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联电子公司在用电信息采集行业深耕20余年,主要产品覆盖用采全产业链,包括主站系统和230M专网终端、公网终端、集中器及采集器等终端设备,主要利润来源是公网和专网采集终端。传统业务-详见后传统业务介绍、传统业务发展前景等。新兴业务-公司基于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构建的智能用电云服务平台,包括

首页 > 输配电 > 电力通信 > 企业 > 正文

电力数据收集者新联电子 “云服务”平台切入售电侧市场

2016-05-05 14:01 来源:汇金网 

新联电子公司在用电信息采集行业深耕20余年,主要产品覆盖用采全产业链,包括主站系统和230M专网终端、公网终端、集中器及采集器等终端设备,主要利润来源是公网和专网采集终端。

传统业务-详见后传统业务介绍、传统业务发展前景等。

新兴业务-公司基于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构建的智能用电云服务平台,包括设在公司的云主站系统,贴近用户的线下服务网点,及安装在用户侧的设备(主要包括智能网关、测控模块等)。用户侧设备虽安装在客户单位现场,但由于公司采用免费推广模式,因此设备所有权归属于公司(这点很重要!!因为涉及到利润测算里折旧的情况)。测控模块对配电分路的电能数据进行采集,经智能网关汇总上传到云平台,通过云平台的加工处理后,以数据及服务的形式销售给用户。同时,主站积累的海量用电数据借助云平台进行挖掘后,提供针对性的运维服务、节能服务等增值服务。公司在智能用电云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为独创的免停电穿刺取电及无线自组网等技术。

行业介绍

政策支持-电力需求侧管理、能效管理及节能被列入电改五项基本原则

电改中提到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是指企业、用户通过搭建电能精细化管理平台来掌握用电情况,通过用电分析进行设备改造、整体优化及改善自身用电情况,达到节能减排及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此外,国务院在另一份重磅文件《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运用大数据对设备状态、电能负载等数据进行分析挖掘与预测,开展精准调度、故障判断和预测性维护。

延伸阅读:

这家企业作为国网电力通信的实力供应商“价值”何在?

市场增速-存量用户覆盖率提升需求稳健、公司分享2万亿配电网投资盛宴

未来用电信息采集终端的需求主要来自存量用户覆盖率提升,存量更新改造以及新增加用户。2020年智能电表覆盖率要达到90%,国网大范围智能电表集中招标从2009年开始到2014年覆盖率达到60%,因此估计2015-2020年智能电表覆盖率将以每年提升5%的速度推进,存量用户覆盖率提升需求稳健。用采终端作为智能电表的配套设备也将同步增长。存量改造方面,用采终端设备由于需要保障精确度,使用寿命一般在5-8年。因此2009年左右随智能电表集中招标而配套安装的用采终端,最晚将于2017年开始进入更换周期,未来国网将平滑存量更新改造需求,每年招标量将保持平稳。此外新增家庭及工商业用户也会带来一定的新增需求。

2015年8月3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2015-2020)》,明确将全面加快现代配电网建设,2015-2020年配电网建设改造投资不低于2万亿元。按照国家电网公司2016年工作会议规划,2016年国家电网公司计划投资4390亿元用于电网建设。

新业务背景-我国正处于能源服务升级阶段,电力需求侧市场空间广阔

目前能效管理中,工业领域主要以电机能效管理为主,非工业领域以照明及中央空调能效管理为主。据能源基金会电力与可再生能源项目部相关资料,中国终端用电设备中电机的电耗约占全国用电总量的60%以上,约占工业用电75%。电机平均效率比国外低3至5个百分点,系统效率比国外平均效率低近10%,比先进效率低10%-20%,若通过技改使电机效率达到国外平均水平,对应的节电服务市场空间过超过2000亿元。非工业用户方面,能耗占比较大的主要是中央空调。按每平米每年节约250元~300元计算,中央空调节能市场空间少至少2500亿元以上。

传统业务简介

从产业链各环节产品竞争结构来看,专网终端壁垒最高。

公网终端只能进行数据采集和传输,数据安全性较低,技术门槛较低,竞争也相对激烈,公司是国内第一批采用公网信道的厂家,近年来凭借先发优势维持较高的市场份额。(市占率前三甲)

230M专网终端可以进行功率、电量和费率的定制控制,以及远程控制等功能,该终端采用230M专用信道数据安全性较高,传统厂家产品已有近20年的实际运行检验,进入壁垒极高,公司在该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全国第一,公司凭借先发优势与技术优势在230M专网终端市场占有约30%份额)

主站系统中,主站软件需要对用电信息有充分的理解,对电力数据的分析处理有较高的要求,对系统运行稳定性要求较高,目前占有5%以上市场份额的厂商仅有上海协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新联电子两家。

基站建设由于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目前竞争还不算特别激烈。

对于数据采集最下游的智能电表行业而言,由于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目前竞争相对激烈。

对于新收购电力柜业务,公司于2014年收购瑞特电子(65.5%)和盘谷电气(55%),切入配网自动化及低压电器领域。瑞特电子具有30多年配电行业经验。目前主要产品包括电力控制柜、通信网络柜、高压环网柜、中臵开关柜等,产品广泛应用于上海F1国际赛场、国家气象总局、南京地铁、澳门三桥、青藏铁路、三峡大坝、北京奥运会鸟巢,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太原卫星发射基地、我国大规模集成电路海力士工程、上海光源工程等国家典型工程。公司未来希望将瑞特从原来做二次设备配套的公司培养成为独立成套设备的制造商。瑞特2014年实现约1.8亿元营收,近1800万元净利润,预计随着2万亿配网投资开始招标,瑞特电子将维持稳健增长。

