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记者从国家电网福建电力有限公司获悉,为减少因线树矛盾导致的线路故障,福建电力将推广电力防火经济林带建设,将容易碰到电线的超高树木、竹子改种为杨梅、油茶等低矮防火树种,带动沿线农民增收,实现“三赢”。
福建森林覆盖率位列全国第一,山区电网大多就穿梭在这些崇山密林中。每到春季大量竹林和高杆植物生长较快,一些超高树木、竹子易碰到电线,导致线下人员遭雷击电击,也随时会威胁电网的稳定运行。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福建省因线树矛盾导致的线路故障发生率高达7.22次/百公里。
为了防范线路故障,现在通常的做法,是在架设线路时,把电力线路走廊的树木砍伐,并由政府给予农民相应的赔偿。但电力线路走廊的林木资源和绿化景观,因此遭到了破坏,农民虽然得到了赔偿,却失去了依托山林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而现在推行的“电力防火经济林”新模式,则弥补了这些缺憾。比如,电力部门砍去竹木并向林农赔偿一次性青苗补偿金后,再由林业部门负责培育新树种。三年后,将电力线路下土地与成熟的作物还给林农,所有的利润都归林农所有,从而在确保电力线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了农民增收、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
由于“电力防火经济林”种植的杨梅、油茶等植物的利润远远高于毛竹,许多林农在了解该措施之后,主动上门询问自己的竹林是否符合电力线路走廊防火经济林带建设的要求。这也让以前电力线路建设中经常遇到的阻力和矛盾迎刃而解,加快了电力线路的建设。在增加林农经济收入的同时降低森林火灾风险、整治线树矛盾引发的频繁停电问题,实现了三方共赢。
“电力防火经济林”更值得一提的亮点,是生态和环境得到了最优化的保护。由于电力线路走廊林木改种为低矮防火树种,规定由林业部门负责,因为有着相应的专业水平,除了优质经济林的产出可以给农民创造更多的效益,既能让整条电力线路走廊的绿化有一个完整的景观,也能保证与周围原有的生态环境保持协调和平衡,尽量减小和避免电力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电力防火经济林”体现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民生情怀和生态保护的自觉性,是一个可贵的创新。据悉,下一步,福建电力将推广在电力线路走廊建设经济林带的做法。实际上,这一做法还值得在福建以外更广的范围里推广。
原标题:“电力防火经济林”应该推而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