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6日,由CIGREC6(配电及分布式发电)中国专委会主办,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配电研究所、广州南方电力集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CIGREC6中国专委会2015工作会议暨2015配电技术研讨会在北京举办。5日举办的配电技术研讨会以引领配电技术创新发展、助力配网建设改造行动为主题,围绕国家电网公司配电

首页 > 输配电 > 电网建设 > 报道 > 正文

【探讨】配电技术如何助力配网建设改造行动?

2015-11-09 08:19 来源:供用电杂志 作者: 李婕茜

11月5~6日,由CIGRE C6(配电及分布式发电)中国专委会主办,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配电研究所、广州南方电力集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CIGRE C6中国专委会2015工作会议暨2015配电技术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5日举办的配电技术研讨会以“引领配电技术创新发展、助力配网建设改造行动”为主题,围绕国家电网公司配电网“十三五”规划、国内外配电新技术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现代配电网技术发展与展望等议题展开讨论,旨在加强主动配电系统规划运行、配电自动化、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技术交流;解读配电网建设改造有关政策,更好地适应配电网当前发展形势。

中国电科院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刘壮志为研讨会致辞,介绍了配电网的发展现状和中国电科院围绕提高配电网可靠性、提供优质供电服务所开展的研究及服务工作,建立了分布式电源、微电网技术建设标准体系,有力支撑了配电网的规划、建设与改造工作。

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副司长童光毅解读了《关于加快配电网建设改造的指导意见》和《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2015-2020)》,指出配电网建设改造的行动目标将围绕提高供电能力、提高设备装备水平、提高配电网智能化水平,介绍了配电网建设改造的方向、范围、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国家电网公司发展策划部黄震处长总结了国家电网公司在配电网建设改造方面做的工作,包括夯实配电网发展工作基础、编制完成公司配电网规划等;未来配电网在发展理念上将更加重视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提高供电可靠性、全寿命周期管理、推进标准化建设、统筹用户资源与公共资源。配电网“十三五”规划的思路核心是:提高供电能力、夯实网架结构、提升智能化水平、提高新能源接纳能力,通过“十三五”的建设解决配电网薄弱的问题,实现向智能配电网的转型升级。

在配电网技术创新和发展前景方面,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马钊分析比较了国内外配电网技术现状,介绍了未来配电系统的关键新技术:一是主动配电网,二是优化运行,三是信息物理系统(CPS),四是智能电表,五是用户需求侧管理,六是储能,七是微电网和交直流混合配电技术,八是智能电网关键设备和新材料技术,九是高级资产管理系统,十是配电网系统的大数据、云计算,深度机器学习应用等。未来配电网的发展需要创新融合,即知识融合、学科融合、技术融合,同时也需要数据驱动型创新。

中国电科院配电研究所赵明欣高工分析了《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目前配电网现有的标准、规范相互并行的,缺少一个有效的衔接,亟须一个统一的配电网规划设计导则来实现对于整个配电网模块化设立、规范化水平、标准化建设的总纲领性文件。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配电所副所长苏剑在总结“十二五”电网规划的基础上展望现代配电网技术发展前景,分析了“十三五”配电网的重点科研方向,将开展提高分布式电源大规模并网接纳能力的研究,主动控制管理,精益化运维等方面的研究。技术创新引领方面,将开展能源互联网方面的配电领域的研究,包括直流配电、灵活配电、智能传感测量等。在支撑电网公司的技术监管方面,将开展大数据应用分析和平台建设,以及实验检测能力方面的建设。

在配电网具体技术研究方面,广州南方电力集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裁霍锦强讲解了经济实用型配电自动化建设方案和主动配电网安全运行技术。对于如何打造经济实用型的配电自动化,南电科技在实践中认识到,配电自动化建设应该遵循简单、可靠、实用的原则,不要片面追求覆盖率,覆盖率高不等于自动化水平高。在技术方案上,南电科技采用在主干线路实现断路器分段的模式,配套线路保护,同时兼顾变电站出线开关、主线路分段开关、用户开关相互配合,此模式可以兼顾未来分布式电源逐步接入和消纳,对于主动配电网的建设,可以避免未来的设备推倒重来,节省配电网的建设费用,提高能效比和投效比。

