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互联网是以电力系统为核心与纽带,构建多种类型能源的互联网络,利用互联网思维与技术改造能源行业,实现横向多源互补,纵向“源-网-荷-储”协调,能源与信息高度融合的新型(生态化)能源体系。其中,“源”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各种一次能源以及电力、汽油等二次能源;“网”涵盖了天然气和石油管道网、电力网络等能源传输网络;“荷”与“储”则代表了各种能源需求以及存储设施。
你知道能源互联网背后蕴藏着哪些商机和机遇吗?能源互联的火种到底掌握在谁的手中?政府为什么要推动能源互联网?“新电改”配套政策与“十三五”框架下的能源互联网该如何推进?北极星输配电网小编带您答疑解惑。

“全球能源互联网”现100万亿美元商机
谈及推进“全球能源互联网”的现实意义,刘振亚说,首先,全球清洁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衡,风能主要分布在北极、亚洲中部及北部、欧洲北部、北美中部、非洲东部及各洲近海地区;太阳能主要分布在北非、东非、中东、大洋洲、中南美洲等赤道附近地区。这些清洁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大多远离负荷中心,相距数百到数千公里。适应清洁能源逆向分布以及风电、太阳能发电随机性和间歇性特点,实现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必须构建以电为中心、具有全球配置能力的能源平台。
同时,全球目前已经形成了北美、欧洲、俄罗斯-波罗的海三个特大型互联电网。欧洲超级电网、东北亚互联电网、北非向欧洲输电的“沙漠计划”等区域性电网互联日益受到重视。近期美国专家提出全球超级电网。刘振亚认为,这些都将成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中国特高压和智能电网的成功实践,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奠定了重要基础。”刘振亚介绍说,特高压交直流将输电距离提升到2000~5000公里,能够实现各种清洁能源在世界范围配置。中国已建成3交6直9项特高压工程,累计送电超过5200亿千瓦时,成为中国西电东送、北电南供的能源大通道,有力促进了清洁能源开发。同时,中国国家电网公司积极推进智能电网发展,累计建成66至750千伏智能变电站2064座、电动汽车充换电站618座、充电桩2.4万个,安装智能电表超过2.9亿只,并建成世界领先的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和五端柔性直流输电工程。
刘振亚认为,未来几十年是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关键期,总体分为国内互联、洲内互联、洲际互联三个阶段。从现在到2020年,加快推进各国清洁能源开发和国内电网互联、智能电网建设;到2030年,推动洲内大型能源基地开发和电网跨国互联;到2050年,加快“一极(北极)一道(赤道)”能源基地开发,实现电网跨洲互联,基本建成全球能源互联网。届时,清洁能源比重将达到80%,每年可替代相当于240亿吨标准煤的化石能源,减排二氧化碳670亿吨。全球能源二氧化碳排放可控制在115亿吨左右,仅为1990年的一半,能够实现全球温升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
能源互联网下两大新机遇涌现
1.配售电侧市场化,用户的深度参与孕育新商业模式
能源互联网之所以被称为是互联网,是因为它充分体现了互联网的特征和理念。1.能源互联网有着互联网一般连接的广泛性。用户从一个单独的设备,到一个家庭、一栋楼宇、一个园区都可以平等地连接到这个网络当中。2.能源互联网像互联网一样,核心都是用户思维,使得消费者与生产者平等参与。能源互联网打破了传统能源电力行业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信息更加透明化,能源消费者获得更大的话语权。3.能源互联网中能源和信息像互联网中的信息一般自由流动。依托能源互联网,可以形成综合服务平台,开展丰富的多元化服务,拉动上下游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形成良性发展的产业生态园。
能源互联网与智能电网的本质区别在于个体用户的定位。智能电网虽然将电力流和信息流高度融合,但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定位没有改变,电力仍然是由传统生产者流向传统消费者。而能源互联网中用户既是能源的消费者,又是能源的生产者。定位的根本性转变导致了能源互联网实现了能源和信息的双向自由流动。若采用互联网领域的概念来描述,智能电网是B2C,而能源互联网则是C2C。
开放互动式的能源互联网,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分散式合作共享的互联网精神。能源互联网一改传统的能源配置模式,不再是垄断电力企业自上而下地集中式解决配置问题,而变革为让消费者也参与到能源生产消费链条的每一个环节中,让消费者能够自主选择所用电力来源,并且允许消费者不仅消费电力,还能利用自家的分布式光伏电站生产电力,销售电力,打造一个开放的生态体系,吸引更多的参与者进入能源价值链。
高度智能通过广泛使用信息网络、广域测量、高速传感、高性能计算、智能控制等技术,实现各层网架和各个环节的高度智能化运行,自动预判、识别大多数故障和风险,具备故障自愈能力;通过信息实时交互支撑整个网络中各种要素的自由流动,真正实现能源在各区域之间的高效配置。
“放两头、管中间”实现后的“发-输配-售”产业链

售电牌照放开,开启万亿市场,用户侧孕育新商业模式。本次新电改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新增售电的放开。2014年中国全社会用电总量达5.5万亿度,对应的售电市场容量达几万亿。我们认为用户侧放开后将孕育多种新商业模式,能源和信息的流动从单向转向双向,系统运行从B2C转向C2C。
从托管服务向高端增值服务延伸

