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上特高压10标段现场,项目部结合工程实际,以安全质量进度为核心和导向,从基础施工、运输塔材到组塔架线,都引用了新的技术手段,走出了一条新的路子。

架线施工现场
7月27日,在位于黄海之滨的江苏省东台市,由陕西省送变电工程公司承建的1000千伏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压工程10标段106号塔位下,1条直径30毫米的牵引绳通过走板带动8条导线,伴随着张力机的轰鸣声,向6364米外的牵引场慢慢进发。
与此同时,一架白色的四旋翼飞行器也腾空而起,紧紧跟随在走板上方,通过高清摄像头将空中的作业情况实时传输到地面监控台。项目部正在进行飞行器监控导线架设作业试验,而这是项目部众多技术创新中的一项。
从实际出发 提升技术水平
“特高压工程用到了很多先进的电网技术,我们在施工建设中也必须将科技创新的意识贯穿始终,结合工程实际,以安全质量进度为核心和导向,走出一条创新推动生产的路子来。”项目经理任甲东说。
10标段全长38.55千米,新建铁塔79基,全线基础采用灌注桩设计,钢管塔组立。由于该工程地处黄海之滨的东台市,沿线河网密布,水位极高,加之特高压工程基础大、铁塔高、工艺复杂,施工难度极大。
张力场设在一块三河汇聚的地方,在红白相间的硬围栏环绕下,50米见方的张力场几乎全部使用钢板铺平。在临时搭建的指挥台上,导线展放总指挥闫国栋手持报话机,不断询问着机械运转情况和导线到达的位置。
在6千米外的牵引场,一台28吨的牵引机正全速牵引,将导线缓缓向前拉动。这台牵引机是陕西送变电公司专门为特高压线路施工购置的,不仅牵引力大,而且采用的是线控手柄的方式,操作员可以远距离进行操作,视觉上不受限制。
在张力场的中心位置,由4台轮径达1.7米的张力机带动下,导线慢慢向前送去。两台吊车起吊起新的线盘,准备更换导线,闫国栋一声令下,牵引停止,10几个身手矫健的人员迅速前往线盘前更换导线盘。
待换盘完毕,工人们又开始进行导线压接,技术人员拿起游标卡尺确认每个压接管的正负误差在0.02毫米之内后,汇报给闫国栋,可以进行牵引作业。本场导线架设需要用88盘导线,这样的工作他们需要反复做87次。紧张繁忙却又有条不紊的场面让人感受到一股生机勃勃的施工氛围。
以安全为本 创新施工思路
一旁的项目总工逯也目不转睛地盯着飞行器传输回来的图像,根据走板和导线的情况提醒放线人员注意事项。据他介绍,这是项目部的第一场导线架设,对后期的施工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作为技术负责人,他必须细致记录每组数据,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想,确保架线顺利进行。
该线路为双回路工程,采用的是675平方毫米的铝合金芯铝绞线,三相导线为一个回路,每相导线有8根,呈圆形分部。由于与平常使用的钢芯铝绞线在弛度、张力等各种参数上有着较大区别,因此在架线前,项目部技术部门根据工程图纸制定了详细的施工方案。从厚达100多页的施工方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数据图表、安全措施、质量标准,以及遇到非常规现象的应急预案。
“导线架设是最能体现团体协作的工序,也是技术含量最高的工艺。一切的人力和物力都以两端的张力机和牵引机为主心骨,全力服务于导线的安全前行。”任甲东说。
保安全质量 显现新工艺魅力
由于该工程全部为灌注桩设计,这对孔径的垂直度和混凝土的浇制时间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全线路基础混凝土总量达35122立方米,最大一基基础共有36根桩,加上承台混凝土方量达到了1100立方米。在基础施工过程中,项目部采用机械钻孔,商品混凝土浇制,电动绑扎机绑扎基础钢筋,定位板对地脚螺栓进行定位找准,确保工程质量优良。即使在天气等不利因素影响下,项目用5个月完成了基础浇制工作,取得了江苏段基础施工第一的成绩,得到了业主项目部的肯定。
对施工人员来说,运输总是被山地制约,这个工程却是河流阻挡。任甲东说:“这个工程最难的其实是运输,河流太多了,针对这些,我们因地制宜,采取船运的方式破解困难。”
由于工程全部为钢管塔,79基铁塔总重却有12085吨,最高的铁塔约130米。项目部根据具体的地形条件,采用落地摇臂抱杆和落地平臂抱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铁塔组立。较传统的拉线抱杆,落地抱杆安全性更高,同时技术也相对复杂。
据逯也介绍,落地抱杆组立铁塔抱杆顶端要比铁塔高10米左右,这样才能确保起吊的塔材与塔身在安全距离内。
钢管塔全部采用的是法兰连接的方式,为保证质量,项目部摒弃原来的人力扳手作业,采用电动机进行螺栓紧固,提升了施工速度,铁塔组立进度名列泰州段第一。在导引绳的展放中,根据地形条件,项目部采用动力伞和八旋翼飞行器相结合的方式。从基础,铁塔到架线施工,项目部的每一个程序都充盈着技术创新的魅力。
“这次飞行器监控导线只是一个探索,如果再能破解电池的续航问题,这将是电网建设施工的一项换代型创新技术。”任甲东说。
原标题:革新施工技术保证安全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