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风电行业再次迎来“大丰收”。
1月18日,中国风能协会首次公布了最新统计出来的2015年中国风电装机初步统计数据。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风电新增装机3035万千瓦,同比增长31.5%。截至2015年底,全国风电累计装机1.45亿千瓦,同比增长26.6%。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过去的一年里,风电企业装机的“座次”又有了哪些明显变化?具体情况我们先来看一张图:

【相关阅读】数据见证发展丨2015年中国风电装机统计数据重磅发布
【相关阅读】2015年度风电行业十大新闻
金风科技一如既然的稳健,不出所料独占鳌头。而远景能源、明阳风电和联合动力同属第二梯队。从上图排行中,我们可以大略看到一些企业实力的变化,远景能源、三一、中船重工(重庆)海装等企业稳步爬升,未来发展势头依旧强劲。而过往一些拥有强悍实力的企业在岁岁年年的争夺中逐渐跌落,明显后劲不足,比如华锐风电。从中也能窥视出市场竞争极其残酷的一面。
不过,若对比数年前的排行,最大的变化还是外资的全面败退。
不难发现排在前十五的清一色的是内资企业,外资制造商全部被抛在了最末的一个梯队,内外资企业的中国市场份额仍然延续着逆转态势。曾经在业内被视为“拓荒者”的维斯塔斯已经被甩到了20开外。
再看下表,在2009年,按当年新增装机容量排序,前10名整机企业中还有3家外资企业——维斯塔斯、苏司兰和歌美飒,而到了2013年,前10名中已经没有任何一家外资整机企业的影子,苏司兰此时则已经退出了中国市场。

华夏能源网记者梳理发现,12年前,外资整机制造企业曾占有中国市场份额的86%,但在10年后的2013年,其市场份额缩减到了5.84%,而在2014年则进一步压缩至2%以下。作为最初启动中国风电市场的外资企业,似乎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起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造成今日的局面,既有此前中国市场规则的不完善,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简言之,面对本土企业曾经的野蛮竞争及乱棒打法,部分外资企业明显“水土不服”。
【相关阅读】数据见证发展丨2015年中国风电装机统计数据重磅发布
外资“败退”中国市场的主因到底是什么?
1、战略失误:错判中国风电市场发展速度
外资企业在中国的产品型号长期较为单一,拿全球排名第一的风电设备生厂商维斯塔斯来说,其主推的千瓦级别的机组初期很受欢迎,但中国本土制造商随后将国内市场带入到兆瓦级别以上,早在2004年就开始了1.5MW机组的装机,而2MW的装机在2006年也开始出现。就在国内厂商都在发展兆瓦级以上的大型机组时,维斯塔斯却固守小机组,最终在2012年,维斯塔斯的V60-850及V52-850两种千瓦级机组同时停产。
中国风能协会数据显示,2013年,外资制造商在兆瓦级机组中占6.01%,在多兆瓦级机组中的占比为零。
与此同时,中国本土整机制造商纷纷推出低风速、高海拔等适合国内气候环境的细分产品,迅速满足了国内风电细分市场的个性化需求。而外资企业针对中国市场投放的特色机型普遍跟不上国内企业的步伐。
2、质优但价高的外资风机品牌在中国风电市场的竞争中抵不过国内本土品牌,价格劣势导致外资企业在中国风电市场逐渐边缘化。
华夏能源网记者通过梳理发现,风机整机价格在2008年时曾达到6500元/千瓦;2011、2012年是价格战最为激烈的两年,2011狂降到了3700/千瓦,2012年各家厂商的竞相压价甚至将价格拉低至3000元/千瓦,而维斯塔斯等外资巨头们却不愿加入国内的这场价格战中,继续坚持5000元/千瓦的售价,市场占有率直接被国内企业抢走,亚洲最大的风机制造商苏司兰更是在2012年黯然退出中国市场。
虽然外资风机制造商有着领先国内企业技术和研发的优势,但经过多年发展,国内制造商的产品质量水准也不断抬升,而单凭技术优势不足以称霸国内市场,技术优势弥补不了其价格上劣势,且国内业主更倾向于整体的“性价比”。
据了解,国内大多业主方在与制造商签订合同时除了有既定的质保期外,还要求制造商保障大部件全寿命周期,这等于是要求制造商承诺整机20年的运行维护。而在外资制造商看来,这无疑属于“霸王条款”,一般会拒绝签署这类合同,在国内市场的处境进一步陷入被动。
3、国内政策的出台一定程度助推了本土制造商的崛起,进一步导致外资的“水土不服”,间接加速外资制造商在国内市场的败退。
2003年起,我国开始推行风电特许权项目,当时规定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50%以上,不满足设备国产化率要求的风电场不允许建设,而到了2005年,发改委出台《关于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要求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
这一政策也被认为迅速增强了本土风机厂商的制造能力,此后,金风、华锐等本土风机制造商开始冒尖。到了2007年,内、外资风机制造商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开始出现“反转”,数据显示,当年内、外资企业的新增风电装机份额占比为55.9%和42.5%,到2014年则外资则降至令人惊讶的2%以下。
目前中国风能协会尚未公布2015的具体数据,但相信这些外资制造商的数据依然不会好看。
【相关阅读】数据见证发展丨2015年中国风电装机统计数据重磅发布
幸存者生存手册:战略与产品都更接地气
2014年,曾担任GE航空集团大中华区总裁的博飞出任维斯塔斯中国区总裁,上任不久后公开表示,我们现在的产品从高中风速到低、超低风速都必须要进一步拓展。维斯塔斯在中国市场的传统优势是在中高速风速的机型上,我们预计中国每年还会有200至300万千瓦左右的高风速风机需求。我们不会退出中高速风机市场。
维斯塔斯在低风速、超低风速的机型上开始有所迎合中国市场,2014年10月,维斯塔斯便在中国市场推出了针对低风速地区设计V110-2.0兆瓦新一代风电机组。2015年1月,维斯塔斯也在云南取得了一个高海拔风场的订单,年末获得中国哈纳斯集团5万千瓦风电项目订单,其中包括提供25台V110-2.0MW风机以及相关维护服务等。
可以发现,维斯塔斯已在逐步针对中国市场推出特色机型,但目前暂未进一步的资料显示其将在此大力发势的战略布局。

外资厂商歌美飒也在不断调整其中国战略,似乎比维斯塔斯走的更快一步,其在2014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排名23,还落后于排在18位置的维斯塔斯,业内人士表示,中国风能协会公布的数据应该就是初步的排名,若果真如此的话,其排名将超过维斯塔斯。
GE则在2015年年初凭借低风速智能风机产品拿下其在中国最大一笔风机订单,为五大发电集团之一的华能集团提供55组智能风机,总装机容量151MW。当年7月,又在中国发布了2.3-116低风速智能风机,GE可再生能源事业部中国区产品总监洪勇当时表示:“在当前治理雾霾和减排温室气体的严峻形势下,中国能源转型需进一步提速。此次GE在中国发布的这款低速风机,将给占中国风资源60%以上的低风速区域带来一款高可靠性,高发电量的风机。”
不难发现,外资制造商们都在逐渐推出更加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不过,国内企业在中国风电市场近几年持续高势头发展下不断“攻城略地”,慢性子的外资企业未来将能否稳住自己的份额并进一步获得国内市场发展,仍是未知数。
原标题:外资风电企业“败退”中国:为何在中国“起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