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走廊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地区,华能的新能源项目如明珠连缀在大地上,唤醒了沉睡的高山,照亮了这片热土。
本刊继“生态华能”系列专题“京津冀”和“东北篇”后,继续推出系列专题之三“西北篇”,展示位于西北地区的华能企业,在支持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改善当地生态环境、造福一方百姓的生动实践。
在西北,华能人在戈壁荒漠上建设绿色电站,播撒着绿色的希望。
“生态华能˙西北篇”报道组成员:
哈新军 丁沣 尚耕 何青胜 王猛 韩强
丝路华雨
——生态华能系列报道之西北篇
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当生态华能行西北站记者团在宁夏、陕西采访时,记者的相机几乎没有拍到天高云淡的景象,因为,一路绵绵的秋雨,执着地伴着大家的行程。细雨如丝,滋润着广袤的西北大地,编织着千年丝路的诗篇。
在细雨织就的薄纱中,远处一排排风力发电机不知疲倦地旋转着叶片,使整个画面充满灵动。在如梦如幻的雨声中,一眼望不到边的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矩阵,奏起轻盈悦耳的合声。“一带一路”忽如一夜春风来,西北新能源千树万树梨花开。新丝路的新能源似雨后春笋疯长,清洁电能正通过翻山越岭的一条条银线,送到江南,送到华北,送到最需要电能的地方。
清洁能源雨后春笋
能源富地,新能源担纲发展主角。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甘肃、新疆风电装机容量均过1000万千瓦,位列全国第二、三位,已经成为两省区第二大电源,并且新能源装机均已达发电总装机的三分之一。光伏发电异军突起,截至2015年6月底,全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578万千瓦,其中甘肃、新疆、青海、宁夏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1857万千瓦,占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
华能在西北地区的新能源开发如火如荼。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华能已开始向建设百万千瓦新能源基地迈进。到今年7月,华能新疆公司新能源装机容量同比增加10.72%,达到59.9万千瓦,占总装机的43.82%,如果加上水电装机容量,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61.96%。华能新疆公司新能源发展总体设想中,“十三五”期间风电装机达到180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122万千瓦。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战略点陕西,华能正蓄势待发,要在陕北建设装机规模百万千瓦的新能源项目。目前,华能在定边、靖边已经建成的新能源项目装机容量超过30万千瓦,在建新能源项目为13万千瓦,67万千瓦的新能源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大家风里来雨里去,翻山越岭干工作,彰显华能精神,传播华能文化,”华能靖边风电公司总经理刘广利说,“风机建到哪儿,我们把正能量传递到哪儿。”2016年,华能计划在陕西再开工21.5万千瓦新能源项目,按照目前规划的进度,在“十三五”末,华能陕北百万千瓦新能源基地将会如期建成。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走廊甘肃、青海、宁夏,华能的新能源项目如明珠连缀在大地上,唤醒了沉睡的高山,照亮了这片热土。
花园电站润物无声
奔腾咆哮的黄河裹挟泥沙从甘肃景泰出境,冲入宁夏中卫后拐了一个大弯,变得异常平静。就在大弯边上的沙漠里,华能中卫光伏公司建成一座装机规模达6万千瓦的太阳能光伏电站。这里是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地带,黄沙满眼,人迹罕至,鸟雀不飞。电站建成仅仅两年时间,沙漠上不但“长出”了太阳能电池板,还长出了枣树、苜蓿、三叶草等植物。仔细观察,原来这些植物根部附近都有细小的水管,正在“滋滋”往外喷水。“我们是边开发边治理,种下绿植,一是防风固沙,二是可以降低地表温度,提高电池板发电效率,”华能中卫光伏公司总经理姬学海说,“绿植成活率比较低,但是我们坚持种下去,总会形成良好的生态小环境。”电站周围,还用草方格固沙,控制了沙丘的移动。