2.大数据应用将成为能源互联网的潮流
能源互联网带来的不仅是互联网理念对能源行业的根本性变革,而且也会随之产生爆炸式的信息数据。数据应用将成为能源互联网的潮流。大数据分析技术是从超过传统数据库处理能力的海量数据中,提取重要的有价值信息的技术。对于能源互联网乃至全球能源互联网,资源、电网运行、用户等信息从原来的一个地区扩大到国家乃至全球范围,数据信息量猛增,大数据分析技术的运用对于更好地管理和运行能源互联网具有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用互联网的思维来看待,能源互联网所带来的用户参与度的大幅提升和数据信息的爆炸发展可以产生很多增值服务空间,比如对银行的贷款模型支撑,或者对投资用户的投资行为论证等等,而这些很可能才是能源互联网的真正入口所在。能源互联网将达成大数据背景下的超个体能源生产和使用分析。(案例德国Parstream平台)
物联网实时大数据分析在能源领域的应用

能源互联需逐级递进 不可一蹴而就
首先是能源本身的互联阶段,以电力系统为核心枢纽的多种能源物理互联网络,实现了横向多源互补。其次,信息互联网与能源行业相互促进,信息指导能量,能量提升价值。一方面,互联网催生了能源领域新的商业模式;另一方面,信息的高效流动使分散决策的帕累托最优替代了集中决策的整体优化,实现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最后,能源与信息深度融合,能源生产和消费达到高度定制化、自动化、智能化,形成一体化的全新能源产业形态。
这三个步骤既是一个逐级递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渗透、同步发展的过程。
“能源互联网”概念诞生已经有些时间了,尤其在新的电改发布之后,资本市场上,能源互联网概念股就没有抑制过自己的热情,基本是疯狂了一番。再加上“互联网+”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互联网+能源“又一次为能源互联做了代言。这其中一部分人认为能源互联就是噱头,是资本市场概念股的游戏,一部分人认为是能源未来的希望。
到底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应该在现有的技术、政策条件下搞清楚能源互联的现实内涵。能源互联,内涵之一就是能源信息的交互,内涵之二就是能源本身的互联互通,从能源互联的内涵上,基本可以看出,能源互联的关键还是物联网的实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家有关部门尚且没有明确在能源互联方面要做什么,怎么去做,现阶段,要是说能源互联为人们的现实生活带来多大的改变还为时尚早。但实现能源互联的目的是源自于人们对于能源使用更加开放、信息共享的要求,能源互联又是新旧能源竞争、人类对于能源枯竭的思考的结果,因此,从长远的角度去看,能源互联是迟早要实现的,只是实现的过程不像今天这样渲染的婀娜多姿,更多的润物细无声。
能源互联的火种到底掌握在谁的手中?
普遍的观点认为能源互联的火种不是掌握在传统能源企业当中,而是掌握在互联网企业手里。分析指出了BAT等巨头公司虽然在新能源市场上目前还处于劣势,但是在未来智能建筑、智能交通等将成为能源互联网和“能源云”最重要的终端资源,其次就是大数据的信息优势,再者就是目前互联网的成功以及互联网理念的正面影响。这些都导致很多人认为能源互联的革命火种掌握在了互联网企业手里。
这里面忽悠了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为什么要进行能源互联?政府推动能源互联的原因是什么?
谈能源互联的概念以及落地实施是离不开能源改革的目的的。能源互联的概念首先诞生于电网领域,也被认为最易于在电网领域落地实施的,尤其是随着以分布式新能源为主的微电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能源互联的概念落地生根发芽指日可待了。但是从时下的电改方向看,管住中间,放开两端,依旧没有实质性的改变电网垄断局面,新能源接入大电网的政策掣肘地方还比较多。垄断本质属性对于能源互联的概念是排斥的。政府推动能源互联的目的,实际上是电网在投资和收益关系中,在目前的情况下达到了一个犹如死水面的平衡。为国家建设和发展提供电力基本保障的大电网骨架基本形成,电网建设的经济增长点放缓了。引入能源互联,就等于引入了多种能源形式的并入,也等于多种性质的资本的投入。
“新电改”配套政策与“十三五”框架下的能源互联网
电力体制改革和能源互联网建设是一种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能源互联网作为一种能源技术革命,将推动能源行业的链式变革,通过互联网技术和思维改造能源系统,从而促进我国能源生产、消费以及体制变革,推动我国能源转型。另一方面,电力体制改革为能源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政策环境,放开售电市场、鼓励电力双边交易、发展分布式和清洁能源以及加强需求侧管理的重点任务与能源互联网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强调市场机制和商业模式以及以用户用能需求为主要导向的特征相契合。电力体制改革的实施将促进我国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和发展。
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发展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都应该是在安全、经济地满足全社会用电需求的前提下,提高整个电力行业的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能源互联网的发展需要打破目前能源行业相对封闭的行业格局,需要开放的发展空间,电力体制改革能够为能源互联网的发展提供这种政策环境。同时,能源互联网所提供的信息流和能量流自由流动的开放平台,使得传统电力系统的垂直刚性结构被扁平化互联的新型能源供需结构所取代,从而改变现有的能源体系格局,推动能源革命。
相关阅读:
能源结构调整带来的十年黄金期 打造能源互联网是“重头戏”
重复博弈在能源互联网运营交易机制中的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