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配电网经过多年的建设和改造,供电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目前已基本能够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是长期以来配电网的建设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建设资金短缺,设备技术性能落后,事故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的发展,随着电力的发展和电力市场的建立,配电网的薄弱环节显得越来越突出。

首页 > 市场 > 正文

配电自动化的发展路径

2015-08-25 14:59 来源:电工之家 

我国配电网经过多年的建设和改造,供电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目前已基本能够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是长期以来配电网的建设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建设资金短缺, 设备技术性能落后, 事故频繁发生, 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随着电力的发展和电力市场的建立, 配电网的薄弱环节显得越来越突出。配电网实现自动化是一项综合性工程, 最基本条件是应具有较为完善多路电源配电网点, 具有较好城市规划及电源路径分布, 有较为可靠一次、二次设备, 城市建设规模和经济发展对配电网提出了较高要求, 但是我国的配电网存在着很多问题。

2.1 配电网存在的问题

(1) 配电网络电源点落后于城市建设发展, 城市规模和商业建立, 电源点容量及电能输出受到限制, 尤其是配电电线传输通道。

(2) 改革开放以来, 城市建设速度迅速, 负荷增长率高, 但电力配套建设不及时, 输电线半径小, 线路长, 瓶颈效应比较突出, 出现卡脖子现象严重, 电能输不出去, 往往而引起停电事故。

(3) 出线通道影响与城市规划不相适应, 有方改用下电缆, 施工及投资不允许, 采用架空导线环境, 条件受限, 有采用绝缘导线, 网络复杂较为普遍。

(4) 早期建设线路导线细、年久失修, 高能耗设备多, 线损率高, 导线半径小及无功缺额较大, 合线损损耗大, 个别区配电网损耗达到30%, 一般区l5%~20%, 造成能源大量浪费和环境污染。

(5) 供电不可靠因素增大, 配电网投资不足, 设备老化和技术性能低劣, 供电事故频繁, 往往是一点故障引发全线大面积停电事故。城市繁华段, 重要场所用户停电, 影响社会治安及经济市场。

(6) 城市电网改造涉及面广, 要求较高, 停电难度大。

2.2 配电自动化存在的问题

(1) 功能设计的单一问题。应用配电自动化系统,提高供电可靠率,似乎成了功能设计的传统思路。但据电力可靠性中心简报数据表明,现阶段影响供电可靠性的主要因素不是配电网的故障停电,75%以上的问题出于按照固有传统周期例检方式导致的人为预安排停电。只有在提高管理水平,当故障停电时间等于或大于预安排停电时,才会体现出这一功能的作用。

(2) 配电自动化由单纯的配电监控与数据采集(SCADA)系统加配电自动化(DA)转向具有DA、配电管理系统(DMS)、地理信息系统(GJS)等较完整的配电自动化实时及供电企业管理系统,配电主站系统也由借用调度主站系统逐步转向选择面向配电自动化应用的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

(3) 设备选择中的盲目求新。缺乏通盘考虑,忽视自身基础,盲目在局部设备上求新求好,结果新设备上马、老设备犯卡,无法取得整体优化的效果。

(4) 系统结构设计中的顾此失彼。在功能设计中缺乏统筹兼顾,出现控制端与主站功能不匹配、通信通道容量不足、一次网架设备不适应,把先进的配电自动化系统装在陈旧的配电网架上,其效果难以实现。

(5) 管理体制与管理机制中的传统弊端。配电自动化系统主要覆盖生产、营销两大专业,如果还强调垂直职能专业管理,没有条块结合分工协作的保证措施,再好的系统也举步维艰。同时,在系统功能设计中,还存在传统管理机制中的重系统、轻客户;重技术、轻管理;重形式、轻实效的思维定式。

(6) GIS还是孤立的静态设备管理系统而不是动态的实时GIS,将SCADA和地理信息统一起来。

(7) 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规范行业标准虽然已经颁布,但要解决各地配电自动化的不规范问题,仍需要一个过程。

2.3 配电网自动化问题解决措施

配电网自动化的发展是电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随着电力市场及用电水平的提高,配电网面临着一场新的改革和发展, 配电网自动化将进一步得到完善。但是配电网自动化在中国仍然是一种因发展而新出的事物, 必须采取科学的态度, 实事求是的原则, 加强我国配电网自动化的研究, 因地制宜地进行配电网的改造。

(1)分析地区配电网的实际应用情况, 找出本地区配电网存在的技术方案问题, 本着实事求是立足国情和网情的原则。

(2) 配电网自动化是一项综合性工程, 涉及的专业多, 规划性强的系统, 应根据电网、城市配网的规化进行, 避免盲目。

(3) 配网自动化方案是自动化的核心, 在引进国外技术的同时结合国内配电网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国外配电网与国内在很大程度上不尽相同, 应有所区别, 吸取精华, 适合国情、地情、网情。

(4) 配电设备的使用面广、量大、运行环境较为严酷, 设备选择应符合当前配电网形势要求, 具有高度可靠性和优越的技术性能。并以真空开关为主, 免维护周期长, 二次保护和控制设备具有可靠牲, 抗干扰能力及适合户外高温和低温等较为严酷的运行环境, 应具有远方通讯的接口。自动化程度高, 一次开关设备与二次保护装置能良好地配合, 能自动实现配电网自动隔离故障,恢复正常供电的能力, 具有就地和遥控功能。

(5)远方通讯是自动化的关键技术, RTU 要符合配电网使用, 分布(散)式, 单点的特点:通讯方式应选择合理, 通讯功能强, 误码率小, 速度快, 符合远方实时监控的功能。

(6) 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 首先选择具有开放、兼容的操作平台, 对各种标准的数据库应具有联接功能,地理信息应实时地反应配电系统的潮流及负荷情况, 对事故记录及信息反馈, 可实现负荷控制、远方抄表、设备数据库统计及规划、无功优化的理论计算等。计算机软件功能是配电系统自动化的核心,好的软件可充分体现出技术和自动化的水平, 应充分比较。

(7) 配电网的工程设施应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实施。应确定配电网络的基本条件, 导线截面、输送容量、线路走向及用户的基本条件。先采用具有自动化功能的一次开关设备和二次保护监控设备完成自动送电、故障自动分闸和隔离故障功能, 能做到隔离和区分故障点。在条件具备时, 再投入通讯和计算机网络,避免走弯路,资金投入可以分批实施。

原标题:电网自动化的发展路径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