既能降沙,又能减排。中卫光伏电站2014年发电量1亿千瓦时,截至10月20日,2015年内发电量8690万千瓦时。按照设计标准换算,中卫光伏电站工程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9万吨,相当于每年减排烟尘2904吨、二氧化硫464.76吨、二氧化氮38吨、二氧化碳5.82万吨。
从中卫过黄河一路向东,驱车400多公里,就到了陕西靖边县。靖边县位于黄土高原,海拔将近2000米,沟壑纵横,风沙常驻。五年前,华能靖边风电公司刚刚成立,第一批创业者就来到这里。“当年新项目开工时是严冬季节,大家在茫茫的天地间寻找新能源可开垦的处女地,”刘广利说,“我们当时就抱定两个原则,一是不能造成污染,二是要保护环境,如今,这里的自然环境大为改观。”
打造“花园式电站”,是华能的新能源电站共同的梦想。只要坚持梦想,坚持播绿,总会有梦圆的那一天。在新疆吐鲁番、哈密,在甘肃酒泉、金昌,在青海格尔木,华能人不仅在荒漠上建电站,而且还在播撒绿色希望。
节水减排拥抱自然
牛首山下,昔日戈壁荒滩变绿洲;渭河之畔,今日花园电厂成景观。华能大坝电厂、秦岭电厂都是老电厂,当时建电厂时,自然条件都差不多。大坝电厂地处戈壁,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经过20多年的苦心经营,如今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秦岭电厂倚华山而建,地险路陡,顽石遍地,荒草丛生,经过几代人的拼搏,如今绿树环绕,水清草碧,美景怡人。
改善环境的同时,两家电厂在节水、减排方面下足功夫。秦岭电厂实施电除尘高频电源改造,开展真空系统改造和除尘提效改造,机组除尘效率达到99.91%,烟尘排放浓度达到陕西省关中地区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要求。电厂灰、渣及石膏综合利用可达100%,基本无固体废弃物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实现了“零排放”。
大坝电厂重点实施一系列节能减排技改项目,四台炉电袋除尘器技改后烟气含尘浓度均在30毫克/立方米以下,率先申请成为宁夏第一家享受烟尘优惠电价的电厂。电厂深挖节水潜力,通过组织实施三、四号锅炉捞渣机改造、干除灰改造、优化取供水方式等项目措施,减少了废水排放和发电新鲜水的用量。
与两家电厂相比,华能铜川电厂的指标更加优秀。2014年11月16日,铜川照金电厂超低排放改造的项目投运,经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现场监测:二氧化硫排放浓度平均为6毫克/立方米,平均脱硫效率99.8%;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平均为8毫克/立方米,均脱硝效率90.0%;粉尘排放浓度2.9毫克/立方米,平均除尘效率99.96%。三大指标排放量较改造前分别降低了97%、92%和90.3%。根据《陕西省火电机组大气污染排放标准》,该指标已达到并优于燃气机组排放水平,处于西北地区火电机组污染物排放最优值。
铜川照金电厂2台60万千瓦空冷机组,是国内首台采用汽动给水泵和小汽机间接空冷技术的亚临界燃煤空冷发电机组。铜川是富煤缺水地区,汽动给水泵上采用间接冷却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冷却水的零损耗,这项技术对水资源相对贫乏地区建设大型火电机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这项技术,使铜川照金电厂每年比常规机组节约用水2202万吨。此外,在节水环保方面,电厂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实现了“零排放”。不但废水“零排放”,电厂每年还利用城市中水30万吨。
与这三家火电厂一样,华能在西北的平凉电厂、阜康热电厂、塔什店电厂等电厂,都在实施“绿色行动”,为改善一方生态环境,造福一方百姓不懈努力。
未来的诗篇,从今天开始挥写。丝路“华”雨,将会使这片大地生机盎然,和谐美丽!
