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公司先进个人】2015年9月,全国电力行业第二届风力发电运行检修技能竞赛在华能高山子风电场圆满落幕。这一年,他肩负重任,代表集团公司、新能源公司上场作战,技冠群雄,一举摘得了竞赛个人和团体两项奖项的冠军,成为全国风电行业的技术状元。这个从火电转到风电的年轻人,只用了5年时间,便凭

首页 > 风电 > 风电产业 > 企业 > 正文

【最美华能人】高山子风电场那红宇: 风电“状元”那红宇

2016-07-13 09:37 来源:风电技术 

 【集团公司先进个人】

2015年9月,全国电力行业第二届风力发电运行检修技能竞赛在华能高山子风电场圆满落幕。这一年,他肩负重任,代表集团公司、新能源公司上场“作战”,技冠群雄,一举摘得了竞赛个人和团体两项奖项的冠军,成为全国风电行业的技术“状元”。这个从火电转到风电的年轻人,只用了5年时间,便凭借热血和执着,在风电运行检修岗位上成长为专家。他就是高山子风电场场长那红宇。

靠谁不如靠自己

那红宇进入华能从事风电工作之前已在火电检修岗位摸爬滚打了5年。与火电相比,风电模式全然不同,点多面广战线长,每台机组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对风电员工的多专业综合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提高业务能力,那红宇在繁忙的输变电工作之余,抓紧一切时间去熟悉风机,了解设备。当时高山子风电场正处于基建时期,他趁着设备尚未吊装,带着手电和图纸一头扎进设备里,研究够了再出来。吊装完毕后,就马上爬到机顶一探究竟……风电场投运生产后,那红宇就天天跟着设备厂家维护人员学习,从最基础的点滴工作做起,由最初的旁观、最基础的设备拆装、卫生清洁开始,最终积少成多,开始接触到核心工作,逐渐掌握了风机专业检修维护技能,从“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

回忆起当年,那红宇说:“这么急于想要掌握风电设备运维的初衷,也是考虑到了一旦质保结束,自己能够把手中的设备接过来,早日实现自主维护,靠谁不如靠自己。”

一台“永动机”

同事们说那红宇像一台“永动机”,总是闲不下来。2014年,国产华锐机组质保期限将近,高山子风电场自主检修维护工作迫在眉睫,风电场全面部署生产系统启动过渡前的准备工作。那红宇带领团队迎难而上,数次面临棘手问题进退两难时,他都咬牙扛了下来。风电场有67台风机,每一台都是他的宝贝疙瘩,更是见不得任何一台风机出现故障停机,无论是严寒,还是酷署,他经常为了保证风机的健康运行连续在风机上奋战至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高山子风电场经受住了考验,在自主检修工作的第一年就实现了机组利用率的不降反增,创下了全场风机连续22天无故障运行的记录,实现了设备出质保前都未做到的突破。

去年4月份的一个大风天,平均风速达到每秒12米,10万千瓦装机风电场发电负荷达到了8万千瓦,但是由于北方春季飘絮较多,造成风机齿轮箱的油冷散热片堵塞,20多台风机齿轮箱油温升高,被迫限负荷运行。情况紧急!为保证发电量,那红宇带着风电场检修人员一人背着一把刷子,挨台风机清理散热片,他们早上8点出发,至下午6点才下山,中午连饭都没有吃上一口,当天那红宇一个人就清理了8台风机。正当大家长松一口气,以为能返回站区时,47号风机因油管破裂导致齿轮箱油泄漏突发报警,忙碌了一天的那红宇毫不犹豫带领团队又登上了风机……

“团队强才是真的强”

那红宇不善言语,只是用实际行动感染和激励着身边的同事。作为华能新能源事业的受益者,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像他一样真正热爱这份工作,都能在这片朝阳事业的沃土上找到个人的理想和人生价值。

“一个人能力再强能碾几根钉?团队强才是真的强!”为了加快培养和提升团队的技能,那红宇平日一到没风的天气时,就带领团队上风机进行讲解、培训,对于别人请教他的专业问题从来都是耐心解答,现场的员工也都很喜欢向他学习,很多同事亲切地叫他“师傅”。现场人员在那红宇的带动下边工作,边学习,克服了风机出质保期过程中的种种困难,使设备一如既往的保持安全稳定运行状态。

【最美华能人】辉腾锡勒风场检修部:“追风逐梦”的检修人

【集团公司先进集体】

北方龙源风电公司辉腾锡勒风电场现有9种机型,共194台风机,装机容量236.1兆瓦,机型多、检修任务重是该风场的主要特点之一。就在这个风电场,有一帮年轻人,平均年龄不到28岁,但他们的技术却非常老练,干起活来干净利索。该团队曾被评为2008年度和2009年度北方公司先进集体,2015年荣获华能集团公司先进集体称号。

一场寒流,一次拼搏

北方的冬天异常的寒冷。2015年11月5日,辉腾锡勒风电场被暴风雪覆盖,连续的大雪降临在这片草原上,刮起了带着“哭声”的白毛风,能见度不足2米。“我们的车被困住了,需要铲车支援。”检修员王永刚打电话说着。他们刚刚处理完风场故障线路,但在回站里的途中被困住了,场里派出了装载机进行救援,在零下40摄氏度的恶劣环境里,装载机的油管被冻住了,大家只能用火一点一点烤,直到把柴油烤化了,装载机才发挥了作用,晚上7点钟检修人员才安全回到了站里。眼睫毛挂满冰霜的王永刚感慨:“都是花样的年纪,远离大城市来到这里,谁不爱漂亮,谁不爱潇洒,谁不爱轻松自由?可是为了工作,我们大家都拼出了力。大伙儿都是好样的!”

