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一项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引来国家电网公司调研组的专题调研和武汉市政府领导多次赞誉,如此明星般关注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光环——
7月6日,记者见到了这座220千伏变电站。它坐落在湖北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智能制造产业园内,已完成送电的变电站美观、大气,与相邻的正在进行厂房施工的它的未来专用供电对象——武汉华星光电项目,形成了鲜明对比。
工期紧,建设速度赢赞誉
武汉华星光电项目由总部在深圳的国内某著名电子企业投资160亿元建设,是湖北省近年来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未来该项目将主要生产中小尺寸的智能互联终端产品,年产值将达百亿元。
为了尽快抢占市场,该项目在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面加速,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项目投产。与此配套的一座220千伏专用变电站成为了节点性工程,要求在主厂房封顶前,也就是今年6月30日之前送电。
据该项目的电力科长戴俊松介绍,去年4月与武汉政府签订相关协议后,项目随即启动,许多电力施工机构找上门来希望承接变电站的建设项目。当得知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时,纷纷打起了退堂鼓。去年7月,项目负责人向武汉市政府申请协调变电站建设事宜。鉴于以往武汉供电公司在服务省市重大项目中的成功案例,武汉市政府要求武汉供电公司完成相关供电配套工程建设任务。
“一项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涉及初步设计、设备招标、图纸施工设计、施工等诸多流程,按照常规建设周期,最快也得两年。对方提出的工期要求,最多也只有10个月时间,当时我们心里也直打鼓。”武汉供电公司该项目负责人刘海志回忆说。但供电服务体贴到位,千方百计也要满足客户的需求。武汉供电公司接下了这块“硬骨头”。
戴俊松也同样为此感到不踏实,担心武汉供电公司不能按期完工,为此,他特意在合同中突出强调了工期要求。直到今年2月底,当看到供电公司仅用3个月时间就完成了3500平方米的变电站土建施工时,戴俊松才放下心来。最终,专用变电站在6月23日实现了投产送电。从去年10月开始立项算起,变电站建成投运仅用了不到8个月时间。
“我们在深圳的同样的项目送电用了10个月时间,武汉项目全部按照深圳的施工模式来实施,却没想到武汉供电公司还提前了两个月,真是了不得的‘武汉供电速度’。”送电当天,戴俊松说。
投运快,无缝对接创效益
在项目实施中,囯网湖北省电力公司、武汉供电公司两级营销、发策、运检、调控、经研、信通等部门高度协同、无缝对接,供电方案答复时限实际仅用时17个工作日,压缩了13个工作日;承接设计业务的武汉供电设计院实际仅用20个工作日,压缩了40个工作日;为节约时间,客户变电站本体设计与可研及拟定方案并行同步做,设计审核实际仅用2个工作日,压缩了8个工作日;变电站典型工期仅用不到8个月,压缩了10个月;在仅有月度停电计划而没有年度停电计划的情况下,完成500千伏光谷变母线停电间隔扩建工作。经湖北省电力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的质量监督检查,整体工程质量优良率为100%。
工程施工过程中和送电后,由国家电网公司三位副总师牵头的增供扩销调研组对该项目进行了现场调研,对武汉供电公司通过提速用电服务增长电量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肯定;武汉市市长万勇等地方领导主动上门走访或批示,对囯网湖北电力为华星光电项目有的供电优质服务表示感谢。
该项目为何引起公司系统内外如此关注?武汉供电公司市场及大客户服务室负责人刘以礼算了一笔账:客户方面,业扩报装按目前环节提前21个工作日投产,缩短近60%办理时限,客户可提前创造产值5亿元。工程工期压缩272工作日,客户可提前创造产值80亿元,为施工单位减少人工成本200万元。
通过提前投产,占领市场,可以解决4000人就业,使“武汉光谷”从装备、主要原材料、面板、模组到终端产品最终形成了完整的光电显示产业链,有助于光谷实现打造千亿显示、芯片产业的目标,社会效益显著。回到供电企业本身,业扩报装和工程工期共提前293个工作日,将增供电量4亿千瓦时,对武汉供电公司售电量增幅贡献率可达30%。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武汉供电公司提速供电服务,主动向市场挖潜,完成包括5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在内的高压接电客户257户,新增容量同比增长80.62%,新增电量同比增长26.83%,售电量增长5.62%。
原标题:了不得的“武汉供电速度”