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电力网获悉近日泉州市下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五个五年规划纲要,详情如下: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第一节发展基础十二五时期是泉州发展迎来重大历史机遇并取得重大发展成就的五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

首页 > 火电 > 火电动态 > 政策 > 正文

泉州十三五规划:加快形成节能和环保装备产业链 重点发展光伏发电、新型环保电池、风能等

2016-05-03 09:32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近日泉州市下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五个五年规划纲要,详情如下: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泉州发展迎来重大历史机遇并取得重大发展成就的五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支持泉州发展的政策措施,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全力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基本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坚持做大总量与提质增效并重,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6137.74亿元,保持全省首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7.24万元。中化炼油、海峡轨道客车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以物流、金融、电子商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3A级以上物流企业数量居全省前列。成为“中国制造2025”首个地方试点,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等一批重大科研机构(平台)落地建设,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比2010年提高0.46个百分点,实现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九连冠”。现代特色农业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发展成效显著,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9.3%。

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惠民利民工程加快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和“校安”工程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外省籍学生在流入地参加高考。全面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市县两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药品销售零差率全覆盖,新增医疗机构床位1.1万张,中医联合医院、福医大附属二院东海新院建成投入使用。荣膺“东亚文化之都”、“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成功举办世界闽南文化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暨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重大活动,启动实施古城文化复兴计划,完成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十百千基础工程”,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新增城镇就业76.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2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参保率和养老保障参保率分别达99.98%和98%,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73万元和1.59万元。

城乡建设呈现新面貌。海湾型城市框架逐步成型,环湾区域建成区面积达206.5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达63.6%。东海、城东、北峰丰州、晋江滨江、泉州台商投资区等新区开发加快,东海隧道、田安大桥、黄龙大桥、南北迎宾路拓改等一批重要城市主次干道和跨江通道建成通车,滨海公园、桃花山公园、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亚洲园、江滨路绿道慢线等一批公共空间和市政设施建成投入使用,中心市区新增绿地2000公顷,全市新建污水处理厂11座、改造建设污水管网1070公里。城市管理水平稳步提升,环湾建成区实现“数字城管”全覆盖。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深入推进,16个镇列入全国重点镇,5个中心镇获批省级“小城市”试点。全面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初步建立村庄保洁常态化机制,5年累计解决13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提级改造农村公路800公里。

基础设施再上新水平。实施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5万亿元,泉州湾大桥、沈海高速复线泉州段、南惠高速、南石高速、晋石高速、金安高速、莆永高速泉州段、福厦铁路惠安站、泉州晋江机场改扩建、南埔电厂二期、鸿山热电厂二期、晋江下游防洪岸线整治及江滨路续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实现县县通高速,83%乡镇通达三级及以上公路,5年累计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60公里、220千伏变电站11座、110千伏及以上线路1085公里,泉州动车站开通始发动车,泉州晋江机场获批对外开放。

生态文明迈出新步伐。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前列,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继续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完成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5年累计投入重点流域和近海水域治理资金近80亿元,完成552个整治项目,“两江”上游水资源保护专项补偿资金提高到每年3亿元,县级以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Ⅲ类水质达标率100%,近岸海域水质达标率达84.6%。空气质量位居全省前列,所有县(市、区)空气质量均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在全省率先启动排污权交易,率先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成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坚持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并举,获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民营经济综合改革试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泉州台商投资区、高新区建设扎实推进,改革开放红利加速释放。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审批事项大幅削减。开展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新增登记市场主体超18万户。组建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金融改革取得实效,在全国率先建成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小微企业信贷覆盖率比金改前提高20.8个百分点,新设银行机构网点195个,新增上市企业39家,43家企业发行债券融资306亿元。县域特色主题改革亮点突出,晋江新型城镇化、石狮中小城市综合改革成为国家级试点。全面实施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累计发证300余万张。对外经贸规模日益扩大,5年累计外贸出口超700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170亿美元。

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纵观国内外发展环境,泉州发展既面临历史新机遇,也面对严峻挑战。

面临的机遇: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但时势总体于我有利。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发展力度加大,福建在全国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民营经济综合改革试点和“中国制造2025”地方试点城市等多种政策叠加效应将进一步显现,不断激发新动力,释放新红利,拓展新空间。

