自己的这一环做好。”戚革庆说。

1991年,戚革庆成为大连供电公司变电检修室电气试验班组的一员,初出茅庐的他就意识到,即使掌握过硬的专业技术,没有实践经验也是寸步难行。1995年,大连供电公司一个避雷器制造厂急需一名专业人才,戚革庆入选了,但令他恐慌的是,只知道书本上避雷制造器知识,生产工艺、流程一概不知,这时他便下定决心联系身在各地的行业老专家学习。夜以继日,长途电话不断,甚至亲自上门请教,近一年时间里,他掌握专业技术同时,还大胆地对多个工艺、流程进行了改进,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将看似简单的避雷器研究得入木三分。

2003年,戚革庆设计完成的东北首套电压等级最高、容量最大的变频谐振试验系统问世,并广泛应用,开创东北区域先河。这套系统在交接验收进行交流耐压试验时,A、B、C三相电缆全部击穿,在省公司和生产厂家引起轰动。电缆生产厂家为韩国的公司,电缆接头和附件由瑞士的公司生产。对此,外国专家反复强调自身产品无问题,态度傲慢,并对试验方法、试验数据提出异议。面对怀疑与指责,戚革庆沉着应对,丝毫没有退却,本着对自己亲手设计的试验系统的足够信心,他据理力争,在扎实的数据面前,终于让对方折服。

匠心情怀

老旧零件发烧友狂热追求工匠细节

用青春与激情拼搏,半辈子扎根电气试验钻研新技术,名誉、研究成果累累,桃李天下,在任何人眼里,戚革庆是供电领域当之无愧的高手。本身就言辞少的他,更不爱拿这些成绩说事,但他最爱唠唠“戚革庆创新工作室”里的“古董”。1926年日本制造的分流器,上世纪60年代的直流复射式换流计,日文、俄文变电设备使用说明书……“戚革庆创新工作室”里陈列着上世纪大连市幸存的一批变电设备零件,在这个小型的博物馆里,一部浓缩的大连电力发展历史就此展开。

戚革庆当作宝贝一样疼爱这些“古董”,古旧的零件历尽沧桑却完好无损,时至今日依然能使用。那时的工匠们在物件上赋予了坚韧与完美,每一道工序注入的精髓令他心驰神往,念念不忘。从业20多年来,一批批新人从师于戚革庆,在他的带领下又成长为优秀的电气专家走向全国电力领域。徒弟们上他的课,参观工作室的“古董”是一堂必修课,目的是感受工匠初心。

他所钟情的古董中,有个差点被当作废品卖掉的大家伙——巨大圆筒状的10万伏变压器,岁月模糊了铜牌,但上面依稀能辨出的日文记录着于昭和13年(1938年)制造。“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现在还能使用,筒里的油丁点没泄漏,直到1996年还为咱大连的变电站服务呢。”戚革庆说,2000年的时候,变压器不能适用城市高电压等级要被拆掉,有同事想卖废铁。“千万不能丢掉历史”的想法在戚革庆脑中一闪,这个大物件才得以幸存。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对环节、工序的狂热和对极致精确的欲罢不能,令他开始到处“划拉”零件,越攒越多,整理成了一部活生生的变电设备历史教科书。

这些“破铜烂铁”的价值在一次日本技术人员的造访后,得到了认证。几名来连交流的日本电力技术人员偶然得知1938年的变压器还完好地留存,让戚革庆随便出价卖给他们,但戚革庆坚持不卖,现在全大连再找不出第二个了。“我很钦佩他们的情怀,不仅工艺严谨,对历史留存有强烈的意识,这也正是我们这些搞技术的人所需要的。”戚革庆说。

匠心执著

写就半米高工作日记别让老手艺被遗忘

戚革庆至今对2007年正月十五那场风暴潮记忆深刻,因为那天是女儿出生的日子。当时现场电网事故太多,电话一个接着一个,上午他在医院只看了一眼刚出生的女儿,就不得不跟爱人说“我必须走了。”跑完一个变电站接着又是一个,挨个测试变电设备能否使用,为抢修做出快速判断,连续数天几乎没合眼,饭也顾不上吃。凭着严、细、实的工作态度和忘我的工作精神,戚革庆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用心干活,用心体会很好地诠释了戚革庆的人生,工匠精髓早已深入他的血液。他说,成为专家要能守得住寂寞,耐得住坚持,经得住考验。电气试验技术性超强,拿着设备检测做试验,在成堆的资料中寻找答案。

干这行,更重要的是丰富的经验。上世纪90年代,由于技术所限检测设备落后,加上变电站电磁干扰,检测设备显示的数值与实际偏差很大,变电设备运行情况如何无法直观判断,但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们一看数值就明白怎么回事。“那时候我必须跟着师傅学习,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遇到一次故障意外就记下来。”他像小学生记日记一样,发生故障时间、出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都一一详记,这个好习惯坚持到了现在,20多年来笔记本已攒了半米多高。不断更新的技术,拿到手越来越先进的检测设备,在令他们欣喜的同时,戚革庆也感受到了比以前更大的紧迫感和压力,他认为,光技术上的传承远远不够,在技术革新的时代,传承中不能没有创新。“我希望能申请一个类似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的东西,将曾经为电力效力的老师傅们的技术手艺保留下来,留给后辈们。”话语间,无不透露着戚革庆对老一辈们留下的经验和精气神的敬畏,如何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学到、做到,是他特别想实现的。“仅仅我自己学会,力量有限,但大家都聚在一起,都能传承老师傅们的手艺精髓,如面引子一般发出一盆好面,这比我自己埋头闷干更有价值。”戚革庆说。

原标题:240个变电站数据全在心里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