一句叮嘱,一份责任

“请把工作票给我看一下”辉腾锡勒风场安全员王敏对着现场作业人员说道,“查票不是为了考核,执行三票三制主要是为了保障你们的安全。”这样一句安全叮嘱,无论是在交接班会、早班会、班组安全学习会上,还是在检修现场都是不可减少的。一句叮嘱,体现的是时时刻刻讲安全,人人讲安全的责任感。“三票三制是安全的红线,是自我保护的命根子,从自己的检修人员到外委厂家的人员,每台风机每把钥匙,每个工作任务必须开票,有票才能领钥匙。”王敏强调说,这是辉腾锡勒风电场运行人员的铁纪律。辉腾锡勒风电场一直坚持将工作票、操作票,填写、监护、执行步步规范。每月统计“三票”执行情况,常态化开展“三票三制”综合检查,对每一张工作票、操作票彻查,并进行点评。

2015年,辉腾锡勒风电场无差错完成操作票、工作票共2800余张,未发生设备和人身伤亡事故,未发生设备一类、二类障碍,切实保障了北方公司全年安全生产“零伤亡”的红线。

一个指标,一场较量

“我们每一位运行人员要做好监盘工作,认真执行调度指令,及时启停风机,保证风机压红线运行。”场长胡永强在交接班会上强调。每位运行人员都绷紧了“弦”,辉腾锡勒风场及时调整功率控制方式,将限功率值做到最佳,快速响应调度功率变化,随时启动备用机组,提高了风场的发电量指标。

辉腾锡勒风电场坚持每日登录电网数据查询系统对辉腾锡勒区域风电场发电量进行抄录,每日形成利用小时数和自己风场的110千伏、220千伏两站进行比较,能够较直观的反映每一日的对标数据,便于及时寻找和兄弟风电场的差距,同时每月对风场内各机型、同机型指标进行比较,寻找数据差距原因,拿出解决措施。开展班组对标工作,以电量、利用小时数、场用电率为指标进行比较,按照比率进行电量奖的分配,极大地提高了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最美华能人】新能源公司基建部:年轻的基建“老炮”们

【集团公司先进集体】

作为华能新能源公司基本建设工作的职能管理部门,基建部承担着公司基本建设战线从施工准备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管理,这个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团队,统管着130多个基建项目,肩负着深入基建项目现场一线了解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搭建起项目部、区域公司与公司本部之间桥梁的使命。2015年底,新能源公司并网装机容量达到1001.47万千瓦,实现了突破千万千瓦的里程碑目标,基建部凭借着当年投产240万千瓦的创历史记录的成绩,为新能源公司“十二五”收官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问题导向,攻坚重点难点

基建部实行早碰头会制度,同时结合基建快报、督导周报等方式,对各项目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整理,提前预判、有效管控、降低风险。面对全年抢投风电的局面,重点解决设备供应和施工力量不足的问题,及时成立设备督导组,组织56人进驻现场,全力监控协调设备供货进度。2015年9月初,成立了四川、通榆、蒙西、新疆项目现场督导工作组,负责全面督导辖区内投产项目,重点监控土地、林地、施工手续办理,落实水保环保“三同时”,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的疑难问题。针对现场阻工日益严重的问题,积极协调铁路、地方和电网关系,协调出警达40余次,全面推进广东、内蒙古、吉林、辽宁、云南项目施工,有效解决现场阻工难题,比同地区同期项目缩短工期近1年;针对特种运输车辆紧缺的问题,提前做好60台特种车辆落实,提前锁定44台主吊车资源和集电线路施工资源,确保项目施工进度平稳有序。

管理创新,提升管理效率

鉴于新能源项目点多面广、自然条件复杂的特点,加之以往新能源公司本部管理深度不足、对情况了解掌握不充分,导致基建工程管理缺乏系统性,对项目现场动态掌握不及时,存在工作安排重复、效率较低的问题。2015年,新能源公司试行“项目经理+专业虚拟专家团队”的创新管理模式,按照投产任务区域划分,在基建部内任命7名项目经理,管辖对应区域内基建项目从开工到验收的全面协调工作,按照每个项目的进展,深入现场了解情况,及时将现场问题反馈给部门,并及时加以协调解决,做到小问题不过夜,大问题不过周。面对设计、进度、安全管理、质量管理、造价管理等专项管理工作,基建部充分利用公司虚拟专业团队,群策群力,发挥专业优势,提升基建管理效率,创造了乌兰伊力更项目62天浇筑134基基础,82天吊装134台的记录,崇明风电项目从开工至首台风机并网仅用时155天、扁担山项目提前6个月投产。

团队建设,营造和谐氛围

新能源公司2015年全年投产240万千瓦项目,涉及20多个工地,40余个项目。但是,基建部只有8人,且半数是入职不久的年轻员工,面对繁重的投产任务和管理工作,这个团队确实有些捉襟见肘。为了应对这种局面,在新能源公司的统筹安排下,公司内部兄弟部门和基层单位伸出援手,安排经验丰富的骨干力量支援基建部。即便如此,基建部的工作强度依然非常高,加班加点成为常态,对于很多人来说再平常不过的“按时下班”、“周末全休”在这里算得上是奢侈的愿望。特别是部门的项目经理要经常出差去基建现场,白天在工地协调问题,晚上伏案写材料,项目抢投期更是一连几个月顾不上回家;留守本部的人员也不轻松,因为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弥补外出人员留下的业务缺口,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