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正式公开,这份3000余字的《意见》或将带动万亿级投资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推向高潮,同时有望结束各大管线公司分割自治的局面。
这次《意见》最大的亮点在于明确入廊要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类管线原则上应敷设于地下空间。已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区域,该区域内的所有管线必须入廊。”
延伸阅读:智能地下管廊时代 电力一马当先

《意见》还明确提到三不原则:“在地下综合管廊以外的位置新建管线的,规划部门不予许可审批,建设部门不予施工许可审批,市政道路部门不予掘路许可审批。”这也将进一步堵住管线公司自行铺线,明确了建设需要“通盘考虑”,不能“各自为政”。
目前,地下管廊分为廊体和管线两部分,而管线部分则主要掌握在各大管线公司手里。由于体制分割,不同的管线牵扯到的利益主体不同,这也是导致城市建设中“你挖了我填,你填好我再挖”的根源。原有的管线采用直埋方式,管线单位都有自己的施工部门和养护部门,在单次工程投入上要比地下管廊一次性分摊要少很多。
管线公司是既得利益者,入不入管廊是企业自己的事,这次《意见》等于打破了这种既得利益的格局,强调必须入管廊,因为你不入廊你的管线就没处安放。
目前,城市的管线主要涵盖电力、供水、排水、燃气、热力、通信、广播电视、工业八大类管线,而地下综合管廊则是要将这些分散在地上地下的管线全部融入到地下综合管廊中,形成一条各类管线的地下“高速公路”。
然而调查发现,大多数社会管线单位都冷静对待入驻管廊,如电力、通讯等经济实力强、检修频次高的社会管线单位很少进驻。管廊建设处于“嗷嗷待哺”状态。雨果曾把巴黎发达的下水道称为“城市的良心”。那么,综合管廊这一“良心工程”,为何却遭遇管线单位的冷遇呢?
地下电缆和常见的架空线相比,因其常埋于地下,故又称地下电缆。不同于高架高压线路,电缆常铺设于电缆沟、隧道、管道或室内。进入现代社会后,由于城市用地紧张,交通压力大,市容建设等原因,大城市普遍采用地下电缆输电方式。相对于架空线,电缆具有占地小、输电可靠、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
地下电缆依旧具有架空线路无法替代的优点。不过目前的地下电缆,一般都是电压等级较低的,而电压等级高的线路传输往往都是采用架空方式,这主要是成本与技术的因素。
之前高压电线为什么一直难以埋入地下,一是因为投资大,一条高压电线埋入地下的成本是架空成本的五六倍,二是高压电线埋入地下之后,要再对其进行扩容改造很难,不如架空来得方便。
地下电缆导体外包的绝缘层和保护层制造都非常严格,人体正常接触电缆的外皮不会有任何危险。电缆的敷设也很讲究,电缆大多被埋设在专用的电缆沟、电缆排管或者电缆隧道内,受到很好的安全隔离和保护,深度一般在半米以下,电压等级越高的电缆埋设也越深。
而且,埋设电缆的地面上每隔几十米就会有一个电缆工作井或者电缆标志桩作为标示,提醒人们注意安全。所以,地下电缆一般不会造成居民危险。
现在城市里许多新小区的电线铺设,都是通过地下线缆的方式。但走出城市,高压电力的传输,都是依靠高塔架空搭起长长的电线,为什么高压电线不走地下而是要走空中呢?
架空线路利用良好的天然绝缘介质——空气,把裸露的导线按照一定的空间距离架设在空中,就可以保证安全传输电能。而地下电缆为了保证自身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电缆导电外表需采取复杂的绝缘层和保护层严格包裹密封,并埋设在电缆沟、排管或隧道内。
因此,地下电缆比架空线路结构复杂,技术要求高,制造、施工困难,加上电缆埋设在地下,不易于发现故障,检修和维护也较困难。而从成本上讲,一般相同电压等级的地下电缆的成本要比架空线路的高3到5倍。
尤其是我们常见的高电压等级线路,往往多用于远距离传输。如果采用地下电缆,尤其是远距离传输经常要经过复杂地形,成本与技术上的要求更是会直线上升。
另一方面,也是地下电缆本身的先天“硬伤”。架空线路在空气中散热条件好,而地下电缆周围空气不流动、难散热,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地下电缆所能输送的电力等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