文/ 集团公司新闻中心 哈新军
秦岭电厂:华山脚下的绿色明珠
秦岭电厂位于美丽的华山脚下、蜿蜒的渭水之滨,这座现代化大型火力发电厂,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矗立在富饶的三秦大地、关中平原。
“天更蓝了,山更青了,秦岭电厂更美了,职工的精气神更足了!”踏进秦岭电厂新厂区,人们不禁如此感叹。没错儿,绿草茵茵、厂房整齐、环境优美,“上了高效环保的新机组,今年咱们这的好天气明显多了!”这是职工从内心发出的由衷赞叹。
秦岭电厂曾是西北首座百万电厂,长期承担陕西省主力发电厂的任务,累计完成发电量1800多亿千瓦时。近年来,秦岭电厂加快转型升级,实施“上大压小”战略,关停环保不达标机组,建成2台66万千瓦超临界机组,目前装机容量174万千瓦,实现了“由小到大”、“由老到新”的转型提升。
烟囱去哪儿了
许多人初到秦岭新厂都感到奇怪,这个电厂怎么没有烟囱?原来,秦岭电厂7、8号新机组从设计建设之初就秉承节约环保的理念,第一次在华能系统采用世界先进的间冷塔、脱硫塔、烟囱“三塔合一”技术,塔设计高度179.8米,是亚洲同类型机组中最高的间冷塔,也是集循环水间接冷却、排烟、脱硫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自然通风冷却塔,具有利用热空气抬升烟气排放高度,有利于烟气扩散和集约化布置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工程投资,机组运行时塔顶既看不到烟气也看不到水汽。因此,在秦岭电厂厂区自然就看不到烟囱了。
秦岭电厂还在国内首次采用了具有华能自主知识产权的FCS165现场总线控制系统,首次采用了三相一体750千伏主变压器,厂区采取紧凑化设计,依地势阶梯式布置,节约了建设用地。配套建成了高效静电除尘器、脱硫、脱硝等环保装置,不设GGH和烟气旁路,烟气排放浓度符合环保要求,灰、渣及石膏综合利用可达100%,基本无固体废弃物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实现了“零排放”,彰显了绿色发展理念。
花园电厂是怎样建成的
今年以来,秦岭电厂的摄影发烧友多了,手机随手拍多了,因为在职工眼中电厂越来越像一个大花园了。
秦岭电厂开展了“环保水平全面提升年”活动,响应陕西省“治污降霾保卫蓝天”号召,发挥大机组节能环保、高效低耗的优势,实行电量转移,减少污染物排放。实施节能环保改造,开展清洁生产,将脱硫、脱硝、除尘等环保设备纳入主设备序列管理。7号机组在电力行业能效对标中获评60万千瓦等级超临界空冷厂用电率最优机组,电厂还在陕西省清洁生产审核中被评为“良好”等级。
同时,秦岭电厂积极创建燃料标杆电厂,先后建设了智能运输平台、无尘制样室,实施了全自动联合制样机、智能化存样间、闭环系统优化、煤场数字化改造等17个技改项目,最大程度上节约燃料消耗。在煤场建设挡风抑尘墙基础上,对周边区域进行配套绿化,分时段利用含煤废水进行喷洒抑尘,有效降低了扬尘及场损。
秦岭电厂持续开展环保改造工程,进一步完善电厂、部门、班组三级节能环保网络,加强环保设施的检查维护,全年未发生国家和地方政府通报或处罚的环保违法违规事件。实施低温省煤器改造,回收大量烟气余热。实施电除尘高频电源改造,开展真空系统、除尘提效改造,机组除尘效率达到99.91%,烟尘排放浓度达到陕西省关中地区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要求。目前,秦岭电厂正在积极开展超净排放改造的准备工作,改造计划于2016年实施。
文/ 秦岭电厂 姬岗 郭亚军
平凉电厂:清洁发展无止境
平凉市坐落在陇东平原的“旱码头”,曾是古丝路上的重要关隘,如今因为优越的自然条件成了“崆峒养生文化”的代言。身处这座人文与养生相融合的旅游城市,平凉电厂秉承华能绿色发展理念,以先进的技术、创一流的精神大力推进清洁发展,让碧水蓝天常驻陇东大地。
闭环管理抓创优
平凉电厂现运营6台机组,总装机容量252万千瓦,是甘肃省装机容量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和西北电网重要的电源支撑点。多年来,平凉电厂紧抓“安全、节能、环保”三个主题,不断完善节能技术监督、环保监管等相关制度和技术标准,机组经济技术指标得到进一步优化,能耗指标处于同类型领先水平。4号、6号机组曾获电力行业中央企业“能耗最佳机组”称号;6号机组获华能集团超临界机组“指标创优奖”。
2015年1月1日国家新环保法实行后,面对环保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平凉电厂成立了环保监管中心,将职责定位为“企业内部环保局”,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环保设施日常运行维护的监督,提高现场监管能力,杜绝污染物超标排放和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加大监管考核力度,做到监督、通报、整改、考核闭环管理,将环保风险消灭于萌芽之中。
集中供热巧助力