天津大学教授王成山介绍了智能配电网中的软开关(SNOP)技术及应用。SNOP技术改变了配电网闭环设计、开环运行方式,可以平衡馈线负载,进行电压无功控制;降低损耗,提高DG消纳能力,故障情况保障负荷不间断供电。目前电网馈线之间是用断路器连在一起的,软开关的作用可使功率可控,使馈线和馈线之间保持功率平衡。

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营销中心副总工程师胡继芳分析了主动配电网下的配电自动化技术发展。在配电网建设中,应统筹考虑配电“源-网-荷”各个环节,全面提升主动配电系统下的配电网自动化技术水平;加强功能和运维技术创新,提升配电网自动化实用化水平;政策推动+管理推进+技术创新,多方共建主动配电系统及其配电自动化系统。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别朝红阐述了主动配电系统的可靠性分析研究。相对传统配电系统,主动式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涉及了众多的外部元素,主动配电系统规划与运行中还出现了能量流以外的资金流、信息流,它们使得传统配电系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系统的设计、规划与运行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同时也对可靠性评估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如何建立准确的间歇性分布式电源的可靠性评估模型,解决网络拓扑的改变及潮流的不确定性给可靠性评估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定量评估微网本身的可靠性水平及微网与主动配电系统相互作用对可靠性的影响,都是主动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陕西省电科院总工刘健介绍了提高分布式电源消纳能力的三种方式。制约分布式电源并网容量的主要因素是对电压质量的影响。消纳分布式电源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自由消纳,二是本地控制,三是远程协调控制。这三种策略中:只要能够做到“大马拉小车”,自由消纳方式具有很强的消纳能力;本地控制消纳方式不依赖通信系统,简单而且可靠;远程协调控制消纳方式依赖通信通道会使配电网变得比较脆弱,属于下策。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董旭柱陈述了其关于配电网态势感知研究的思考。电网态势感知是指在一定时空尺度下,对当前电网状况的直观全面感知,对可能引起电网态势发生变化的各种要素获取、综合、预测并可视化未来的发展趋势。态势感知有助于提高配电网的可测性和可观性,增强可控性和自愈能力;态势感知的目标是显性化需要关注的问题,将复杂问题简洁化;配电自动化是态势感知的基础和载体。

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院长刘俊勇介绍了提高配电网可靠性的投资决策理论研究。大规模配电网投资决策是小区域电网规划的基础,大规模配电网投资决策面临计算精度与计算速度的矛盾。通过数据分析模型挖掘配电网可靠性指标与影响因素指标间的关联关系,实现了以“指标对指标”的方式快速定量分析各类升级改造措施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在对大规模复杂配电网的可靠评估方面具备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将指标间的关联关系嵌入投资决策优化模型,模型中计及了不同区域配电网的差异性、升级措施间的交叉影响、配电网复杂多变的运行特性,使资金的初始分配过程更加高效与精细化。“馈线分类——模拟运行——关联分析——优化决策”的模型框架具有很强的可拓展性,其可被应用于配电网其它性能指标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

CIGRE SC6中国专委会工作会议于6日上午举办。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马钊主持会议,20余名CIGREC6中国专委会委员参加会议。会议总结了CIGREC6中国专委会2015年的工作情况,讲解了专委会的具体工作范围和主要战略方向,介绍了专委会2015年年会和EDST2015技术大会。会议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内容和2016年主要议题,公布了2016年的工作计划及相关工作建议。

延伸阅读:

【特急】国家能源局印发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2015——2020年)通知

原标题:引领配电技术创新发展 助力配网建设改造行动——CIGRE C6中国专委会2015工作会议暨配电技术研讨会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