盘谷电气是国内最早从事配网自动化的专业公司之一,有15年以上的行业经验,其主营业务包括配电终端及子站软件等整套配网自动化系统。盘谷电气定位

电网建设比较齐全、具备自有发电厂的企业,如钢铁厂等。公司通过收购盘谷电气引进配电自动化产品技术和管理团队,快速切入配电网自动化领域。预计随着2万亿配网投资逐步落地,盘谷电气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智能用电云平台

公司拟募集不超过13.5亿元,投入16.6亿元用于线上智能用电云服务平台建设、线下用户监控设备安装及电能服务网络建设。该项目通过线下用户侧的信息采集监控设备,将企业用电信息采集、汇总到线上的云平台,通过整理、分析后,结合企业实际用电情况,进行设备检测及日常运维托管、能源消耗、用电合理性等重点分析,并据此提供电力系统优化、节能改造等增值服务。

变现途径

公司现阶段推广主要定位于中小企业客户,目前数据变现途径主要有4种:

1)首先是为企业提供运维托管服务、检测耗损和故障预警,以及变电站或配电房无人值守解决方案,降低人力成本,提高自动化程度;

2)其次可以为企业提供精细化的用电管理,提供针对性的节能降耗解决方案,包括工业用户的电机节能及非工用户的中央空调能效管理等。目前已与部分地方供电局和节能服务公司合作进行拓展,在现有项目中已实现降低三分之一能耗的成功案例;

3)以负荷集成商的身份参与电力需求侧响应,获得节能分成。需求侧响应主要由国家推动,每年冬季、夏季加起来十次左右,公司主要为企业降低负荷提供精确测量服务;

4)每户收取一定的基础服务费。公司目前的变现途径全部集中在用户侧,预计随着电改配套政策的逐步落地,用电服务云平台针对发售电侧的数据变现途径将逐步明晰,并将逐渐成为主要的利润贡献来源。

市场前景

专变用电是由用电单位自备并负责保养,是运维托管业务的主要用户来源。据国网统计,目前国网专变用户约有180万户,按国网售电量约占全国60%算,全国共有专变用户300万户,公司目前累计安装专变终端用户数42万户左右,占比在20%左右。公司计划通过4年时间完成接入2万户,市占率不足1%,空间仍相当广阔。

公司云平台项目从15年8月份推出以来基本维持每月100户左右的接入速度,至2015年年底,公司云平台项目已接近1600户(截止至发文,目前超过2000户)。

2016年公司计划接入智能用电云服务平台的用户10000家,力争15000家,其中江苏省外用户占50%,并开展大数据分析,寻找商机,提供增值服务(目前2000家)。

商业模式

公司商业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采用免费安装设备的方式抢占流量入口,通过后续增值服务获得收益,实现从设备制造向数据服务转型,并尝试打造一个从硬件到软件垂直一体化闭环的综合平台。公司独特的免费推广模式,采集设备的所有权并没有发生转移,采集到的全部数据资源归公司所有。

随着电改深入推进及售电价格放开,公司储备的用户数据资源还可以为售电公司提供电力需求预测等增值服务。

竞争优势

强大的硬件配套能源力提供较深的护城河。公司在用电信息采集领域深耕20年,是业内少数具备提供从用采终端、通信信道到主站全面解决方案的企业之一。

成本优势。公司推广云平台所需的所有设备均为自主研发生产,按平均每家企业100个分录点来算,用户侧设备生产成本约为5万元,而相应产品在外购买并安装至少需要过超过20万元,若要达到外企级别的精细化及自动化程度,则至少需要50万元以上。

独特技术。公司免费推广后,每年仅象征性收取一定的基础服务费用于覆盖成本,自主研发的穿刺技术和新一代母线技术可以做到铺设过程不停电、当天装完,不影响企业运转,不增加企业负担。软硬件一体化的模式定制化程度极高,结合公司对电力行业的理解及企业用电上的各种痛点,可以针对性地提供整体优化解决方案,理论上可做到至少节能5%~10%。云平台还可以向外扩展接入企业ERP系统,满足企业节能及效率指标的KPI考核。

小结

新联电子的商业模式具有极强的用户黏性,是业内为数不多真正扼住电力需求侧管理流量入口的公司。与软件公司普遍采用的针对电力公司的SaaS模式不同,公司从电力用户侧切入,凭借强大的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进行拓展,牢牢把握住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入口—用户用电量数据的采集、分析。

公司目前基于用户侧的盈利模式只是属于数据快速变现的一种方式,随着电改的推进,售电侧放开以及相对独立电力调度机构的建立,终端电力用户将不再是盈利的主要来源,而是数据生产源,公司真正的商业模式应该是针对发的售电侧的BtoB模式。

届时公司的云服务平台将打通发电侧、售电侧、电网配电侧、电力调度机构及终端用户侧,形成发—售—用的闭环,可提供精确的用电需求预测、配用电设备运检等增值服务,进而将有可能成为区域性的电力交易平台。

延伸阅读:

这家企业作为国网电力通信的实力供应商“价值”何在?

原标题:新联电子:电力数据收集者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