为了协助平凉市打造好“旅游城市”的名片,2012年,平凉电厂投资1.4亿元完成了1、2号机组的供热改造,并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向平凉市城区供热。
截止2015年11月底,平凉电厂集中供暖面积达到了1100万平方米。据介绍,1、2号机组集中供热实现全覆盖后,将关停平凉市区269台燃煤小锅炉,每年可减少烟尘排放量2.5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8500吨、二氧化碳排放量63万吨,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可达到360天。
目前,平凉电厂3、4号机组供热改造工程正在进行,改造完成后,总供热能力预计达到2350万平方米。届时,可有效降低机组煤耗指标,
技术改造促超净
平凉电厂积极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循环经济,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早在2008年,平凉电厂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最大限度地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先后投资实施了一期工程4台30万千瓦和二期工程2台60万千瓦机组脱硫改造工程。目前,全厂脱硫设施投运率达100%,平均综合脱硫效率达92.28%,二氧化硫排放浓度远低于国家排放标准。2010年10月,平凉电厂建成了废污水循环利用深度处理系统,该系统以平凉市城区中水和厂内各类废水为水源,经处理后的中水作为5、6号机组辅机冷却水系统、杂用水系统的补充水,有效节约了水资源。
平凉电厂一期工程4台机组由于投产时间早,设计时未充分考虑环保指标,4台机组氮氧化物、除尘排放量高于国家排放标准。面对这一问题,平凉电厂于2013年完成了二期工程2台60万千瓦机组的脱硝改造工程,同时对一期工程4台30万千瓦机组进行脱硝改造,改造采用脱硝系统技术较为成熟、脱硝效率较高的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工艺。改造后的6台机组脱硝设施投运率达99.5%,平均综合脱硝效率为69.82%,各项指标良好。2014年,平凉电厂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6台机组的电除尘提效改造,实现设备投运率100%、平均综合除尘效率99.9%的目标,全部污染物也实现了达标排放。
2016年,平凉电厂即将启动机组超净排放的技术改造……
文/ 平凉电厂 吴立斌
靖边电力公司:风光能源开发中的生态新模式
靖边电力公司坚持华能“三色”理念,推动清洁能源发展,积极创建“两型企业”,落实环保投入,在短短5年里建设成为陕北地区最大的新能源基地,获榆林市节能减排先进单位称号。
新思路探出新模式
靖边电力公司始终坚持以精细化管理为手段,在资源节约上下工夫,做好新能源项目的“选、建、管”工作。
在总结风电、光伏工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靖边电力公司建立健全了风电、光伏工程建设方面的配套管理制度。建设中严格执行项目前期工作程序,做好设计优化工作,加强在建项目造价、安全、质量、工期、环保全过程控制,确保每个建设项目符合环保水保要求。积极做好前期设计和预算管理,确保每项工程符合集团公司“两型”企业建设要求,在生产运维中做好风资源利用,尽最大可能减少弃风,确保设备运行安全可靠。通过风电、光伏优化选址等工作,靖边风电公司风电和光伏项目利用率显著提高,比同区域企业相比分别高11.23%和9.2%,最大限度发挥风电、光伏项目的节能减排效应。
靖边电力公司还结合当地生态条件,动员公司员工集思广益,广泛调查研究,寻找符合陕北地区的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方法。在风机、光伏电站建设之初,就制定了切实符合陕北黄土高原的植被绿化方案,与设计院合作针对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条件,优化设计绿化方案,共投资将近4000万元恢复植被、植树造林,建立绿色生态圈。在光伏电站区域内的大片黄土上,种植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绿化面积达1000平方米,为陕北新能源开发中的植被恢复开创了新模式。
资源开发和环境效应同频共振
靖边电力公司坚持在推动清洁能源开发的同时,积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经济效益和环保效应的同频共振。
