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第一条放射性次级束流线10月6日,当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时,这已经是诺奖第四次垂青它。事实上,这颗屡次荣获诺奖的小小粒子,与中国有着其很深渊源。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王淦昌着手研究中微子的探测问题,提出了测量中微子的

首页 > 核电 > 核电建设与运行 > 报道 > 正文

【中微子研究在中国】中核集团原子能院核数据团队:大亚湾中微子实验中显身手

2015-10-16 10:01 来源:中核集团微信 作者: 《中国核工业报》 王丽丽

国内第一条放射性次级束流线

10月6日,当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时,这已经是诺奖第四次垂青它。事实上,这颗屡次荣获诺奖的小小粒子,与中国有着其很深渊源。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王淦昌着手研究中微子的探测问题,提出了测量中微子的质量与能量的实验方法。这被认为中国物理学界离诺奖最近的一次。而目前,在探索中微子的领域中,中国已站在了国际最前沿。

我们特联合《中国核工业报》推出“中微子研究在中国”栏目,与大家一起聊聊中微子研究在中国的那些事。

上世纪90年代起,台湾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王子敬研究员领导的TEXONO团队一直持续在开展中微子相关的实验研究。1999年至2005年前后,原子能院核数据重点实验团队一直和该团队有紧密的合作,积累了相关经验。

2005年,我国大亚湾中微子项目启动,基于原子能院在中微子研究方面以及刻度源、放射源方面等累积的优势,原子能院核数据重点实验室从项目启动伊始,就加入了该项目。

10年中,原子能院核数据团队根据实验要求,精心研制了一套对中微子探测器进行全空间精确刻度的装置,该装置能够把刻度源准确地送到探测器内的任意位置进行刻度;源的位置能够精确控制、确定以及重复;在刻度过程中所有的材料能够与探测器介质兼容,不会带进任何污染从而影响探测器的性能。2012年,原子能院核数据团队在国际上首次使用238Pu-13C和60Co混合源去标定中微子探测器,提供了6.13MeV的高能度γ源,为中微子探测器可读提供了一个关键能量点,为中微子探测器的刻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2年3月8日,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宣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并精确测量到其振荡几率,即物理学中的基本参数——中微子混合角θ13。介绍该结果的论文在美国物理评论快报发表。同年美国《科学》杂志评出十大科技进展,大亚湾中微子合作项目位列其中。

2013年1月,原子能院院长万钢接到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的来信,信中说:“原子能院阮锡超研究员领导的团队自2005年加入大亚湾中微子实验,负责中微子手动刻度系统及一系列特种刻度源的研制工作,为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工作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

鉴于大亚湾中微子实验获得的重大成果,随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启动了我国的新一代中微子实验研究项目—江门中微子实验,原子能院相关人员继续参与该项目。同时,关于中微子的应用研究也在逐步开展,原子能院的中国研究堆,运行时大量的裂变碎片将产生高强度的中微子束流,研究人员拟利用该研究堆,建立中微子探测装置,开展中微子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可以预言,今后原子能院人探索中微子的道路会越来越宽广。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