面对的挑战:泉州正处在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加快结构调整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产业转型升级与增强创新动力、要素成本上升与保持区域竞争力、城镇化加速与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等诸多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亟需解决制造业扩量提质遭遇瓶颈、新旧增长动力转换艰难,重大项目生成落地困难、投资驱动后劲不足,城市竞争软实力不强、极化效应加剧区域竞争,民生保障和生态环保短板依然明显、各种风险矛盾逐步显露,文化、港口、生态、侨台、泉商网络等独特资源优势和改革开放潜能释放不够等突出问题。

总体来说,泉州率先发展大有作为,转型压力也前所未有。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始终保持爱拼敢赢的锐气、先行先试的勇气和海纳百川的大气,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科学谋划、真抓实干,求新求变求突破,努力开创“十三五”发展新局面。

第二章  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明确“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架构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着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认真落实中央、省委支持泉州加快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遵循“六个坚持”原则,以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创新泉州、智造泉州、海丝泉州、美丽泉州、幸福泉州,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争当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建设的“领头羊”。

第二节  发展架构

分析研判泉州所处发展阶段和发展中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明确“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架构。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创新泉州”。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把创新驱动战略融入制度创新、城市转型、要素引进、环境构建等方方面面,强化中心城市创新集聚能力,突出体制环境再造,深化国家级“金改”、“民综改”,突出综合创新平台建设,突出人才强市战略,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实施泉州制造2025,打造“智造泉州”。智造是泉州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要全面落实《泉州制造2025》,紧抓智能制造、质量品牌和服务型制造三大行动,以“数控一代”、“互联网+”引领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蓬勃发展,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延伸和跨界融合、现代服务业集聚扩量、网络经济“由虚变实”、城市智慧、智能发展,打造“中国制造2025”样板城市。

致力海丝先行区建设,打造“海丝泉州”。海丝是泉州扩大开放、提升城市影响力的战略机遇,要立足服务国家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加快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建设,汇聚泉州力量,加快实施“十大行动计划”,建设海陆丝绸之路互联互通的新通道,搭建“海丝”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新平台,开启泉州国际经贸交流新窗口,提升开放型经济文化发展新水平,全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推进“大泉州”开发建设,坚持环湾、向湾、同城化发展理念,延续海丝历史文脉,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

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市,打造美丽泉州美丽是绿色发展、永续发展的直观体现,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要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为引领,凸显城市滨海山水生态特色,突出生态功能区保护,优化国土空间科学开发,发展绿色经济,强化水、大气、土壤污染综合治理,推进生态环保工程建设,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进一步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泉州。

着力补齐民生“短板”,打造“幸福泉州”。幸福是人民的期盼,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大民生投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有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居民收入,

开展脱贫攻坚,加强城市文明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建设包容发展示范城市和高质量的民生幸福城市。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设“创新、智造、海丝、美丽、幸福”的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综合实力跨越提升。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增长、经济总量保持全省首位,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超9000亿元、年均增长8.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消费和投资良性互动,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协同共进,创新驱动和经济转型有效对接。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加快实施,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约40%,轻重工业比例为58:4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6%,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四化同步”扎实推进,“一湾两翼三带”发展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全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的地位更加凸显,环湾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区域间协作协同效益显著,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迈上新台阶,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8.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环湾区域建成区面积达233平方公里。

创新创业活力显著增强。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上新水平,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区域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更趋完善,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逐步迈进创新型城市行列。

改革开放红利更加显现。“晋江经验”进一步创新发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争取若干领域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建成富有创造力、充满活力的改革“排头兵”和“试验田”。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进出口贸易规模效益不断提升。泉台经贸合作、文化交流更加密切。

人民生活品质全面提高。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人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法治泉州建设全面推进,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生态文明示范效应凸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成,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内,土地、水等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8.7%。

第三章  加快转型升级 打造泉州产业升级版

持续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推动主导产业高端化、特色产业集群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和服务业特色化,推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建设,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构建轻重并举、三产繁荣、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泉州产业升级版。

第一节  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

实施“泉州制造2025”和“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发展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推动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协调发展,增强产业竞争力,建设“中国制造2025”样板城市。

促进主导产业高端化发展。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推动纺织鞋服、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建材家居四大主导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绿色化发展,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