靖边电力公司建立了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防止噪声污染体系、危险废品处置体系、固体大气水等污染物处置体系,对各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措施,实行动态管理和严格考核。靖边电力公司共建设四期风电项目,累计安装100台风机,总容量为20万千瓦;光伏一期、二期工程容量分别为3万千瓦和4.5万千瓦。至2015年年底,总装机容量可达到27.5万千瓦,年发电量约4.5亿千瓦时。根据可研报告数据测算,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5万吨,减少烟尘排放量约250吨、二氧化硫约2100吨,二氧化氮约2200吨、二氧化碳约50万吨。工程电磁辐射等符合《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不会影响周边居民身体健康。
靖边电力公司实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重点针对新能源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水环境、声环境、大气环境、自然景观、电磁辐射等影响进行仔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并做好环境管理及监测设计,努力实现风光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各项工程建设中都采取工程防护措施和植树绿化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形成完整的防治体系。建成了污水处理系统,厂区生活污水经处理后用于绿化。
在运维管理中,靖边电力公司深入分析风机和光伏的设备缺陷、运行参数,查找故障分布和发展规律,探索提高风机、光伏出力、效率和可靠性的优化措施,进一步提高了设备安全稳定和运行参数,设备利用小时数领先同区域其他风电和光伏企业。风电、光伏的使用,相当于节省相同数量电能所需的矿物燃料。
靖边电力公司建成投产的风电、光伏项目,推动了陕北区域节能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当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的更快实现。
文/ 靖边电力公司 李海宁
中卫光伏电站:沙海显绿洲
在宁夏中卫市西北约13.5公里处的腾格里沙漠边缘,中卫光伏电站的太阳能板在阳光下整齐排布,远远望去像是金色沙海中半掩着的明珠。中卫光伏电站总占地面积2234亩,总装机容量6万千瓦,为沙漠生态环境的治理做出了积极贡献。
建设与环保同行
2013年,对中卫光伏电站的职工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一年。为了搭上当时“年内投产即可享受一元电价政策”的优惠班车,电站一、二、三期工程分段开工。9月13日,一、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当年12月26日并网发电;三期工程于10月22日开工建设,同年12月30日并网发电。在沙漠紫外线强、风沙肆虐、昼夜温差大的恶劣环境中,电站全体职工倾力协作,攻坚克难,仅用三个月就让这片沙海焕发了生机。
建站高效,环保也绝不含糊。中卫光伏电站建设过程中,始终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设施、水土保持、土地复垦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制度。严格落实施工期污水、扬尘、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措施,生活污水经化粪池收集后,按照当地主管部门指定地点处置。生活垃圾收集后送当地环卫部门处理,废太阳能板、废铅酸蓄电池送暂存间妥善暂存后由生产厂家回收。土地复垦在生产建设过程中,采取了预防控制、土方工程、植物工程等一系列管护措施。
中卫光伏电站平均每年可提供电量8275.98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9万吨,减少烟尘排放量2904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约464.76 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约38.04 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82万吨。2015年8月,中卫光伏电站一、二、三期光伏项目通过国家发改委气候司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备案的申请,预期收益可达961.19万元。
效益与生态同步
中卫光伏电站站区周围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海,为了改善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中卫光伏电站先后在绿化项目上投入近40万元。