——纺织鞋服。围绕建设世界纺织鞋服基地和中国纺织鞋服流行趋势策源地,提升产业链竞争力,推动产业高端化、差异化发展,产品个性化、定制化、时尚化、功能化发展。纺织服装业要完善棉纺→化纤→织造→染整→服装→辅料→营销产业链条,开发高科技纺织品,支持高端面料、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应用数控一代先进设备。制鞋业要重点打造鞋成品→鞋机→鞋材→模具→设计→皮革→鞋业化工产业链,支持新型鞋材和鞋产品研发,推广数字化鞋业设计和自动化制鞋设备。

——石油化工。围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和海峡西岸石化产业先导区,推动泉港、泉惠石化园区加快开发建设,以福建联合石化、中化泉州石化为龙头,提升炼化一体化产业竞争力,加快发展多元化原料加工和石化深加工产业,突出发展各类化工新材料、专用精细化学品等高端石化产品。

——机械装备。围绕打造全国重要的机械装备制造中心,强化基础研发平台作用,全面提升机械装备自主研发能力,完善毛坯铸锻→零部件生产→整机装配→产业服务产业链,提升纺织服装机械、制鞋机械、建材机械、食品机械、卫生用品机械等产业机械、数控机床、新型消防装备、输配电设备、工程机械等产业智能化、大型化、特色化、高端化水平,加快推动汽车制造、海工装备、轨道客车等重大项目建设。

——建材家居。围绕建设全国建材(装饰)产业现代化基地,推动石材、建陶、水暖厨卫、水泥、墙体材料等建材产业向节能环保、高科技绿色材料及新材料转型、智能家居发展。石材产业要发展精加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推进产品高端化、精细化、工艺化、薄型化、保温型发展。建陶行业要打造原材料加工→坯土制造→色釉料生产→机械模具制造→物料配送产业链,推动产品向薄型化、功能性和工业陶瓷发展,向产品研发、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延伸。水暖厨卫行业要开发面向新生代的个性定制、数字化、智能化、节水轻量型、健康环保型、厨卫一体化产品。

促进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坚持龙头项目带动,推动食品产业、工艺制品、纸业印刷等三大特色产业集中布局、集聚发展,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化、产品差异化发展。

——食品产业。围绕建设全国休闲食品饮料基地,坚定走差异化战略,开发适应国内外需求的时尚、高端产品,发展高附加值营养健康食品饮料、功能性食品、海洋食品、地方特色食品、保健食品,推动现代先进加工技术装备应用,建立食品质量可追溯系统和食品安全体系,加快建设集材料贸易、创新研发、检测、培训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工艺制品。围绕建设全国特色工艺品基地,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加快工艺制品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以陶瓷、石雕、藤铁及木根雕、树脂、香品等为主,完善集设计、生产、原辅料配套、创新培训、销售展示、旅游观光等于一体的专业化产业链,打响“世界陶瓷之都”、“世界石雕之都”、“中国香都”品牌。

——纸业印刷。围绕建设全国纸业印刷基地,加快调整纸制品产品结构,延长生活用纸、产业用纸、文化用纸等产业链条,提升集群化发展水平。印刷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型产品、新兴智能产品、多层复合高档软包装印刷和即时印刷、按需印刷、个性化印刷、远程印刷等新型业态。

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推动形成规模效应。

——新一代信息技术。抢抓当前“互联网+”和促进信息消费的有利时机,加快产业技术、产品、管理创新,重点发展移动通讯、数字对讲机、数字视听、北斗卫星应用设备、智能安防监控、LED、新型元器件、软件等,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重点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加快做大产业规模。

——生物与新医药。以产业集聚区、产业园、产业链为抓手,以重大项目为支撑,带动产业规模化发展,重点发展培育药用天然植物、现代中药、功能性食品以及新型海洋医药等。

——新材料。加强产业自主创新,推进技术攻关突破,重点发展先进高分子材料、高端精细专用化学品、功能性纤维、功能性薄膜、石墨烯、特种陶瓷、功能性纸品、光伏新材料等。

——新能源。以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率为核心,发挥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提高技术水平,重点发展光伏发电、新型环保电池、风能等。

——节能环保。抓住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机遇,坚持能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并重的清洁生产模式,重点发展大气、水污染防治和节能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加快形成节能和环保装备、材料及技术服务产业链。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