由于沙漠边缘土壤类型主要为风沙土,植被为荒漠植被,中卫光伏电站对站区可以充分绿化利用的土地进行改良。首先采用滴灌技术种植适宜生长的沙枣树、国槐、三叶草等植物,在站区综合楼周边种植各类蔬菜,既可改良土壤,又改善了职工生活。同时,电站充分利用现有土地,逐年扩大绿化种植范围,在光伏板间种植经济型牧草,可降低地表温度,在防风固沙的同时,使光伏组件背板散热损失减少,增加发电量;利用站区空地发展生态养殖业,光伏板下种植的小灌木和饲草为家禽家畜提供饲料源,同时,家禽家畜又为绿植提供天然肥料,形成了良性循环,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融合,形成良好的生态小环境。
此外,中卫光伏电站还对周边荒漠化环境进行治理,在电站外围用草方格沙障和固沙造林组成防护林体系,稳固并减少了沙丘,力求光伏发电和荒漠化治理同步发展。
2015年9月,中卫光伏电站在沙坡头光伏产业园区建成了6万千瓦项目,借助“云计算”和“大数据”等领先的互联网技术,打造了“互联网+光伏”新型智能光伏电站产业模式。改造后的智能光伏电站具备高效发电、智能营维、安全可靠的特点,通过该系统可以实现信息远程传输,能够实现光伏电站的集约化管理,提高了电站的运维效率。作为中卫市新能源产业示范区代表,中卫光伏电站受邀参加第二届中阿博览会,以“互联网+光伏”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雏形和生态发展方面的优秀成果,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关注和认可。
文/ 中卫光伏电站 王志毅
格尔木光伏电站:清洁样板树生态屏障
青藏高原,这个离天最近的地方,有着得天独厚的太阳能资源优势,位于柴达木盆地腹地的格尔木光伏电站,伫立在高原之上,采撷最耀眼的日光,一排排光伏组件,悄无声息地将一片寸草不生的贫瘠戈壁,变为一方光伏新能源蓬勃发展的新生沃土。
建清洁能源样板
格尔木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海拔2830米,全市有近90%的土地属于荒漠、半荒漠的戈壁滩,年降雨量仅41.5毫米,蒸发量高达3000毫米以上,每年的风沙天气近180天。
2010年9月6日,格尔木光伏电站一期20兆瓦项目首批5兆瓦工程开工建设。面对高原缺氧、气候干燥、严寒沙尘天气、没有光伏建设经验等种种困难,格尔木光伏电站的15名职工针对荒漠化光伏电站建设的特殊性,在摸索实践中完善设计、变更施工、总结经验,建立了有效的质量、安全、进度、投资控制体系,2011年5月15日,一期首批5兆瓦项目全部并网发电。这项工程也是格尔木地区唯一一家进行土地场平的光伏企业,成为了区域内光伏产业建设的标杆和样板工程。
2011年7月24日,为争取电价政策,格尔木光伏电站于9月份同时开工建设一期后续15兆瓦和二期30兆瓦项目,拉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两个项目分别于当年11月18日、12月18日正式发电,成为格尔木地区2011年开工最晚、并网最早的光伏电站。2012年12月15日,格尔木三期20兆瓦工程全部建设完成。2014年12月27日,格尔木四期65兆瓦项目正式并网发电。截止2015年10月底,格尔木光伏电站投产装机规模135兆瓦。
在这四期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格尔木光伏电站面对原本就异常脆弱的生态环境,严格坚持“三同时”的制度,充分考虑各项工序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大可能减少光伏板建设对土壤植被的破坏。电站建设速度、工程质量、外观形象等均位居当地各光伏发电企业首列,创造了格尔木地区当年首家具备并网发电条件、第一家通过了安全性评价达标、地区单位千瓦工程造价最低等8个第一。
创最大环保效应
作为华能集团目前规模最大的光伏电站,格尔木光伏电站因地制宜,高效、科学建设电站,加强运维管理,在发挥最大能源效益中节能减排。
2010年,格尔木光伏电站一期项目开工时,光伏电站在全国还是个“新鲜事物”。按照最初设计和其他光伏电站的做法,基础支墩都采用灌注桩。格尔木光伏电站建设在荒漠中,土壤由粉细沙层和砾沙层构成,采用灌注桩不仅成孔难、标高不易控制。经过论证,电站采用了定型模板技术,在地面上将混凝土注入模板,节约钻孔工时、提高混凝土支墩质量的同时,大幅降低了混凝土用量。
运维管理中,格尔木光伏电站加强生产精细化管理,以创一流及管理提升活动为契机,强化对标,逐步建立了光伏电站生产运行统计指标体系。积极开展小指标竞赛,针对一个周期内的发电量、上网电量、利用小时、厂用电率、缺陷消除率等4大类17项指标进行横向比较,并与绩效挂钩,提高了设备可靠性和上网电量。
自投产以来,格尔木光伏电站累计发电已达5.61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22.46万吨,减少碳氧化物排放量55.98万吨、二氧化硫1.68万吨、氮氧化物0.84万吨、粉尘15.27万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清洁、绿色能源。
格尔木光伏电站注重改善电站区域的生态环境。几年来,在场区内种植苜蓿、红柳等草木近千株,栽植了格尔木光伏青年示范林,形成了一片荒漠中的绿洲。同时,光伏组件的大面积覆盖,起到了防风固沙、改善电站生态小环境的目的。据统计,自光伏电站在格尔木兴建以来,当地沙尘天气逐年减少、降水天气逐年递增。
文/ 青海分公司 罗舜燕
吐鲁番风电:戈壁滩上奏起生态乐章
在新疆吐鲁番地区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一台台风车拔地而起,犹如迎风斗雪的梅花在大风中傲然挺立;一块块晶莹的光伏电池板静享着日光的沐浴,组成了一片蓝色的海洋。吐鲁番风电公司紧抓国家建设丝路经济带的良好机遇,积极开发风电和光伏项目,在发展清洁能源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成为了当地防风固沙、保护生态环境的生力军。
巧绘绿色“蓝本”
吐鲁番地区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暖温带荒漠气候,具有富集的风能、光能资源。吐鲁番风电公司着眼于创建“两型”企业的目标要求,在整体规划布局过程中,认真研究地方能源发展规划、电网发展规划和电力市场需求,了解各地气象资料,观测风能、光能资源,积极探索建立多种合作模式,使清洁能源开发和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有机融合、协调发展,形成了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体系。
吐鲁番风电公司目前运行白杨河、西海两个风电场,以及鄯善红光口一家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25.8万千瓦。今年,正在建设新特达坂城风电10万千瓦工程、吐鲁番一期风电5万千瓦工程、白杨河四期风电5万千瓦工程,初步完成了清洁能源体系的绿色“蓝本”。
共谱清洁“旋律”
“保安全、低排放、能循环、高产出,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硬性指标。”吐鲁番风电公司坚持这样的理念,将保障设备安全运行作为生产清洁能源的主要抓手,在沙漠戈壁奏出了清洁“主旋律”。
吐鲁番风电公司不断强化运维人员的业务技能,进一步提高自主处理风机设备故障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了全员参与升压站及所有风机的半年检、年度检修及技术改造工作的良好局面。在日常运维管理中,前移设备管理关口,建立了“设备台账”和“设备隐患治理台账”电子档,结合设备检查、维修、后期跟踪调查的闭环管理模式,对设备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动态管理,设备缺陷消缺率和保护投入率均达到100%。
吐鲁番风电公司所辖项目升压站属电磁辐射项目,经过与已建成同类型升压站类比调查分析,公司项目电磁场强度平均在每米1.2~3.0千伏,远低于《作业场所工频电场卫生标准》标准限值。风机发出的电磁干扰比高压线弱5~10倍,不会影响附近居民和员工的身体健康。
据统计,吐鲁番风电公司平均每年完成发电量约2.8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约7.6万吨,减排二氧化硫0.16万吨、一氧化碳20.68吨、碳氢化合物8.8吨、氮氧化物0.1万吨、二氧化碳19万吨,减少灰渣排放2.5万吨。
探索生态“协奏”
近年来,吐鲁番风电公司始终把握“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狠抓生态环境保护。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吐鲁番风电公司严格按照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要求,将建设带来的植被破坏等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进一步优化施工场地清理平整、覆土绿化、渣场设置及绿化、防水土流失设计等,尽力恢复被扰动的地表。对生产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集中送至就近垃圾处理厂,一系列措施使公司所在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此外,吐鲁番风电公司还努力探索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能源企业路子。积极探索利用新疆冬季供暖条件,尝试开展风电清洁供暖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这一项目实施后可提高北方风能资源丰富地区消纳风电能力,缓解北方地区冬季供暖期电力负荷低谷时段风电并网运行困难,促进城镇能源利用清洁化,减少化石能源低效燃烧带来的环境污染。目前,吐鲁番风电公司在达坂城地区开展的清洁能源供暖示范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文/ 吐鲁番风电公司 董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